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了中考优胜者陈诗玥的日记、作文、各类实验文本,以及某些话题的访谈,并通过父母、老师、同学或朋友的通力合作,将他们少年时期的一段往事记录成文。供各位中学生参考学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栀子花香/中考状元丛书 |
分类 |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初中语文 |
作者 | 陈诗玥 |
出版社 |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精选了中考优胜者陈诗玥的日记、作文、各类实验文本,以及某些话题的访谈,并通过父母、老师、同学或朋友的通力合作,将他们少年时期的一段往事记录成文。供各位中学生参考学习。 内容推荐 少年是人生最眷恋的时期,少年是学业最基础的阶段;少年是孩子青春期的开始,少年是父母更年期的坐标;少年把老师的教导写在脸上,少年将学生的思索深藏心里;少年对学业、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直接影响少年未来的价值取向;少年只同自己的心灵对话,他们将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以及自己对学校、家庭、社会、周边世界的观察和认识,记载在自己的最隐秘的心灵深处;少年无疑是人生的最敏感时期…… 《中考状元丛书》精选了几位中考优胜者的日记、作文、各类实验文本,以及某些话题的访谈,并通过父母、老师、同学或朋友的通力合作,将他们少年时期的一段往事记录成文。编者无意渲染这些“状元”作者以及他们的某一次成功;他们也并非十全十美的小超人。相反,在这个人生最特殊的时期,小状元们对父母、老师、同学以及周边社会充满个性化的认识或许是幼稚的,但他们在这个阶段的某种优胜,无疑为他们以及每一个少年的未来成长,做出一份最接近的优秀答卷。尤其是当前中国“唯分数”应试教育体制之下诞生的小状元。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谨以此同小状元、以及千千万万同龄人共勉。 目录 小状元档案 【小状元档案】 【小状元速写】 【小状元学校速写】 【小状元获奖扫描】 教育应成为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催化剂 陈诗玥轻松夺得珠海中考状元 考第一也是有压力的 老师眼中的陈诗玥同学 愿“轻松”铺上“状元路” ——谈珠海2005届中考状元陈诗玥的早期教育 她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不同 ——玥玥的童言趣语 风中奔跑的女孩 ——记我的同学陈诗碉 镌刻在扉页上的回眸(代前言) 缕缕悄声细语 八月廿八,老人家眼里很吉利的日子 八月三十,明媚的日子适合回忆 九月一日,大悲大喜开学日 九月九日,长长又久久 九月十日,夏天夏天过去了 九月十一,十一是多么幸运的 九月二十,天空是沙漠上帝在种仙人掌 九月廿六,螃蟹的味道腥腥鲜鲜 九月三十,暖暖的黑黑的天 十月一日,对不起,祖国,来不及给你庆生 十月三日,我的宝贝别冻着了 十月九日,我的他们 十月十一,来不及驻留的裙边 十月十二,画上红圈做纪念 十月廿四,波心荡冷月无声 十月三十,终需似烟云 十一月六日,大气压强在身旁 十一月七日,白细胞杀呀 十一月十一,穗儿的解放 十一月廿日,夜晚的饕餮拜月亮 十一月廿九,时光的外面 十一月三十,飞舞的尘埃看不见 十二月五日,一场悬空 十二月十四,又一块方方正正的碑 十二月十八,月下葬 十二月廿一,微蓝 十二月廿四,一切明亮又美丽 十二月廿八,关于小白 一月一日,不习惯的日子习惯地思念 一月三日,依旧陌生的年 一月廿六,葵花面海无比温暖 二月四日,空想症的演出 二月九日,蓝色漫溯到一望无际 二月十二,维纳斯长庚 二月十五,无边无尽的舞台 二月廿四,小女初长成 二月廿七,芳华寂寥红颜弹指老 三月五日,一寸相思一寸灰 三月十一,这个日子总是伟大 三月廿五,来不及的蛰伏 三月廿九,他以及他的失败和他的童话 三月卅一,明天又是另一天 四月十三,何以释之 四月廿一,青梨总是无法好好忘记 五月一日,豆寇年华及其它 五月四日,夏天来不及 五月十八,不是太晚不是太迟 六月四日,帝释天的歌唱 六月十日,已经呼啸离开的时节 六月十八,始觉春空 六月廿,天方夜谭卡住了 六月廿四,红鸿虹 六月廿七,盈盈公府步 七月十一,曲水流觞轮回不止 七月十五,唯一彻底的是没脾气了 七月十七,往氧化铜的方向蜕变 七月廿八,可不可以不起呀 八月一日,关于父亲的全部仓皇 八月廿四,昏天黑地得枯竭了 八月卅一,那天以往 移动的街市 第一次上网 桃李情 跳山羊 为花季设定目标 我爱我家——记爱的发现 我的外婆 我的妈妈 皮皮趣事二三 难忘安安 我爱太阳花 一次烦恼的网上购物 低龄明星令人忧 改名记 为世界增添一份爱 我和环保 芭蕉叶间的明星 春雨 那一次,我真庆幸 向日葵的幸福 仓鼠浅记 小狗花花 小狗羲羲 我的幸福生活 它来过我的世界 明媚约定 记我的教官 沧海行走 南山牧场之我见 高原小导游 雪乡的孩子 小桥流水的印象 宁静的蜀都湖 丽江的懒散心意 旅途归来小记 荷兰的印象 走马观巴黎 初吻迪斯尼 个个都有好归宿 跳一跳Disco 秋天的交响 陈诗明同学访谈录 你们是我的光与盐(后记) 像风一样飘逸(编后记) 试读章节 八月三十,明媚的日子适合回忆 国人都不会忘记今天这个日子的。似乎是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我昨天打网球了。回来的时候汗流浃背,衣服湿透了还冷冰冰的。只好今天来告诉你昨天的情景。 网球场在前山,刚到时还没有人。灯亮着,摇曳在风里。看着看着泪腺似乎有些肿胀,可是脸上并没有湿润。灯光下的网球场没有人,庞大得寂寞又孤独。而且是空虚的。风从指问无声息地轻巧穿过。开始是练发球和接球,我真是笨,几十个球只接到五六个。然后我灰心丧气地听别人给我讲动作要领。不过看来我资质还不错,很快就接到球了。只是偶尔把球吊得太高,球委屈地飞出场外,滚到阴沟里。有一个球直到最后都没有找到,好凄凉。 八点钟到的,十点钟回的家。中途有一次给网球狠狠地亲了一下左脸,当时脸害羞地热了一下,还好没有红肿。 打电话给你汇报昨天的“网事”,手脚还都带着网 P48球的余温。你问我身上酸不酸痛不痛。其实我左腿小腿朝后的那块肉是有一点点痛的,很奇怪的痛楚,在上楼梯的时候,晕眩一样地疼痛着。可别担心,只是一点点。跑跑跳跳就不觉得了。没事的。 我们挂记的是凌晨时落幕的雅典奥运会。带着庞大的绚烂和我对希腊的祝福,它无声无息流转成尘埃中的往事。我早上起来找重播闭幕式,只想收获那小小的一份结束礼,只想听到心中的声音说,终于结束了,可是竟没有一个电视台在干这件事情,竟然是这么悄无声息。要知道,昨晚上我陪着老妈一直到十二点都没有睡着。雨携着恢弘的声响而来,可楼外面的天空却悄无声息。欢庆的人群或许此刻都睡着了呢! 雅典奥运落了幕。中国奥运军团比上一届多拿了几枚金牌。万众一心准备下一届的北京奥运会了。 昨天的事今天的事,于我们却是安安静静的,奥运离开了我最爱的希腊,开幕,落幕,于我们是这样的恬静,即或我为了迎接这一个光荣的日子去打了一天网球又如何? 很快就要开学了,今天上午回学校,去打扫卫生。丹和我一起偷懒,我们说话,坐在操场边。我看天,她看地。我们有别样的心情。尽管坐在一起,我们也还是别样的人。 我不会再相信这个世界会有人进入我的心里了。我吐出茧缚住自己,唯有这样我才有足以喘息的安全感。 P49 昨天没有抽出时间上网,只好今天补写了,其实日记上缺一页也挺美,就像我们的生命,总不能少了残缺。 但生活却是必须继续的,犹如奥运会结束了雅典之行,却又开始了北京之行。四年之后,在中国的北京,而我,那时在哪里?还有你呢?我的你们呢?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都会彼此为北京欢呼,又同时对另一个城市充满期待……接下来便是难能可贵的平静地过着一如既往的生活。 P50 序言 我想我是不张扬的,一直很冷静。我需要常常听激昂的快节奏,看很扣人心弦的谍战或动作片,来保持紧张兴奋的情绪。尽管现在的高中里百分之九十的人都知道我的名字,但我仍然继续着平静的自我。 我的高中新同学大多平易近人,不认生。开学第一天大家先是搞卫生,忙得汗流浃背,于是很自然地开始交谈,互相认识,抱怨学校早早起床的要求和天气的炎热。后来老师点名,首先便是我。陈诗明,到。同学都很惊讶。在开学的几天,在军训的几天,我听到最多的是同学表达我与他们想象的差别,“原来你就是陈诗明啊。”甚至连我军训的教官都问,“你就是今年考第一的那个吗?” 亦不时有人问夺取中考状元的感想。其实那天的感受已经成为我自我感觉不切实际与模糊的记忆。大概是七月六日,下午才公布成绩,还未来得及上网查询,班主任江老师便打电话来恭喜。电视上常有略为失聪的人,起初没有听清喜讯,只见旁边的人都笑了,他自己还在那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当别人再次告诉他时,他才惊喜万分。我听到消息的感觉有些类似。第一反应是一个问句,骗人的吧,然后开始大笑,跳起来,握拳。 不难理解,这虽只是中考的“金榜题名”,但还是给我带了不少的欣喜。略有些自豪,一直持续到高中开学那天我听到有同学向家长汇报分班情况时说,“全市第一名在我们班。”他的语气是骄傲的,我又何尝不是呢? 我很庆幸自己的初中三年是轻松的,或者说,是自己对中考的紧张一直缺乏概念。我的初中过得比别人单纯、天真。没有具体的名次与分数的目标,很自然而然地过来。 有同学说,“你这三年多幸福,一直无忧无虑的。” 我的幸福同样有努力。小学三年级我开始背诵大量文言文和古诗词,看英文短篇。如果说我对此并没有什么艰难或苦学的刻骨铭心,我想是因为我觉得它们很有趣。我喜欢古文的字字珠玑,喜欢小说的精辟生动。我从未超前学习过课本,从未安排过让人窒息的补习预习复习作息时间表。与其说我的努力是一种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潜移默化地邀请知识在我身体里遨游。我爱书,爱求知。知识就是我的血液。 初中三年,同学问偶有矛盾争执,从不当真,不计较什么。只是有很简单的想法,没有人可以干扰我的生活,我也没有资格去拨乱别人的轨迹。我们都是自主的,纷争矛盾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平静是争吵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因为什么崇高的宽容,仅仅是因为始终相信,有种力量,能将一切平复。 随遇而安,是我最喜欢的四个字。它们或多或少可以概括我的初中。 踏入高中,我必须带着老师和同学厚重的希望上路,状元渐渐地成为过去。当然不可能忘记:我曾经在一次考试中取得了全市第一名。 记忆始终存放在脑海,生生不息,带着过往的快乐,坐上另一辆驶向远方的列车,同样随遇而安,开始我的高中。 后记 编“中考状元丛书”的念头开始于我为中国青年出版社写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中考状元报告》,而写这部报告文学的初衷却是几位状元作者带给我的启发和思考。 2003年春暖花开的一个日子,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读了后来成为北京海淀区中考状元、《成长的树》作者高秭玥的几篇校园随笔。当时我的孩子正为他的初中生涯做准备,我有意挑选几本能给他的成长提供某种方向性指导的励志读物,搜遍京城各大书店,琳琅满目的书架上竞找不到我和孩子的理想。其时高秭玥还是一个初二女孩,数学成绩出奇的好,代表学校参加全市、全国的数学竞赛并为班级和学校捧回很多奖状,被同学称为“获奖专业户”。在她的周记和随笔中,我读到一个中学生享受读书和获奖的喜悦,我想这不正是我们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达到的读书境界吗? 三年初中无疑是孩子们最容易模糊的画面,虽然远不至于“往左一步是天堂,往右一步是地狱”,但正如安徽的一位中考状元告诉我们的,“有一步你想通了,海阔天空”。这位小状元的父母从国企下岗后在一个农贸市场做菜农,小状元放学后经常到菜市场帮父母吆喝生意。除了课堂的45分钟和课本,他没让父母为他多掏一分钱读培优请家教,他所有课外读物都是向学校图书馆或同学借的。因此当我问他考取状元的秘诀时,他挠着脑袋想了半天,只给了我这一句不无哲理的总结。 从“理想”的角度阅读“这一步”,我读到一种怀抱天下的雄心。同这些小“状元”交谈,读他们的日记和作文,诸如“报效祖国”、“报答老师和父母”这些有点北宋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意境的词,经常从他们的言语和文字中跳跃而出。《在阳光下飞翔》的作者、现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就读的何天英很客观、很真实地谈论自己面对“应试教育”的感受,那是一种“武松打虎”的心态,老虎扑过来的时候你怎么办?那就只有做武松了。所以他说,作为学生,“不是(教育)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是游戏的参与者。重要的不是议论这种规则的合理性,而是参与者对规则的消化和吸收,”以便担起国家交到你肩上的“重担”。 同这些胜利冲上中考顶峰的同学对话,你能感受到他们豁达的心境和成熟的心理。比如中考冲顶,我相信大多数初中生都希望摘取这顶九年寒窗后的皇冠,但“状元”的唯一性注定只有一个同学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于是乎各种赞誉纷至沓来。但这些状元同学却大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接受再教育的一个新起点,且大都认同实力+运气。《栀子花香》的作者、广东省珠海市2005年“中考状元”陈诗明就认为,再考一次,状元不一定是自己;但再考一次,自己还有拿状元的可能。显现出了一种令人鼓舞的自信和直面挑战的胆略。 这些“状元”同学的文字不无稚拙,但阅读的过程,却有可能使你重新品尝快乐的读书年华。比如考试,许多学生都怀有一种奇异的恐惧心理。《成长的树》作者高秭玥却享受考试。升入高一时,她给初一的新校友讲述自己的三年初中生活,最刻骨铭心的是由害怕考试到喜欢考试的转变,她说每当考完试老师宣布成绩和排名时,无论自己是否名列前茅,都能带来满足和快乐。好的成绩带来满足,暂时的落后也可以带来快乐,因为考试测出了某个知识点的缺陷。对学生而言,考试就像一个运动员训练之后的比赛,你认真训练了,就不会惧怕比赛。我曾同她讨论“读书是否是学生自个儿的事”这个也许被同学们当做“超级笑话”的问题时,这位文字和情调都很清朗的女孩就扬着眉毛似有些不解地反问:“难道读书还是别人的事?”然而仔细想想,难道这个问题不还在我们许多初中同学身上很顽劣地存在着吗?我们可以一千遍一万遍地诅咒给我们带来快乐和痛苦的“应试教育”,但我们真的只是当前这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教育模式的参与者,只有享受考试的学生,才有可能享受读书;只有享受读书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幸运“状元”。 几年来,因为写作《中国中考状元报告》,我先后同五十多个包括本辑丛书所选录的几个“状元”作者及其家长、任课老师,就“状元”话题以及这些孩子在这个人们认为最容易产生逆反心态的少年阶段的学习、生活做过交谈,并借用商务之便,对部分中小学的九年义务教育展开有一定针对性的调查,虽然五十多个“状元”和他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只不过是中国初中教育的冰山一角,从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东西也不一定具有代表性,他们的成绩和所代表的层面也参差不齐,但有一个完全可以从正反两个角度去理解、去解读的话题,使我整个写作过程无法平静。 “响鼓”是否是重锤敲出来的? 即使是在富裕的京城或南方经济特区的“状元”,几乎没有请家教或读辅导班的经历。有的状元所在学校课余设置培优班,这些状元也大都凭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有选择地参加,父母从不横加干涉。在总结自己的三年初中学习时,“状元”们大都谈到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有些“状元”甚至略带神秘地告诉我,他(她)们的爸爸妈妈大都有过给自己的家庭作业捉刀代笔的经历,使自己有可能看自己喜欢的电视或听音乐。有些“状元”家长告诉我,“响鼓无需重锤敲”,中国的应试教育导致学校不会给孩子更多自由空间,家长就有必要给回家的孩子松绑。有时我也怀疑这些状元和家长或者有意为自己本阶段取得的优胜隐瞒一些东西。但是,他们又有什么必要隐瞒或故弄玄虚呢? 于是另一个现象就使我辗转难眠了。我们现在的一些学校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培养“状元”、推崇“状元”,甚至四处挖“状元”以装点门面,另一方面却又千方百计地回避“状元”话题,好像一提“状元”就成为众矢之的的“应试教育”典型;而我们的一些家长,一方面对应试教育和高等院校录用新生的“唯分数”标准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却不惜挥舞着现金支票为孩子铺起一张走向“状元”的红地毯,仿佛“状元”都是用金钱堆垒起来的金娃娃。我手头有充足的数据表明,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和题海战术中混战出来的孩子,极少考取“状元”的。最终名落孙山或者一头扎进暗流滚滚“状元”河的,大都是这些从小被家长牵着读辅导或培优、“每天都能感受盯在脊背上异样眼光”的孩子。 陈诗玥母校的周校长可能是我走访的“状元”校长中为数不多的敢于直面“状元”的校领导,他认为“状元”不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但“状元”却是学校应该研究的课题。因为最终获得状元的学生不一定是平时应试成绩最好的同学,但状元却肯定是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的那个梯队里的某位同学。每个孩子都有各自不同的天赋,如果这个孩子一开始就能接受一种适合他的教育,就能有效发掘他的潜能并使他有可能成为某个行业的状元。“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中考状元是这样解读自己的“中考状元”的:刘翔的奥运会冠军算不算110米跨栏的“状元”?杨利伟的“一举冲天”算不算我国航天事业的“状元”?一个歌星只能算是他那种唱法的佼佼者,一个中考状元只是我们在应试教育的一次统考中各科总分的第一名,仅此而已。因此一个学生读书阶段最重要的不是能否读到“名校”遇到“名师”,而是能否遇到“明校明师”,使自己成为某一学科或某一行业的“状元”。 这个“中考状元”的现身说法实在值得我们这些成人好好读一读。科举时代“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朝成名天下闻”的大起大落,如今“状元”们“一考定终身”的大红大紫,使得“状元”成功登顶时又不得不接受另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和尴尬,实在是一种悲哀。我们都会说,某次应试统考的第一名不比第二名甚至第一百名学得好。一些状元后来成了默默无闻之辈,而成绩平平的学生却不乏终成大器之人……以上事实的确铁一样冰凉,但是,高分代表不了高能,高分就一定低能么?能够成为状元,毫无疑问是人生的精彩一笔,对这些孩子未来的成长具有不同寻常的潜在影响,就此而言,我们这些成年人应该给这样的“状元”多一些真诚的掌声和鼓励,引导他们另一次成功登顶;能够培养一个“状元”,即使是“应试教育”的“状元”,对这所学校的老师以及孩子的家长而言,也有许多值得探讨的教学价值,就此而言,我们的“状元”学校不必为“状元”闪烁其词,一方面悄悄地培养“状元”,另一方面又谈“状元”色变;而我们有幸成为“状元”的同学更不必为自己曾经的成功诚惶诚恐,戴着这顶幸运之神赠与的皇冠,勇敢地面对失败,坦然地笑纳成功,阳光一样温暖,春风一样飘逸地阅读自己的整个人生。 “中考状元丛书”是一套以各地中考状元多年日记、随笔以及每一个同学都必须接受的、被考试拽着鼻子走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所组成的个人文丛。通过这套丛书,我真诚并充满期待地邀请正在读初中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同学,感受这些状元作者充满稚拙却不无成熟的叙述,分享他们在这个人生最为敏感的少年阶段所完成的一次胜利冲刺,从他们对三年初中“最后一考”的庆幸和对未来的警觉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状元”潜质,登上属于自己的珠穆朗玛峰。 二00六年三月四日于善雪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