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对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建校早期参与各系所及专业创建的老教授们的访谈,介绍了该校几个重要系所的重点专业,包括机械系的冶金机械专业、采矿系的采矿专业、冶金系的冶金炉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系的金属物理专业、特种冶金系的特种冶金专业,以及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科学技术史专业的创建及发展情况。受访者包括前校长王润教授、建校元老高澜庆教授和徐业鹏教授、工程院院士胡正寰教授等13位教授。本书从亲历者视角还原历史,厘清北京科技大学主要学科发展的历史概貌,剖析影响学科发展的社会因素,阐明学科文化内涵,彰显北科人的精神风骨。 本书基于口述史的方法研究校史、学科发展史,是该领域研究的一种积极探索,是对传统基于史料研究校史、学科发展史的有益补充与丰富。 本书可供从事口述史、校史、学科发展史的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科技史爱好者参考。 作者简介 宋琳,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性别与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与社会、性别与科学、科技传播等。主持或参与各类科研课题10余项,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学研究》《妇女研究论丛》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出版专著2部。 目录 第一章 北京科技大学更名始末 对王润教授的访谈 第二章 机械系的创建与发展 一、对胡正寰教授的访谈 二、对潘毓淳教授的访谈 三、对吴继庚教授的访谈 第三章 采矿系的创建与发展 一、对高澜庆教授的访谈 二、对任天贵教授的访谈 三、对李怀宇教授的访谈 第四章 冶金系的创建与发展 对徐业鹏教授的访谈 第五章 材料物理与化学系的创建与发展 一、对韩汝玢教授的访谈 二、对柳得橹教授的访谈 三、对王燕斌教授的访谈 第六章 特种冶金系的创建与调整 对王润教授的访谈 第七章 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创建与发展 一、对丘亮辉教授的访谈 二、对韩汝玢教授的访谈 三、对孙淑云教授的访谈 参考文献 编后语 序言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 高等教育体系顺应社会变革 进行了一场深度调整与改革 ,即全国院系大调整,组建 了一批为满足国家建设迫切 需要的专门院校和系科专业 ,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是中 国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 。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 技大学)就是在这次大变革 中孕育而生的。 学科专业是一所大学区 别于其他大学的重要标识。 北京钢铁学院创建时的定位 是以钢铁冶金类系科为核心 ,以培养钢铁冶金方面的专 业人才为目标的“单科性”大 学。组建之时,系科主要来 源于六所大学的矿和冶两类 系科:冶金系科是由来自当 时的天津大学、山西大学、 唐山铁道学院的冶金系,北 京工业学院部分冶金系,西 北工学院矿冶系冶金组组成 ;采矿系科是由来自当时的 北京工业学院采矿系、天津 大学采矿系金属矿组、清华 大学采矿系金属组组成。以 此为基础,组建了由采矿系 、冶金系、金相及热处理系 、钢铁机械系(简称机械系 )4个系和数学教研组、物 理教研组2个教研组构成的 发展格局。 学院各系专业设置以苏 联模式为样板,当时苏联钢 铁冶金类院校专业是按照冶 金生产过程、生产部门、工 艺流程进行设置的,因此北 京钢铁学院早期设置的专业 有炼铁、炼钢、电冶金、冶 金炉、采矿、选矿、物理检 测、金相热处理、冶金机械 等。这些专业有的是延续与 继承了组建院校已有基础后 稍加改造建立的,如炼钢、 采矿等;有的则是在整合已 有资源的基础上依据苏联模 式创建的,如冶金机械、冶 金炉等。筚路蓝缕、以启山 林,北京钢铁学院由此开启 了我国矿冶专科高等教育的 先河,初建时期的系科与专 业构成了现今北京科技大学 学科发展的基础。这类专门 人才的培养极大地缓解了国 家对钢铁冶金方面人才的需 求,为国家钢铁工业事业的 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 ,在后续教学实践及生产实 践中,专业设置过于狭窄的 问题越来越突出,学科之间 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割裂的问 题越来越明显,以致成为制 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如何适 应时代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 要,与时俱进地培养适应我 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新型 人才;如何适应科技发展与 学科发展的要求,与时偕行 地在突出优势学科的基础上 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成为 今天北科人的不懈追求。 70余年来,北京科技大 学立足于已有的学科优势、 瞄准现代科技发展趋势、面 向国家战略需要,经过不懈 求索,目前已建设成为以工 科为主,包括工、理、管、 文、经、法的多科性研究型 大学,形成了由基础学科、 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新兴 交叉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 其中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 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 史4个学科已纳入国家世界 一流学科建设,学术水平享 誉中外,安全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 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等 一批学科具有雄厚实力和竞 争力。这些北科人引以为傲 的学科都是在原有专业基础 上通过不断地探索、革新、 整合、培育而发展起来的, 已成为今天北京科技大学的 新标识。 学科文化是学科的根与 魂,是学科共同体在学科发 展实践中塑造出来的。追索 学科发展的脉络,不仅是探 寻知识增长的逻辑,更重要 的是阐明蕴涵于学科发展中 的学科文化。进入不同学术 专业的人,实际上就进入了 不同的文化宫,在那里他们 分享有关理论、方法、技术 和信念。矿冶学科具有历史 悠久、实践性强、综合性强 、工作场所艰苦等特点,这 也使北科人在追索学科发展 实践中,形成了践履笃行, 不畏艰险的学科文化和精神 特质。因此追溯北京科技大 学学科发展史就是探寻一代 代北科人如何报国图强、踔 厉奋发,如何逐步形成崇尚 实践、革故鼎新的钢铁文化 和钢铁精神。 学科文化具体是通过躬 身于学科发展实践中的人所 体现的,本书所访谈的老教 授们可以说是推动学校各学 科发展、引领学科文化建设 的“大先生”代表。北京科技 大学前校长王润教授顺应时 代改革,投身于建设世界高 水平大学的洪流中;胡正寰 院士为解决“卡脖子”技术难 题,6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零 件轧制技术创新与研发;建 校元老高澜庆教授、徐业鹏 教授在“满井”之上开疆拓土 ,书写了北科人的智慧与勇 气,以及学校重点专业金属 物理、科学技术史的缔造者 和传承者的积基树本与接续 奋进,采矿系、机械系创建 及发展过程中改革者们的不 断求索与创新,等等。老教 授们将论文写在祖国钢铁教 育事业上、写在钢铁建设生 产线上,他们矢志报国、终 身不悔的崇高信仰,敢为人 先、求索创新的学术理想, 勤奋严谨、甘为人梯的师道 风范,是北科人精神品格的 生动诠释与写照。 本书以口述史的方法, 通过对参与北京科技大学系 所创立与建设的亲历者访谈 ,呈现系所创建样貌、厘清 学科发展脉络、剖析影响学 科发展因素、诠释学科文化 内涵、展现北科人的精神风 骨。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 国学科建制与专业划分还不 十分完善,因此本书在章节 编排上仍以系所为线索进行 划分。本书访谈人包括来自 机械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