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第三次浪潮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美)阿尔文·托夫勒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未来学书籍,是一部给几代人指明未来方向的不朽经典,其思想震撼至今不绝,持续热销二十年,已被翻译成三十余种语言,全球发行上千万册。作者阿尔温·托夫勒全面而生动的描绘了正在闯入我们生活中的新文明,以及旧的工业文明的消退。除了新的技术,以及新技术引发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它还讨论了更多的文明问题——未来人的性格、家庭结构、社会规范、思想浪潮、政治、民族与国家等问题。

内容推荐

托夫勒在20多年前预见的未来是:跨国企业将盛行;电脑发明使SOHO(在家工作)成为可能;人们将摆脱朝九晚五工作的桎梏;核心家庭的瓦解;DIY(自己动手做)运动的兴起……时过境迁,如今我们才发现托夫勒的预言竟大多已成为了现实。

20年前的《第三次浪潮》在打开国门之初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冲击,其影响至今仍然连绵不绝,托夫勒在这本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现在正亲历着如托夫勒所言的第三次浪潮社会,变化的浪潮冲击又重叠,造成冲突和压力,也带来新生和转机。大变革的强烈冲击让我们感到动荡和不安,而托夫勒的著作则给我们指引出了清晰的路向。

托夫勒也许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直接财富,但他许给了人们一个梦想,多年以后,当年阅读托夫勒的年轻人已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托夫勒的思想或多或少仍在指引着他们“创造未来”。

在新世纪之初,让我们重温托夫勒的这部经典作品,感受托夫勒惊人的激情预言!

目录

前言/IX

第一部 浪潮的冲击

第一章 主要的竞争/003

革命性的前提

变化的前缘

未来的浪潮

金甲虫与刺客

第二部 第二次浪潮

第二章 文明的结构/013

用暴力解决问题

活的电池

技术的发源地

朱红宝塔

现代化的家庭

隐秘的课程

不朽的存在

音乐工厂

纸片满天飞

第三章 不可见的巨斧/024

市场的意义

性别分裂

第四章 打破规范/030

标准化

专门化

同步化

集中化

极大化

集权化

第五章 技术专家的权力/040

整合者

整合引擎

权力的金字塔

超领导阶层

第六章 潜在的蓝图/045

机械狂

代议制度

全球法律工厂

选举仪式的充分保证

第七章 国家狂热/051

更换马匹

镀金铁钉

第八章 帝国的动力/055

花园中的气泵

种植人造奶油

美国式整合

第九章 工业现实观/062

进步原则

时间的软件

空间变化

现实和事物

终极的原因

第十章 倾泻的洪水/074

第三部 第三次浪潮

第十一章 新的综合方法/083

第十二章 一切的主宰/086

太阳能及其他

明日的工具

绕行轨道的机器

向海洋深处发展

遗传工业

反科技运动

第十三章 多样化的传播方式/099

形象储存库

传播工具

弹片文化

第十四章 电脑领域/106

提高人类智慧

社会记忆能力

第十五章 超越大量生产的阶段/112

一口牛奶与圆领衫

剧变的效果

秘书不见了?

第十六章 电子住宅/121

在家里工作

电讯的发展

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

第十七章 未来的家庭/130

支持核心家庭运动

非核心的生活形态

没有孩子的文化

热烈的关系

爱的加法

支持儿童劳动

电子大家庭

父母失职

顺利迈入未来

第十八章 企业界的危机/143

货币犹如歌舞伎

瞬息万变的经济

多样化的社会

企业界的新使命

五大压力

多目标的企业

多重标准

第十九章 新的社会规范/155

不再是朝九晚五

永不休息的城市

安排朋友会面

何必守时

后标准化的心灵

新式的矩阵结构

寓小于大才美

未来的组织

第二十章 产消合一制度的崛起/170

不可见的经济

暴饮暴食者和寡妇

一切自己动手

产消合一的生活形态

第三次浪潮的经济

市场扩张的结束

第二十一章 心灵的变动/186

自然的新形象

进化由人设计

全面的进步

时间的未来

空间旅游者

整体主义与半体主义

字宙游戏室

白蚁的教训

第二十二章 民族国家的崩溃/201

阿布哈西亚人与德西哥人

由上而下

跨国企业

国际组织的出现

全球意识

神话与创新

第二十三章 甘地与人造卫星/212

第二次浪潮的战略

破碎的成功典范

第一次浪潮的战略

第三次浪潮的问题

太阳、河虾与晶片

富有创意的产消合一者

第二十四章 历史的洪流/226

明日世界的基础

“实托邦”的观念

错误的问题

试读章节

一个新的文明正在我们生活中成形,而到处都有盲目的人企图压抑它。这个新文明带来了新的家庭形态,改变了工作、感情和生活的方式,新经济、新政治冲突,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的意识形态。今天存在着许多新文明的断片,数以百万计的人已经把生活调整成明日的节奏。其他人却被未来吓坏了,他们绝望地转向过去,企图重建赋予他们生命的垂死世界。

这个新文明的崛起是我们生命中最具爆炸性的事件。

这是最重要事件,也是了解未来的关键。这一事件的意义正如一万年前农业发明掀起了第一次浪潮,工业革命带来了惊天动地的第二次浪潮一样,我们是下一次浪潮变化“第三次浪潮”的子女。

我们极力搜索字句来描述这一特殊变化的威力和界限。有人称之为新生的太空时代、信息时代、电子纪元,或是地球村(Global Village)。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告诉我们,我们面临“电子技术时代”。社会学家贝尔(Daniel Bell)称之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苏联未来学家说是STR——“科学技术革命”。我自己屡次撰文谈到“超级工业社会”的来临。然而这些名词,包括我自己的在内,都不十分妥当。

部分名词专注于单一因素,缩小而非扩大我们的理解。有些是静态的,暗示一个新的社会可以平稳地进入我们的生活,不会引起任何冲突和压力。然而这些名词都不能表达扑面而来的变化的全部威力、范围和动态,以及它们所引起的压力和冲突。

人类面临一个量子式的跃进,面对的是有史以来最强烈的社会变动和创造性的重组。我们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事实,但是却参与了建立新文明的基层工作。这就是第三次浪潮的意义。

到目前为止,人类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变化浪潮,每一次都抹杀了早期的文化和文明,以前人不能想象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第一次浪潮——农业革命——经历了几千年才结束。第二次浪潮——工业文明的崛起——只有300年的寿命。今天历史的速度更快,很可能第三次浪潮将会横扫过历史,在几十年内结束。生存在这个爆炸性时刻的我们会感受到第三次浪潮对这个时代的全面影响。

第三次浪潮拆散了我们的家庭,动摇了我们的经济,瘫痪了我们的政治制度,粉碎了我们的价值观,每一个人都受到影响。所有旧的权力关系、今日处境危险的领导阶层的特权都遭到挑战。明日的权力争夺必须以此为背景。

这一新兴文明在很多方面和传统的工业文明相冲突。它既包含了高科技,也包含了反工业化。

第三次浪潮带来了崭新的生活方式,采用多样化、可以再生的能源,新生产方式淘汰了大多数工厂的装配线,新式非核心家庭出现,被称为“电子住宅”的新机构,以及未来完全不同的学校和企业。新文明为我们制订新的生活规范,带领我们超越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超越密集的能源、金钱和权力。

新文明向旧文明挑战,企图推翻官僚制度,减轻国家的分量,在后帝国主义的世界里建立起半自动化的经济。新文明需要比今日简单、有力、民主的政府。新文明有其特有的世界观,以及处理时间、空间、逻辑、因果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我们将会看到,第三次浪潮的文明着手弥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长久存在的裂痕,促成了明日“产消合一”(Prosumer)的经济。因此,第三次浪潮的文明借着我们理性的帮助,可以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真正人性的文明。

P3-4

序言

我们每天战战兢兢地翻开报纸,注视着头条新闻:恐怖分子扣押人质,大玩死亡游戏;谣传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货币市场风声鹤唳;大使馆火光冲天,铁骑到处烟尘蔽日;最能表现人心向背的黄金价格突破一切纪录;银行摇摇欲坠;通货膨胀有如脱缰野马;各国政府运作陷于瘫痪,无计可施。

面对此情此景,悲观者唱起末日之歌,虔诚之士在街头大声吆喝“这是一个疯狂世界”,而学者专家宣称所有的趋势均指向一场浩劫。

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观点。

从这个观点来看,世界并没有失常,事实上在这些似乎没有道理的事情背后,存有一个耸人听闻而且满怀希望的模式。本书所讨论的就是这个模式和这份希望。

《第三次浪潮》是献给那些认为人类的故事不仅没有结束而且才刚刚开始的人。

一阵强劲的浪潮正卷过今日大半的世界,创造了奇异的新环境,人们在其中工作、游戏,结婚、生子、退休,在这个艰难的时代里,生意人得逆泳于易变的经济波涛中;从政者眼睁睁看着民意调查上下波动;大学,医院和其他机构绞尽脑汁对付通货膨胀。价值体系瓦解崩溃,一向被视为救生艇的家庭,教堂、政府,如今备受谴责。

我们可以把这些剧变视为代表不安、破裂、灾害的孤立事件,但如果我们退后一步,看得远一点,就会发现向来忽略了的一些事情变得异常清晰。

首先,今日的许多变化都不是独立事件,也不是偶发事件,比如说,核心家庭的瓦解、全球性的能源危机、流行热和有线电视的风行、弹性工作时间的崛起、新的福利制度、从加拿大魁北克到意大利科西嘉的分裂主义等,乍见之下,这些都是孤立的事件,事实上正好相反。这些事件和其他许多似乎不相干的事件与潮流都是息息相关的。这些其实是一个大现象的片断,这个大现象就是:工业主义灭亡,新文明崛起。

如果我们把上述事件视为孤立的变化,没有深入思索其意义,就无法设想出连贯、有效的应对方法。我们个人的决策不是漫无目标,就是虎头蛇尾。政府当局在危机和决策失误间摇摆,没有计划,没有希望,没有见识,就这样蹒跚迈向未来。

我们缺乏系统化的架构以了解今日世界的权力冲突,就像一艘陷入风暴的船只,企图不借罗盘和航海图之助,航行于危险的暗礁之间。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已经被埋在片断的资料和无关痛痒的分析之下,此时综合能力不仅仅是有用而已,更是不可或缺的。

基于上述理由,《第三次浪潮》是一本大规模的综合典籍。书中将叙述我们许多人所生长的旧文明,同时广泛详细地介绍闯入我们生活中的新文明。

这一新文明带来了巨大的改革,我们所有的旧假设都将遭受挑战。旧的思想方式、旧的公式,教条、意识形态,不论以往如何受到推崇、如何妙用无穷,都不再是真理了。新的价值观、新科技、新的地域政治关系,新的生活形态和沟通方式,这个世界就从这些冲突中迅速浮现出来,迫切需要全新的观念、推理、分类和概念。我们不能把初生的明日世界硬塞入昨日的老式鸽笼中,而正统的心态和情感也不再适用了。

当这个奇异的新文明在篇幅间缓缓展现时,我们会找到理由向今日弥漫各地的悲观主义挑战。只求畅销和自我放纵的绝望已经占了十几年的优势。《第三次浪潮》认定,绝望不只是一种罪恶,而且是不正确的。

我不是愚呆的乐观者。我们不必多费笔墨来描述面前所存在的危险;从核武器的毁灭力,生态的破坏到种族冲突,区域性暴力。战争、经济崩溃、大规模的科技灾害,任何一种都可能无情地改写未来的历史。

然而,我们也发现许多新关系的崛起;改变能源形态和新的家庭生活方式,改良的制造方法和DIY运动,我们会突然发现为今日世界带来大灾害的因素,也正向我们展示迷人的新机会。

《第三次浪潮》将介绍这些新机会。本书相信,在毁坏和衰败之中,我们可以发现惊人的迹象,证明生命仍在出生和成长。书中显示,只要运用智慧及少许的运气,新生的文明会比我们以往熟知的一切更为健全、明理,持久,更高尚,也更民主。

如果本书的论据无误,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将来乐观,尽管眼前这几年仍是风雨飘摇、危机重重。

在我过去埋首于《第三次浪潮》之际,许多演讲会的听众一再问我,这本书和我早先写的《未来的冲击》有什么不同。

作者和读者在一本书中从来不会看到相同的事物。我认为《第三次浪潮》的彩式和重点都与《未来的》中击》完全不同。首先,这本书包含一个广大得多的时间领域:过去和未来,比较有规范可循,架构也与以前不同。(聪明的读者会发现本书的结构反映出其中心意象——浪潮的》中击。)

实质上的差异更为明显。《未来的中击》呼吁人们进行某种改变,强调个人和社会的改变成本。而《第三次浪潮》则注意到适应的困难,强调不迅速改变某些事物的等额成本。

同时,在前一本书中,我曾提及“未来的早产”,我当时并无意以任何广泛或系统化的方式来勾画新兴的未来社会。该书的重点在于变化的过程,而非变化的方向。

本书的角度正好相反。我比较不看重速度,而着眼于变化引领我们去的方向。也就是说,一书比较偏重过程,另一书比较偏重结构,基于上述理由,这两本书的设计是互相配合的,不是作为正续篇,而是一个更大的整体的互补。两者各不相同,但是却互相观照。

进行这样大规模的综合工作,简化、概括、归纳乃是必需的。(否则我们不可能在一本书中包容这么多论点。)当然,有些历史学家会斟酌本书将文明分成三个部分的做法——这三个部分是第一次浪潮农业阶段,第二次浪潮工业阶段、新兴的第三次浪潮阶段。

我们可以轻易指出,农业文明包括相当不同的文化,而工业制度本身也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当然可以将过去(和未来)劈成12、38、157段。但是这样做,我们会在混乱的分支阶段中找不到主要阶段的踪影。也可能我们需要整个图书馆,而不是一本书,来涵盖同样的领域。就我们的目的而言,简单的区分虽然粗糙,却比较有用。

这本书的庞大规模也需要采取其他的捷径。因此我偶尔会把文明人格化,说第一次浪潮或第二次浪潮文明“做”了这事或那事。当然,我知道,读者也知道,文明不会做任何事;做事的是人。但是偶尔把这事或那事归因于文明,可以节省时间和气力。

同样的道理,聪明的读者知道,不管是历史学家,未来学家、占星家,还是布道家,没有人能够“知道”未来。如果我说某事。会”发生,那是假设读者会斟酌掺入不确定的因素,否则本书中将夹有太多不堪卒读的保留条件,而且,社会现象的预测,不论使用多少电脑资料,绝不可能避免主观的价值判断,也不可能是绝对科学的。《第三次浪潮》并不是客观的预测,也不冒充是科学实证的结果。

但是这并不表示本书中的观点反复无常、毫无系统。事实上,读者会发现这部著作是根据大量的资料,奠基在一个文明与人类关系的准系统模式上,

本书利用“科技领域”、“社会领域“、“信息领域“和“权力领域”等名词来描述一个垂死的工业文明,然后显示出这些领域如何在今日世界上进行革命性的改变。书中希望显示出这些部分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生物领域”和“心理领域”的关系。“心理领域”是心理与个人关系的结构,外在世界的变化通过这些结构可以影响我们最隐密的生活。

《第三次浪潮》认为,文明也利用了某些过程和原则,发展出它自己的“超意识形态”,以解释现实,辩护其存在。

一旦我们了解这些部分、过程和原则如何互相作用,如何彼此转换,触发强力的变动浪潮,我们就会对袭击今日生活的巨大变化浪潮获得更清晰的认识。

本书最大的意象,就是已经昭然若揭的变化之冲击浪潮。这个形象并不是我独创的。埃利亚斯(Norbertt Elias)在他的《文明的进程》(Fhe Civilizing Process)一书中提及“几世纪以来进步整合的浪潮”。1837年一位作家以一连串的浪潮来形容美国西部人的定居过程:首先是拓荒者,然后是农民,然后是商业团体,“第三次浪潮”的迁移。1893年特纳(Frederick Jackson Turner)在他的经典之作《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中也引用了同样的比喻。因此,浪潮的意象并不新鲜,新鲜的是它在今日文明变化上的意义。

此一意象的应用确实非常有帮助。浪潮的观念不仅是组织众多不同资料的工具,还可以帮助我们看穿汹涌的变化浪潮。在我们应用浪潮之意象时,许多混淆的观念都变得清晰了。而熟悉的事物往往出现在耀眼的强光下。

我一开始从变化的浪潮的观点来思考,想到浪潮冲击又重叠,造成我们周围的冲突和压力,我对变化的观念完全改变了,在各个领域,从教育、健康到科技,从个人生活到政治,我们都可以分辨出何者只是工业时代延伸的表面革新,何者是真正的改革。

然而,即使是最有力的意象也只能够传达部分的真理。任何意象都不能够从各方面表达出全局,因此没有一种现在观(更不用说未来观)是完全和确定的。我在十几、二十几岁的时候(距今1/4世纪以前),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以为自己握有一切的答案。但是我很快就了解到我的”答案“褊狭,片面,而且落伍,并逐渐懂得提出正确的问题比获得错误问题的正确答案更为重要。

我希望《第三次浪潮》在提供答案之际,也提出许多新鲜的问题。

没有一种知识是完全的,也没有一种比喻能涵盖一切,这种认识本身是非常合乎人情的。一位批评家曾说:“问大问题可能会走上岔路,可是噤口不问又扼杀了知识的命脉。”

在这个变化万端的时代,个人的生活被撕裂了,现存的社会秩序荡然无存,崭新的生活方式正从地平线浮起。探问人类前途这个奇大无比的问题,不仅仅是出于求知的好奇心,更是生死存亡的抉择。

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当中大多数人已经参与了反抗或者创造新文明的活动,我希望《第三次浪潮》可以帮助每人知其所选择。

书评(媒体评论)

  一部鸿篇巨制之作!托夫勒穿越时间和空间,阅读了海量般的信息——从家庭生活到微生物学,并将其整合成一种卓尔不群的历史观。毋庸置颖,这的确是一种振聋发聩的经典作品!——《华盛顿邮报》  托夫勒的视角如此犀利独特,无人可及……他的著作就是一个解读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永恒路标。

——《商业周刊》  一部集大成之经典……托夫勒超越了所有的意识形态和科学预测,更加显现出他过人的视角……请仔细阅读一下,真的不容错过!

——法国《费加罗报》  一部超级伟大的作品……阿尔文·托夫勒又为人类献上一部旷世之作!

——英国《卫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