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年选系列之一,精选了:《欲望的鸟道》、《一口枯井和两棵榆树》、《长城脚下的公社》、《是谁碰疼了她的忧伤》、《水车转动的年轮》、《给儿子买鱼吃》等优秀文100篇,是中国散文学会和年选主编对全国散文爱好者的特别奉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2007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红孩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年选系列之一,精选了:《欲望的鸟道》、《一口枯井和两棵榆树》、《长城脚下的公社》、《是谁碰疼了她的忧伤》、《水车转动的年轮》、《给儿子买鱼吃》等优秀文100篇,是中国散文学会和年选主编对全国散文爱好者的特别奉献。 内容推荐 本书为“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年选系列之一,精选了陈建功、迟子建、范曾、吴冠中、贾平凹、陈祖芬、雷抒雁、王剑冰、从维熙、石英、肖复兴、黄永玉、王宗仁、韩石山、朱以撒、周伟、周明、舒婷、张承志、陈丹晨、柳萌等名家作品为代表的优秀文100篇,是中国散文学会和年选主编对全国散文爱好者的特别奉献。 目录 第一辑 美文之美 1 沈从文先生的一把椅子(外三篇) 2 两个人的电影 3 陶醉的鸭儿看 4 让我心跳的不仅仅是爱情 5 黄山绿卡 6 亲亲的他,是大哥 7 天堂回韵 8 我的袒父 9 嫂子的香椿树 10 古日乃的青草马背 第二辑 生活之真 11 到台北看望柏杨 12 永远的祭奠 13 我的一次逃婚经历 74 孩子们 15 我不是小姐 16 有一种爱叫做忘记 17 太行峡谷—乡宫 18 从前的保姆 19 贼的眼泪 20 自由岁月 第三辑 岁月之河 27 磊落人生 22 挂在心上的银幕 23 老学生眼中的吴小如 24 那一代进城农民的悲欢 25 弃女与弃父 26 乌拉泊 27 那一只渡江的舟 28 1977年冬天,在南方温暖的路上 29 锕锣 30 寒窑三叹 第四辑 文化之光 31 晨钟暮鼓八十年 32 远古的回声(四童) 33 蜈蚣脚上的札记 34 雅典古剧场听歌 35 惟程砚秋不像“程派” 36 在孔府买7本有意思的书 37 东源,记住一个谱师 38 夹在北宋南宋之间的这个女人 39 宋庄日记 40 阳山读碑 第五辑 城市之声 41 袁崇焕与菜市口 42 兹罗尼茨的钟声 43 世界上被吻得最多的女孩 44 漂于尘世的那个我 45 苏州赋 46 悲凉四溢四合院 47 谁让鲁迅走开 48 做一棵城里的树 49 长城脚下的公社 50 一些事件在赶往昨天的途中 第六辑 精短之韵 51 旬阳的夜灯与山歌 52 一恨三十年 53 夜观庵桥(外一章) 54 一口枯井和两棵榆树 55 向下 56 人间食粮 57 雁字回时 58 最后一块煤 59 有关食物的记 60 邻家有女 第七辑 苍生之情 61 寂静的世界 62 送谢泳先生之厦门 63 我的丑亲娘 64 我妈如蚁 65 母亲,我心中的灯 66 食道 67 晚上,陪父亲说话 68 爸爸,山上的树哪里去了 69 怀念一个逝者的理由 70 那一天,可以永远 第八辑 凭海之悟 71 “奖”与“养” 72 守住文化的私人性 73 万年斋山遗址随想 74 找到自己的生活 75 诚实劳动 76 烟花 77 灵魂中的另一种疼痛 78 相遇在高昌故城 79 是谁碰疼了她的忧伤 80 西瓦窑的一棵柳 第九辑 田野之风 87 六棵树 82 五棵树 83 在宁夏乡村找寻传统 84 孕育感动的地方 85 小麦花 86 激情哈萨克 87 水车转动的年轮 88 乡间的和弦 89 守侯冰原 90 被刀子叙述的水稻 第十辑 生命之畏 97 日落地方的青鸟 92 怀念三只母鸡 93 阿咪 94 食鸽记 95 给儿子买鱼吃 96 怀念那匹狼 97 走向天堂牧场的野牦牛 98 欲望的鸟道 99 耗子 100 对一只丑狗的想念 试读章节 母亲今春血压居高不下,我怀疑是故乡的寒冷气候使然,劝她来哈尔滨住上一段,换换水土,她来了。说也怪,她到后的第二天,血压就降了下来,恢复正常。我眼见着她的气色一天天好看起来,指甲透出玫瑰色的光泽。她在春光中恢复了健康,心境自然好了起来。她爱打扮了,喜欢吃了,爱玩了,甚至偶尔还会哼哼歌。每天她跟我出去散步,看待每一株花的眼神都是怜惜的。按理说,哈尔滨的水质和空气都不如故乡的好,可她却如获新生,看来温暖是最好的良药啊。 白天,我看书的时候,母亲也会看书。她从我的书架上选了一摞书,《红楼梦》《毛泽东的晚年生活》《慈禧与我》《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等,摆在她的床头柜上。受父亲影响,她不止一次读过《红楼梦》,熟知哪个丫鬟是哪一府的,哪个小厮的主子又是谁。大约一周后,她把《红楼梦》放回去,对我说,后两卷她看得不细。母亲说《红楼梦》好看的还是前两卷,写的都是吃呀喝呀玩呀的事情,耐看。而且,宝玉和黛玉那时还天真着,哥哥妹妹斗嘴斗气是讨人喜欢的。到了后来,宝玉和宝钗一结婚,小说就不好看了。母亲对高鹗的续文尤其不能容忍,说他不懂趣味,硬写,把人都搞得那么惨,读来冷飕飕的。她对《红楼梦》的理解令我吃惊,起码,她强调了小说趣味性的重要。 母亲对历史的理解也是直观朴素的。那段时间,我正看关于康有为的一些书籍,有天晚饭同她聊起康有为,她说,这个人不好啊,他撺掇着光绪闹变法,怎么样?变法失败了,他跑了。要是不听他,光绪帝能死吗!为了证明她的判断是正确的,她拿来《慈禧与我》,说那里面有件事涉及到康有为,也能证明他的不仁义。母亲翻来翻去,找不见那页了,她撇下书,对我说:“不管怎么着,连累了别人的人,不是好人啊。”康有为就这样被她给定了性。 我想让母亲在哈尔滨过得丰富些,除了带她到商场购物,去饭店享受美食,去植物园看牡丹和郁金香外,还带她进剧场。我陪她看了一场京剧,是省京剧院在五月份推出的“京剧现代戏经典剧目回顾”展,上演的是《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磐石湾》《海港》等的片段。当舞台上出现穿着蓝军服、戴着红袖标的娘子军时,母亲直摇头。而到了《磐石湾》的演员演唱“负伤痛冲破千层巨浪”时,她干脆堵起了耳朵。好不容易捱到戏散,她得救般地对我说:“这样板戏有什么好看的?太难听了!现在怎么还演这个?这东西怎么还成了‘经典’了?”母亲接着说了一大堆传统折子戏的名字,什么《打渔杀家》《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杜十娘》《空城计》等,她说:“还得是这些老戏是个东西啊,样板戏那叫什么玩意啊。”听了她的话,我回去后给她放梅兰芳的唱碟,谁知她对我说:“换了换了,我最不喜欢梅兰芳的戏了。”我诧异,问她为什么?她说:“我不喜欢男人扮女声,听起来不舒服。”母亲真是本色到家了。 刘老根大舞台最近落户哈尔滨的工人文化宫,每晚都有演出,场面很火爆。我约母亲一同去看,她说:“那东西有什么看头?就是耍嘛!”母亲伸出手来,绘声绘色地学着演员:“这边观众的掌声不热烈呀,给点掌声好不好啦?”她说她受不了这个。不过她没有拗过我,有一天,我还是把她拉到剧场。虽然不是周末,但上座率还是很高。母亲说得没错,演出一开始,演员就朝观众要掌声,有的还蹦下台,在观众席中怂恿观众鼓掌。高分贝的音乐震耳欲聋,母亲再次堵起了耳朵,一副痛苦状。演出只到半程,当又一位演员出场后耸着肩膀嬉皮笑脸地要掌声时,母亲终于忍不住了,她几乎是用命令的口气大声对我说:“咱走吧!”我也没有料到演出是那么低俗,赶紧跟着她出来了。出了剧场,她长吁了一口气,对我说:“怎么样?我说就是个‘耍’嘛。花着钱遭着罪,再坐下去,我都要犯心脏病了!” 有一天,我和母亲黄昏散步时路过文化宫,看见王全安导演的《图雅的婚事》在上映,立刻买了两张票。我知道这部电影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拿了奖。按照票上的时间,它应该开演五分钟了,我正为不能看到开头而懊恼呢,谁知到了小放映厅门口却吃了闭门羹。原来,这场电影只卖出这两张票,放映厅还没开呢。我找来放映员,他说坐飞机要是一个乘客,人家都得给飞,电影票呢,哪怕只卖出一张,他也会给放的。放映员打开门,为我和母亲放了专场电影。当银幕上出现了蒙古包、羊群和纯朴的牧民时,母亲慨叹了一句:“这是真景啊。”母亲看过两部流行大片,对里面电脑制作的假景很反感,所以这真实的场景让她觉得亲切。故事很简单,一个女人征婚,要带着“无用”的丈夫嫁人。而这个丈夫之所以“废”了,是因为打井所致的。这背后透视出的是草原缺水的严峻现实。虽。然它与多年前轰动一时的《老井》有似曾相识之处,但影片拍得朴素,自然,苍凉而又温暖,我和母亲被吸引住了,完整地把它看完了。出了影厅,只见大剧场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正在高潮,演员在台上热闹地和观众做着互动,掌声如潮。 我和母亲有些怅然地在夜色中归家,慨叹着好电影没人看。快到家的时候,母亲忽然叹息了一声对我说:“我明白了,你写的那书,就跟咱俩看的电影似的,没多少人看啊。那些花里胡哨的书,就跟那个刘老根大舞台一样,看的人多啊。” 母亲的话,让我感动,又让我难过。我没有想到,这场两个人的电影,会给她那么大的触动。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有母亲在,我生命中的电影,就永远不会是一个人的啊。 (载2007年8月15日《文汇报》)P12-15 序言 2007年11月29日,中国散文学会在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举行了西安创作基地挂牌仪式。在仪式上,由我代表学会进行发言。按以往的惯例,这样的会议,领导发言一般都说些祝贺外加一些政治色彩的规定话语。那样的东西,我过去没少讲过,也给一些领导写过。我总觉得没多大意思。咱不是领导,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让人讨厌。带着这样的一种想法,我在走上主席台的瞬间,改变了讲话稿的原意,我说出了我想说的话。 我说,今天是个好日子。在这一天,全国各地,或者说就在西安,恐怕会有许多的仪式,譬如公司开张,新婚大喜,孩子满月,这都需要一定的仪式。那么,是什么让我们齐集在这里,当然是文学,是我们挚爱的散文。是的,散文确实是我们的挚爱,是我们永远的新郎和新娘。我过去说过,散文同小说比较,小说是我说的世界,散文是说我的世界。尽管文学创作是个体劳动,是作家自己的事,但作家创作的作品毕竟要呈现给这个社会。我以为作家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我说和说我的过程。我们挚爱散文,是由于它能够给我们更多地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世界的机会。我说与说我,都是要表达一个我的过程。但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想想那些优秀的散文,无一不是通过我达到我们的过程,这如同我们读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使我们想起天下的父亲,看贾平凹的《丑石》,就想起无数人心中的丑石。其实,综观天下的事情,完美如意往往并不钟情于我们,我们拥有更多的恰恰是生活的艰辛与苦难。同天上的星星比起来,我们是星星中的小星星,更是丑石中的丑石。丑石的追求,亦即散文的追求。我们应该感谢散文,它总是在提醒和鼓励我们,散文的创作过程就是从我走向我们的过程,也就是从心灵走向心灵的过程。 我没想到,我的这个简短的发言,会引起很多人的极大兴趣。在接下来的两天会议里,很多人总在有意无意地谈论着我和我们的关系。贾平凹在吃饭的间隙,对我说你的发言很中肯,说得很准确,把散文给说清楚了,我们过去就没总结出来。从贾平凹平和的眼神里,我知道他这是真诚的表达,绝不是因为我拿《丑石》举例他就顺情说好话。其他几个作家朋友说,听了你的发言,我们的眼前豁然开朗了,好像终于明白散文是怎么回事了。12月1日晚,我到现代学院进行散文讲座,又谈到散文中的我和我们,想不到五六自学生居然能跟我共鸣。有了这样的几方面认可,我知道,我的这个观点可以立住了。 回到文学,我觉得文学的本质问题,或者说艺术的本质问题是哲学问题。散文也是如此。从我出发,就是从个性出发,到达的目的,即所反映的结果,就是共性的共鸣,朱自清写他的父亲,肯定是他个人的经历,别人不能取代。别人所能接受的是通过这样一个父亲让读者联想到自己的父亲,也就是天下的父亲。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艺术的魅力。我们过去总是讲典型性,意义也就在于此。当下有很多的所谓“文化散文”和“新散文”,为什么只是在少部分写作者之间互相忽悠,而引不起读者的共鸣呢?我认为其直接的问题就是不能从我到我们。当代作家往往更多地强调我的感受,而忽略社会的需要,所以结果只能是“被窝里出汗自己热”。说得极端点,这样的散文是违背文学创作规律的。前一阶段,又有人提出原生态散文和新乡土散文,这批作家不厌其烦地慢吞吞地没完没了地叙述乡村往事,包括写农具,写大树,写小鸟,写老奶奶,写瞎子二叔,写聋子三舅,起初读上一两篇感觉还有些田园之美,可一看多了,便觉得非常陈旧、腐朽。这些内容对于今天城里的人们来说,或许有反朴归真的意味,但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对于农村熟悉的人们,这些实在算不得什么。近些年,在城市的郊区大都兴起什么“农家乐”“民俗游”,每每去后回来,我总觉得被欺骗一样。要知道那些东西,都不是原生的存在,而是被人人为地装饰、打扮出来的,有些干脆就是杂八凑。至于吃的农家饭,几乎没什么滋味。在北京郊区,无非是炖条虹鳟鱼,拌个山野菜,煮上几个老玉米,搁几个红薯、南瓜,这些能代表什么呢?我们读鲁迅,读孙犁,读汪曾祺,读贾平凹,读铁凝笔下的乡村就没有这些具体的描写,可他们却给我们留下一幅幅非常美好的乡村画卷。 我以为,对于当下的散文作家,我们不是要选择写什么,而是先选择不写什么。我想,是否可以先提出这么几条:第一,没有独特情感的东西不写,这种情感一定是发生在你身上能够唤起别人共鸣的;第二,带有说明性质的东西不写,包括引用资料及诗词话语等等;第三,模仿古文,装作有学问的样子写四六句的东西不写,它们过于书卷,并不代表真的有学问;第四,大而无当、不着边际的东西不写,这类作品不知所云,白费纸张;第五,非散文的东西不写,那种拿书评、书信当散文的东西纯属骗子;第六,靠编故事猎奇赚人眼泪的东西不写,散文不是故事,更不是小说;第七,写的作品靠近杂文和随笔的不写,散文不是四不像,有它自身的属性与规律;第八,给经济领域扬名的不写,散文不是新闻,不是广告文学,更不是旅游船票、机票、车票、门票、饭票,散文要有独立精神;第九,超过五千字的最好不要写,散文不可制作,更需要节制;第十,涉及领导人的题材最好不写,一般的作者很难了解领导者真实的生活,表面写容易失去真实。以上这几条不过是我信手罗列出的,不一定准确,也不一定全面,但确实是我真实意思的表达。我心里清楚,我这样说,肯定有很多人会有不同意见,甚至会认为,如果照你的意思,散文是不是越写越窄了?我觉得这种说法是站不住的。散文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后,经过十五六年的发展,自然形成了一定的态势,我们必须承认总体是繁荣发展的,但问题也确实比较多。今天,散文需要_的不是彩旗飘扬,而是正本清源。散文的混乱,不是文体的混乱,更多的是作家思想的混乱和利欲熏心的贪婪无度。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能做到不要什么,谁拿你也没办法。我期待着散文的清凉世界。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在编选过程中,由于信息有限,有个别作者没有找到通讯地址,请看到此书后及时与本人联系,以便及时邮寄样书及稿酬。) 2008年1月12日 北京西坝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