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选的小说,遵循传统的写实手法,更多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予以关注,描写小人物被现实制约着的生活,如臧杰的《由此向东》、叶帆的《师傅老蒲》和许志强的《没滋味的滋味》。而尤凤伟的短篇《准警员》,表面的故事后掩藏着的也是小人物的无奈。另外,尤凤伟的《幸福的味道》、薛原的《大路朝天》和臧杰的《一年到头儿》,这三篇小说都把关注的目光瞄准了城市中另一种“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在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中述说着对幸福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抗争。小人物的日子在“一年到头儿”的奔波挣扎中打发着各自的命运,在“没滋味”的平淡生活里品咂着酸甜苦辣的“滋味”,在城市的边缘追求着遥不可及的“幸福的味道”。
本书的插图、系列中国画《青岛印象》出自画家王春生的创作,工笔与写意交融,渲染出女画家眼中的青岛,与青岛诗人高伟的配诗组合成了本书的城市背景。
本书收录了尤凤伟、许志强、叶帆、郑建华、薛原、周彦敏、连谏、张锐强、臧杰九位青岛作家的14个中短篇小说。书中所选都属于“虚构”的文本,也集中展现了青岛作家的叙事功底。
周彦敏的《心雾》讲述的是俊男靓女的情感生活,郑建华的《性病患者》展现给读者的是中年的情感波澜。而臧杰的《老吴的罗曼蒂克》和薛原的《业余生活》,所描写的知识分子的感情生活则与浪漫无缘,是满面的苦涩……
广播里说到K市的航班晚点大约一小时。谁知道呢,说不定过了一小时还有一小时几小时呢。反正乘客没辙,是飞机翅膀下的弱势族群。计划打乱了。本来K市那边讲好晚上接风,这一来只好用手机与那边的朋友联络,讲明情况,商定今晚的饭局改在明天。如此两头消停,松了一口气。
可无论如何饭是要吃的,不在那边就在这边。餐厅是不想去了,看登机口旁有个咖啡吧,里面空空荡荡,在熙熙攘攘的候机大厅中倒是闹中取静的,便走了进去,要了热牛奶和面包。权把早餐当晚餐。
刚吃起来,又进来一位乘客,是个高挑女孩,穿一身黑色职业装,一副庄重又不失清纯的模样。女孩把手提包丢在桌上,冲我点头笑笑,然后向吧台走去。一般来说候机中的旅客相互是漠然的,我明白女孩的致意是让我留心她的行李,这倒是便中的事。
女孩回来时双手抱着一盒冲了热水的方便面,放在桌上后又冲我笑一下,自然是感激的意思喽。她坐在我的对面,椭圆餐桌的另一端。坐下后即掏出手机打电话,说的是生意方面的事,报关啊验资啊首付啊,诸如此类。收了电话便开始吃饭。我自是没有特别留意的意思,可毕竟是在我眼皮子底下啊。我发现她吃饭的速度很快,不像一般女孩的细嚼慢咽,倒是风卷残云般。一会工夫便吃完了,她把空盒往桌中间一推,一边抿着嘴唇一边又拿出手机。这遭不是通话,而是打游戏。双手抱着手机,双眼盯着视窗,聚精会神的样子很显孩子的天真气。
我吃完东西开始看报纸。近来我是见了报纸便买的,主要看国际时事,再缩小范围是伊拉克局势,这也是全世界的焦点。我看到报纸上有这么一则消息:北京有数百名学者联名反战,把抗议书送到美国驻华大使馆。看了之后心中感到一种莫名悲凉,也就弃了报纸。
果然又广播去K市航班的延误。还是一小时。过了这么长时间还说一小时,好像时间凝固了。可窗外的天空已经暗下来,跑道上的两排伸向远方的小灯炯炯闪烁。进入夜航了。
女孩玩了一会儿便不玩了,收了手机,又从桌上捡起我看过的报纸看起来,看了会儿抬头看着我,张口问道:“大哥你说美国人能打败萨达姆吗?”我微微吃了一惊,因为这不是两个素昧平生的旅客相宜讨论的问题啊。不过女孩的爽直倒一下子推倒了陌生人之间的那道无形的墙,我想起刚才看过的报纸,反问她:“你认为美国人应不应该攻打伊拉克?”她不假思索地说了声“Yeah”。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萨达姆是个大贪官啊,还有,不论啥时候在电视上看到,他手里都拿着枪,叫人心惊胆战的。她的回答又让我吃了一惊。我是头一次听人从这样一种角度来言说萨达姆,觉得颇为新奇,自然“贪官”和“枪手”并不能完全概括萨达姆。
P004-P006
小说里的青岛风情
《青岛故事》顾名思义是发生在青岛的故事——近几年来由青岛作家以青岛为背景所创作的小说,几乎都是短篇小说,除了《性病患者》和《无处躲藏》两个中篇之外。与去年出版的《青岛记忆》相比,《青岛故事》自然属于“虚构”的文本,如果说“记忆”是对生活印象的摹写,那么“故事”则是对生活感受或说人生历程的提炼,不管是“记忆”还是“故事”,描绘的背景或说舞台都是一个——青岛,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散文,一个是小说。
散文与小说,分别构成了“记忆”与“故事”,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例如:《青岛记忆》中有一篇《走过常州路》,是一位警官对昔日的“欧人监狱”沧桑变化的印象与记忆,文中记录了一个年青姑娘由疯狂到毁灭的案件;收入《青岛故事》中的尤凤伟先生的短篇小说《乘车而去》所讲述的故事,其背景我想亦可以看做是“取材”于这同一个案件。但由小说讲述的故事已与真实的记忆南辕北辙(小说终究是小说),从“记忆”中读到的也许只是一个令人叹息的人生悲剧,而由小说讲述的故事则更多的将读者的目光从个人的悲剧引向深入,引向悲剧故事掩盖下的复杂蕴涵,犹如海明威关于小说创作的“冰山理论”,浮在水面上的只是巨大冰山的一角,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也许,这就是小说艺术的魅力所在。再如尤凤伟的另一个短篇《准警员》,小说表面的故事掩藏着欲说还休的内涵——人被“存在”所赋予的性格和力量,与之对应的是小人物的无奈和悲哀。
作为一座有着往昔殖民色彩的海滨城市,青岛很容易给人一种浪漫的假象,这就像春光秋色中海边的“标志”景点区域里,一对对拍摄“婚纱秀”的俊男靓女,风景只能是风景,是生活的点缀。“俊男靓女”的“婚纱秀”实在更适合青岛的海滨风光,但“婚纱秀”下掩盖的爱情也许是琐碎于柴米油盐的一地鸡毛。周彦敏的《心雾》和连谏的《无岸可渡》所讲述的“俊男靓女”的情感生活就为海边迷人的“婚纱秀”做了拨开“朦胧”婚纱的注解。尽管同为“移民”青岛的女性作者,但不同的人生舞台和生活视野所提炼的情感却酝酿出“同工异曲”的故事。与“俊男靓女”的“生活秀”相比,郑建华的《性病患者》和张锐强的《无处躲藏》展现给我们的是人到中年的情感波澜,也许浪漫的“生活”永远在远方,身边的“庸俗”只能是“无处躲藏”。而臧杰的《老吴的罗曼蒂克》和薛原的《业余生活》所描写的“知识分子”的感情生活更与浪漫无缘,犹如阳光下被风干了的标本,滋润尽失,苦涩满面。
其实,离开了旖旎的海滨,在城市的角落里,更多的是小人物被现实制约着的生活,在琐碎艰辛的日子里,憧憬与失落,聿福与尴尬,欢爱与怨恨,坦荡与算计,这才是小人物的真实生活,譬如本书中臧杰的《由此向东》、叶帆的《师傅老蒲》和许志强的《没滋味的滋味》。另外,尤凤伟的《幸福的味道》、薛原的《大路朝天》和臧杰的《一年到头儿》,这三篇小说都把关注的目光瞄准了城市中另一种“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在她们各自不同的生活中述说着对幸福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抗争。小人物的日子就是在这种“一年到头儿”的奔波挣扎中打发着各自的命运,在“没滋味”的平淡生活里品咂着酸甜苦辣的“滋味”,在城市的“边缘”追求着遥不可及的“幸福的味道”。
正如《青岛故事》这个书名,本书中所选的小说,在文本上遵循着传统的写实手法,没有什么“先锋”,亦没有什么“颠覆”,如果说有什么编选的标准,这就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的关注,再“拔高”一些说,就是对现实人生的疼痛和悲悯。关注“小人物”,也就是一种平民的心态或说民间立场,借用一句主流话语,是大多数人的立场。对“小人物”的关注是《青岛故事》的主旋律,这与青岛的海滨风景恰恰构成了反差,犹如本书中讲述的故事与插图风格的反差。本书的插图——系列中国画《青岛印象》,出自画家王春生的创作,工笔与写意的交融渲染出了女画家眼中的青岛,与诗人高伟的配诗组合成了《青岛故事》的城市背景。
对于《青岛故事》一书的作者们来说,其“共性”自然是家住青岛,除此之外,就是坚守一种民间立场的写作态度。也许。
薛原
2005年6月9日于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