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小学教师心育能力培养推广实验"课题研究成果之一。它是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其中包括许多第一线中小学音乐教师)编著的一本可读性较强的书籍,也是课题组全体老师在心育理论指导下,不断地探索、反思、总结和研究的成果。它是音乐教学的经验总结,更是滋养人文主义的沃土。
新世纪,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迎来了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大的课程改革。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依据《音乐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的使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实施,像一股股清新的风吹进了全国中小学校园,给学校的音乐课程带来了全新的变化。这场改革浪潮,将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实现基础音乐教育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必将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面临着自身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诸如课程定位、性质、价值、理念问题,课程目标、内容问题,以及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基础音乐教育课程建设与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广大中小学生的音乐学习与发展。在音乐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许多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和音乐教师都被当前的一个音乐教育现象所震撼:为什么能够带给人们无限美好与快乐的音乐,在中小学里竟然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在深刻反思并重新认识基础音乐教育时,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到影响音乐教学与音乐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学习是一个“内心的旅程”,而音乐素质的形成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然而,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很少关注学生的想法,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音乐,他们对音乐有哪些心理需求,他们能否运用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他们喜欢什么样的音乐教师及教学方式……而对这些问题认识上的忽视和研究上的薄弱正是影响我们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的因素之一。
鉴于此,当读了《音乐心育艺术》的书稿后,深感这是一本对音乐教育、音乐教学和音乐教师都非常有意义的书。对于音乐教育来说,《音乐心育艺术》的出版对我国新兴的、交叉的学科——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人类的一切教育行为,都有与之相关的心理形态,而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则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内化、深化过程,因此对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很有价值。从音乐教学的角度来看,《音乐心育艺术》关注的并不仅仅是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理论问题,它关注的恰恰是音乐教学实践本身,这可以说是本书的最大特点。本书围绕着“教”与“学”,师生问丰富多彩、细腻委婉的心理活动跃然纸上,如涓涓流水,沁人心田。我们常说,音乐教学是门艺术,然而,只有在音乐教学中融人心理教育的因素之后,才会对此具有更加深刻的体验。对音乐教师而言,《音乐心育艺术》应是一个良师益友,它不仅为老师们打下一个良好的音乐教育教学心理研究的入门基础,同时还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教学案例,相信广大的音乐教师读者会从中汲取丰富的教学营养,使自己的音乐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音乐心育艺术》的主编龙亚君是一位富有才华又充满进取精神的年轻副教授,音乐教育学硕士。她虽在高校任教,却十分熟悉基础教育领域的状况,并对音乐课程改革颇为了解,尤其对音乐新课程的研究更是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常常见到她在《中国音乐教育》、《音乐周报》等重要报刊上论述音乐新课程的文章,均是有影响的力作。记得她在就本书的选题征求我的意见时说过一句话:“中国音乐教育的进步,离不开音乐教育心理研究的发展。”我觉得她讲得十分中肯。确实,我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基础还很薄弱,尤其是在音乐教育实践领域的研究更是相对滞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心育艺术》应是填补了基础音乐教育心理研究的空白,这确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愿《音乐心育艺术》成为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朋友。
愿《音乐心育艺术》在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金亚文
2005年1月9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