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埃及的遗产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英)J·R·哈里斯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优秀的人文读物。全书内容涉及多种学科,主要介绍了古埃及的天文、历法、数学、绘画、医学、语言、文字、法律观点等方面的成就,分析了古埃及对以色列、希腊罗马古典世界、非洲内陆和伊斯兰的影响。本书是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权威丛书“遗产系列”之一种,由世界一流的埃及学专家编撰而成。因此,该书集学术性、趣味性和权威性于一体。

内容推荐

本书是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权威丛书“遗产系列”之一种,由世界一流的埃及学专家编撰而成。

本书着眼于古埃及的精神文化成果,介绍了古埃及的天文、历法、数学、绘画、医学、语言、文字、法律观点等方面的成就,分析了古埃及对以色列、希腊罗马古典世界、非洲内陆和伊斯兰的影响。

本书熔学术和通俗于一炉,内容涉及多种学科的专有知识,是一本优秀的人文读物。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一章 历法与年代学

第二章 数学与天文学

第三章 规范的传统

第四章 技术与材料

第五章 医学

第六章 秘术、神话与魔法

第七章 象形文字的传统

第八章 语言与文字

第九章 文学

第十章 埃及与以色列

第十一章  古代埃及的法律观念

第十二章  希腊罗马时代的埃及

第十三章  希腊纸草

第十四章  基督教与科普埃及

第十五章  留给非洲的遗产

第十六章  对伊斯兰世界的贡献

英汉文译名对照表

古埃及文译名对照表

希腊文译名对照表

科普特文译名对照表

试读章节

麦罗埃脱胎于埃及化的纳普塔王国,该王国初期的几个国王属于埃及历史的第二十五王朝,大体上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一段时间里。根据推测可能是政治和经济上的原因,国王将首都从纳普塔迁到麦罗埃,可能是在埃斯帕特统治时期,约公元前590年。无论该国的统治者与人民是哪个民族以及使用何种语言,其文化完全是埃及人的,而且他们是从新王国时代伊始征服并统治着沿尼罗河河口到第四大瀑布这一广大区域的埃及人那里获得了这种文化。库什,对于埃及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它成为埃及的一个殖民地,由埃及总督治理,并且在遍布努比亚的城镇与庙宇的废墟中也能清楚地看到埃及曾经留下来的痕迹。

从尼罗河到麦罗埃,埃及在整个麦罗埃国家的历史中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并且带有诸多新的非洲因素。艺术发生了变化,尽管具有明显的埃及与希腊因素,但它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足以使我们称之为独特的麦罗埃艺术,表现在雕像与寺庙的浮雕上。尽管该地区大多数的陶器至少在后期与公元1-3世纪的罗马陶器大体上相近,不过,它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为人所熟悉的烧制的黑陶器,从法拉斯到塞纳尔,为我们展示了一种不为世人所知的纯粹非洲特色的陶器制作类型,该陶器类型与非洲丰富多彩的陶瓷制品的风格有相似之处,其中的许多陶器我们至今仍沿用。它们在制作形式上,是先烧烤后切割,再烤其外层。这些陶器大多数似乎是用来盛液体的,并且常常用于做啤酒坛子。其用途大体上与现代的情况类似。

P378

序言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21世纪的今日,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还是愿意追寻古老文明的足迹,前往世界文明摇篮之一的埃及,探视高耸入云的大金字塔、神圣瑰丽的卡纳克神庙、神秘莫测的帝王谷陵墓,还有那些令人恐惧惊奇的木乃伊、绚丽精致的金银首饰,等等。究其原因,或许是人们的一种猎奇享受,或者是休闲游乐的需要,然而更可能的是古老而伟大文明的遗产的吸引。奉献在读者前面的这部《埃及的遗产》是可以在更深层次,更广泛地满足曾经或不曾旅游埃及的广大读者阅读需要的一部权威著作。

《埃及的遗产》一书是由西方的埃及学者专题分工写作的一部著作,出版于1971年。主编者为约翰·理查德·哈里斯。J·R·哈里斯早年接受了英国牛津大学研究院的培养,研究古典和埃及学,并且开始了他在牛津的东方研究所的教学生涯,后又调往伯明翰担任高级讲师职务。从1970年至1977年,他又被任命为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埃及学主持人。当他返回英格兰后,接任了达赖姆的东方研究学校校长和埃及学教授职务。1989年在苏格兰退休。

J·R·哈里斯早年在牛津大学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发表了《古代埃及矿物的词典编纂学研究》(柏林,科学院出版社,1961年)。他对A·鲁卡斯的《古代埃及的物质资料和工业》(伦敦,阿尔诺德,1962年)有重大价值的增订的第四版尽到了责任,那本书留下了作为40年间的标准的手册。这些出版物确立了他在古代埃及技术学和科学思想领域中的领先地位。他对古埃及艺术的研究也是负有盛名的。他的《埃及艺术》(伦敦,春季丛书,1966年)一书在文本和插图方面都有所革新。他的关于阿玛尔纳时期的历史和肖像学的有争论的,但有影响的研究,多半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丹麦还发表了《阿玛尔纳艺术》(哥本哈根,1976年)。除了埃及学以外,贯穿他的毕生研究的另一个焦点是罗马帝国的宗教,并且是这个领域内的早期的成果。他和他的夫人还共同出版了《罗马不列颠的东方崇拜》(莱顿,1965年)。此后,他做了多年的主编,而所有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在这部《埃及的遗产》中能够看到。他不仅主编了这部著作,而且参与写作了《技术与材料》与《医学》两章专题。

在《埃及的遗产》这部著作的前言中,编者哈里斯对“遗产”与埃及遗产的发展趋势作了说明。他指出:古埃及遗产发展的趋势分成3阶段:上古世界近3000年的遗产;古代后期直至18世纪,以及埃及被重新发现至现在。在这部著作中,关于埃及遗产有的章节仅写到古代为止,有的涉及欧洲中世纪,也有的到现代。关于埃及遗产的重大意义,作者从文学、艺术、宗教,特别是建筑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对欧洲不同时期的或多或少的影响。例如伊西斯崇拜对基督教的影响,以及罗马时代对埃及艺术品的仿制等。

《埃及的遗产》共分16章,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专题。一是有关埃及遗产的各个学术领域的专门论述,其中包括《历法与年代学》(第一章)、《数学与天文学》(第二章)、艺术创作的《规范的传统》(第三章)、《技术与材料》(第四章)、《医学》(第五章)、《秘术、神话和魔法》(第六章)、《象形文字的传统》(第七章)、《语言与文字》(第八章)、《文学》(第九章)、《古代埃及的法律观念》(第十一章)、《希腊纸草》(第十三章)。这些篇章一看就清楚,都是一些关于埃及人在不同的学科范围,或者说埃及文明的不同学术领域所做的贡献及其或大或小的影响。这些不同篇章的作者,都是各自学科的权威,论据确凿,论证深刻。当然有些内容没有一定的知识水平,那是难以领会的。例如,数学和天文学,特别是数学,埃及人的数理逻辑、计算公式等毕竟与我们的思维不同。而且作者很有分寸的说明:“埃及数学对后世文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令人特别感兴趣的是埃及艺术创作的“规范的传统”。作者一开始就明确指出“从古埃及到文艺复兴的各种规范或比例系统是一种用于描绘人体艺术形象不同部位之间相互联系的总则”,这种艺术创作的规范首先是用“方格法”或“网格法”来表现,在这一方面作者作了重要论述。我们知道,埃及艺术人物的形象具有自己创作的特点,与其他国家人物形象绝然不同,一看即知是埃及的。正是由于这种规范的传统,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甚至在我国的一些城市酒店里的壁画上也能看到埃及艺术的踪影。

埃及人的语言和象形文字的传统也是独树一帜的。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上,埃及的象形文字不仅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且也是贡献最大的。埃及的象形文字通过西奈文字演变成腓尼基文字。而当今世界的西方文字,甚至包括东方的部分文字也都由腓尼基文字发展而来。正是这样一种发展趋势,象形文字虽然在公元4世纪消逝了,但却一直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不仅中世纪,甚至到了近现代,正是由于象形文字的译读和研究,才奠定了埃及学的基础。

众所周知,埃及人的文学创作除了史诗以外,几乎涉及了古今文学的所有体裁。例如,神话传说、散文故事、传记、颂神诗、情歌、寓言、戏剧等。而教谕文学又是近东地区最有特色的文学创作之一。教谕文学或智慧文学通常是智者或着国王对其儿子的训诫,主题是如何处理人们的伦理关系,如何确立行为规范。流传的故事有些反映了现实生活,但也有神奇古怪的内容。“有些作品仍能给我们以快乐、激发我们的兴趣、煽动我们的情绪”,并且“成功地打动看现代的读者”。

特别要提到的是《古代埃及的法律观念》这一章。作者一开始就提到埃及没有法律汇编,最后还强调,埃及没有法典,也没有丰富的理论论述。但作者对于所谓埃及人缺乏明确的法律观点作了批判,并且“试图对古埃及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以及它们的演进做出一个全面的描述”。作者提到了司法程序和刑事审判,例举了所有权、遗产、契约等法律文献,按照不同时期的演变作了具体的论证,特别还涉及了埃及的国际法。所有这些,给我们提供了埃及法律的基本概念。

《希腊纸草》是一篇全面介绍纸草学的论文。作者简单界定了纸草学的概念,并且提出纸草是一种“新遗产”。纸草学是研究古代地中海周边国家语言文字的学科。包括希腊文、拉丁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后期世俗体和科普特文书写的文献,大体上包括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6世纪的契约、合同书、财产清单、公务决议、公私通信和古典作品与著述等,对于历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提供

《埃及的遗产》的第二类专题包括《埃及与以色列》(第十章)、《希腊罗马时代的埃及》(第十二章)、《基督教与科普特埃及》(第十四章)、《留给非洲的遗产》(第十五章)、《对伊斯兰世界的贡献》(第十六章)。这些专题都是埃及与上述有关国家之问的相互关系和在希腊、罗马统治下的埃及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埃及遗产对这些国家的影响与贡献。

《希腊罗马时代的埃及》与《基督教和科普特埃及》两章,涉及法老时代以后的埃及。所谓“法老时代”,通常是指公元前3100年以后到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征服埃及为止。以公元前332年为界线,可以把古埃及史分为法老以前和法老以后的两大时期。在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后,公元前305年,亚历山大的部将托勒密在埃及宣布为王,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年,罗马君主屋大维侵占了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后的女王克娄巴特拉自杀身亡,结束了托勒密王朝,罗马帝国成为埃及的统治者。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而埃及处于拜占庭的统治之下。埃及作为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又称为基督教时代的埃及,因为在这个时期,基督教在埃及流行起来。基督教埃及又称科普特埃及,因为这个时期的埃及人又被称为科普特人。科普特(Copt)原意为“埃及人”。它是从希腊文Aegyptus演变来的,把这个希腊字的头和尾去掉变成Gypt,而在现代语言中,它又演变为Copt。

在希腊罗马统治埃及的时代,无疑地,希腊文化影响了埃及,在《希腊罗马时代的埃及》一章中,作者正确地指出,并不是埃及的“希腊化”,埃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遗产:亚历山大遗产和埃及的传统遗产。所谓亚历山大遗产主要是指托勒密时代的希腊人遗产。在这一方面,作者举出了几种王权观念,以及荷马式王权模式。特别是强调了托勒密王朝的鼓励学术研究的风气,包括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创立。此外,作者论述了亚历山大里亚作为一个城市而留给世界的遗产,其中涉及港口建设、经济发展、移民政策、土地开发。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在这一章中很少具体谈论罗马的埃及遗产。

《基督教与科普特埃及》谈论的是拜占庭帝国时代埃及的遗产。但是,这一章的前一部分涉及基督教及其派别的问题,尤其是基督教的修道制度;后一部分是论述了科普特埃及的基督教、科普特语言文字等。

在埃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上,首先是与以色列的关系。我们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以色列是埃及与欧洲文明的沟通者。作者介绍了埃及与以色列历史上的相互交往,特别是埃及文明、尤其是文学方面(包括《圣经》)对以色列的影响。《留给非洲的遗产》题目很大,论证也十分困难。正如作者所言,“唯一可以确定埃及影响的是最接近埃及南部的地区,即今天的苏丹共和国境内。”实际上,这里所涉及的是埃及与古代努比亚之间的关系。作者重点论述了努比亚地区的麦罗埃文明,并且追溯到埃及的第二十五王朝。那个时期麦罗埃在建筑、文学语言方面受到了埃及的影响,而麦罗埃的冶铁技术同样也为非洲作出了贡献。此外,埃及的“神圣王权”的国家组织机构、埃及的绘画、埃及的基督教等对于非洲,特别是其南部一些部落与民族也都产生了影响。

在《埃及的遗产》的最后一章,安排了埃及《对伊斯兰世界的贡献》一文。如前所述,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征服了埃及。此后,埃及不再是古代埃及人的埃及,而是阿拉伯人的埃及。阿拉伯人的伊斯兰文化在古埃及文化的基础上很快发展起来,并且和古典地中海世界隔离开来,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在这一章里,作者对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的发展作了简要的论述,并着重介绍了伊斯兰文化在宗教、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科学方面的成就。

追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古埃及文明崩溃了。但是她留给其子子孙孙,以及世界人民的遗产,不仅没有消逝,而且由于其特殊的贡献,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和爱好,成为世界文明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希腊伟大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业绩。”古埃及人究竟是什么原因创造了如此巨大的业绩,她在世界史上究竟占有什么重要地位?

首先,古埃及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近年来的考古学成就,给我们提供了埃及史前国家发展的脉络。这也就是说,埃及国家的产生,以往以公元前3100年的那尔迈的第一王朝为开端,而现在发现的“史前国家”包括了第一王朝以前的0王朝,甚至00王朝。传统的王朝前的统治者至少已确定了五、六名,甚至十几名。而城市作为文明的标志之一,在埃及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新近在阿拜多斯墓中发现的铭文标签和图章上的文字大体可确定在公元前3400一前3200年。

古埃及不仅是最早形成文明的国家,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公元前3100年那尔迈王统一了埃及,不仅形成了一个大的地域王国,而且也造就了统一的民族文化,奠定了法老文明发展的基础。

其次,古埃及又是古代世界文明延续最长的国家。古埃及国家究竟什么时候结束的?这也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在现有的著作中,多数是以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征服或公元前305年托勒密王朝的建立为标志。此后的埃及古史被划人希腊史或罗马、拜占庭历史的范畴中。但是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实际上,不论是希腊统治下的埃及,或者罗马时代的埃及,埃及仍是一个保持了古老传统的民族和国家。古代埃及的崩溃应该是在公元641年阿拉伯人的征服和伊斯兰化以后。正如本书作者指出的那样,所谓希腊化并不是埃及的“希腊化”,而只能是埃及被希腊人所“利用”。至于罗马统治下的埃及,又何尝不是如此?这么说来,古埃及文明从公元前4000年开始,延续到公元641年,总计持续了大约四五千年。如此历史悠久的古文明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再次,古埃及是古代世界文明交往中影响力最大的文明之一。由于埃及地处地中海东南,亚非交界处,跨亚非两大洲,与西亚、非洲、欧洲都有直接的接触,海陆两条路线的对外交往十分便利。先前,人们把埃及作为中东国家之一,近年来,学者们又把她作为地中海国家之一。作为地中海国家之一,埃及文明必然直接影响于地中海北岸的希腊和罗马。欧洲文明正是在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古老的埃及文明对现代文明,特别是欧洲文明的间接影响。《埃及的遗产》一书,恰恰在这一方面作了充分的论述。

最后,还要提到的是,古埃及人是世界上宗教信仰最浓厚的民族。古埃及对神灵的虔诚是苏美尔、巴比伦人或希腊罗马人远远不及的。古埃及的神灵数以千计,究竟多少,至今说不清楚。古埃及的神庙建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保存之持久,是任何国家高不可攀的。作为古代世界奇迹的大金字塔是任何国家所不可匹敌的。所有这些遗产的创作都是和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分不开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埃及文明遗产都是取决于埃及人的宗教意识及其创作的实践。甚至在艺术创作上,有学者认为埃及艺术是为宗教服务的,没有纯粹的艺术。

综上所述,古埃及的伟大文明遗产,根植于古老而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独特的民族信仰和文化传统,而且作为亚非国家又地处地中海沿岸。所有这一切优越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自然条件,必然创造古老而丰富的、先进而富有影响力的文明遗产。所以,古埃及的遗产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后来几千年世界文明的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其宝贵的重要历史价值和巨大影响。古埃及人的文明传统,特别是其民族的宗教意识,给其丰富的古老的文明遗产打上了鲜明的埃及的烙印。所以,在现代的艺术创作中,雄伟的建筑物上、以及天文历法、医学、甚至现代流行的西方文字中,也都可以见到古埃及文明的影子。

古埃及文明消逝了,但她的灵魂犹在。古埃及文明光辉而伟大的成就,古埃及文明丰富而宝贵的遗产永远放射着灿烂的光芒。

顺便还要说明的是,这部著作大部分是由我的研究生翻译的。具体的分工如下:第一、二、十章,袁指挥译;第六、十一章,李宏艳译;第七、八章,张晔译;第九章,曹彩霞译;第十二章,侯彦玲译;第十三、十四章,郭子林译;第十五、十六章,谢振玲译。我的同事田明副教授除翻译前言、第三至五章,制作英汉译名对照表外,还对全部译稿做了细心的校对。古埃及文、希腊文和科普特文的译名对照表则是袁指挥完成的。由于本书的英文原著内容深奥,还夹杂着希腊文、拉丁文、科普特文、希伯来文、德文、法文、意大利文等词汇和语句,翻译起来,困难较多。所以,在我通读全部译稿的基础上,有些章的译文我不得不重新校阅、修订。虽然我们做了很大努力,但出自众人之手,风格各异,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甚至错误,烦请批评指正。

译序中有关本书主编哈里斯先生的生平与成就的介绍是由北京师范大学王海利博士协助联系伦敦大学皮特里博物馆馆长Stephen Quike博士,约请了John Tait教授撰写提供的。还要提到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吴书勇先生多次指导和协助,使译著得以出版,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刘文鹏  2005年12月2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3: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