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第一个访问新中国、建造中美友谊桥梁的世界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博士,你想知道:他是怎样学习成才的?他在少年时期是如何打下扎实根基的?他在念大学、当研究生时期是如何吸收中西方教育的长处,培养出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风格的?他平时为人处世如何?那就看看杨振宁博士谈谈读书与治学吧!
编者的话(1)
第二章 广泛兴趣——回忆童年
第三章 追求科学——远渡重洋
第四章 探访新中国——建造友谊桥
第五章 血浓于水——为中国科技发展尽力
第六章 中西方文化传统与科学发展
第七章 尊教重道——推崇他人
第八章 治学方法——关于教育的思考
第九章 期望年轻人——寄语大学生
附录
附录一:我所知道的杨振宁 [美国] 聂华桐(216)
附录二:杨振宁的治学态度与为人 [新加坡] 潘国驹(224)
附录三:杨振宁教授为大学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美国] John S.Tol(231)
附录四:中国文化与科学杨振宁(234)
附录五: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248)
附录六:杨振宁对我的影响朱经武(256)
附录七:归根反思杨振宁(258)
中国的一些古语不足为训,如"十年寒窗"之类就是,要学生苦读。我认为,一个人读书觉得很苦的话,要把学问做得好,要出成果,恐怕是很困难的。十年寒窗,埋头苦读,不是我的形象。我是顺其自然,发展自己的兴趣。
--杨振宁 我觉得一个人用功读书是好的,可是除了用功之外,应该想办法发展个人的兴趣。青年人应该多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即使是一知半解,也比完全不懂来得有用。青年人应该常常到图书馆去浏览一下,开卷有益嘛!要随时随地把自己的知识面拓宽一些。
--杨振宁 我觉得中国留美研究生的兴趣太窄,对一般事物的兴趣也很窄。这或许是受了家长、学校、教师和社会的压力,每个人都在战战兢兢地抓紧时间钻研、苦读,没有闲暇关心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我总是劝他们多一些兴趣。
--杨振宁
世界著名科学家、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杨振宁博士于1995年7月27日来到中国华侨大学讲学,受到了师生的热烈欢迎,并被聘为学校名誉教授。
许多年轻教师、学生听了杨先生的讲学之后,急于想了解:杨振宁博士是怎样学习成才的?他在少年时期、青年时期是如何打下扎实根基的?他在念大学、当研究生时期是如何吸收中、西方教育的长处,培养出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偏爱和风格的?他每年回中国访问,对中国的教育、科研以及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建议?他平时为人处世如何?等等。年轻朋友的上述热切愿望,也正是我们编写此书的初衷。
我们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杨振宁博士的认可。他很快给我们寄来了他所保存的有关书籍、资料。我们很感激。书完稿后,杨博士忙于学术工作,无暇过目。
不少人对杨振宁博士的崇敬,往往局限在他杰出的科研成就方面。其实,杨振宁博士有着50年的读书和从教的丰富经验,有着对中、西方不同文化教育的深刻见解,有着为人子、为人父的家庭教育的独到认识。本书摘录了杨振宁博士本人的回忆叙述,真实地再现了他青少年时期,研究生时期学习成才的过程。本书还收集了杨振宁博士多年来来华讲学的资料,包括他对中国教育、科研和现代化建设发表的许多讲话以及提出的不少精辟建议。本书还特别选载了他对青年学生的读书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精彩论述。这些都是他亲历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教育之后,在对比分析中经过融会贯通的真知灼见,青年朋友们从中可以受到十分有益的启迪。
本书还引用了一些书籍、报刊中关于杨振宁博士访谈的内容,我们在页下注中一一作了说明,在此谨向有关作者深表谢忱。
编者 1997年12月于中国华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