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乌·白辛文集(上下)(精)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特·赛音巴雅尔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我国优秀的赫哲族剧作家、诗人、旅行家乌·白辛的优秀作品集,这里有他创作的诗剧、话剧、电影剧本、散文等,也有友人对他的一些评价,对于研究乌·白辛及其作品具有很高的价值。

内容推荐

乌·白辛生于1919年,吉林省吉林市人,他的祖籍是乌苏里江支流毕拉河畔红石砬子村。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追求真理,向往光明,他通过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他曾写过《南行草》、《九月之歌》等诗歌表达自己当时的思想;他将苏联小说《吃耳光的人》改编成话剧《后台》,多次演出,引起轰动,后被日本宪兵查封禁演。1945年,他参加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期间,他配合人民解放战争,写了歌剧《郭老太太杀鸡》、《好班长》、《送饭》和话剧《四海为家》、《张平之死》、《马玉惨案》、《土地是我们的》。他写的这些歌剧和话剧充分反映了人民解放军的火热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人民子弟兵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的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尽情歌颂党、歌颂毛主席、歌颂新中国。1951年,他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他写歌词、短诗、特写和报告文学外,还写了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文学剧本《为和平而战》,可惜的是刚刚写完,还没有来得及给电影制片厂寄去拍摄,在一次战斗中就被敌机炸得一字无存。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回北京被分配到“八一”电影制片厂,从事编导工作。他曾多次到新疆、西藏等地深入生活,写了《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帕米尔高原历险记》等描写祖国西部高山峻岭的游记散文;拍摄了《在帕米尔高原》、《勾格尔王》等反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风土人情和文物古迹的艺术纪录片,得到读者和观众的欢迎,受到国家的奖励。1959年他调到哈尔滨市话剧院,任编剧,创作了话剧《黄继光》、《雷锋》、《印度来的情人》、《赫哲人的婚礼》,歌剧《映山红》、《人民的儿子——焦裕禄》,电影文学剧本《冰山上的来客》。20多年来,他积极深入生活,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他以自己的有深刻主题思想和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确立了他在全国文学艺术界的地位,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光辉的一页。

本书汇集了他的这些优秀作品。

目录

序  特·赛音巴雅尔

乌·白辛生平传略  高蓝

第一辑 赫哲人的婚礼

冰山上的来客(电影文学)

赫哲人的婚礼(电影文学)

印度来的情人(诗剧)

赫哲人的婚礼(两章八回话剧)

黄继光(话剧)

映山红(六场歌剧)

人民的儿子——焦裕禄(七场歌剧)

第二辑 帕米尔高原历险记

无题(外一首)

寄我的爱人

给妻子的一封信

昆仑山

冈底斯山

喜马拉雅山

帕米尔高原历险记

第三辑 一个强者的悲剧

江城子

——游思之一  高蓝

一个强者的悲剧

——我的好人——乌·白辛  高 蓝

忆秦娥

——游思之二  高蓝

伴侣

纪念我的好人——乌·白辛  高 蓝

西江月

——游思之三  高蓝

乌·白辛和我的半生历程  高蓝

满江红

——游思之四  高蓝

致我的父亲——乌·白辛

——你在和不在的日子里  高 原

乌·白辛轶事  白 一

第四辑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忆乌·白辛

——在敌伪时代的乌·白辛  程欣

小蜜蜂和寒号鸟  丁希泉

挽歌

松花江边哭白辛——并致高蓝  赵逊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记赫哲族已故著名作家乌·白辛 特·赛音巴雅尔

有赠  赵逊

九月,思念白辛  朱宏轩

唱给生长我的大江

——记赫哲族剧作家、诗人、旅行家乌定克·白辛

阎洪昌,

怀念乌·白辛  彭荆风

黑土地的诗魂

追忆友人、著名剧作家乌·白辛同志  戈航

我敬慕的戏剧诗人  书 彰

一颗光明泪从天边坠落

——怀念剧作家、诗人、导演白辛  成滴石

黑水红叶祭白辛  关守中

白山黑水一雄魂  蒋巍

堪嗟梦不由人做黑水白山悼白辛  邵宏大

乌·白辛:最后的目光  杨 角

太阳岛上滞留着诗魂  叶楠

大自然之子  李龙云

第五辑 一颗锃亮的金沙

污泥里一颗锃亮的金沙

——评话剧《赫哲人的婚礼》  刘 活

激情在当代性的主题中奏响绝唱

——乌·白辛戏剧、电影创作简论  喻权中

赫哲族作家乌·白辛和他的散文  兴安

乌·白辛的话剧《赫哲人的婚礼》和电影《冰山上的来客》  兴安

电影《冰山上的来客》  兴安

乌·白辛作品年系  

后记  特·赛音巴雅尔

试读章节

1953年,白辛调到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导工作。他主动要求到祖国的大西北和大西南去。他自幼梦想成为旅行家的理想,终于实现。

他率领摄制组,从1954年到1957年之间,曾两次赴新疆,一进西藏,拍摄了多部影片,填补了边远地区艺术纪录片的空白。

从北京出发,经过兰州、西宁、哈密、塔里木到喀什——第一站是祖国西大门的边卡。

他在给我的信中曾有下边的描述: “在那里,新战士入伍后的首要任务是锻炼爬山。在那空气稀薄的高原上,经常晕倒在半山腰,不省人事。连队的指导员为战士拾起枪,替他背上,还陪他一块儿往上爬。一天不晓得要滚下来多少次,再爬上去多少次,直到适应为止。这才有条件在那里当兵。

“边卡,设在山峰之间的夹缝里,像无数只眼睛,布满山峦。那无数只眼睛,如同路灯光样,形成尖柱的夹道,只是他能看见你,你却不知他在何处?

“营房,设在山坳里,有平坦的球场,地势比较开阔,红旗在房顶上飘扬。

“晚间,窗口的灯光闪亮,琴声、歌声,伴着舞蹈的嬉戏声,如同俱乐部一样。

“白天,营房外,顶着灼热的阳光,厮杀,拼刺,打靶,操练,像是战场。

“夜间,万籁俱寂,满山覆盖一层柔纱似的月光,只有那山峰间的哨卡,眼睛更加明亮。

“那山顶之高,积压着常年不化的白雪,像常年披着白色风帽的老翁;可山脚下,野花丛丛,分外鲜艳,就如同一群群妙龄少女,穿着花衣裳,在微风拂弄下,翩翩起舞,柔媚动人!

“进山时,摄制组由几个人变成几十个人的队伍。他们带着百货、帐篷、食堂和医务所。有一个排的战士,有一个班的骆驼。转过一个山弯,越过一个山顶,走不完的路,爬不完的坡,好容易盼到一条翻腾的大河一…·

“向导忽然发话,现在不能过河,就停在这儿。

“骆驼好像懂人语,乖乖地伏卧下来,一动不动。真怪,大家还没来得及判断,思索,骤然间,对岸如山崩地裂,黑云翻滚,激流倾注;霎时,晴朗的天空,黑云密布,山吼风啸,大雨如瓢泼,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一河之隔,两个天地,两种世界,惊呆了外乡人,倒吸了一口气!对向导真是五体投地,再也不敢自作主张。一场奇袭过后,天空复又晴朗,如神话一般。

P18-19

序言

今年6月26日,我专程去哈尔滨市与已故著名赫哲族作家乌·白辛的夫人高蓝同志协商关于如何编辑出版《乌·白辛文集》的一些具体问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冯建福同志得知此事后,设宴热情接待我,他首先举起酒杯动情地说:“今天接待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主任、蒙古族著名作家、文学史家特·赛音巴雅尔同志,一是为了表示欢迎,二是为了表示感谢。乌·白辛是我们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著名作家,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含冤去世已经39年了。我想,他去世时绝对没有想到39年后的今天,有一位蒙古族同志出来为他编辑出版《文集》而四处奔波。这一点,不仅我们活着的人深受感动,而且已故的乌·白辛的在天之灵也会感动和欣慰的……”

我不认识乌·白辛,也不是我的同事或朋友,更不是我的亲戚。但是,我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读过他的优美神奇的游记散文,看过他的生动感人的戏剧电影,特别是得知他是赫哲族之后,我对他更加仰慕,觉得一个名作家大作家的诞生,不一定都在人口较多的大民族中,在人口较少的小民族中也会诞生。赫哲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当时只有一千多人,在一个只有一千多人口的小民族中出现了像乌·白辛这样的才华横溢著作等身的著名作家,真是了不得,值得骄傲,这是赫哲族的骄傲,也是我们55个少数民族的骄傲,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1966年9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旗手”江青点了乌·白辛的名字,说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是棵大毒草,扬言要打倒乌·白辛,批判《冰山上的来客》。一心为祖国的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为党的文学艺术事业努力奋斗的乌·白辛,怎能接受这种莫须有的罪名,怎能受得了这种诬陷和迫害,他为了表示自己的愤慨,为了表示自己的抗议,9月22日晚,独自一人到松花江畔的太阳岛上含冤去世了。

我听到这一不幸消息后,立即给哈尔滨的朋友打电话,问:“有否此事?”

我的朋友回答说:“有。”但他压底了声音,神神秘秘地接着说,“乌·白辛去世的那天,在哈尔滨市无云下起了暴雨,在松花江上无风掀起了大浪,人们议论:老天爷都伤心得掉下了眼泪,大江大河都气愤得翻起了怒涛。”

此后,我还问过许多哈尔滨人“真有此事吗?”

他们听了我的提问,都笑了,然后语重心长地说:“是否真有此事不太重要,而重要的是这种议论表达了人民的心愿,表达了人民对自己心爱作家的无比敬重、崇拜和神化的心情。” 

乌·白辛生于1919年,吉林省吉林市人,他的祖籍是乌苏里江支流毕拉河畔红石砬子村。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追求真理,向往光明,他通过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他曾写过《南行草》、《九月之歌》等诗歌表达自己当时的思想;他将苏联小说《吃耳光的人》改编成话剧《后台》,多次演出,引起轰动,后被日本宪兵查封禁演。1945年,他参加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期间,他配合人民解放战争,写了歌剧《郭老太太杀鸡》、《好班长》、《送饭》和话剧《四海为家》、《张平之死》、《马玉惨案》、《土地是我们的》。他写的这些歌剧和话剧充分反映了人民解放军的火热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人民子弟兵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的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尽情歌颂党、歌颂毛主席、歌颂新中国。1951年,他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他写歌词、短诗、特写和报告文学外,还写了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文学剧本《为和平而战》,可惜的是刚刚写完,还没有来得及给电影制片厂寄去拍摄,在一次战斗中就被敌机炸得一字无存。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回北京被分配到“八一”电影制片厂,从事编导工作。他曾多次到新疆、西藏等地深入生活,写了《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帕米尔高原历险记》等描写祖国西部高山峻岭的游记散文;拍摄了《在帕米尔高原》、 《勾格尔王》等反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风土人情和文物古迹的艺术纪录片,得到读者和观众的欢迎,受到国家的奖励。1959年他调到哈尔滨市话剧院,任编剧,创作了话剧《黄继光》、《雷锋》、《印度来的情人》、《赫哲人的婚礼》,歌剧《映山红》、《人民的儿子——焦裕禄》,电影文学剧本《冰山上的来客》。20多年来,他积极深入生活,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他以自己的有深刻主题思想和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确立了他在全国文学艺术界的地位,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光辉的一页。

去年年底,内蒙古师范大学建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并商定“中心”正式揭牌仪式时与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和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联合举办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展和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在筹备这些工作中,我发现像乌·白辛这样的著名作家,别说出版《选集》、 《全集》,就连一本像样的《作品集》都没有,真是遗憾到了极点。所以,我们“中心”研究决定,除了给乌·白辛雕塑像外,还给他编辑出版一套《文集》,让这位已故著名作家的在天之灵知道,他的读者和人民还没有忘记他,他和他的作品仍然活在人民的心中。那么,出版经费怎么办?我想起了我的朋友、现任哈尔滨市常务副市长史文清同志,便给他打电话,说明了情况,希望得到支持。史文清同志很痛快,他说:“我来哈尔滨工作时间不长,不知道乌·白辛是我们市的作家,现在你们‘中心’给他雕塑像外还编辑出版《文集》,这实际上是为我们市做好事。所以,我表示感谢,并答应解决经费问题。”他还说:“你找我市文联主席梁梦阳同志,让他来找我,让他来办这个事。”

由于史文清同志的大力支持,由于梁梦阳同志的积极协调,还由于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冯建福和组联处处长孟久成同志的热情关照,特别是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社长邓小飞同志亲自担任责任编辑, 《乌·白辛文集》很顺利地很快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不仅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文学界的喜事,也是我们全国55个少数民族文学界的喜事,是整个中国文学界的喜事。此时,我突然想起了本文开头时写的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冯建福同志接待我时举起酒杯说的那些话。对此,我想说说自己的想法:1982年,我从北京专程到哈尔滨,访问乌·白辛的夫人高蓝同志,写访问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发表在《民族文学》杂志上;1993年和1996年,我把乌·白辛和他的代表作品以单章单节写进我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里;今年我们‘中心’给乌·白辛雕塑像外,还编辑出版《乌·白辛文集》。这都是为了什么?因为,乌·白辛现在虽然不在人世了,但他的人品和作品,始终震撼着我,感动着我。所以,我为了他,为了已故的和仍然活跃在当今文坛的少数民族作家朋友们,为了我国神圣的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做一点工作,是应该的,就是累点,也是值得的。

那天,我与高蓝同志协商关于如何编辑出版《乌·白辛文集》的一些具体问题时,她提出让我给《乌·白辛文集》作序,我很荣幸地接受了这一任务,写了这篇短文。

我放下笔,抬头看挂钟时,时针已指早晨6时。我站起来,走到窗前,拉开窗帘,打开窗户_看,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朝霞满天,阳光灿烂。我深深感到:虽然有过黑夜,但太阳又出来了,这个世界还是非常光明的,是非常美好的。我还想:如果没有那场灾难,如果乌·白辛还在世,他才85周岁呀,现在来说,85周岁不太老呀,以他那高大健壮的身体,以他那充满激情永远乐观奋斗的精神,这39年里不知写了多少诗歌、散文、戏剧、电影和电视剧本……

                    特·赛音巴雅尔

                 2005年7月15日晨6时于北京

后记

6月26日,我从高蓝同志手里拿到《乌·白辛文集》的近百万字的稿子,从哈尔滨回到家后就急忙看稿、编稿,然后交给出版社。时间过的就像飞驰的骏马,眨眼间就一个多月过去了,《乌·白辛文集》也很快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里我想说明几点:

一、20世纪40年代,乌·白辛写了很多追求真理、向往光明、抗日救国内容的作品,有的作品也被发表过,有的作品也被演出过。但是,那个年代是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他写的很多作品都没有留下来,就是在当时报刊上发表过的作品,现在也很难找到。新中国诞生后,他的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写了不少歌颂党,歌颂新社会,歌颂新生活的诗歌、散文、歌剧、话剧和电影文学剧本。但又因“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家,被抄走,找不到了。所以,编入这本《文集》里的稿子,只是他创作的全部作品的一部分。

二、编入这本《文集》里的有些稿子,过去没有发表过或出版过,只是交给演员排练的工作本子,如:《印度来的情人》、《黄继光》、《人民的好儿子——焦裕录》等。这些本子里,语句不通,连人名都写错的地方也有。由于这本《文集》要参加今年9月份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展览,时间比较紧迫。所以,我没有来得及太多的改动或修饰;再说,我也为了保留原样。

三、有些文章内容重复,包括高蓝写的几篇悼念文章,都内容重复。但我考虑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删去,都编进去了。

四、乌·白辛是作家,也是旅行家,他不仅爱好写作,也爱好摄影。但他只给祖国的美好河山照了,给自己的同事或朋友照了,唯独没有给自己照相,就是给自己照的极少照片,也被那场“文化大革命”当中被抄家抄走了,给丢了。所以,在这本《文集》里想发几页照片,但很难找到,现在发的这几张照片也很不理想。

我非常感谢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同志在百忙中为这本《文集》题写书名;我非常感谢为这本《文集》的出版发行辛勤工作的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社长邓小飞同志。

                     特·赛音巴雅尔

                   2005年8月15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1: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