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弘一大师(插图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徐星平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的一生随着时代的风云而变化,忽而闲云野鹤般地豪门公子爷,忽而东渡扶桑的洋学生,忽而激进救国的革命人,忽而引进西学的艺术家,忽而长袍马褂的艺术家,忽而盾入佛心、走如庄严净地、严于利己、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终于成为世人所敬仰的一代高僧。他就是——李叔同。本书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李叔同绚烂之极又归于平淡的一生!

内容推荐

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有名的传奇人物。他是“五四”运动前第一位将西方戏剧、音乐、美术引进中国的文化名人;后在佛门黄卷中,“重兴南山律宗”成为第十一代祖师。

本书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一代风流才子绚烂之极的前半生,以及放下万缘,过着孤灯黄卷,严守戒律的后半生。披露了一个家资万贯,风流倜傥的公子爷,一落而为苦行僧的轶闻秘事。翻开全书,宛如一幅清末民初历史陈迹的画卷,读来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目录

小引/3

第一章/7

第二章/21

第三章/32

第四章/45

第五章/60

第六章/75

第七章/89

第八章/106

第九章/123

第十章/138

第十一章/152

第十二章/168

第十三章/181

第十四章/196

第十五章/212

第十六章/229

第十七章/245

第十八章/263

第十九章/280

第二十章/296

第二十一章/312

第二十二章/326

第二十三章/342

第二十四章/358

第二十五章/376

第二十六章/388

第二十七章/402

第二十八章/418

第二十九章/435

第三十章/451

尾声/469

后记/476

2005年版后记/478

附:弘一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479

试读章节

刚过了春节,可“春柳社事务所”里的排练场上人人冒着热汗。前边的椅子上坐着藤泽浅二郎先生,眼前的小桌上放着《茶花女》的剧本和一杯中国北方的香片茶。几个戏剧专科学校的学生坐在他的背后。

“铃……铃”,藤泽先生按了一下桌上小铃,顿时鸦雀无声。满屋子的“演员”个个把视线投到了藤泽先生的脸上。

“请注意!”藤泽先生把手扬起来说道:“你们大都受了你们国家京剧的影响。”说着站了起来,学着京剧的“四方步”“小碎步”“兰花指”等许多传统戏曲的东西,把大伙逗得哈哈大笑。接着他又说道:“所谓‘新剧’,在日本是时事新戏,时装戏。这就要求接近现代生活,要真实、自然。但它的动作只不过是比日常的生活幅度大一些、略夸张一些。好,开始。”

藤泽回到导演位置上,把铃一按,又开始了。这天,排练场上十分认真。扮演茶花女的是李叔同,扮演亚芒的是学政治的唐肯,扮演亚芒父亲的是叔同的同班同学曾延年(即曾孝谷,号存吴),都在导演的启发下,创造着各自的角色。

根据导演的计划,将演出《茶花女》的两场戏,即从亚芒的父亲访茶花女和茶花女临终的两场。这两场内容曲折,是全剧的高潮。也许是新戏的原因,“演员”们人人能“进戏”,连藤泽先生都暗自敬佩,连说了几遍:“没料到!”

夜,静谧得可怕,店铺打烊了,只有几只路灯移动着叔同的影子。路上没有声息,仿佛只有自己的脚步声伴着他那兴奋的心情。

排完了戏,他没乘车。尽管寒风凛冽,回到小白楼时,已经冒出了汗水。他进门把大衣一脱,帽子一摘,径直走至那面穿衣镜前,对着镜子练起了表演。老实说,如果不知道他正在为茶花女这一角色练表情时,还真会把他当成“疯子”呢。

他按照导演的启发:“她”的肺病发作了。此时,她已不是当年的花都魁首了,那艳名四播的声望早已消声匿迹了……

“信,薇奥丽达小姐……”

他仿佛听到了侍女安妮娜的声音,他手颤抖着,昏沉沉中看了亚芒父亲的来信……

“晚了,为时太晚了……”她,又昏睡了。

叔同为了这句台词,发着纤弱、失望、凄怆的声音。他觉得这声音已经接近了人物……然而,对着镜子一瞅,不对!鼻下的那束美术式的小胡子大大影响了他的“自我感觉”。他急速找来那把日式剪刀,对着镜子“喀嚓喀嚓”剪掉了,接着又用刮脸刀,在涂满肥皂沫的脸上,把所有的胡茬子刮了个精光。

他,又进入了角色,所不同的,除了表情逼真之外,肩上还披了一块床单。

“晚了”他无力地呻吟着:“为时太晚了……”

“咦?”叶子一进门便吓了一跳。只见李叔同披着床单,对着镜子,发着出自内心的呻吟:“叔同……叔同……”叶子委实慌了:“你……怎么啦?”她的语言发颤,手中的夜点心差点掉在地上。

叔同完全“投情”了,他似乎忘却了自我的存在。他的早年知交谢秋云,像是茶花女的原型,她追求幸福、呼唤人权、挣脱人下人的桎梏,她失败了,直至潦倒、无援、苍白、绝望。这一切像活动着的画面,在他心灵的屏幕上再现着。渐渐,这画面模糊了,像一盏无力的孤灯,昏黝黝,摇晃晃,混沌沌,意茫茫。他,一下子看穿了半个世界,透视了惨淡漂泊的人生,前边只是一片蒙蒙陇咙,眼下更是凄凄惨惨。

他,几乎昏倒!

“叔同——”叶子猛地放下饭碗,马上跑过去,用力地扶住李叔同:“叔同,你怎么啦?”她的呼吸很急促。  “啊,叶——子。”叔同如梦方醒一般,按住叶子的双肩,把风眼睁得老大:“你看我……像吗?”

“像什么?”叶子惊魂未定的反问道。

“茶花女!”

“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

“对呀!”

“噢……,”叶子拍拍自己的胸脯:“你可把我吓死啦!”说话间,发现叔同那最美的浓胡须刮掉了,“你,怎么把胡须也剃啦?”

“啊……,”叔同摸着光溜溜的脸,笑吟吟地说:“茶花女能长胡子吗?”

“你,真的演《茶花女》?这个女主角戏,男人可不好演哪!”

“是的,”叔同叹了一声,“我要向观众展示这个不幸的女性,让人们更深刻的认识这个世界不是更好吗!”

“那么,我真的要做你的观众了?”

“不单是观众,你还要陪我去定做服装。”

“可以,”叶子微笑道:“不过,今晚的夜点心要吃掉。再不吃就变成冰棋淋啦。”

接连下了几场大雪,路上结了厚厚的一层积雪。一辆马车慢悠悠地向前走着,马蹄子不断地被冻结的冰地打着滑,那匹枣红高马汗流浃背,直冒热气。马车在神田区青年会剧场门外停下了。车上下来的是良秀大妈和叶子。

剧场外边人山人海,一张醒目的海报一下子跑进叶子的眼帘:

“外婆,您看。”

良秀大妈拨开人群,挤进海报跟前,眯起老花眼端详了半天:

“叶子,你眼尖,看看上边写的啥?”

“春柳社赈灾游艺会”,叶子一字一顿地给外婆读着:“根据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改编的新剧:茶花女。由息霜扮演茶花女。您知道这息霜是谁吗?”良秀外婆迟疑了一下,叶子急忙补充说:“就是李叔同。”

“就是我们的房客李叔同?”

“是呀。”叶子爽朗地一笑:“您还没看到呢:他买了一身粉红色的西装;做了两套晚礼服;一顶时髦的法国女人帽子就花了一百块(日元)。还有,他把那最喜欢的小胡子也剃掉了。”叶子一边介绍着,一边扶着外婆顺着人群走进了剧场。

          P202-P205

序言

杜宇啼残故国愁,

虚名况敢望千秋。

男儿若论收场好,

不是将军也断头。

    ——李叔同

他,是个才气横溢的艺术家,却又是一代名僧。

在人们心目中,他,实在是个“谜”,一个难以琢磨的谜。的确,一个家资万贯,室有娇妻幼子,风流倜傥的浊世佳公子,晚清进士李世珍的后代。从少年时代,即存有“老大中华,非变法无以图存”的意识,于是他东渡扶桑,成为我国第一个赴日学西洋艺术的留学生,并转而投身革命,一九○六年加入了同盟会。由豪门少年而成为维新党人,由新学才子一跃而成为革命党人。就在日本留学期间,他独自创办《音乐小杂志》,成为第一个向我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人们没有忘记,荣获金鹰奖的电影《城南旧事》,便是采用了他所创作的《送别歌》为主题歌,就连日本电影《啊!野麦岭》续集,也借用了这首歌的旋律,我国电影《早春二月》里芙蓉镇那所乡村小学的学生唱的也是这首歌,足见其感人之深。在日期间,其所组织的“春柳社”,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他主演的《茶花女》等西洋名剧,开中国人演话剧之先河,算得上话剧舞台的鼻祖之一。由日回国后,曾执教于天津、杭州、南京等处达十年之久,又是第一个在我国传播西洋画的先驱,也是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课的教师。因而,为中国美术史、音乐史和话剧史都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培养了不少艺术人才,许多著名音乐家、美术家皆得其亲传,如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均为其得意高足。

然而,这样一位艺术修养全面的艺术家,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颇有造诣的才子,居然悄悄皈依佛门,出了“三界火宅”,做了个地地道道的老和尚,而且立志埋名,不务名逐利,甘澹泊,守枯寂,过起了一领衲衣、一根藜杖的苦行生活。在二十四年的孤灯黄卷和古刹钟声中,他研究佛经,使失传多年的佛教南山律宗再度兴起,因而被佛门弟子奉之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在那中华民族改良思潮澎湃的清末时代,帝国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门户,并以不平等条约桎梏于中华民族。其时,皇室腐败无能,内扰外患,万民涂炭。辛亥革命以后,尤其是袁世凯窃国之后,政局和社会仍然乌烟瘴气,这对于一些寄望于民国的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一瓢冷水。

昏昏沌沌的世界,纷纷杂杂的中国,无情的社会现实,加上新老军阀的混战,国无宁日,政局动荡。此刻,中国人民正在酝酿着一场革命的风暴,然而,也有像李叔同这样的既有改革的愿望,又找不到光明的出路,逐渐情绪消极,甚至导致性格裂变了,一下子陷入到无法解脱的苦闷之中,再也无力去追求救国救民之路,成了自我反求的典型人物。就像叶圣陶说的那样:“是深深尝了世间味,探了艺术之宫的,却回过来过那种常以为枯寂的持律念佛的生活。”

不过,话又说回来,对于李叔同的出家,众说纷纭:有的是“夙根慧因论”;有的是“婚姻不满论”;有的是“动极思静论”;有的是“家庭纠纷论”;有的是“经济破产论”,等等。笔者曾带了这个令人难解之谜,走访了李叔同的家族后裔,查阅了一些资料,辗转思索,略有了悟。不禁理出一个故事,算作是弘一大师李叔同的传记,并以文学的形式献给青年朋友,以略表笔者对这位先辈艺术家、一代名僧的敬仰之情吧!

后记

很巧,为这部书稿写几句后记时,正是弘一大师李叔同诞生一百零七周年纪念日。

我从孩提时代,便敬仰这位大师。那时,我在天津南开小学读书,每当下课铃一响,我们便自动唱起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老师也跟我们一起唱,因为她也喜欢这首歌呀。就打这起,我对作歌的人十分崇拜,溶入了朴素的感情。但后来听说作歌的人是个“和尚”,又令我泛起了好奇的心理。

在中国文坛上,提起弘一大师李叔同,几乎人人皆知,他是我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早期活动家,艺术教育家;在佛门黄卷中,有着卓越的贡献,被佛门称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堪称为我国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按佛教的说法是有“缘”分,我既和弘一大师是同乡,又在他出家的杭州工作,加上我长期从事文艺工作,自然对大师的生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我往返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地采访了许多有关同志,参阅了一些文字资料和年谱,饱览了大师的遗墨真迹,虽不全面,然窥豹一斑。这样一位“二十文章惊海内”的才子,并在音乐、美术、戏剧等方面有着开创性贡献的艺术家,要求改革社会,报效国家的满腔热情,却被那腐败黑暗的旧社会吞没了。理想幻灭,痛苦难言,最后,他选择了宗教这条道路。看起来,他做和尚似乎是内在的超越,实为屡屡失意之必然。由此,联想当今的社会,安定团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与李叔同所处的年代相比较,自然也会唤起人们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社会主义制度,这也是我要写这本书的缘故吧!

全书在写作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李叔同的次子李端、侄孙女李孟娟、孙女李莉娟、李汶娟、侄媳吕子久、儿媳杜惠珍的热情帮助。同时,还得到李叔同得意门生刘质平之子刘雪阳、丰子恺之女丰一吟和再传弟子孙继南教授的全力支持,以及宗教文化界学者郭元兴、林子青,王慰曾、陈天日、徐广中等同志的关心,并提供了不少可贵的材料。每当我赴灵隐寺采访时,均得到宽愿法师热情接待,然而当我按照约定的最后一次采访时,谁料竟是一次诀别之约——他圆寂了。我不禁万感交进,顿有所失,但愿此书能表达宽愿智慧之万一,以表至诚之缅怀。在我采访的过程中,还得到中国佛协、天津佛协、杭州佛协、虎跑“纪念馆”、大悲院“纪念馆”和杭州市文化局等许多单位的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至诚的谢意。尤其值得一提的,今年三伏,北京出现了罕见的高温气候,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有关同志为本书审改书稿时,如果说“挥汗如雨”,恐怕读者会相信的。那么,当这部书奉献到青年朋友手中的时候,我要鸣谢的是:责任编辑李萍、室主任舒元璋,副总编林君雄。

当然,作者的水平有限,肯定会有缺点甚至错误,还望有识之士不吝赐教,谢谢。

        作者

     1987年9月2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4:4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