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莺、李开云编著的《急诊科的那些事儿》到底写了什么?关于病患关系,关于急诊科,我在微博上已经说得够多了,为什么还要写这样一本书?不少人在得知我写书后,这样问我。急诊科是一个复杂的地方。这里有疾病治愈后的欣慰,有失去亲人的悲伤,有医生特有的严肃和认真,亦有患者对人生的希望和迷茫。每天,我都看到形形色色的病患,他们走进,甚至有时候被抬进医院的急诊科,有的人没多久就走了出来,而有的人却再没有回到目送他们进入急诊室的家人身边。这本书就是写这些故事,微博中短短的140宇,怎能一一道尽?书中里有血淋淋的故事,有生离死别的场景,有关于健康和养生的忠告,它让人哭,让人笑,让人痛,让人恨……
于莺、李开云编著的《急诊科的那些事儿》内容介绍:急诊科是医院的前沿阵地,也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里,人生的悲与喜、人性的善与恶都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医术医德、医患关系、行业内幕等社会热点问题也在此交汇碰撞,演绎出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故事。
于大起大落中感悟人生,于生死浮沉中参透命运。《急诊科的那些事儿》向你展示一个真实的急诊科,一种真实的生活!
下班高峰时段已过,北京的马路上依然车水马龙,行人的脚步匆匆,没有谁愿意为谁停留哪怕是半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儿要干。时令已是初夏,四月的空中飞舞着如棉花一般的柳絮,天空灰蒙蒙的,大地一片混沌迷茫,好像呼吸到鼻孔里的不是空气,而是大把大把细微的尘土。
36岁的包工头李晓阳手里拿着一个白色塑料袋,里面装着他在老家一家县级医院拍的B超报告和病历本。两个多月前,他在老家过完春节后,就一直将这东西带在身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工地上干活儿的他觉得腰痛,不思饮食,人也迅速憔悴了下来,那若隐若现的疼痛让李晓阳觉得自己就像是如来佛祖手心里的孙猴子,始终摆脱不了。眼看着年底赶工期,他也就把到医院去看病的事儿硬生生地给压了下来。直到春节回到老家,一路火车、汽车、摩托车颠簸劳顿,终于让他疼痛难熬,到老家的县医院一查,说是’肾结石。需要做手术。
“只要不是癌症就好。”李晓阳拿着诊断结论,一边这样想着一边回到了家。妻子张兰让他尽快把手术做了,可李晓阳担心北京的工地,这一做手术还不知道多久能好呢。这些年,李晓阳广州、上海、哈尔滨全国各地都跑遍了,为人豪爽,乐于助人,村里的一帮后生都愿意跟着他混,所以,在北京的工地上,他的亲戚、熟人就有三十多人。耽误了他一个人没关系,耽误了其他三十多号人,这麻烦可就大了。再说了,老家这些小医院,还是不如北京的大医院好。万一有个阴差阳错,岂不冤枉?
“还是回北京再看吧。”李晓阳对妻子说。
妻子张兰说:“你呀,就是这样不顾惜自己的身体,让人不放心。”
李晓阳转头笑着对妻子说道:“哈,年纪轻轻的,顾惜啥?离死早着呢!”
张兰沉着脸:“净说不吉利的,大过年的!”
回到北京后,李晓阳本想早早地到医院把手术做了,免去后顾之忧。他知道,这样老拖下去也不是个办法。然而工地上的活儿太忙,加上老板又对他委以重任——刚提拔他为包工头,负责对工地上五六十个工人的分工协作管理,他一直抽不开身,直到今天赶上周六,眼看活儿都忙得差不多了,他才利用下班时间匆匆忙忙和老婆张兰一起往医院赶去。
李晓阳知道一个正值壮年的男人没有老婆的滋味,他受够了,所以这次从老家过完春节,他就说服张兰,跟他一块到北京的工地上来干活儿了。
“你辛辛苦苦一年在家里能挣几个钱?还不如在工地上一个月挣的钱多!”李晓阳这样说服张兰。
张兰并不愿意:“两个娃儿呢7我们都走了,娃儿咋办7大娃子正读高中,二娃子也上初中了。家里没个大人,不好…“
李晓阳说:“他们现在不都住校吗7再说了,家里还有爷爷奶奶可以照应一下呢。”最终,在李晓阳的强大攻势下,张兰跟着丈夫,一块来到了北京。
李晓阳回头望了望远处,天空已经暗了下来。呼吸着这样污浊的空气,他不禁深深地怀念起老家的青山绿水来。“要不是为了挣钱修小洋楼,要不是挣钱给两个娃儿读书,哪个龟儿子愿意在北京待下去!”李晓阳将一口浓痰“呸”的一声吐在墙角,加快步伐,抬脚朝北京华佗医院的大门走去。
北京华佗医院是北京最好的医院,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都堪称全国一流。李晓阳甚至认为,自己一个小小的肾结石,到这样的医院来看,简直就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不过这里离工地不远,倒两趟地铁就到了,也算是方便。
走进医院大门一看,嗬,好家伙,都下班时间了还人来人往。李晓阳呆呆地看着人潮涌动的大厅,忽然脑海里萌发出一个念头:“要是回老家开一家医院,生意一定兴隆!”
36岁的李晓阳又回头看了看刚刚抬脚进来的医院大门,在这样庞大和人潮涌动的地方,他已经没有多少方向感了。他的方向感一向就很差,对于这个从小在山沟里长大、只知道上下和前后左右的人来说,他讨厌北京的东南西北。此时,玻璃门外的天空已经完全漆黑一片,远处的灯光亮了起来,医院门口的马路上已经开始堵车了,汽车尾部的刹车灯,红得那么耀眼。
李晓阳永远也不会想到,这竟然是他年轻的生命中,最后一眼看到医院外面如此疲惫不堪的世界。仅仅两个小时后,他在这家医疗技术条件很好的医院,因为一个小小的肾结石切除手术,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更没有想到,自己的死,会在这家医院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李晓阳和妻子一前一后走进医院大门的时候,急诊科的主任李少雄正脱掉白大褂,今天最后一次到医生办公室巡查,叮嘱晚上值夜班的主治医生向东和赵佳佳勤走动、多巡查、细心工作,一旦有紧急情况,要及时通知他。
向东抬头看着李少雄,说:“李主任,下班时间已经过去十分钟了,你就放心地回家去吧!嫂子已经做了一大桌好吃的,等着你哪!”
待李少雄离开后,赵佳佳看着李少雄的背影,低声咕哝道:“这男人啊,没办法,一旦得了‘妻管严’,就得准时下班啊!我敢打赌。‘妻管严’正在给妻子打电话解释,为什么下班时间都过去十分钟了,他还在医院!”
向东哈哈一笑:“哎,佳佳啊,你不知道,这年头,得了‘妻管严’的男人也是幸福的男人啊!哪像我,连老婆都懒得问我了,我爱回不回!”P1-4
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关于病患关系,关于急诊科,我在微博上已经说得够多了,为什么还要写这样一本书?
不少人在得知我写书后,这样问我。
急诊科是一个复杂的地方。这里有疾病治愈后的欣慰,有失去亲人的悲伤,有医生特有的严肃和认真,亦有患者对人生的希望和迷茫。
每天,我都看到形形色色的病患,他们走进,甚至有时候被抬进医院的急诊科,有的人没多久就走了出来,而有的人却再没有回到目送他们进入急诊室的家人身边。
这本书就是写这些故事,微博中短短的140宇,怎能一一道尽?书中里有血淋淋的故事,有生离死别的场景,有关于健康和养生的忠告,它让人哭,让人笑,让人痛,让人恨……
这些年来,医患矛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不少人问:医生们到底怎么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真难,不过,答案就在这本书里。本书选用小说的表现形式,故事化的手法,将急诊科一幕幕令人悲痛、令人感动、令人愤怒、令人开怀的场景再现给读者,也正是希望,这本书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读者对医院、医生有更深层的了解。
作为医生,我们都希望看到每一位患者得到满意的治疗,能够提早康复;作为医生,我们都希望危在旦夕的病人都能够通过我们的救助从死亡线上活着回来;作为医生,虽然我们懂得现实的残酷,但也同样期待生活的美好;作为医生,有时候,我们在内心深处会跟着他们一起痛,一起哭,一起笑。
如果你能从书中学到一招半式的急救方法,能够在喧嚣的尘世中拥有一颗宁静的内心,甚至能从中悟出一点儿什么,那么,我写作这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我只想活得洒脱一点。生命如此短暂,我没有时间黯然神伤。人生是一场相遇,无论相识多久,无论多亲密,最终我们都会别离。而急诊科,或许正是我们别离的最后一站。正如书中所言,急诊科的故事,永远没有完结。
于莺
2012年12月北京
作者以冷静的笔墨,刺穿医疗这一社会热点题材,向读者展示了真实的人性挣扎,值得一读。——马季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网副主编
每个章节都是一个故事,加上镜头式的叙事,读来引人人胜。——杜子建 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者
真实的急诊科,真实的人生。——当当作家、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