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别出心裁地演绎了老子的《道德经》故事,虚构了一个神秘奇幻的虚无谷。在虚无谷里,老子与陶陶相遇,结成忘年交,他们经历了一连串的趣事,老子深奥的哲学思想被寓意于生动的故事,让你轻松学习古代先贤的大智大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子与道德经/古代先贤智慧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罗强 |
出版社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别出心裁地演绎了老子的《道德经》故事,虚构了一个神秘奇幻的虚无谷。在虚无谷里,老子与陶陶相遇,结成忘年交,他们经历了一连串的趣事,老子深奥的哲学思想被寓意于生动的故事,让你轻松学习古代先贤的大智大慧。 内容推荐 《道德经》是最能代表人类思想发展阶段的典籍之一,既饱含着科学思想又充满着古老的东方智慧。本书别出新意,虚构了一个神秘奇幻的虚无谷。在虚无谷里,老子与陶陶相遇,结成忘年交,他们经历了一连串的趣事,老子深奥的哲学思想被演绎成生动的故事,令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略到《道德经》的精髓。 目录 引子 陶陶巧遇老子 /001 1 宇宙的诞生 /005 2 宇宙的归宿 /008 3 微观世界的奥妙 /014 4 手风琴与龙卷风 /020 5 宇宙的妈妈 /023 6 “永生” /027 7 搭积木的教训 /030 8 有与无 /033 9 “魔砖”之梦 /037 10 做个高明的班长 /043 11 在光子中间游玩 /048 12 委曲一点儿没关系 /054 13 移不动山的“愚公” /058 14 满脸长瘤的老道 /062 15 终极时间旅行 /065 16 背个大包袱去旅行 /072 17 陶陶用兵 /076 18 甘露事件 /080 19 陶陶大战自己 /086 20 狗司令 /091 21 神奇的电流 /096 22 少年老板沉浮史 /100 23 酋长悲欢 /104 24 射线游戏 /112 25 在惊吓中成长 /121 26 宇宙电影 /128 27 爱不起的小汽车 /133 28 最笨的就是最聪明的 /136 29 城记 /139 30 准确的预言家 /142 31 “读书”长胖,“修道”减肥 /146 32 生命起源的秘密 /152 33 催粮官 /160 34 老虎与婴儿 /165 35 富与祸 /172 36 参加劳动的国王 /177 37 鲜鱼汤 /18l 38 微服私访 /184 39 丁丁当当 /189 40 将军吃三桃 /193 41 会打仗的将军不发怒 /201 42 哀兵必胜 /206 43 李耳故弄玄虚 /210 44 傻瓜还是高人 /213 45 大威风和小威风 /217 46 飞天英雄传 /222 47 不会当官的李耳 /23l 48 水的威力 /235 49 公子有仇难报 /239 50 小国的好处 /246 51 漂亮话不可信 /252 52 生死永别话回头 /258 结束语 老子的道德与物理学的能质 /262 试读章节 李耳见陶陶说笑的模样十分可爱,心里早有几分喜欢;又见他上穿短袖、下着牛仔,便想逗他玩儿。所以,他故作惊讶地说:“哦,原来你也是个小道士!” “什么?我也是个小道士?”陶陶被弄得莫名其妙。 “你不是小道士,怎么也穿粗麻裤子?” “哈哈!老李,你真是老土!”陶陶不禁大笑起来,“这是我们年轻人都爱穿的牛仔裤,美观耐磨。你那难看的粗麻衣,哪能和我这个比?” 李耳点点头,说:“哦,人人都爱穿。人人都穿一样的,那就不美了。我的粗麻布衣,虽然你说难看,但只有我一个人穿,它就很美。” 陶陶想了想,说:“你这么说,好像也有点儿道理。我姐姐说,她有个很有钱的朋友,就经常去光顾一家天价时装店。那里卖的衣服全都只有惟一的一套!” “怎么样,我老道士还蛮时尚的吧?” “你那讨饭袍估计不会有人愿意仿制,的确够时尚。不过,你刚才的话也太绝对了。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模仿也不是什么坏事。” “模仿的确不是什么坏事。不过,什么事都不能做过分,做过分了就变成坏事了。” “你这是歪理。”陶陶不以为然地说。 李耳环顾四周,问陶陶:“这里的风景美不美?” “美,又怎么样?”陶陶反问道。 李耳将他的拂尘往高处一指,那里便多出一座古亭。他又问:“这个亭子漂亮不漂亮?” “妙哉!”陶陶也学古人的样子,摇头晃脑地说。 “我可是做了件好事?” “善哉!善哉!” 李耳站起身来,用拂尘在空中划了一个圈。霎时,无数的古亭就像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把整个山谷挤得水泄不通。陶陶被夹在两座古亭之间,连喘气都困难。他哼哼唧唧地说:“哎哟,老李,你要我的命哪!” 李耳用拂尘又在空中划了一个圈,古亭立刻全都不见了。他笑着说:“哈哈!你先坐在一边喘喘气吧。找的歪理还有:有无相生。也就是说,有会变无,无会变有。” 李耳话音刚落,周围的景物瞬时变成了一片白光,一闪而去,四周只剩下茫茫的空旷。 P8-9 序言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灿烂辉煌,影响深远,许多古籍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读司古籍,学学诸子百家的思想与智慧,是大有裨益的;而且,学习与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也是青少年们所必修的一课。但是.畦于它们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年代久远,文字晦涩,内容艰深,青少牟读者难以直接读懂。虽然当代出版的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浩如炬海,但这些书籍绝大多数都是研究专著,从内容到形式都难以适应青少年读者的阅读要求。 为了帮助青少年读者轻松自如地学习我国传统文化,著者选择了《道德经》、《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南华经》、《星子》和《韩非子》这几部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古籍,力求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讲故事的方式,以一个现代青年人的审美趣味和情感体验,来生动而通俗地演绎上述古代圣哲们的深奥思想,使青少年读者能在快乐的阅读中,轻松地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领略古代圣贤们的思想精髓。因而,该套丛书的最大特点,就是给古老的典籍以一种现代的阅读形式,使古籍的面孔不再是冰冷的,古老的智慧不再是难懂的。 《中国古代先哲智慧故事丛书》包括: 《老子与(道德经)》。《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关于宇宙、自然、生命和人类社会的深奥哲学,相传是老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写成的。这是一部饱含科学思想又充满东方智慧的古籍,其关于宇宙产生与演进的思想,不仅与现代天文学理论极其相似,有的方面甚至超越了现代天文学。 《孔子与(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编写的、纪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古籍,是儒家经典之一,对其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乃至今天人们的思想,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孙武与(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军事著作,为春秋末期孙武所作。这部兵书早已经传遍世界,倍受国内外军事专家、学者以及商业人士的推崇。 《墨翟与<墨子)》。《墨子》是墨翟及其弟子写成的墨家著作。内容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要求,对逻辑学和军事思想也有独到的论述,在当时的思想界有很大的影响,今天仍能给人们以智慧与启迪。 《庄周与(庄子)》是道家的另一部杰出著作,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以寓言的方式来解说作者的哲学观点。 《韩非与(韩非子)》是法家主要代表人物韩非的重要著作,提出了以“法”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法制主张,对我们今天的法制建设,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孟轲<孟子>》。《孟子》是儒家的另一经典,它与《论语》及儒家另两本经典合称四书。 如果广犬青少年读者通过阅读这套丛书,能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由此喜欢和热爱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著者就感到无比欣慰了。由于著者水平及参考资料等方面的限制,书中难免会有错误、疏漏,著者愿虚心接受读者的批评指正。 著者:一笑博士 后记 老子的道德与物理学的能质 怎么样?在虚无谷里,和陶陶一起跟着老子(李耳),一会儿宇宙,一会儿地球;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一会儿古代,一会儿今天;一会儿国王,一会儿将军;一会儿虚幻,一会儿现实,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也并不是那么枯燥无味吧?到这里,你已经学习了《道德经》这部深奥古籍的精髓了。 《道德经》五千余言,满篇是“道”与“德”的字样。那么,老子所说的“道”与“德”,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它们跟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又有什么关系和区别呢? 翻开《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在“道德”词条下有这样的解释: 《道德经》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 简言之,“道”,即普遍规律和事物本身,“德”,即特殊规律或者个人修养的提高。这基本上代表了当今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观点。比如,认为:“道”即“路”,是世界及其产生以来的全部历史;“德”是指“道”的整体无限本质,或人类由此秉承而来的无限的本质。这两种观点各有其独到之处,但这是不是老子的本意呢? 我们还是回到《道德经》上来,看看老子是怎么说的。 首先,老子为“道”做出了明确的定义: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二十一章,即《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下同)。也就是说,“道”,是一种确确实实存在的物质,而不是非物质的“规律”。 其次,老子详细阐明了“道”这种物质所具备的各种性质。我们把它分类归纳如下: 一、“道”的物质特性:“道”这种物质,是一种空虚寂静的东西,它不依赖任何事物而独立存在(第四章、第二十五章);它是没有形状,没有外观,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物质(第十四章、第三十五章);它的物质特性和水相近(第八章)。 二、“道”的空间特性:在空间上,“道”这种物质充满了整个宇宙,甚至宇宙以外的空间(第三十四章)。 三、“道”的时间特性:“道”这个物质,在实形宇宙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它是宇宙及万物的母亲(第一章、第四章、第二十五章、第四十二章、第五十二章);这种物质无时无刻不存在着(第二十一章)。 四、“道”的运动特性:“道”这种物质,始终处于运动默态,而且循环往复,无穷无尽(第二十五章、第四十章)。 五、“道”的功能特性:“道”这种物质,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第四章、第六章、第三十五章);这种物质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正是因为它无比柔弱的物质特性,并且因此而无坚不摧、无孔亦人(第三十六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三章、第七十八章);这种物质,不做任何事情,但是,就在它什么都不做的同时,任何事情都被它做成功了(第三十七章);这种物质,不能直接吃,不能直接看,不能直接听(第三十五章);这种物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不做任何事情,也不能当饭吃,但宇宙和万物却都离不开它(第三十二章)。 综上所述:“道”,是一种物质,虚无飘渺,却无时无处不存在,而且在宇宙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往复运动不止;柔弱无比,却无坚不摧、无孔亦入,宇宙和万物都离不开它。这是一种什么物质呢?联想一下宇宙大爆炸理论论(参见本书《二十六‘宇宙电影》),我们不难得出答案:它就是物理学上的能性质的: 一、物质特性:能量本身不占据任何空间,不会发出响声,因此它是空虚寂静的;早期宇宙就是由纯辐射能量榈的,任何辐射一旦发出之后,就能独立存在和运动;能量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各种射线充满了宇宙,在这一点上,跟水的性质相似。 二、空间特性:无处无物不存在各种形式的能量。 三、时间特性: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永远不会消失;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能量的产生早于实形物质宇宙。 四、运动特性: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各种能量可以相互转换,能量的本质就是运动,因此,能量的运动是循环往复,无穷无尽的。 五、功能特性: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宇宙的总能量是无穷无尽的;高能射线无坚不摧,各种射线可以穿透各种宏观无间隙的物体(一种屏蔽作用不能屏蔽所有的能量形式);能量不会自动作功,但任何事情都必需靠能量来完成,因此宇宙万物都离不开它。 总而言之,“道”是由一切能量形式的共同本质——运动——所构成的物质。当然,老子所说的“道”,除了指能量本身之外,也包括能量所必须遵守的规律。一句话:老子所谓的“道”,是指作为物质的能量及其规律的总和。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道”,那么,老子所说的“德”又是什么呢?虽然整篇《道德经》对“德”着墨不多,但也足以使我们把握它的定义和性质: “德”是能够养育万物的东西,它不可能像“道”那样虚无飘渺,不可触摸,不可直接食用。也就是说,“德”一定是一种有形物质(第五十一章)。 “德”跟“道”(即能量)密不可分,并产生于“道”之后,而且它的运动受到“道”的支配(第二十三章、第三十八章、第二十一章)。 “德”这种物质多了,反而像少的样子;但实际上,多的还是多,少的还是少(第三十八章、第四十一章)。这一点非常有意思。什么东西会是这样呢? “德”的另一个特性也很有意思:“德”这种物质多了,世间万物都要回避它(第五十五章)。 “德”这种物质多了,虽然不能无坚不摧,但也威力无比。不过,比起“道”来,却不能做到无孔不入,更不可能无孔亦人(第五十九章)。 有了上述这些不多的论述,再联系到宇宙大爆炸理论、万有引力理论以及黑洞的假说(参见本书《四十一·会打仗的将军不发怒》的自然科学点题),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德”就是质量。有直接静止质量的宇宙及物体,产生于初始宇宙的纯能量,是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的运动无一不跟能量有直接关系,并且受到能量的支配;质量很大的物体或天体,引力巨大,能吸引其他物体奔向它,看起来就像它缺少东西一样;意识到它的引力的生命体,如果不想被它吸住,就不能靠它太近。 总之,老子所谓的“道”与“德”,实际上就是物理学上的能量与质量及其所遵守的规律总和,它对人们的要求,就是遵守宇宙及自然的运动规律,它的最高准则就是“顺其自然”。这跟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品质的“道德”,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区别呢? 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指的是儒家所流传下来的道德规范。在《论语·述而第七》中有:“子日:‘志于道,据于德。’”这里的“道”,是指理想的人格品质以及社会图景,是人们应该立志追求的东西;“德”,则是人们追求“道”这个理想,所必须达到的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简单地说,“道德”,就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行为准则。 儒家道德观以“礼”为基础,以“仁”为最高境界和核心。在《论语》中,孔子并没有对“仁”进行明确的定义,词典、辞海对此也没有严格的定义,大致可以理解为“有爱心”。除了“仁”和“礼”之外,儒家道德还包括:“忠”、“孝”、“义”和“信”。做到这些,则要靠“克己”(约肃自己)。 而老子的道德观,则是以自然为基础的,老子所崇尚的社会理想是天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因此,老子的道德对个人行为的基本要求是不争、谦虚和节俭,而最高境界则是“以身为天下”(《道德经·第十三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老子的道德,是要人们认识自然规律,遵守自然规律,保护环境,建立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 由此可见,老子的道德观与儒家的道德观有很大的差别。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社会理想不同,就不相互探讨。)(《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认为,这说的就是儒、道两家的差别。 有意思的是,以守信为重要信条的孔子却认为,“言必信(说到做到)”是小人的行为(《论语·子路第十三》),而老子却说:“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也。”(《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同样有意思的是,老子提倡“报怨以德”《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而以“仁爱”为本的孔子则明确表示反对。在《论语·宪问第十四》中有:“或日:‘以德报怨,何如?’子日:‘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实际上,孔子所谓的“以直报怨”,就是“以怨报怨”,普通人都会这么做,当然也是无可指责的。但是,老子的“报怨以德”,实际上是“顺其自然”的表现,是最终化解矛盾的最佳方案(参见本书《四十九·公子有仇难报》)。这与佛家劝人“弃恶从善”的思想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道家的道德观要比儒家的更为高明,更为宽厚,更符合自然,更符合人性。 虽然儒道两家差别如此之大,但孔子对老子的评价却非常高,把老子比作天上的龙。《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有: 孔子去,谓弟子日:“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同“网”),游者可以为纶(钓鱼用的丝线),飞者可以为罔(古代射鸟用的箭,拴着丝绳)。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老子及其学说是“不能知”的。本书对老子的研究,也只能算是在“不能知”中的勉强求知,其中难免有不妥与错误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