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革命战争纪实(土地革命战争长征卷上下)(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刘波//杜福增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为了全方位描绘中国革命战争史,从1995年开始,人民出版社便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的专家、学者开始策划并着手写作《中国革命战争纪实》系列丛书,历时寒暑12载,终于完成了这项宏大工程。这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也是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的最好纪念。《中国革命战争纪实》这套丛书,共包括14卷15本,分为土地革命战争纪实(4卷5本)、抗日战争纪实(4卷)、解放战争纪实(6卷)。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土地革命战争长征卷”分册。

内容推荐

《中国革命战争纪实》丛书,共包括14卷15本,分为土地革命战争纪实(4卷5本)、抗日战争纪实(4卷)、解放战争纪实(6卷)。这套丛书的作者,都是具有专业功底的军事历史和军事理论科研与教学人员。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土地革命战争长征卷”分册,具体包括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经营陕北根据地、争取红四方面军北上、红四方面军进军风波、陕甘支队挺进陕北等方面的内容。

目录

第1章 长征序幕

第2章 北上抗日先遣队

第3章 突围西征

第4章 长征准备

第5章 冲破三道封锁线

第6章 血战湘江

第7章 战略转折

第8章 四渡赤水

第9章 战略主动

第10章 嘉陵大捷

第11章 孤军长征

第12章 遥相呼应

第13章 转兵川西

第14章 北上、南下之争

第15章 分裂风云

第16章 战略先导

第17章 陕甘支队挺进陕北

第18章 逆流南下

第19章 经营陕北根据地

第20章 东征战役

第21章 西征战役

第22章 西北抗日大联合

第23章 争取红四方面军北上

第24章 红二、六军团突出重围

第25章 挥师西进

第26章 乌蒙回旋

第27章 直指金沙

第28章 辗转北上

第29章 甘孜会师

第30章 甘苦与共

第31章 红四方面军进军风波

第32章 三军大会师

尾声:山城堡战役及新局面

参考书目

后记

红军、国民党军战斗序列表

重要战役、战斗要图

试读章节

共产国际派军事顾问李德到中央苏区——“短促突击”对“铁壁合围”——丢失黎川——福建事变坐失良机——广昌失败

1933年秋天,通往中央苏区的大埔交通站收到了一份来自中央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的命令:“有个重要的东西来了,这东西不能抬,也不能背,你要把他安全地搞回来,深入苏区后,有大部队来接你们。”担任秘密交通护送任务的队长卓雄明白,有位重要的人物要来了。不久他见到了交通员带来的两个陌生人:一个是长着络腮胡子的外国神甫,身穿紫红色的长袍,胸前一个金色的十字架。一个是修女,身穿长袍,用黑围巾包着头。这个打扮成神甫的神秘人物就是奥托·布劳恩,而扮作修女的则是时任中共临时中央总书记的博古(即秦邦宪)的夫人刘群先。布劳恩这位外国人几天前还在广东、福建的红区白区交界处的一个哨卡遇到国民党军的盘查。同行的中国翻译赶紧解释,说这是一个外国考古学家和妻子一起,要参观附近的一座古代寺庙。哨兵检查了此人的奥地利护照后予以放行。卓雄率领一支十几人的武装小分队护送着三人,昼伏夜行,一连走了六七个夜晚,终于在才溪到达苏区。9月,布劳恩到达“红都”瑞金后,受到了博古等党中央领导的热烈欢迎。谁也不曾料到此人的到来,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以及举世闻名的长征严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奥托·布劳恩,是德国共产党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经参加德国军队同沙皇俄国作战,在战斗中被沙俄的军队俘虏。1919年4月,在慕尼黑参加过德共的街垒战。1920年,他因参加革命被捕入狱,后来布劳恩成功地逃出监狱参加了苏联红军,不久晋升为骑兵师参谋长,后来,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接受军事训练。毕业后,他被共产国际派到中国,担任中共中央的军事顾问。布劳恩无疑算得上苏联红军的正规战的专家,尤其对建设一支骑兵有独到的见解,但他对中国工农红军的军情和所处的国情却并不清楚。布劳恩到中央苏区后,为了保密起见,中共临时中央决定以后一律以“李德”这个中文名字称呼他,有时也称其“华夫”。

李德的到来,是博古等临时中央领导人,从共产国际驻上海的代表阿瑟’尤尔特手里要来的,尤尔特为此专门向莫斯科发出了几封请示电报。1933年春天,他们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同意,但答复强调:李德作为没有指示权力的顾问,受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支配。李德的背后,还要受共产国际驻上海总军事顾问曼弗雷德·施特恩(简称弗雷德,后来在西班牙战争中以“克勒贝尔将军”著称)的指挥。

历史这时出现了有趣的巧合。在国民党的南京政府中,也有一个以佛采尔为首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其后又有塞克特、法尔肯豪森、克里伯尔等有名的德国军官,他们以德军为蓝本改组和训练国民党军队,特别是蒋介石的中央军。塞克特还帮助蒋介石草拟了“铁壁合围”的新战术来对付红军。于是,国共双方都在德国顾问的顾问下,围绕对红军的“围剿”与反”围剿”展开了新一轮的较量。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因缺少经验,对于来自社会主义苏联“老大哥”的意见十分尊重,对苏联为首组织起来领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共产国际,也同样如此,以至于一些人到了盲目崇拜的地步,时任临时中央总书记的博古等人,就犯了这样的错误。李德作为共产国际派来的“钦差”,受到了博古等人的热情欢迎,博古还将中国工农红军的军事指挥权交给了他。李德本来不过是来当军事顾问的,结果却因此成为了说一不二的“太上皇”。问题是,李德本人的军事素养并非如博古等人想象的那样高明,由于博古不懂军事,而懂军事的毛泽东、刘伯承、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又遭到排挤和降职,使李德的决策指挥权得不到有效的约束与纠正。唯一的约束来自他的上司、总军事顾问弗雷德。然而,弗雷德远在上海的中央局遥控指挥,对红军的实际情况更缺乏了解。弗雷德满脑子主观的臆断和空想,李德对此也抱怨道:“弗雷德给我的指示和建议最多。他深信苏联会给予武器援助,并且抱有进行一场大规模正规战争的幻想。”他命令李德,尽快让人建立一个飞机场并在赣江和盱江(抚河)的北线上建立坚固的阵地,以便在那里能以薄弱的力量牵制住敌人。他要求李德在中央苏区严格地执行他的一切指示,其根据是,他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军事代表。为了便于他在上海遥控李德,他甚至同李德商定了一个两人专用的密码。此举令尤尔特也深感不妥。

李德到来时,正值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之时。蒋介石并不甘心前四次对红军“围剿”的失败,他不顾日本对华侵略的日益加深,仍继续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加紧对红军组织新一轮“围剿”。蒋介石吸取了前四次“围剿”红军失败的教训,撤销了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改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不顾与行政院发生冲突的后果,建立了全权处理赣、粤、闽、湘、鄂五省军政事务的一元化的“围剿”权力机构,并向美、英、德、意等国大量借款,购买飞机、大炮。1933年7月,他在庐山设立了军官训练团,请来了德、意、美的教官,为他训练反共军官,企图找到“剿灭”红军的“高招”。蒋介石推行所谓“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计划,即实施政治围攻、文化围攻、经济围攻、交通围攻,加上数十万大军组成的军事围攻。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团针对红军缺乏攻坚装备的弱点,为他制定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修碉筑路,逐步推进”的作战方针,辅之以保甲团练政策,企图构成严密的包围圈,断绝苏区的物资来源,迫使红军进行阵地战来比力量、拼消耗。在具体的战略战术上,蒋介石放弃了长驱直入打运动战的打法,改为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策略。曾任德国国防军总司令的塞克特为蒋介石制定了“堡垒政策”。他主张用密集的碉堡群,对中央苏区进行包围,然后缓缓推进,一边推进,一边筑碉堡。塞克特认为:“共产党的统治区不过五六万平方公里,只要保持每天前进二里的速度,不出一年,就可以全部吃掉。”蒋介石对“碉堡战术”十分赞赏,于是根据德国顾问的建议制定了第五次“围剿”的新战法:“战术上要以守为攻,战略上要取攻势即以攻为守。”“军行所至,立建碉堡,逐步推进,稳扎稳打,三里五里一进,十里八里一推。”“进行一步,即守一步,逐渐前进,缩小匪区。”陈诚则对此形象地比喻为“抽干鱼塘的水来抓鱼塘里的鱼”。

当一切准备好之后,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亲自坐镇南昌指挥,调集50万大军向中央苏区发起了第五次“围剿”。蒋介石任命顾祝同为北路军总司令,计33个师又3个旅,由北向南构筑碉堡封锁线,实施对中央苏区的主攻。陈诚的第三路军在第一、第二路军策应下,向广昌方向推进,寻求红军主力决战。在中央苏区南面,蒋介石以重金收买陈济棠为南路军总司令,出兵两个军封锁赣粤边境。在中央苏区西北面,蒋介石任命何键为西路军总司令,率所部9个师又3个旅,和浙赣闽边守军5个师又4个保安团,分别“围剿”湘赣、湘鄂赣和闽浙赣苏区红军,并阻止中央红军向赣江以西和赣东北机动。在中央苏区东面,有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蔡廷锴指挥的7个师又2个旅,负责福建防务,并阻止红军向东机动。国民党空军5个中队配置在南昌、临川、南城,支援地面作战。

9月25日,国民党北路军3个师从南城、硝石向黎川发动进攻,打响了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围剿”的第一枪。由于红三军团为主的东方军尚在福建作战,以红一军团为主的中央军尚在永丰、乐安地区,红军在黎川的兵力仅有70人的一个教导队。9月28日,国民党军占领了黎川。

强敌压境,中共临时中央和红军的领导人都在认真思考如何打败国民党军新一轮的“围剿”。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继续按照“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方针,要求不惜代价将敌军挡在苏区之外。P1-4

序言

今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80周年的纪念日。从诞生之日起,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就与国内外的强大敌人展开了浴血奋战,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经过长达22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谱写了一曲天翻地覆、乾坤更替的壮丽史诗。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之际,由人民出版社和军队专家学者共同策划、撰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纪实》系列丛书问世了。当看到这部14卷15本的恢弘巨著时,作为亲身经历这支革命军队艰难历程的一名老战士,我仿佛又回到了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心潮澎湃,思绪难平。

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革命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幅波澜起伏、辉煌绚烂的壮丽画卷。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进行的土地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伟大开端。这一时期,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深入开展土地革命,以游击战、带游击性的运动战,先后多次粉碎国民党军的“进剿”、“会剿”和“围剿”。在反“围剿”斗争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况下,主力红军进行了鹊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使革命转危为安,并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留在南方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则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进行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由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爱国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抗战伊始,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全民族全面抗战的总路线和持久战的总方针,并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和东北抗日联军等武装,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并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9月至1950年6月进行的解放战争,是中国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的总决战。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正确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以自卫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随后适时转入战略进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果断发起战略决战,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随后向全国进军,展开战略追击,解放了除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少数岛屿以外的全部国土,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从此,中国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真正实现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富强。没有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就没有新中国,也就不会有今天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中国革命战争长达22年,历时之久、规模之大、条件之艰苦、历程之复杂、胜利之辉煌,为中外战争史所罕见。在指导这场战争的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但指引中国革命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而且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军事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包含着亿万人民群众和人民军队广大指战员的斗争经验与创造精神。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同志都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有过重要的理论贡献。但这一思想体系之所以用毛泽东同志的名字来命名,是与毛泽东同志个人的独特贡献分不开的。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率先在井冈山斗争中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29年,毛泽东同志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成为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建立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纲领性文件。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提出的游击战“十六字诀”,奠定了我军战略战术的基石;在三次反“围剿”斗争中,毛泽东同志又提出了“诱敌深入”的积极防御作战方针,并在实践中形成了战略退却、战略反攻理论以及慎重初战,集中兵力,打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作战原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就已经产生。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同志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同志又写下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军事名著,阐明了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在这些原则指导下,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不但坚持了8年之久的敌后抗战,消灭了大量日伪武装,而且自身力量得到了空前发展。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朱德同志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全面阐述了以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为基本内容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在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同志又写下了大量军事著作和文电,进一步丰富了积极防御和运动战思想,而且创立了转入战略进攻、进行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的系统理论,使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人民军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以劣势装备战胜强敌的历程,充分证明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与伟大。其中所蕴涵的战争指导真谛,永远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思想源泉。

中国革命战争,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英雄辈出的伟大军队。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时,朱德同志等10人被授予元帅军衔,粟裕同志等10人被授予大将军衔;被授予上将军衔的57名,被授予中将军衔的175名,被授予少将军衔的800名。这一千多名将帅,无不是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沙场猛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诞生的第一天起,便具有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不仅在战略战术上高敌一筹,而且能以高昂的士气压倒一切敌人,从而创造出无数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战争奇迹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坚强正确的领导,是人民军队广大官兵为了共产主义理想而献身的崇高信念,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优秀品格。人民军队这种不怕牺牲、视死如归、敢打必胜的英雄气概,是激励新一代军人建功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

每当回想起当年这段血与火的斗争历史,我便常常怀念那些牺牲了的战友和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无数先烈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他们既包括人民军队的重要领导者,如叶挺、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左权、彭雪枫、罗炳辉、杨靖宇等同志,也包括千百万的史书上不见姓名的烈士。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次战役、战斗中,先后有一百多万指战员牺牲于战场,仅师以上干部就有两千多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牺牲时都很年轻,风华正茂,为了共产主义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那一代中国人“我以我血荐轩辕”、以身许国的真实写照。没有这些先烈血染疆场,就不会有民族的独立和富强,更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人民将永远记住他们。

中国革命战争史,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和思想宝库,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为了全方位描绘中国革命战争史,从1995年开始,人民出版社便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的专家、学者开始策划并着手写作《中国革命战争纪实))系列丛书,历时寒暑12载,终于完成了这项宏大工程。这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也是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的最好纪念。《中国革命战争纪实》这套丛书,共包括14卷15本,分为土地革命战争纪实(4卷5本)、抗日战争纪实(4卷)、解放战争纪实(6卷)。这套丛书的作者,都是具有专业功底的军事历史和军事理论科研与教学人员。他们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笔Ca,把当年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全方位地展现给读者。希望广大读者能够通过这套丛书,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以利于更好地把握今天、面向未来,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

张震

二○○七年四月

后记

鉴于关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图书已达数百本之多,本书在写作中注意努力写出独到的风格和特色。首先体现在:采用了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以谠明问题,包括电报、报纸、档案资料、革命回忆录、地方史料、长征亲历记、民歌等史料,既有我党、我军历史上的资料,也有国民党军将领围追堵截长征中红军的亲身讲述,还有国民党时期的报纸、电文等史料,也有部分外国记者、传教士等人的报道,从而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地细致展现了红军长征这一宏大的历史画卷。其次体现在:突出了战史的脉络,对长征中重要战役的发起、经过及胜败原因,作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突出了军史的特色,把红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四大战略力量长征的前因后果、历史功绩,以及相互间的团结协作、英勇奋战,作了详细的交代。再次体现在:突出了感人的历史场景,再现了一些生动的细节,注意将长征精神用素描的手法,点面结合地再现出来。第四体现在:突出了学术性,吸收了学术界近年来关于长征研究的一些新成果,参考了数百本文献的资料、观点,直接引用了近千个注解,注意了学术内核与通俗性的结合。

本书作者均为长期从事军事历史研究,并对长征历史有所心得的青年学者,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充满热忱地进行了分工合作,他们是:刘波、杜福增、鲍玲、王胜杰、徐晖、汤卫。刘波负责本书的总体设计和统稿工作,并撰写长征序幕至突破乌江部分,即红一方面军长征的第一阶段,以及红二、六军团与红一方面军长征遥相呼应的内容。杜福增参与了本书的总体设计和协调工作,撰写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到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止,再到张国焘南下受挫,以及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携手北上。鲍玲撰写从红二、六军团突出重围,进行乌蒙回旋战,到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即红二方面军长征的主要阶段。王胜杰撰写红25军的长征。徐晖撰写红一方面军长征的第三阶段,从兵临腊子口,到陕北安家、经营陕北,还有三军大会师、尾声。汤卫撰写从攻占遵义,到过雪山、草地,即红一方面军长征的第二阶段。

解放军国防大学原副校长、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侯树栋中将,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主任、著名军事理论专家范震江少将,对本书的撰写给予了有力指导,我们深感荣幸。在写作过程中,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思想、军事历史专家廖国良少将给予了我们许多具体指导,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在此,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在本书付梓之际,我们还要感谢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专家吴子勇研究员严谨的指点、帮助;感谢人民出版社编辑侯春同志不辞劳苦地审读、协调,保质保量地使本书如期完成。

由于我们写作的时间和水平有限,书中存在错误在所难免。不当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刘波杜福增

二○○六年十月一日于北京红山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8:2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