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国第一部古罗马文学通史专著,该书在占有大量历史材料和文学材料的基础上,把文学发展和作家作品放到错综复杂、剧烈变化的古罗马社会背景之中,对古罗马文学发展的全过程作了全面介绍,对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进行了详细述评,填补了我国古罗马文学研究领域的空白,为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书将古罗马文学的发展历史基本分为:早期文学——文学的发轫;文学的兴起——共和国中期文学;文学的繁荣——共和国后期文学;文学的“黄金时期”——奥古斯都时期文学;文学的“白银时期”——帝国前期文学;文学的衰落——帝国后期文学这几个时期,然后依次分编。每“编”开始时有一段简短的引言,扼要地介绍该阶段文学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学概貌,以方便结合社会历史状况,理解该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具体情况。
古代罗马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它与古代希腊一起,共同构成欧洲古代文明的源头。据传古罗马与、建城于公元前八世纪前期,于公元五世纪后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宣告灭亡。这部《古罗马文学史》即叙述古代罗马自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期间的文学发展历史,全书共分六编,系统阐释古罗马文学的萌芽、发展、繁荣、高潮和衰落。每编的引言介绍该文学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学发展概貌,然后分章叙述,突出对重点作家和作品的介绍和评述。由于历史和地理方面的原因,古罗马文学的发展与古希腊文学有密切的关系。了解古罗马文学史不仅有助于理解古罗马文学本身复杂的发展历程,而且有助于深入理解古罗马文学与古希腊文学的传承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后代欧洲文学的底系和传统。本书史料翔实,立论有据,内容丰富,语言流畅。适合文学研究者和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
讽刺歌曲
史料表明,除了上述各种类型的诗歌外,罗马古代还曾存在过一些其他类型的诗歌,如劳动歌曲、讽刺歌曲等。属于讽刺歌曲的有农人收获季节的菲斯克尼曲、罗马获胜统帅凯旋时的士兵歌等。
菲斯克尼曲是罗马古代流行的一种讽刺性歌曲,采用诗歌对唱形式。关于这种对唱歌曲的产生和流行,罗马著名诗人贺拉斯(公元前65—前8)曾经写道:古代罗马农人收获之后合家欢庆,让劳累一年的身心得以休息,同时用鲜果、佳醪祭献神明,由此产生了菲斯克尼式自由放纵,互相用诗歌进行乡间的粗野嘲弄。关于这种对唱歌曲的发展,贺拉斯继续写道:起初这种曲子虽是嘲弄性的,但不伤人。后来农人们用这种曲子激烈地嘲弄贵族,从而引起当权者的不满,对他们加以“惩处”,使菲斯克尼曲重新成为“不伤人的娱乐”。
古代对菲斯克尼曲一名的语源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看法主要从语义学角度出发,认为菲斯克尼曲(fescenini)一名源自名词fascinum(“魔法”、“巫术”之意),另一种看法主要从语音学角度出发,认为此名源自埃特鲁里亚城名Fescennium。两种看法中,后一种解释显然比较合理。不过无论是认为这种歌曲的流行同远古人类迷信音乐、舞蹈能对影响人类生活的各种超自然力量发生作用有关,还是认为它的产生同埃特鲁里亚古城有关,这两种词源理解本身都表明,菲斯克尼曲产生的历史很久远。另外,一般认为,贺拉斯所言“惩处”系指十二铜表法第八表中关于严厉惩处编造或歌唱含有毁谤或侮辱他人的歌词的人的规定。这也表明这种曲子历史的悠久。
具有菲斯克尼曲式嘲谑色彩的诗歌可能还有凯旋时嬉戏、嘲弄性的士兵歌、结婚曲等。
萨图尔努斯格律
古罗马文学早期不仅如上文介绍的那样,有过广泛的诗歌创作,而且还形成过一定的诗歌格律,受到普遍的公认和采用。据史料记载,古罗马文学早期流行过一种萨图尔努斯格律。不少人曾对这种格律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过研究,但至今仍无统一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一种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相间的格律,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既包含音节因素,又包含重音因素和一些其他语言音素的格律。由于诗歌格律同诸多语言因素直接有关,而古拉丁语中与诗歌格律有直接关系的语音特点和重音性质等问题至今仍存在不少疑难,这便增加了认识萨图尔努斯格律性质的困难,致使人们意见歧出,莫衷一是。不过尽管如此,这并不能否定这种格律本身对于古罗马文学早期诗歌发展所蕴含的普遍意义。
诗歌格律的产生是人们长期、广泛的诗歌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是人们对诗歌形式审美认识的普遍化的结果。萨图尔努斯格律作为一种普遍格律的出现本身便表明了罗马古代诗歌实践的丰富性,表明了人们对拉丁诗歌语言规律的探索和提炼,是古罗马诗歌创作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标志。
萨图尔努斯格律本身可能还不很完善,例如古罗马诗人兼剧作家恩尼乌斯(公元前239—前169)便曾轻蔑称萨图尔努斯格律是“从前预言家们和林牧之神们使用的格律”,意为是一种粗糙、不成熟的格律。贺拉斯称它是“艰涩的”。维吉尔称它是“粗糙的”。不过人们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这些是生活在希腊文化广泛传人罗马,并深刻影响了罗马文化发展时期的诗人,他们做出这些论断时无疑受到个人文学情趣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有一些事实可以说明萨图尔努斯格律在罗马古代诗歌创作中的地位。被传统视为古罗马第一位诗人的李维乌斯·安德罗尼库斯(约公元前280—前204)曾经用这种格律将荷马史诗《奥德赛》译成拉丁文,另一位罗马诗人奈维乌斯(约公元前270—前204或201)曾经用这种格律撰写罗马自己第一部民族史诗《布匿战纪》。这两个事实表明,在公元前3世纪中期以后,在各种希腊诗歌格律广泛传人罗马的情况下,萨图尔努斯格律作为罗马古代诗歌发展的成就和象征,仍然继续为人们采用,只是后来才匿迹了。
史料对于古罗马文学早期诗歌创作只明确提到萨图尔努斯格律,但是很难想象,一个具有数个世纪实践的诗歌创作,一个具有多种体裁类型(有抒情性诗歌、史诗性诗歌、讽刺性诗歌等)的诗歌创作会统一于一种格律之下。西塞罗曾一再惊异于罗马人对韵律的敏锐感,他曾说:不用说诗歌,即便是散文体演说辞,倘若有哪个音节稍短或稍长,就会立即引起听众对韵律的不满。对韵律的这种敏锐的鉴赏力是长期培养、熏陶的结果。我们从史籍中对早期的一些文字的散文转述中也可以看到,达到韵律感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通过音节节奏效果,有的是通过排比效果,有的是通过首韵或尾韵效果,等等。因此可以设想,除了萨图尔努斯格律外,古罗马文学早期可能还存在过其他的诗歌格律。萨图尔努斯格律旋律庄重,在当时主要用于严肃性诗歌,如宗教颂歌、题铭诗以及后来的史诗等,而其他比较欢乐、活跃的通俗性诗歌可能采用的是另一些旋律比较轻松的格律。
P12-P15
亚平宁半岛郁郁苍苍,像一只长筒靴子,由北斜向东南,深入地中海中。历来以自然条件优越、盛产粮食著称的西西里岛位于半岛西南方,仅以一条狭窄的海峡与半岛相隔,有如靴尖的装饰瑰宝。在半岛的北方,阿尔卑斯山东西走向,高峻陡峭,把亚平宁半岛与欧洲大陆隔开,成为半岛北部的天然屏障。在半岛上,亚平宁山脉由北向南蜿蜒,山势东侧峻峭,西侧较为平缓,形成一片片起伏的丘陵地和开阔的平原,适宜于农业耕作和畜牧。台伯河是半岛中部的主要河流,它由亚平宁山脉东北部的狭壑发源后,由北向南流至半岛中部,折向西淌,注入半岛西侧的第勒尼安海。古代罗马就起源于台伯河人海口附近的一片丘陵地,那里成为曾经盛极一时的古代罗马国家的发祥地。
考古发掘表明,早在公元前一千纪之前,台伯河河口地区便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人种属古意大利人拉丁部落的祖先。约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拉丁人的原始社会解体,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村落变成城镇,设防的城市出现。根据历史史料,古罗马源于分布在帕拉提乌姆等七座山丘间的居民村落,人种属拉丁人。根据古罗马神话传说,古罗马城建于公元前754或753年。古代罗马的奠基人是神话传说人物罗慕卢斯,相传他也是罗马第一位国王,罗马历史上的王政时期即由他开始。这是古罗马原始氏族制社会解体和奴隶制社会形成的时期。
在罗马北方,亚平宁半岛西北部,与罗马仅以台伯河一水相隔,居住的是埃特鲁里亚人。人们对埃特鲁里亚人的来源至今仍未能探究清楚,他们有可能来自巴尔干半岛,或者来自小亚细亚。埃特鲁里亚人在那里建有许多城市,他们的社会发展比罗马要早,力量也比刚刚兴起的罗马强大。在罗马崛起之后,埃特鲁里亚人以城市同盟的形式与罗马抗衡,并且曾一度征服过罗马。古代罗马就是在同与其毗邻的其他城邦的冲突和斗争中,在与埃特鲁里亚人和具有不同来源的其他古意大利部落的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斗争中,逐渐壮大和发展起来的。它起初统一了自身所在的拉丁地区,然后不断向北方和南方扩张,直至统一整个意大利半岛,把西西里岛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在这之后,它继续向半岛以外扩张,发展成为统治地中海周围广大地区的庞大帝国。
古代意大利的居民成分比较复杂,属于不同的人种来源。半岛基本居民,特别是在半岛中部地区,居住的是属于不同分支的古意大利人,构成半岛的主要居民成分,包括拉丁人、萨比尼人、翁布里亚人、奥斯基人等。在半岛西北部,正如已经提到的,居住的是埃特鲁里亚人。在半岛南部沿海地区,居住着许多希腊移民,特别是多里斯人的移民。希腊人很早就开始向那里移民,在那里按照各自原有的城邦模式建立新的城邦,带来祖籍文化。
作为古意大利人不同分支的拉丁人等由于其不同的来源和历史形成特点,他们都各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发展经历,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以罗马人为首的拉丁人和拉丁语。特别是在罗马兴起之后,罗马人主要以武力使其他城市和居民逐渐成为它的“同盟者”,归附于它的统治,使得那些城市的居民原有的语言大部分逐渐被排挤到次要地位或者渐渐消失,拉丁语成了他们的共同语言。在罗马征服北方的埃特鲁里亚人和南方的希腊移民地之后,拉丁语更成为整个意大利半岛处于统治地位的语言和共同的文学语言。
古罗马文学通常指自古代罗马开始出现至公元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期间的文学。在这期间,罗马社会经历了氏族制度解体、奴隶制社会产生和发展,直至奴隶制社会衰落的全过程。古罗马文学也在社会的这种变化和发展中,经历了由萌发、兴起、繁荣至衰落的长期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由于种种原因,古罗马文学的发展与古罗马社会历史的发展相比,它的起步较晚,起步后的发展也较缓慢。不过它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后来的整个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与古代罗马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相重合的,随着罗马奴隶制社会的发展而兴起,随着罗马奴隶制社会的衰落而衰落。古罗马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既明显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同时文学作为一面镜子,也在自身的发展中清楚地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革面貌。
古罗马文学主要是奴隶制社会形态时期的文学,古罗马文学史的任务在于系统地介绍古代罗马国家存在期间文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与丰富的古罗马文学成就相比,我们对它的历史发展情况知道得并不算多。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史料失佚严重,得以传世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有时甚至某个时期的整个某种文学门类几乎没有任何文学材料传世,从而影响了人们对文学历史发展进程的了解,使得在不少的时候,人们对古罗马文学的发展只能根据有限的相关材料进行一些可能的概括和推测。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对它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文学的发展是同民族历史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它的发展不可能脱离社会历史发展,人们也不可能脱离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时代的具体历史条件去理解它,但另一方面,尽管文学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但文学作为一种艺术门类,诚然它又有自身的发展特点。
古罗马时代的“文学”概念比现代要宽。总的说来,它除了包括现代一般理解的“文学”外,还包括演说艺术、历史散文、哲学散文等,即几乎包括所有格律性和非格律性的文字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在古代都要求具有文学艺术性。
古罗马文学史的分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存在一些歧见,主要涉及共和国时期的分期和帝国前、后期文学的分期时限。一般说来,古罗马文学的发展历史基本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
一、早期文学——文学的发轫。
这一文学时期的时限自远古时代至公元前3世纪前期(罗马共和国前期)。这是古罗马文学萌芽和初步发展的时期。由于史料严重缺乏,后人对这一时期的文学状况知道得很少,从而只能根据一些非常零散的史料得出一点模糊的概念。
二、文学的兴起——共和国中期文学。
这一文学时期的时限自公元前3世纪中期至公元前2世纪末。在这一时期,罗马凭借武力向外扩张,征服和统一了意大利半岛。随着罗马国力的强盛,罗马文学在早期发展的基础,直接借用和吸收希腊文学发展的现成成就,在不长的时期里使各种文学体裁和类型迅速兴起,特别是在戏剧、诗歌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文学的繁荣——共和国后期文学。
这一文学时期的时限自公元前1世纪初至该世纪后期。在这一时期,罗马文学获得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诗歌、演说术和历史散文方面,达到繁荣状态。
四、文学的“黄金时期”——奥古斯都时期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指奥古斯都统治时期的文学,自公元前1世纪后期至公元1世纪前期。罗马文学在这一时期取得最高的成就,史称“黄金时期”。
五、文学的“白银时期”——帝国前期文学。
这一文学时期的时限自公元1世纪前期至公元2世纪末。这是在罗马帝国处于强盛和稳定的条件下,罗马文学在度过发展巅峰之后,继续取得显著成就的时期,特别是在公元1世纪,史称罗马文学的“白银时期”。
六、文学的衰落——帝国后期文学。
这一文学时期的时限自公元3世纪至公元5世纪后期。在这一时期,罗马奴隶制社会出现危机,罗马帝国开始衰落,在公元4世纪分解成东西两部分,最后西罗马帝国在内外交困中灭亡。这一时期是罗马文学由丰富转向贫乏的时期,同时在转型性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现象,预示着罗马文学向中世纪文学的过渡。 这部文学史作为古罗马文学通史性著作,叙述按照上述分期分“编”。每“编”开始时有一段简短的引言,扼要地介绍该阶段文学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学概貌,以方便结合社会历史状况,理解该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具体情况。在有些时候,由于文学作品的失佚而造成史料的严重缺乏,对某个时期某种体裁的叙述只能是作一般的概述性介绍。
古罗马文学研究是一个古老而艰深的学科,但它作为欧洲文化,尤其是西欧文化的源头之一,一直是国内外学者长期研究的对象。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给了笔者许多有益的启示,笔者在写作过程中,以罗马作家的原作为基础,对它们进行了借鉴和吸收。书中对罗马作家的直接称引均根据原文(主要是拉丁文,少部分为古希腊文)译出。为避免繁琐,注释中对原作出处的标示采用古典原作版本中通用的标示方式,即如Ⅱ,32,5等,其中罗马数字通常代表卷次,然后依次是章、节或诗歌的首、行等,古典作品译本中通常都有相应的标示。当前我国外文译名情况比较复杂,本书中重要译名凡已约定俗成的,采用通用形式,其他专名基本按原文音译。一些重要术语或概念后附有拉丁文,以方便读者理解和查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