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浪潮》作者奠定声名之作,全球畅销700余万册,名列社科领域引用次数最多的经典著作之一!
本书旨在阐述:当人类被变动袭击时,他们究竟会出现什么情况;同时旨在指出我们如何适应——或无法适应——未来的种种情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未来的冲击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
作者 | (美)阿尔文·托夫勒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第三次浪潮》作者奠定声名之作,全球畅销700余万册,名列社科领域引用次数最多的经典著作之一! 本书旨在阐述:当人类被变动袭击时,他们究竟会出现什么情况;同时旨在指出我们如何适应——或无法适应——未来的种种情况。 内容推荐 《未来的冲击》是托夫勒奠定声名之作,本书的出版也标志着未来学进入美国文化的主流领域。 在社会的剧变下,短暂性的讯息不断袭扰人类的感觉,新奇性的事物不断撞击人类的认知能力,而多样化的选择则不断搅乱人类的判断能力。当人类无法适应这三股联袂而来的变动刺激时,便导致了变动的疾病:未来的冲击。 未来冲击的大风暴此前早已席卷一些发达国家,许多人一提起“未来”便为之色变。他们患了“未来的恐惧症”,开始逃避“未来”,盲目地走回“过去”。 在未来的袭击下,他们开始退却,拒绝介入社会。嬉皮避进荒野之地,流落到孤岛,不愿再食人间烟火,宁愿去过着一种“单纯而愚昧”的生活。他们开始抽食大麻,因为神经麻痹之后便不会再去想到未来;他们追求销魂的高潮经验,因为这种高潮经验可使其忘我;他们走向神秘主义,因为神秘主义可使他们返回过去的幽远之乡。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也许应该想想自身是否也会遭遇未来冲击的问题。发达国家今日所面临的危机,乃是过去盲目、单向发展科技所致。因此,倘若我们能借鉴其中,计划性地去发展全面和谐的社会,则不仅可以减少许多西方过去所遭遇的危机,而且即使我们经济起飞到达发达阶段,也可克服许多未来冲击的危机。 目录 前言/VIII 第一部分 永恒的死亡/001 第一章 第800个世代/003 手足无措的访客 断绝的时代 第二章 加速的推进力/010 时间与变动 地下城市 科学技术为动力 作为燃料的知识 状况之流 第三章 生活的步调/020 未来的人 持续时间观 短暂性的概念 第二部分 短暂性/027 第四章 一用即弃的社会/029 纸制的结婚礼服 突然消失的超级市场 非永久性的经济 可移动的运动场 组合性的娱乐宫 租赁革命 暂时性的需要 流行的机器 第五章 新游牧族/041 300万英里俱乐部 瑞典的弗拉门戈舞曲 向未来移民 自杀者与搭便车者 垂头丧气的迁移者 归巢本能 地理意味的消失 第六章 人:组合性的人/052 介入的代价 人类关系的持续期 匆促的欢迎 未来的友谊 工作日的朋友 新员工与离职者 人的出租 如何舍弃故友 需要多少朋友? 训练孩童的迁移适应力 第七章 组织:即将来临的“特组织”/067 天主教徒、集团与咖啡聚会 组织的剧变 新“特组织” 层级组织的崩溃 层级组织的超越 第八章 信息:动的形象/082 崔姬及K介子 弗洛伊德的浪潮 畅销书的低潮 精炼的讯息 奔跑中的莫扎特 半文盲的莎士比亚 艺术:立体主义与动态主义 神经系统的投资 第三部分 新奇性/099 第九章 科学的轨迹/101 新海底宝藏 阳光与人格 海豚之声 生化工厂 预先设计的人体 临时性的器官 体外器官 排斥变化 第十章 经验的塑造者/119 心理的原料 空中侍女 体验工业 模拟的环境 栩栩如生的环境 健全的经济学 第十一章 破裂的家庭/129 母性的神秘 流线型的家庭 亲生父母与职业抚育父母 公社家庭及同性恋父亲 否定“爱”的因素 临时婚姻 婚姻的轨道 自由的要求 第四部分 多样性/143 第十二章 选择过多的起因/145 风格化产品 电脑与教室 同性恋电影 第十三章 亚文化的崛起/155 科学家与证券经纪人 娱乐专家 年轻人的街区 结婚族 不自由的野蛮人 第十四章 生活形态的多样性/1G3 飞车党与知识分子 生活方式的制造者与微小英雄 生活方式的工厂 生活方式模式的力量 过剩的自我 自由的社会 第五部分 适应性的限度/175 第十五章 未来的冲击:生理层面/177 生活变化与疾病 对新奇性的反应 适应性反应 第十六章 未来的冲击:心理层面/188 过度刺激下的个人 感觉的袭击 信息的超负荷 决定的压力 未来冲击的牺牲者 未来冲击下的社会 第六部分 生存的策略/203 第十七章 应对明日/205 直接的应对 个人的安定领域 按状况分类 危机顾问室 中途之家 过去的共同社会 未来的共同社会 世界宇宙的壮观 第十八章 未来的教育/222 工业时代的学校 新的教育革命 组织的攻击 昔日课程之现状 教材的多样性 技术系统 未来主义的策略 第十九章 控制技术的发展/240 工业技术的反动 选择文化方式 晶体管与性 科学技术的检查机构 环境的侦察机构 第二十章 社会未来主义的策略/250 技术中心主义的死亡 计划者的人性化 时间的幅度 预想中的民主制度 试读章节 地下城市 生物学家赫胥黎带着艺术家的夸张笔调写道:“人类在有文字记载以后的进化速率,要比史前时代的进化速率高过10万倍以上。”旧石器时代初期,人类花费50000年时间所完成的改革与进步,他认为“在旧石器时代结束以前的1000年内,皆已被完成;而在现代人类文明产生之后,这种成就仅需时100年即可完成”。而人类5 000年的成就,据他说“只需用刚刚过去300年的成绩即可囊括”。 小说家兼科学家C·P·斯诺(C·P·Snow)也曾就变动的新态势发表评论。“在本世纪以前……”他写道,“社会的变动是如此之慢,因此个人很可能终生没有任何改变。但是,目前情形已不再如此。变动速率的增大,已使我们的想象力望尘莫及。”此外,社会心理学家沃伦·本尼斯(Warren Bennis)也说过,最近几年潮流变动如此之快,“几乎没有任何夸张法、任何形容词……可以准确地去描述这种变动的程度与速度……事实上。只有‘夸张’两个字才足以表示它的变动”。 到底是怎样的变动才有资格如此地“夸张”?首先,让我们举出一些例子来看看——先看看城市的变化过程。 我们现在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最深刻且最快速的都市化过程。在185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00万以上的城市仅有4个。到了1900年,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增加到19个。到了1960年,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已有141个。根据海牙社会科学院的统计,当今世界的都市人口每年将增加6.5%。而这正意味着,地球上的城市人口每11年将增加1倍。 为了了解这种变动的意义,我们可以假想,倘若现存的城市维持原状而不扩张,将会有什么结果。要是城市面积不增加,为了容纳激增的人口,就必须建造新的城市。新的东京市、新的汉堡市、新的罗马市——而且,每11年要建造一个。(目前,法国的都市计划家正着手设计地下都市——商店、博物院、仓库、工厂皆建造于地下;日本建筑界也打算将都市建造于海上……等等,这些都是人口激增的后果。) 此外,人类消耗的能源也在激增之中。巴哈巴博士(Dr.Homi Bhabha),这位曾经主持过第一届国际原子能和平利用大会的印度原子科学家,曾分析过这种趋势。为了便于阐述,他说:“让我们以Q为单位来代表燃烧330亿吨煤炭所产生的能量。在1850年以前,每世纪人类的消耗能平均不到半Q。1850年,消耗能源的速率已增到每个世纪1Q的水平。到了今天,这个速率已高达每世纪100。”而这正意味着,过去人类2000年来消耗的能源的一半,已在过去100年里被消耗掉。 而另一方面,在迈向超级工业化的国家中,经济发展的增长率非常显著。虽然它们的发展从一定的工业基数开始,但是每年的增加率仍旧难以控制,而且增长率本身也在不断增加之中。 以法国为例,从1910年至二次大战开始,前后29年间,工业增长率仅提高了5%而已。但从1948年至1965年,短短的17年间,工业增长率却增高了220%。当今的工业发达国,每年增长率提高5%至10%的,乃是司空见惯的事。自然,它们偶尔有降低的情形,但是,变动的事实却是无可置疑的。 在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属的21个国家和地区里,每个国家或地区每年的平均增长率,从1960年至1968年间,都在4.5%至5%之间。美国的增长率是4.5%。而居首位的日本则高达9.8%。 以上的统计数字足以显示,这些发达的国家,生产量差不多每15年即提高1倍,而且,这个数字正在不断增加之中。这正意味着,在这些国家里的10岁小孩所享用的人造产品的数量,将是他们父母在年幼时所使用过的两倍。也就是说,当今的15岁小孩已到了而立之年了,这种情形如果再累积一次,情况将更难以想象。在70年的人生里,此种情形将累积5次——而且由于这种增长率成复数增加,因此一个人到了老年以后,社会的增长率将比他出生时,提高了31倍。 这种新旧两代之间的变动比率对百万人的习惯、信仰及自我形象的设定等都有冲击性的影响,而这种情形是以往任何时代所没有的。 P12-13 序言 本书旨在阐述:当人类被变动袭击时,他们究竟会出现什么情况;同时旨在指出我们如何适应——或无法适应——未来的种种情况。 过去,谈论未来的书籍,已为数不少。然而,大部分却是危言耸听之语。相反地,本书则侧重于“轻松层面”,探讨与未来人类有关的种种问题。此外,本书也涉及到我们迈向未来所可能经历的种种步骤,探讨日常生活的种种事务——我们购买及丢弃的产品、进出的场所、任职的企业以及生活中加速穿梭的人潮等。同时,本书也探索未来的友谊及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再如新奇的亚文化、生活方式,乃至于政治、游乐场所一直到跳伞及男女性关系等,都是本书所要探讨和研究的题材。 而形成的这些方方面面的问题——本书所反映的实际生活中的各类问题——的最主要因素是汹涌万丈的变动浪潮。今天,这种变动浪潮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倾覆我们的组织,转变我们的价值观念,动摇我们的根基。变动是未来侵扰人们生活的~种过程,因此,我们必须集中精力来研究它——不仅从历史的广大视角对它加以透视,更重要的,是从个人实际生活的经验中去探索。 支配这个时代的最主要动力,乃是变动的加速。这种加速的推进力在个人、心理及社会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力。在以下各章中,作者将发扬拓荒者的精神,首次系统性地探索这些加速力的影响。在此,我要郑重呼吁,除非人类能尽快学习如何控制个人生活及整个社会的变动,否则注定要面临集体适应崩溃的危机。 1965年,我在《地平线》(Horizon)杂志的一篇论文中,首先创造了“未来的冲击”(Future Shock)一词,以表示我们在短期内遭受的巨幅变动及所遭受的震撼性压力及困惑。在这个概念驱使之下,之后我花费了5年时间,访问几十家大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及政府机构,阅读无数的论文及科学报道,并和数百位专家会面,与他们商讨有关种种变动、对应行为及未来的诸多问题。诺贝尔奖得主、嬉皮士、精神病理学家、医生、企业家、未来学专家、哲学家以及教育学家皆坦陈他们对变动的顾虑,对人类适应问题的操心以及对未来的恐惧等。由这些经验,我获得了两种不乐观的结论。 第一,很明显的,未来的冲击已不是一种长期的潜伏性危机,而是为数越来越多的人深受其苦的一种病症。此种心理及生理病状可以用医学及精神病学的专门术语来描述;这是变动的疾病。 第二,令我惊骇不已的是,一般人对适应性的问题居然茫无所知,不管是那些引起社会变动的人,或处心积虑在应对变动的人都如此。慷慨激昂的知识分子高谈着所谓“应对变动而教育”或“应对未来而准备”,但并未提出具体的应变方法。虽然我们身处于空前的巨变环境里,我们却仍然没有任何应变之道。 对于某些个人及集团对变动所表现的非理性抗拒,我们的心理学家及政治家,也同样地感到困惑不已。想重组各部门的公司领导,想引进新教学方法的教育专家,想协调都市种族问题的市长……几乎都遭遇了这种盲目的抗拒。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我们了解得极少。此外,为什么某些人渴求着,甚至像着魔般地要求变动,忙不迭地在创造变动,而另外~些人却唯恐避之不及呢?这些原因,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解释清楚的,事实上,除非我们能够寻求一套适当的适应理论,否则根本无从解答这些问题。 我撰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一般人应对未来。我在书中特别指出了应对未来的种种方法,以帮助一般人更有效地应对个人及社会的变动。 同时,我还特别提醒一个极为重要,但却经常被忽视的问题。过去有关变动影响的研究,几乎都着重在变动的目标的研究上,而忽略了变动的速率。在本书里,我不遗余力地阐述了变动速率的意义完全不同于变动方向,而就重要性而言,变动速率有时甚至超过变动方向。除非我们看清楚了这个事实,否则将无法了解适应性的真正含义。要界定变动的“内涵”,绝不可忽略变动速率本身的影响力。 威廉·奥格本(William Ogburn),在他广受称誉的文化差距理论(theorv ofcultural lag)中指出,社会压力是由社会各个不同层面的不平衡的变动率所导致的。未来冲击的概念,即由此而产生的适应理论,则强调不仅各个不同层面的变动率须取得平衡,即使环境变动的步调与个人反应的有限步调之间,也必须取得平衡。事实上,未来的冲击即源于这两者问日甚一日的差距。 本书的宗旨不仅要提供一种理论,更要进~步提出一种可行的方法。一般人往往研究过去以阐明现在,而我则把时间的鉴戒倒转过来,深信对未来的合理探索也可为现在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借鉴。倘若我们不把未来当做~种习惯性工具而善加运用,则将更难把握个人及社会的问题。在以下各章里,我将谨慎运用这种工具,以证明其是可行的。 最后,必须一提的是,本书自开篇就有意以一种微妙而意味深长的方式来改变读者。读者往下看,也应当可以发现,要成功应对急速的变动,对未来必须采取一种新的观点,必须敏锐地认清它在现在所扮演的角色。本书即针对这一点,刻意提高读者的未来意识。读者在读完本书后若能在现实中去思考、探索及预想未来的种种问题,则作者的苦心便算收到效果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问题有必要交代清楚。其一便是事实的失效问题。每一个资深的新闻记者都会有这种经验——他分秒必争地报道更新速度极快的新闻,但在报道尚未见报之前,这个新闻本身却已变化了。而今天,整个世界便是一则更新速度极快的新闻。一本长年撰写的书籍,在其研究、撰写与出版之间的一段期间内,不可避免地,将会发生许多变化。在这段期间,A大学的某教授可能转到B大学任教,身居x职位的某政治家可能转到Y职位。 我虽然尽量谨慎地根据最新的资料来撰写《未来的冲击》,但是,不可避免地,书中某些事实也已过时了(其他许多书籍当然也有类似的情形,只是一般作者不愿去谈论而已)。而这种资料的过时性正足以证明,本书所强调的变动的急速性。一般作者已越来越难以配合事实了。我们目前尚无法在“真正的时间”内,思考、研究、撰写及出版。因此,读者应该多注意主题,而不必斤斤计较于细节。 另外要交代清楚的一点是,有关动词“将”(will)字的问题。一个严肃的未来学者是不会随口“预言”的。只有电视里的预言家及报纸上的占星师才能如此神通广大。一个对预测的复杂性一知半解的人,是不可能绝对地认识未来的。因此,有关未来的每一个陈述,都必须伴随着一连串的限定语,比如,“倘使”、“而”、“但是”、“在另一方面”等等。但是,倘若把每一个适当的限定语统统塞进本书的话,那么读者的脑海里可能要堆满了“或许……或许”之类的字眼。为了避免这种情形,我才毫不犹豫采用直率的字眼,深信聪明的读者一定可以了解这种写作风格上的问题。当读到“将”字的时候,读者可以把它看成,前面还有“可能地”或“我以为”之类的限定语。同样地,所有用来指明未来事件的日期,也需要读者用点脑筋来判断。 但是,我们却不能因为无法准确无误地预测未来,就绝口不谈未来。当有“确定无误的资料”时,我们固然不应该错失良机,但即使缺乏这些资料,一个负责的作家——或是科学家——也有权利及责任,根据其他证据,包括印象式或传闻的资料以及消息灵通人士的意见在内,进行判断。我本人便是本着这个原则撰写本书,并愿为此负责。 在探讨未来的问题时,运用适度的想象力及洞察力,远比预测得百分之百“确定”的事更为重要,至少,就眼前的所要解决的这些问题是如此。具有广大用途的理论并不一定是“确定”的。有时,即使是“错误”的也有其用处。中世纪制图家所绘制出来的世界地图错误百出,在地球全部地表皆已被绘制成图的今天,那些错误百出的地图几乎变成了笑柄。但是,如果少了这些笑柄,过去伟大的探险家就不可能发现新大陆。倘若没有古人以极其有限的证据,在纸上绘出他们从未见过的世界的话,我们今天也不会有这种更完美、更准确的地图。 我们探测未来的人正像古代的这些制图者一样。而事实上,我便是本着这种精神提出未来冲击的概念及适应范围的理论。这不是最后的定论,而是对加速的推进力所创造的充满危机与希望的新事实,作首次的逼近估算。 书评(媒体评论) 爆炸性的……辉煌的论述。 ——《华尔街日报》 汇集理念、解释、有建设性的建议……确实是发人深醒的、有趣的、鼓舞人心的!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我所知道的关于我们时代的最佳著作……在近20年我所读过的书籍中,这本书给我的影响最大! ——法国《费加罗报》 托夫勒带来的冲击波席卷整个西方社会。 ——英国《每日快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