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郎咸平炮轰顾维军使用“七板斧”伎俩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引发的“郎顾之争”来开了“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争论”的大幕。顾维军倒下了,在顾氏科龙已经濒临弹尽粮绝之时。苦心经营的辉煌,终化为一阵轻烟,随同顾维军消失在高墙之下。身后留下被呛得咳嗽不已的科龙,兀自苦苦维持着两万多名员工的生计。
海信入主了,在经过明明暗暗的资本争斗之后。珠江三角洲的这片热土上,胶东半岛的清冷空气是否能有效地融合科龙的家电狂热梦想?科龙品牌的复兴之路系于何方?一切的一切,尚在扑朔迷离之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科龙变局(资本和舆论的博弈)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
作者 | 李国华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004年8月,郎咸平炮轰顾维军使用“七板斧”伎俩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引发的“郎顾之争”来开了“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争论”的大幕。顾维军倒下了,在顾氏科龙已经濒临弹尽粮绝之时。苦心经营的辉煌,终化为一阵轻烟,随同顾维军消失在高墙之下。身后留下被呛得咳嗽不已的科龙,兀自苦苦维持着两万多名员工的生计。 海信入主了,在经过明明暗暗的资本争斗之后。珠江三角洲的这片热土上,胶东半岛的清冷空气是否能有效地融合科龙的家电狂热梦想?科龙品牌的复兴之路系于何方?一切的一切,尚在扑朔迷离之中…… 内容推荐 家电巨头科龙的变局,现在渐渐地远离了媒体追逐的焦点,几乎接近尘埃落定,成为历史了。但围绕事件本身展开的争论,其影响却更加深远,给我们留下来的思考却远未结束。本书的作者——李国华现在是和君创业管理咨询团队中的咨询师,曾作为科龙特招的MBA后备干部就职于科龙,亲身经历了这场变故,有许多旁观者没有的切身体验。还有,李国华读研究生学的是新闻专业,有着新闻专业的敏锐感觉和流畅文笔,再加上他作为一位管理咨询师所拥有的结构性思考和理性分析,这样的多重身份和角色,一定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科龙事件的别样思考! 目录 引子科龙涅槃 对事件的追问 对往事的追溯 对心灵的追踪 第一章 起局之变:并不遥远的记忆 格林柯尔的五个谜 第二章 扎营之变:格林柯尔是骗子? 格林柯尔是骗子? 顾老板急急救火 三天后,科龙也亮相新闻通报会 第三章 业绩之变:扭亏神话的背后 扭亏,并换血 整风运动的功过是非 第四章 营销之变:往营销队伍里“掺沙子” 在科龙的营销池子里放入一群鲶鱼 “龙霸行动”要证明什么? 顾校长“黄埔军校”计划的必然 对MBA的要求:勤奋、忠诚 第五章 布局之变:顾氏的制冷帝国梦 “离别钩”:美菱 “多情环”:亚星 “霸王枪”:襄轴 第六章 产品之变:康拜恩的“流星”轨迹 康拜恩,顾雏军私心的集中体现 康拜恩,MBA实战的重要一课 前瞻眼光 推出康拜恩冰箱的市场背景 渠道掌控:开发县级批发商 价格:“799元,康拜恩冰箱抱回家” 老顾自己把康拜恩玩“废”了? 第七章 郎顾之争:糟糕的危机公关 在郎咸平演讲后的反应:不能知彼知己 糟糕的律师函:陷入舆论的口诛笔伐中 呼唤理性民意 顾雏军的“媒体恐惧症” 第八章 风向之变:热炒作的冷转变 “捧哏”科龙研讨会 宋秦案之“罗生门” 主角的迥异态度 经济学家凭什么愤怒? 郎咸平的正面意义 监管部门介入:风向转变 第九章 利益之变:借三百股罢免顾雏军 炒作或者道德斗士的区别 拉票,能将科龙拉上正轨吗? 渴求稳定者与追击者的博弈 第十章 市场之变:谁来为科龙造血 科龙沦陷 人才被挖 谁引爆了科龙危机 科龙不能承受的监管之重、保护之轻 证监会的权限 科龙的价值 地方和企业,唇齿相依 臧否顾雏军 第十一章 随局之变:MBA梦殇科龙 梦开始的地方 紧凑的培训 “粪土你们的MBA学位” 开赴前线 随局之变 第十二章 资本之变:海信时代的磨合之痒 手记:海信进入科龙前后 对科龙究竟如何操作 整合之惑 第十三章 温故之变:顾雏军语录解析 附录一 科龙变局大事记 附录二 顾雏军及格林柯尔大事记 后记科龙的冬天 试读章节 但正是这种顾氏革命的雷厉风行,也唤醒了许多老员工的灵魂。当时的科龙队伍,已经呈现出了一种很重的病态。许多老科龙不关心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不关心市场的优胜劣汰,却热衷于相互之间结成一种较为复杂的非正式的帮派团体,互相通气、互相依存。顾雏军的整风运动,就是要将那些已经没有了发展动力的、富足的老员工驱动起来,让科龙上下保持一种虎虎生气,让营销队伍成为一支善于攻城拔寨的虎狼之师;就是要将营销队伍中失去的冲劲和创新精神找回来,将不思进取的风气扭转过来,让那些曾经有过赫赫战功,但现在已经给企业发展拉后腿的“功臣兵”警醒过来! 那次整风运动,就是要让所有的员工明白,科龙从今天开始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无论是反对官僚作风、懒散应付等的七个反对,还是提倡勤奋敬业等的七个提倡,都是为了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做事的主动性。 “很多员工用工作之便捞取好处,觉得是正确的,现在告诉他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的东西,现在在科龙要重申这个问题,所以讲究企业文化需要很多的课程要补,科龙创造这样的企业文化,我相信每一个企业都不会拒绝它的。科龙进行两年的文化重构。很多事情小学生都知道,但有些员工就不知道。这个活动就是让他们知道我们原来的文化有多么的糟糕,因为这样的糟糕文化使科龙亏损,由于这样的糟糕文化和文化背景,很多国有企业效益低下,企业的改制也好、改造也好,文化最难!”人力资源部的一位领导在一次公开场合这样讲。 而从顾雏军的性格解读那场整风运动,也可以说,是顾雏军借整风来确立个人威仪的一大举措。虽然带有个人唯我独尊的意味,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在科龙处于两年巨亏的巨大压力下,如果不能镇住下面的兵,让大家力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那么,旨在拯救科龙的一场战役怎么能打好呢? 在开会或其他场合下,身为科龙的董事局主席,居然有小部分人明里暗里表现出对自己的不够尊重,在那样敏感的时刻,以顾雏军那样倔强而又极度自尊的性格,肯定是难以容忍的! 也就是在整风运动开展的那个时候,科龙上下两万名员工开始流传顾老板的一句名言:“你们每花一块钱,其中就有我的两毛钱。” P25 序言 家电巨头科龙的变局,现在渐渐地远离了媒体追逐的焦点,几乎接近尘埃落定,成为历史了。但围绕事件本身展开的争论,其影响却更加深远,给我们留下来的思考却远未结束。 在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处在关键突破的敏感阶段,一件大家关注的事件,或因为被媒体和某些人炒作后被人关注的事件,都会对我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许多超乎预测的影响,甚至是颠覆性的作用。其实科龙事件,已经不是一个企业家的沉浮或一家企业成败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成为中国改革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所以。理性的人们不仅看到事件本身,更会关注来自各个方面对事件的看法和评论。毕竟历史不仅仅是由“实事”构成的,也同样包括人们“对实事的评论”! 作为职业的管理咨询师,我曾带领一个咨询团队,为这场变故前的科龙电器提供过相关营销管理咨询服务,走进科龙的营销体系前后有大半年时间,那正是发生变故的时候,我们正在为科龙推动营销组织的整合,以提升其多产品运作的效率和精耕细作市场的能力,这个项目是为实施其宏大的市场战略所配套的。当时,顾雏军也正在为实现其产业梦想,大力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和组织变革,企业也正逐步加速前行,但其在资本运作中的种种问题,却早已为自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于是,许多原本正在顺利进行的事情突然停止,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咨询服务,这使我们感到深深的惋惜和遗憾,不仅是为咨询项目,更多的是为企业和企业家。 我们这些从事企业管理咨询的人会用自己的专业视角和理解,来点评这场变故,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可能会引起许多经济学家的不满和反对。而事实上,这场变故的许多相关者和旁观者,如官员、学者、企业家、股东们和企业员工等,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所以引起争论和冲撞是自然的,并且是有利中国的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希望有更多的、更理性的人们来分析和评论这场变故。 本书的作者——李国华现在是我们和君创业管理咨询团队中的咨询师,加入我们团队之前,曾作为科龙特招的MBA后备干部就职于科龙,亲身经历了这场变故,有许多旁观者没有的切身体验。还有,李国华读研究生学的是新闻专业,有着新闻专业的敏锐感觉和流畅文笔,再加上他作为一位管理咨询师所拥有的结构性思考和理性分析,这样的多重身份和角色,一定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科龙事件的别样思考! 北京和君创业营销顾问公司董事长 程绍珊 2006年3月22日于飞往广东的空中 后记 科龙的冬天 在容奇这个地方,11月是一个分水岭,2005年尤其如此。11月10目前,一直是暖融融的,风吹来荡去,像个调皮的孩子,在脸庞上,在衣服上,处处感受到的,还是阳光的味道。 10日过后,气候就像孩子的脸,突然变了。挟德胜河的水汽呼啸而来的风,已经将单衣吹得忽啦啦作响,全身的肌肤就充当了挡风御寒的“衣服”了。 这一年,秋天好像消失了。唯一能让人们感受到秋天存在的,是科龙厂区周围卖水果的小贩,三三五五的,静候着有人来买刚收获的瓜果;是科龙紧张时期,过早的带给两万名员工心中的那一丝丝凉意;是“十一”黄金周期间,科龙总部的员工都在紧张有序地为促销“大考”做的准备,不把握住国庆促销,2005年一整年就不会再有什么起色了。 在这个感受不到秋意的秋天,每名科龙员工的心里,曾被多少次凉意击中过?那种冰凉的感觉,曾经压抑过多少颗有着无限热忱的科龙人的心? 从2004年“郎顾之争”开始,到2005年证监会的进入调查,科龙内部很快开始风传资金短缺,银行缩紧银根,到营销分公司不时接到销售库存机、等级品的指令,到许多业务人员被经销商逼宫、纷纷到生产基地催货,到严义明提起罢免顾雏军、罢免“天价”独董的倡议,到银行轮候冻结格林柯尔资产,到科龙厂区周边开始有饭店关门大吉,到竞争对手已经敢于在科龙厂区围墙上张贴招聘启事、明目张胆地挖人,到顾雏军突然被拘捕,到扑朔迷离的某某企业欲介入重组……科龙,在2005年,遭遇了怎样的命运? 当舆论几乎充当了企业的命运审判者这一角色时,当顾雏军一个人的行动成为了企业命运的风向标的时候,这个企业,已经没有自主掌握命运的权利了,就像一个提线木偶,刚开始,是被一双手操纵着,再后来,是被一双双道德审判的眼睛,将躯体翻来覆去地探究着,监控着! 失去了自我的企业,还能有灵魂吗?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冲锋陷阵的杀伐工具罢了。 从2004年的主营业务继续增长,到2005冷冻年度开始,许多业务人员信心十足要在一级市场打败海尔的时候,科龙突然休克了,并在几个月内陷入漫漫危机之中。2005年的容奇没有秋天,2005年的科龙不也是从盛夏直接过渡到冬天的吗? 在企业漫长的危机当中,在给自己加紧充电的那阵子,笔者通过纵横对比,油然感觉到:任正非那篇著名的《华为的冬天》,实在是给科龙做出了足够的表率!如何避免“突然休克”这样的低级悲剧在企业上演,对于科龙以及其他类似的企业来说,实在有必要学习华为的韬光养晦,学习华为的这种居安思危到骨子里的韬略! 科龙变局,从表面上看,改变的是资本,改变的是企业品牌的江湖地位,实则,它提出的是政府监管、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命题。虽然,这个命题曾被扯到了企业改革路径的是非上面。 科龙这次痛彻筋骨的磨难,如果说能在中国企业改革史上抹下一笔的话,也就是它的这一代表意义了。 经过了一番磨难,科龙变天了,老等着同行犯错误的顾雏军,自己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喜爱吃的不放糖的老南瓜,也不是想吃就能吃着了;以前发号施令的董事长办公室的溧亮大鱼缸,也被人从集团大楼搬到了科龙生活区的招待所里,供过往的食客驻足欣赏;海信进来了,雷厉风行的组织架构调整,给科龙人带来极大不适应的同时,也显示出了新的经营思路,科龙招待所也适时推出山东面食,来招待新主人了。 此次剧变,到此就告一段落了。从2001年11月进入科龙,到2005年7月底被拘捕,期间情节丰富,跌宕起伏,顾雏军划上了一个感叹号,海信又续上了一个逗号;而科龙变局,对企业变革的意义还是一个问号。 不知怎的,每天在科龙营销大楼上下班时,经常会想起原总裁刘从梦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幸福是遥远的,死亡却只有一次。” 这是对科龙变局的一句谶言,还是对科龙的悲天悯人情怀?很是耐琢磨。 断断续续的,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熬了无数次的夜,这本《科龙变局》就这样写完了。 但一直没有断续的,是一种对科龙、对企业命运的朴素情感,一直以来,在胸间激荡,在脑中臆想,在呼唤着我要说点什么。 在关于郎顾之争的一章里,我提出了对“民意”一词的区分,追求理性民意,而非非理性“民意”,如果任由心中的不平衡感无限膨胀,想当然的为发泄而发泄,只会灼伤这个社会本就脆弱的法治根基! 在严义明律师借三百股枪挑顾雏军一章里,我也指出,如果严义明律师如自己所言,是为净化证券市场,切实保护中小股东利益而“出头”的,那么,究竟是道德斗士还是沽名钓誉,以中国式对事物评判的观点来看,在目后,能不能一如既往地斗争到底,比如对独董不独这一现象的继续追击,是验证的最主要标准。 不罗嗦了。在这个没有秋天的日子,在海信进入重组,掀起一番波澜的时候,本不想写后记的,但一想起还有读者的监督,以及需要感谢的人和事,还是信笔写下这一行行字! 感谢任志茜女士,她的默默支持、鞭策给了我无穷的动力。 感谢从事书业的钟紫君女士,没有她高尚的职业操守,以及热忱的穿针引线,这部书稿是难以变成铅字的。 感谢当代中国出版社的乔平编审,他的敏锐而独到的职业嗅觉,开阔而深入的视野,令我受益无穷。 也对亲爱的读者说一声,所有的认同以及不认同的观点,都发到我的邮箱kuaixun@yeah.net来吧。 花香你来吧,鸟语你来吧。 李国华 2006年2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