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潇洒走一回
1993年2月5日凌晨,带着主撰春节文艺晚会的一身疲意,“巴山秀才”魏明伦又随北京京剧院《中国公主杜兰朵》剧组登上了飞往罗马的班机。
2月12日晚,初春的古城罗马还罩着几分寒意,可位于古城中心,极尽豪华的阿根廷剧院里却是春意融融、掌声喧哗,北京京剧院排演的五场京剧《中国公主杜兰朵》。在这里举行首场演出。
凝聚了西欧诸剧院建筑艺术精华的阿根廷剧院富丽堂皇,剧场内座无虚席。意大利前总理光临晚会,观众们衣着华贵的晚礼服。看到中国艺术家的精湛表演,一些观众高兴地说,这次可看到来自娘家的“杜兰朵”公主了。
《中国公主杜兰朵》是200多年前意大利著名作家卡洛·戈齐根据波斯的一些传说编写的舞台剧。这出“伪托中国,全盘西化”的传说,描写的是中国元代公主杜兰朵的婚嫁故事。该剧于r762年首次在威尼斯上演,作品东方情调浓郁,席勤、布莱希特、普契尼等世界艺术大师都根据这一传说创作过自己的作品,尤以意大利著名歌剧作家普契尼的歌剧最流行,剧中还收入了中国曲调《好一朵茉莉花》等音乐素材。没想到,这个曾被世界著名指挥家卡拉扬生前曾计划在天安门广场指挥演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洛蒂、多明戈也希望在故宫午门表演的中国故事,由北京京剧院特邀魏明伦任编剧。北京人艺副院长林兆华任导演的京剧《中国公主杜兰朵》,有幸走出国门,登上了世界一流的意大利阿根廷剧院舞台。借此,也让这位偏居川南一隅的“魏氏比亚”,享有了生平第一次出国的契机和风光。
说起走出国门,几年前幸有机会降临。1987年4月,魏明伦应香港影视剧艺社邀请,赴香港观摩了该社根据魏明伦创作的《潘金莲》移植的话剧《一女四男》。可那次只能算是出境,不能说是出国。那年《潘金莲》震动全国,沸沸扬扬。海外飞鸿,伦敦国际戏剧节发来请柬,邀请自贡市川剧团《潘金莲》剧组赴英参加伦敦国际戏剧节。这本是川剧的殊荣,也是自贡川剧团的殊荣。奈何小班底囊中羞涩,哪有远渡重洋的巨额盘缠?
市文化局四处求援无着,英方回电愿鼎立提供优惠条件,无奈时问延误,伦敦之行,功亏一篑。
好在艺术不老,“金莲”女士虽未赶上英国的耶稣复活,六载寒暑过去,杜兰朵公主而皇之地旋转在意大利首都的舞台之上了。
演出异常成功。京剧“杜兰朵”,倾倒罗马人。意大利各大报刊对此作了全面的报道。加上近期《欧洲时报》刊登了魏明伦的大幅照片,介绍了剧作家的创作活动。还翻译发表了魏明伦的随笔《文学与自我》。消息不胫而走,旅居意大利的华人、留意的大学生们从水城威尼斯,从“文艺复兴”的摇篮罗伦斯,从工商业重镇米兰赶来首都罗马。他们通过中国驻意大利使馆,盛情邀请剧作家魏明伦去为他们介绍祖国的戏剧事业,介绍春节联欢晚会的盛况。看到那些海外赤子们对中国文化的痴迷,对祖国的满腔热忱,魏明伦感叹不已。一位原籍四川万县、留学罗马美术学院的浙江画家对魏明伦甚是亲热,常来驻地牛津饭店与魏明伦摆龙门阵,或陪这位川剧大师上街市观光。临别,他们赠送给川剧大师一只金碧辉煌的威尼斯船。
意大利是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发源地,罗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漫步罗马街头,“巴山鬼才”深切感到勤劳智慧的罗马人民像珍惜生命一样珍视他们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环境。一座座保存完好的教堂令他驻足沉思,随处可见的城市雕塑令他流连忘返。
古罗马敞开她博大的胸怀抱拥了这位来自中国的巴山秀才。漫步在始建于四世纪的圣彼得教堂、圣母玛利亚教堂、西斯蒂娜教堂、拉特兰宫、教皇皇宫等建筑群中,诱发了巴山鬼才的悠思;观赏着无价之珍《基督升天》、《最后的审判》等艺术瑰宝,魏明伦突发了许多奇想。罗马城自圣彼得教堂矗立那个大圆穹后,所有建筑物都没有超过圆穹的高度,保持着古城空间的和谐与统一。而现代的摩天高层大厦,则一律建在南边的罗马新城内。
在分别象征尼罗河、恒河、多瑙河、密西西比河和四大洲的纳沃纳广场《四河喷泉》雕塑旁,潺潺不绝的喷泉滤尽了浮沉,令老魏精神大振。
古罗马的文明光耀日月,罗马的现代文明举世瞩目。而最令剧作家感慨至深的是罗马人的行为文明。
罗马古城区街市不甚宽阔,但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令老魏诧异的是,街市上秩序井然,从不见堵车和市民们乘车拥挤的现象。市民们乘坐豪华的巴士,车上无人售票,也无人查票。上下井然有序,相互礼让。车上的沙发座无人争抢,彼此谦让许久才有人落座。一次在车上,老魏声音略高地招呼稍远的林导,身旁的人便微笑着示意他小声点。司机以服务乘客为上,乘客可随时按钮示意司机要求下车。老魏牢记从驻地牛津饭店到阿根廷剧院距离7站,一日独乘巴士,到第7站停车便下,不想离剧院还甚远,只好步行了许久。
在罗马,老魏深感万千世界,各民族习俗纷异。但在传统集市上,东西方民族却差异不大。剧作家乃一届寒士,不敢光顾罗马那些叫人眼花缭乱的豪华商场,便常去市区的大棚市场、跳蚤市场感受一番那里的闹热和风情。罗马的跳蚤市场是欧洲最大最好的市场,那里面商品应有尽有,无所不有,因而吸引了世界各国的观光客。最叫老魏称道的是市场中随挑随选、随穿随试,待你选定,再去寻找老板讲价。那些市场简直像无人售货商场。但不见有人拿货不付款,也不闻讲价还钱争吵之声。在街市上,老魏碰上了不少的同胞。而最常见的是温州人。罗马街市上的中国餐馆不少,大多是温州人开的。那些温州佬大多是拖儿带女的去闯世界,和盆地中的乡人比较而论,老魏打心眼里佩服他们的胆识和闯劲。
最叫老魏眼馋的是罗马的书市。市区的书店随处可见,不仅是文艺类书、教科书籍,包括儿童读物、连环画、实用类读物几乎全是精装。市民们的文化消费,从书店略见一斑。
即将辞别罗马的前夕,魏明伦随剧组同人游览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摇筛佛罗伦萨。P6-8
一城文脉钩笔端(代序)
李华
作家周云先生近年花费不少时日,八方奔走,细心采撷,呕心沥血,集中精力做了一件事,就我个人看来,是件了不得的事,同时也是一件有利于城市的事,那就是将自贡近几十年的文学人做了线条性梳理,并辅之以适当点评。
虽然我有幸被忝列其中,但我还是要客观公正地说,周云对自贡作家作品的把握是严肃而认真的,是以坚守文本为基本立场的。我以为这一点至关重要。唯其这样,才立得住脚,经得起时间检验。
现在有很多文本,或者这选集那选本之类的吧,极尽夸夸其谈之能,而实质则是顾左右而言他,水货太多,毫无集合价值。更为严重的是,竞以自己的亲疏好恶作为收集文本的尺度,故意遮蔽不臣服于自己的作家作品。试问,可能吗?
文章千古事。大凡问世之作,就是公众之作,社会和历史对其自有公论的。任何欲盖弥彰都是对自己的矮化和亵渎。尤其是对一个区域性的文脉钩沉综述,我以为是开不得半点玩笑的。
学者吴彬彬等人在《城市文脉的延续》一文中说:城市是什么?城市是空间,城市是心情,城市是历史,城市是杂萃。这些,有可能都是。但非常有可能不全是。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地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和一种灵魂。另一位学者赵立强更是主张,一个城市应该有自己的文脉主义。不管是城市选择了我们或是我们选择了城市,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浸润在它日日夜夜派生的每一种油盐酱醋茶组合而成的生活方式中,无不感受到强大的习俗风情的冲击。都自觉和不自觉置身于它的生活轨迹,做一个带有极具地方色彩的人。听它的故事,翻它的历史,漫步它的区域,记住它的过往人物。何为文脉的初级版本?我以为这应该就是。
余秋雨在写过《文化苦旅》之后,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广泛而认真地研究了中国文脉。这一研究竟让他大吃一惊,深切感叹,当前已是“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一个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期,黄钟大吕不一定有瓦釜招摇。如若我们听任小丘恣意一丘障景,我们很多赖以温暖的文脉,就会呈现混乱之势、倒置之势。
因此,从这个角度,审视周云的此番努力,我以为是有意义的。其买认起真来,周云也是个持之以恒的作家。他的诗歌、散文、评论、报告文学,也有不少可称道的,其人也在四川最负名望的巴金文学院当过创作员,可他在编制这本自贡作家人物评传中,有意识地把自己淡化了出来。他这种做法的本身,就足以窥见他做这事的良苦用心。
文脉(Context)一词,最早源于语言学范畴。从狭义上理解,大抵属于一种文化的脉络。美国人类学专家艾尔弗雷德·克鲁伯和克莱德·克鲁柯亨指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克鲁柯亨则把“文脉,,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式样系统。”中国的文脉,最早可延伸至中国汉文字的起源,以《诗经》开篇,经春秋,历楚辞,染先秦散文,浸汉赋,等等,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贯通,气势磅礴,灿若星汉,成为世界文化史中不可忽略的粗线条和壮丽景观。我们华夏版图上的每一种区域文化,正是它折射所致,分流所致。
追溯自贡的文脉,无论如何都离不开“盐”的原点。盐卤的发现和制作丰富了自贡的居住环境,拓展了以自贡为圆心的经济圈,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与旁赏者。据史料记载,来在自贡这块热闹非凡的土地上之乎者也的文人墨客真还不在少数。熊过、陆游、段玉裁……当然,本土产生的文化人也非同小可,李芝、刘光第、赵熙、李宗吾、宋育人……一串又一串,一批又一批,不绝如缕,也可以说是蔚为壮观。文化人的到来与文化人的产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自贡的文化构成和文化水准。虽然自贡的地理位置没变,仍处于内陆深处,交通并不十分发达,但被界定为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
看得出,周云先生在梳理这个文本中,把重点放在了20世纪中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个时期的自贡,文化人的创作激情有了新的生发点,创作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创作的作品有了更多的发表园地,创作队伍有了集结,发展和壮大,留守本土创作的作家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离开自贡仍然坚守创作的作家也跃上了较高的平台。这些人物的出现,无疑影响了前赴后继的文学爱好者。因此,说到自贡的文脉、自贡的文学氛围、自贡的作家作品,在四川这个方阵中,或者再不客气一点地说,在全国范围内,还是有一点点儿地位和影响的。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自贡的文学热,曾令多少人仰脖。热了刊物,挤了书架。
把一个区域的作家集中起来综述,至少可以从纵的方面检视我们的创作历程和成就,成为一座城市文脉导读的一个部分。再从横的方面看,还可以感觉一座城市的作家创作视野和创作高度。
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故步自封。须知,文学这座巍峨辉煌的精神殿堂,虽然人类创造了它,但即便退开几步、几十步、几百步、乃l至几千步几万步,无论人类如何仰望它,都不为过,都是必须的、值得的。它是集合全人类最高品质的至高无上的精神宝塔。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努力再努力,为它添砖垒瓦,描红增色,创作出更多的典型形象,丰富其人物画廊,我们才有资格说,我们这座城市的文脉汇入了浩浩中华文脉乃至世界文脉的大海大洋。
愿这部区域文脉的局部梳理能使每一个文学创作者和每一个文学爱好者,甚至包括每一个喜欢这座城市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收获。
谢谢自贡!谢谢周云!
2013年仲秋写于盐都
周云编著的这本《灿烂星空(自贡当代作家评传)》以评传的形式,纪实的手法,优美的笔调,真实地记录自贡市老、中、青三代近30多名作家的创作历程,精心描述了他们献身艺术事业的风雨人生,展示了历史文化名城自贡的文化底蕴,凸显了自贡文化建设的成果。
《灿烂星空(自贡当代作家评传)》以“壮心不已”、“枝繁叶茂”、“青春勃发”三个专题分别对魏明伦、李加建、李锐、白渔、张新泉、范稳、伍松乔、郑单衣、王孝谦、陈刚、武志刚、廖时香、李华、李自国、谢伟、蒋涌、聂作平、刘成、赵应、祁人、印子君、郭敬明、饶雪漫、饶雪莉、易小荷、杨冰阳、胡楠等30几位代表自贡当代老中青三代作家专章评传,这是这部著作的主体。在解构代表作家上,作者周云不求面面俱到,他总是给我们剖开一个侧面来进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