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战将星钟炳昌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百战将星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永平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是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员,爬过雪山、走过草地、东征西进。他参加过平型关大战、百团大战,参加过护秋战役、解放石家庄和平津战役。他是从军队选派到地方工作的骨干。他经历了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等不同的历史时期,用自己的行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人生坎坷而壮丽,尤其是两次成功地战胜癌症也同样是他人生中的奇迹。他就是我军功勋卓著的高级将领之一钟炳昌少将。

胜敌的戎马生涯,抗癌的生命之路,传奇、坚韧、质朴、豁达,诠释百战人生!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细致的描绘再现了钟炳昌少将一生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经历,同时也表现了钟炳昌少将抗癌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内容推荐

钟炳昌,西省兴国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野战医院干事、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供给部、司令部副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新兵营第三连政治指导员。1940年起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第三游击司令部政治处主任,支队、大队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第九区队政治委员。1945年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十五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四军分区政治委员,热河纵队组织部部长。1947年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一纵队独立第二旅政治委员。1948年任华北第二十兵团六十六军一九七师政治委员。参加了石家庄、察南、保北、绥远、平津、太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师政治委员。1950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六十六军一九七师政治委员。195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六军政治部主任兼天津警备区政治部主任。1957年任六十七军副政治委员。1959年任军政治委员。1965年任建筑材料工业部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四川省省委委员、四川省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政治部副主任,中央纪检委驻中科院纪检组组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目录

钟炳昌简历

开篇

戎马生涯

1想当红军

2参加红军

3开始长征

4负伤

5归队

6爬雪山

7过草地

8到达陕北

9东征

10西征

11红军改编

12随营学校

13为平型关大战背炮弹

14在河北发动老百姓抗日

15调入晋察冀第四军分区

16组建第三游击司令部

17第九大队

18在攻袭战中成长

19军事训练比赛夺魁

20反“扫荡”阻击战

21百里运弹药

22新九大队

23平井获游击支队

24围歼日军第八混成旅团

25消灭红枪会

26红色交通线

27伏击日军马车队

28百团大战

29艰难的岁月

30九区队

3l巧取敌伪炮楼

32拆封锁墙填封锁沟

33惩治敌伪汉奸

34“扫荡”的升级和反“扫荡”战斗

35护送吕正操司令员过铁路

36郝家庄遇险

37整风

38为粮食而战

39冲破“铁壁合围”

40战友情

41抗战进入到反攻阶段

42党校学习

43婚事

44护送美军飞行员

45抗日战争胜利

46战火再起

47王平政委把我留在冀晋军区

48护秋战役

49解放石家庄

50新式整军运动

51应县激战

52第二次保北战役

53绥远战役

54参加平津战役

55在太原城头插上第一面红旗

56进驻天津

57紧急入朝

58参加第一次战役

59参加第二次战役

60参加第三次战役

61参加第四次战役

62归国途中

63李湘牺牲

64部队整编改装

65在华北驻军的二三事

66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

67在六十七军工作的日子

生命之歌

后记

试读章节

为平型关大战背炮弹

1937年8月下旬,国民党汤恩伯镇守南口的部队和防守张家口的二十九军一四三师不战而逃,丢弃两处要塞。日本板垣师团的三股敌人在张家口会合后,直指山西大同。而驻守在山西天镇的阎锡山第六十一军只抵抗了四天就逃跑了。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杀身之祸,三千多老百姓生灵涂炭。雁北地区全面失守。

此事激起全国军民的愤慨,尤其是引发了山西老百姓极大的民愤和谴责。蒋介石也难辞其咎,为了缓解巨大的内外压力,迫不得已调兵遣将,加强山西一线由阎锡山任司令长官的第二战区,增加任命黄绍竑、卫立煌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兼前敌总司令。这也包含着蒋介石的心计,借着抗日幌子,趁机打进阎锡山的"三晋独立王国"。

1937年9月,根据第二战区的部署,晋绥军发起平型关战役,在平型关附近对日军进行防御作战,属于大规模的太原会战的第一个战役。我们现在平时所说的"平型关大捷",则是专指我八路军进驻晋北忻口一线和十九军、六十一军、三十五军组成阻截日军的第一道防线后,为配合太原会战,八路军在平型关附近独立进行的平型关大战。战前自然没有"平型关大捷"的说法,就是被告知我一一五师准备打一个大的伏击战。部队急需大量军火。由于战斗部队都在前方加紧备战,于是就紧急调我们随营学校赶运弹药。

随营学校接到上级命令后,我们从郭县、代县迅速赶到繁峙县大营镇,参加运送战备物资的行动。当我们赶到大营一看,在一大片平坝上堆满了战备物资,一箱一箱的子弹和炮弹垒成了小长城,就连粮食一袋袋的也垒成了小山。显然是要打大仗,这些都是阎锡山派汽车从太原方向运来的,到了大营运输汽车由于路不好走,不能再往前开了,所有的物资都卸下来。大营成了军需物品中转站。因为我八路军已于9月份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属阎锡山就任司令长官的第二战区序列,共同参加平型关战役。因此阎锡山负责运送大量军用物资供给八路军参加会战。

我们的任务是背迫击炮炮弹,一箱两枚炮弹,一人背两箱,一枚炮弹大约重十来斤,两箱炮弹就有几十斤重。大队长康志强作了简短激昂的动员,他说:"我们必须在部队进驻阵地前把弹药全部运上去,要保证人手有枪,枪有子弹,炮有炮弹,要保证这一仗打出八路军的威风以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把弹药送足,就是打好这一仗的重要基础。是取胜的第一步。无论有多大困难,都必须确保任务按时完成。"当我背好两箱炮弹刚刚上路,康队长拍着我的肩膀说:"小老表,怎么样?"因为他是我们兴国老乡,因此见面总叫我小老表。我大声说:"放心吧,拼命也要送上去。"

9月的山西的天气恶劣,一会儿大雨瓢泼,一会儿又细雨绵绵,总之是雨水不断。虽然走的路并不是大山路,但弯弯曲曲,起起伏伏的丘陵山路很难走。尤其是下着雨,路更滑,炮弹也很重,一不小心就会摔倒。摔倒时,大伙为了保护炮弹,都尽量向前倒,摔得嘴啃泥,背上的炮弹还同时重重地砸在背上,疼得很。炮弹箱是用木条钉成的。箱子的两边用铁皮条箍紧。背在背上很硌。一些同志的背部,连磨带硌都破了,血水混着雨水向下流,没人肯停下来。我个子不高,背上两个大炮弹箱,走起路来直晃。人说百里无轻担,更何况几十斤重的炮弹本来就是重担,真是越走越重,再加上雨水就更吃劲了。我也记不得到底摔倒几次,总之浑身是泥浆,军装的原色都认不出来了。

背到目的地,不能休息,赶紧往回返,再背第二趟。第二趟就显得格外沉重了。首先是肩膀勒破了,再往上一背炮弹,皮肉破处疼得钻心。再者背完第一趟,腿都迈不开步了,真想歇一歇,现在又背上几十斤的炮弹赶路,腿脚都不听使唤。人都成了机器人,就是机械迈着步。无论如何,大家都坚持着,尽最大的努力加快赶路。

"平型关大捷"现在是人尽皆知的大胜利、大事件。而当时并不清楚平型关要打多大规模的战斗,会取得多大胜利,有多大影响。但已经预感到是一场不寻常的战斗。渴望尽早打一场大胜仗,显示一下我们八路军的威风,灭灭小日本鬼子的骄狂,实在是我们憋不住的心愿,现在有机会能为大战尽一份力,真是累死也心甘。

9月24日夜里,林彪、聂荣臻率领一一五师趁着夜色冒雨设伏在平型关附近的乔沟的山岭上,到次日板垣师团经广灵、灵丘来犯的一路敌兵,进入我平型关设伏地区。一声令下,一一五师向敌人发起了猛攻,一阵猛烈的炮轰,先把敌人前后的汽车打瘫、打烂,关起门来打狗。

经过一场鏖战,歼灭敌人一千多人,缴获大量的军用装备。八路军首战告捷,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大大地鼓舞了我军和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增强了胜利的信心。打破了日寇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投降派的亡国论。

大捷传来,我们随营学校一片欢腾,除了高兴还有几分自豪,因为那些砸向日寇的炮弹是我们背上去的。有位老兄非说第一枚打出去的炮弹是他背的,大家知道是他乐疯了,不与他理论,但大家心里都觉得自己背上去的炮弹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P53-55

序言

不凡的事业成就,豁达的人生境界,光辉的长者风范,乐观的处世态度,以及个性化的健康之道,构筑了钟炳昌同志的人生与精神世界。

上世纪三十年代,钟炳昌以弱冠之龄毅然投身革命阵营,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戎马生涯。他从红小鬼到将军,从十三岁参加儿童团到担任六十七军政治委员、中央纪委驻中国科学院纪检组组长,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他是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员,爬过雪山、走过草地、东征西进。他参加过平型关大战、百团大战,参加过护秋战役、解放石家庄和平津战役。他是从军队选派到地方工作的骨干。他经历了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等不同的历史时期,用自己的行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人生坎坷而壮丽,尤其是两次成功地战胜癌症也同样是他人生中的奇迹。岁月的风霜浸染他的白发,然而他依然精神矍铄、风采依旧,从容地步入了耄耋之年的金秋之季,甚至比年轻时更多了一种乐观、超然与从容。

在经历了几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与辛勤耕耘后的今天,年逾九十高龄的他,仍思维敏捷,记忆清晰,用自己革命生涯中艰难、曲折而又丰富多彩的经历和生命历程中最珍贵、最美好的回忆,以及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知与感悟,给我们提供了一部生动的教材,启迪、激励我们为党、为祖国、为人民的事业而不懈奋斗。

2006年3月

后记

深夜,当我在电脑屏幕上敲出了书稿最后一个句号后,依然久久地走不出书稿的氛围。主人公的经历,我无缘身历,然而却有幸心历了。

我的内心充满了被那个激情岁月所点燃的激情和引发的崇敬,深感这种抢救和挖掘工作实在是时不我待。使我怀着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努力着。也许书稿的质量可能被能力和种种客观原因所限,然而我要说,我尽心了也尽力了。

岁月的流逝、资料的散失、战友的离世、记忆的丢失,使完成这种回忆录的工作已经变得十分困难。这不仅仅对我是如此,对钟老来说更是如此。然而钟老为克服这些困难所进发出来的热情、认真、努力和执著是超越年龄限制的,是令人钦佩的。这些都是完成此书的重要基础。

钟老希望留下历史,他感到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他认为每次的战斗都是战友鲜血和生命构成的,把它们真实记录下来,完整地留给后人发扬光大,是对生死与共的战友最好的告慰。

他认为自己仅仅是历史的一个参与者、见证者、幸存者。他多次删节书稿中对他的一些描述。我们与他多次磋商,“据理力争”,不断说服着他,却又不断地被他说服。就是在这不断的感动中,我们体味到了一股别样的清新和清醒。

这本书原来准备通篇用第三人称来写,这样更容易写作。钟老一再强调要真实,现在用第一人称回忆历史,也许少了一些技巧,却多了几分严谨,更接近真买。

十分感谢那些提供帮助的资料:如“井陉党史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六军军史”以及同时代老同志的多本回忆录。

十分感谢那些提供帮助的同志:感谢欣然为本书撰写序言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感激为出版老同志的回忆录尽力而为的责任编辑丁晓平;感谢提供宝贵资料和修改意见的诸多的朋友;最后要感激钟老的家人,他们是这件事的倡导者,是重要资料和照片的收集者,是书稿的第一个读者,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支持和修改意见。

张永平

2005年10月2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9: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