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亚洲的超越(构建东亚区域货币体系与人民币亚洲化)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李晓//丁一兵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书中的许多观点和分析是开拓性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重大意义。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利用先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方法及大量翔实的数据,分析了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背景、可行性和路径选择,并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论述了人民币亚洲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策略和步骤。

内容推荐

本书的许多观点和分析是开拓性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重大意义。

本书的研究思路主要有二:一是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利用先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方法以及大量翔实的数据,分析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背景、可行性、路径选择;二是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对日元国际化受挫教训的考察,论述“人民币亚洲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策略和步骤。

目录

第1章 亚洲需要超越

1.1亚洲为什么需要超越——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特征及其对亚洲的影响

1.2亚洲需要超越什么——金融危机的教训

1.3亚洲如何实现超越——现阶段东亚金融合作的进展与本书的基本观点

第2章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背景

2.1金融危机的冲击与反思

2.2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的汇率困境

2.3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动向及其启示

2.4 小结

第3章 东亚经济发展的困境——构建东亚货币体系的必要性

3.1东亚货币、金融体制的现状

3.2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东亚经济的频繁波动

3.3区域产业循环机制与实际钉住美元汇率制度之间的矛盾

3.4金融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外生性特征与国(地区)内经济目标之间的矛盾

3.5金融开放与缺乏金融安全网之间的矛盾

3.6经济一体化发展与区域合作非制度化之间的矛盾

3.7 小结

第4章 构建东亚区域货币体系的可行性

4.1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指标

4.2经济基本面指标分析

4.3经济冲击指标分析

4.4其他指标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东亚货币体系的路径选择与设计

5.1构建东亚区域货币体系的基本原则

5.2现阶段东亚货币合作的具体措施——短期制度安排

5.3东亚货币体系的长期进程设计

5.4小结

第6章 “日元国际化”与东亚货币体系

6.1“日元国际化”的悲剧

6.2“日元国际化”的过程分析

6.3“日元国际化”的战略转换

6.4小结

第7章 “人民币亚洲化”之路

7.1 中国参与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性及其重要作用

7.2“人民币亚洲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7.3 中国参与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亚洲化’’的障碍与对策

7.4 小结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近年相关研究成果

后记

试读章节

早在1980年代末,国内学者就开始了有关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曾宪久等,1989)。早期理论界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基本上等同于对人民币如何实现自由兑换的研究(张屹巍,1994)。1997年之前,理论界从货币国际化的一般性条件、规律出发,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可行性、经济效应即成本和收益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同时也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构想等(姜波克,1994l;胡定核、程海泳,1996)。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特别是随着欧元区的出现和拉美地区关于“美元化”的探讨与进展,一些学者注意到人民币区域化对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性,并对此展开了讨论(潘理权,2000;李翀,2002,钟伟,2002)。虽然有少数学者将区域货币简单地等同于欧元或“亚元”因而反对人民币区域化,主张人民币应当直接地实现国际化(赵海宽,2003),但主张把人民币区域化作为实现其国际化的必要阶段或途径的论点日成主流。不过,人们在关于人民币区域化的目标、途径或策略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分歧。

总的来看,现有的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人民币区域化的目标或收益方面,更注重铸币税收入的获取或“世界多极化”目标的实现(纬恩,2002;陶士贵,2002);二是在人民币区域化的途径或路径选择方面,更加关注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及其自发的市场化进程(李翀,2002;“人民币区域化与边境贸易发展政策研究”课题组,2003)。李婧(2002)在有关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中提出了“积极地参与区域货币合作”的主张,但只是将其作为人民币退出钉住汇率制的具体步骤之一,并未对此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具体来看,迄今为止有关“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的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对市场力量作用下人民币区域化的自发演进路径进行分析,没有将其同国际金融格局的变化有机结合起来,置于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制度框架内加以探讨,因而没有为人民币区域化寻找到必要的和可行的“区域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制度安排。

综上所述,鉴于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与东亚经济的关联度不断增强,以及未来中国在东亚地区经济地位和作用的提升,必须将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置于东亚区域货币体系的构建中来思考和谋划。我们认为,结合现阶段国际货币体系的特征、国际金融格局的变化、“日元国际化”的教训和迄今为止东亚区域货币合作领域的进展,依据中国自身的客观条件,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既不是美元式的,也不是欧元或日元式的,而是要在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整体框架中,积极寻求同东亚其他成员货币特别是同日元的协调与合作,通过制度性的“人民币区域化”来实现其成为国际货币的目标。换言之,实现人民币的亚洲化,应当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人民币国际化应有的路径选择。

P296-297

后记

2005年5月27日,即我们将书稿交给出版社的第二天,中、日、韩三国央行行长签署了新的货币互换协议,扩大了韩国与中、日两国的货币互换规模。新协议的签署旨在解决短期资金流动问题,稳定区域金融市场,防止类似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根据新协议,中、韩之间的货币互换规模扩增至40亿美元,比20亿美元的现有协议规模提高一倍,并将出资规模与IMF贷款规划脱钩部分的比例从10%增至20%;同时,韩、日之间达成了3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也超过了此前两国间20亿美元的原有协议规模。此次中、日、韩之间新的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有三个方面的特征或者说向市场发出了三个方面的强有力的信号:一是在.ASEANl0+3框架下中、日、韩之间的合作有了相当程度的新的进展,为ASEANl0+3的多边金融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与日、韩两国央行行长进行了非正式会谈,就如何进一步加强三国央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交换了意见,这标志着三国央行之间的相关合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三是维持汇率稳定是三方的共同需要,各方已经做好准备以应付未来人民币汇率调整可能带来的国际炒家的投机冲击。所以,虽然货币互换是较低层次的区域货币合作,但中、日、韩三国新的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意义重大,标志着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出在当代国际货币体系下东亚各国、各地区在钉住美元汇率制度、金融体制、金融开放顺序以及在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等领域的重大缺陷或问题。从1998年开始,受到“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基金项目”的资助,2000年又受到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研究资助,我们加强了对东亚区域货币合作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参加了多次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内外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参见“近年相关研究成果”)。这本书是我们近年来研究成果的系统汇总。

1999年以来,随着东亚经济逐步走向恢复,尤其是在2000年“清迈倡议”提出后,中国经济学界对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态度、立场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相关的研究也由“冷”转“热”。迄今,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也成为中国经济学界关注的重点。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学界的这种“转变”主要源于两个重要的背景:

第一,中国政府、学界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金融危机之所以率先爆发在东南亚地区而没有爆发于中国,或者说之所以中国能够“有幸”避免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或影响,关键在于中国的资本项目没有开放,中国政府在努力确保汇率稳定和央行政策独立性的同时,暂时放弃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及其可能带来的收益,并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其他资源致力于引进国外的直接投资。但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随着各项产业“保护期”的终结以及改革开放的大势所趋,中国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已成必然之势。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在庞大的国际投机资本的蓄意攻击下,任何一国的单独努力是无济于事的,而且经验和理论都已经证明,在现今的国际货币体系条件下,如果没有区域性的货币金融合作,除美国以外,任何国家确保汇率的稳定以及央行政策独立性的努力都是困难的,特别是考虑到金融危机快速的扩散与传染正是由于东亚地区没有形成有关金融危机的预警、信息合作与救助机制,倘若仍然不能在这方面付诸努力,东亚各国、各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将缺少外在的基础或条件。因此,作为东亚地区日益崛起的经济大国,如果不能及早地参与到区域货币合作进程中来,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若想获得稳定的外部环境是不可能的。

第二,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快速发展已经紧密地与东亚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中国经济日愈深入地参与到东亚地区国际分工体系当中,并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以往以日本为核心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贸易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中国经济发展将对东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东亚经济发展的顺利、稳定与否也将对中国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换言之,东亚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影响未来中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变量,对中国政府经济战略、政策的制定形成越来越强的约束。因此,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地区性大国,虽然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若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其可行性必将大打折扣,东亚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将陷入“零和博弈”的境地。从这个意义上看,亚洲若要实现历史性的超越,中国因素的确是一个关键。

东亚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巨大,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发展和政治体制等各个领域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乃至严重的分歧,而且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较晚,国家主权观念甚强,国际上又存在着美国“一家独大”的霸权格局,时刻控制或影响着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区域货币合作,其难度之大,可以想像。正因为如此,一些学者始终对东亚各国、各地区能否“超越”这些障碍或阻力,顺利地开展区域货币合作持怀疑态度,甚至以此为由反对对此问题进行必要的研究。我们认为,应当将上述问题作为影响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因素加以考察和研究,但它们本身不能成为否认相关研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理由。对此,有必要强调以下两点:

首先,如上所述,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本身,以及随后以“清迈倡议”为标志的“东亚共识”的形成,已经从各个方面充分展示出东亚地区开展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性,关键问题在于其可行性究竟如何?事实上,这也正是那些持怀疑或否认态度的学者们的重要根据。许多学者们一提及区域货币合作,便自然地以欧元为标本进行思考,这本身就是错误的。一方面,必须看到,除欧洲以外,拉丁美洲各国有关“官方美元化”的探讨和政策实施,充分表明各地区开展区域货币合作必须依照本地区的具体条件,走符合本地区特点和条件的区域货币合作之路。正如我们在书中论述的那样,拉丁美洲各国有关“官方美元化”的探讨及其政策实施,表明在当今“美元体制”条件下,各国政府对维护和确保货币主权的一种无奈的“次优选择”。这种无奈,同样强烈地笼罩在东亚地区。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一提及区域货币合作便直接地联想到“欧元模式”,这是典型的只看结果不看过程。须知,区域货币合作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且并非直线)的长期发展的动态过程,现阶段东亚地区的具体条件决定了该地区的货币合作若要达到欧洲那样的水准,必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甚至遥遥无期,看不到终点。但是,这并不能妨碍我们对该地区初级形式的货币合作进程进行必要的研究或探讨,这不仅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且正如我们在书中分析的那样,东亚地区已经在许多具体指标上具备了开展初级形式的区域货币合作的必备条件。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抛弃浓厚的“欧洲标准”或“欧洲情节”。附带说一句,这种“欧洲情节”在一些中国学者身上是格外严重的。比如在谈及中日关系时,经常不自觉地以法德关系做比较或参照,殊不知,不论从历史、文化传统、国际关系发展还是政治体制等任何方面来看,两者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一句话,现阶段人们所谈及的“欧元模式”对东亚或其他地区的区域货币合作所提供的所谓经验当中,可能只有一点是有益的或重要的,这就是在现阶段的国际货币体系下,集体行动的逻辑至关重要。

其次,严谨的经济学研究必须进行严格的前提假定。既然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性显而易见,我们就有必要对此开展“纯经济学”(主要是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按照经济学的逻辑去论证、思考。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知晓或不重视现实的各种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各种条件,而在更大程度上这些是各个相关学科的学者们应当努力研究的问题。真正的跨学科研究必须以严谨的学科研究的进步和发展为基础,否则,我们无法对诸如国际战略等问题进行全面、审慎的思考,也自然无法为政府决策的正确、有效提供保障。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们在本书中没有过多地涉及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问题,而是将其作为我们今后研究的另一个重点。

今年年初,我们尊敬的老师、吉林大学世界经济学科(博士点)的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池元吉教授退休了。池老师作为中国外国经济史和世界经济学研究与教学领域的主要创始人,为吉林大学经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高风亮节的宽阔胸怀,严谨、扎实的学风,以及淡泊名利、质朴的生活态度,将成为学生们终身受益的财富。我们希望这本小书能够成为对池老师退休的纪念,奉献给这位为教育事业辛勤工作了一辈子的德高望重的师长。

衷心祝愿池元吉老师和郑淑英师母身体健康、天天快乐!

最后,我们向为本项研究和本书出版提供过无私帮助的组织机构及各位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书中一定存在着许多不足乃至荒谬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李 晓  丁一兵

                   2005年6月20日于吉林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4: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