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北京是人文荟萃之地,但在对文化名人故居的发掘和保护上,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龚自珍、沈家本、梁启超、周氏兄弟、辜鸿鸣、齐白石……这些影响了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文化巨子、风流名士,生前名满天下,其故地却大多隐匿或湮没于寻常市井之中。本书是“北京地理”文化丛书之一,记者通过冷静客观的记录,还原地理与人的真实关系,于支离破碎中续写文化记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名家宅院(北京地理)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新京报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北京是人文荟萃之地,但在对文化名人故居的发掘和保护上,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龚自珍、沈家本、梁启超、周氏兄弟、辜鸿鸣、齐白石……这些影响了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文化巨子、风流名士,生前名满天下,其故地却大多隐匿或湮没于寻常市井之中。本书是“北京地理”文化丛书之一,记者通过冷静客观的记录,还原地理与人的真实关系,于支离破碎中续写文化记忆。 内容推荐 “北京地理”的第一辑包括《名家宅院》、《民间绝艺》、《王谢门庭》三本,从民间,到名人,到王侯,这三个系列各有千秋,正可形成对北京不同历史文化层次的表述,在当今北京城市巨变,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之时,作这样的探索是必要的。中华文明数千年演进不曾中断,是举世罕见的奇观,历史文化在今天仍在以表面的或潜在的方式对我们的生活发生影响,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 目录 序 杨椒山故居:平淡里涌出了波澜壮阔之美 施愚山故居:昔日宣城风骨在宣南一息尚存 纪晓岚故居:阅尽世事的眼闪烁着出世的慧黠 完颜麟庆故居:旷世之美虽已残破犹自撼动人心 龚自珍故居:晚清文人理想曾在这里激荡 沈家本故居:以修律鸣于时 以固守隐于世 俊启宅院:有院华美如斯 难知院主其名 珍妃故居:于历史传闻中找寻真实的她 梁启超故居:屋寒瓦陋 难掩当年大族盛门气质 朱启钤故居:身居深宅大院 胸怀北京全球 马辉堂故居:迷失在丰韵犹存的马家花园 庄士敦故居:遗忘了末代帝师的旧京情结 婉容故居:金碧辉煌已去 曲折回环仍存 蔡锷故居:寂静胡同深藏名将侠骨柔情 辜鸿铭故居:昔日鸿儒谈笑 今日布衣往来 齐白石故居:盛名之下的朴素故地与本色人生 章士钊故居:大红门里讲述的浮生六记 八道湾周氏兄弟故居:见证阿Q诞生与兄弟失和 茅盾故居:在满院墨香里回首豪走过的路 欧阳予倩故居:细心经营而成的文化名人乐土 后记 试读章节 在这里,忠臣、雅士、爱国文人一脉相承 金玉其外,未必金玉其中。古往今来,大人物们未必个个都气宇轩昂。评判一个人是否成功,不能单看外表。评判一处老住宅是否有价值,也是同样道理。走进宣武门外达智桥胡同,经过几个路边摊,碰到抱着孩子出来买菜的主妇们,呼吸着弥漫着油烟味道的空气。停在12号门前,打量着灰墙灰瓦的一座山门,这就是杨椒山故居,不过一座小庙的规模,远没有周围的几座门楼堂皇。就算少了华丽的背景,在这平凡山门后的院子里,忠臣、雅士、爱国文人照样轮番登场。 明嘉靖年间的杨继盛,人称杨椒山先生,是这个院子里的第一位名人。公元1551年,椒山先生改授兵部车驾员外郎,全家迁入达智桥胡同,住在今天12号的位置上。《明史·列传》中记载,杨继盛曾先后上书弹劾仇鸾、严嵩--两位嘉靖年间相当得宠的权贵。书中细表他从入狱到行刑的过程中,如何意气自如,令英雄动容。向来惜墨如金的史书之所以如此钟情于杨公,是因为相对于颇为阴柔的明清士人文化,杨椒山划下的无疑是血性阳刚的一笔。 弹劾严嵩的阵地 公元1555年,杨椒山被害,杨夫人也自缢殉夫。这座达智桥胡同里的杨府被改建成了供奉城隍老爷的寺庙,改名松筠庵。 如今记者看到的就是清代重修后的松筠庵山门,石额上的题刻已经被磨平了,门里盆盆罐罐罗列,开起了日杂用品店。据说,山门后第一进院子的正房就是当年杨府的正堂。到了清代,正堂被改建为景贤堂,里面供奉过杨椒山的衣冠彩塑一尊。堂外还有乾隆年间刘墉书写的一块石碑。打开后门,院子堆满了木料等杂物,店主解释:之前这间门脸房一直住人,松筠庵的前一进院子不剩什么了,说到老房子,后花园倒还有几间。 绕道校场三条胡同,松筠庵的西南门就开在胡同中间。一个八角攒尖的灰瓦顶探出墙头,门前两位居民在阳光下摆出一副棋盘,交战正酣。清朝年间的松筠庵,北起达智桥胡同,南到这西南门为止了。P2-3 序言 旧时,人们对学问多、本事大的人,常常赞之为"上懂天文,下晓地理"或"仰观天言,俯察地理",足见我国自古就重视天文和地理。不过,仅就我国古代的地理学来说,所研究和论述的东西不外乎语言分野、建置沿革、五岳四渎、山海河泽、物产贡品、险关要塞、堪舆风水之美,与今天的地理科学相比,既有部分内容的重合,也有根本性质的差别。 在地球表面上,地理无处不有,无处不见,北京亦然。在一定意义上说,北京的地理尤为重要。这与北京这个城市的特殊性相关联。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又是举世皆知的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现在,北京正朝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目标发展和迈进。毫不夸张地说,北京的一切都为全国和全世界所关注。北京以其巨大的魅力吸引着全天下人的眼球。 早在六七十万年前,"北京人"就生息在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谱写了北京历史的第一章。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之后,立即封黄帝的后裔于蓟。这标志着北京城的原始聚落--蓟已经具备城市性质和功能,被视为北京建城的开始,至今北京已有三千余年的建城史了。公元1153年,金海陵王完颜亮从上京会宁府(在今哈尔滨市东南)迁都于燕京,从此北京始成为一个大的封建王朝的首都。北京真正的建都历史也已有八个半世纪之久。北京的历史太悠久了。正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厚重、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可以说,北京的历史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和精华。 北京的历史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北京这片土地上。也就是说,北京的历史文化与北京的地理环境是紧密相连、水乳交融的。北京的天,北京的地,北京的山,北京的水,北京的林木,北京的土壤,北京的城镇,北京的村庄,北京的街巷胡同,北京的道路桥梁等等,既是北京历史文化的载体,又是孕育北京历史文化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试想,没有周口店龙骨山的溶洞,"北京人"及其后裔怎能生存数十万年?没有永定河、潮白河的奔流,哪有北京城所落坐的北京小平原这一地域空间?没有京杭大运河及漕运,北京岂能维持封建王朝的京师地位达数百年之久?没有海淀附近的山水之胜,清朝何以能够修建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没有山前山后的民族分布与交争,北京地区何需修筑雄伟险峻的长城?没有北京城里的胡同与四合院,老北京人的形象与习性又当何如?类似这些问题,无不关涉北京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都是值得深思、需要探究的。 《新京报》的编辑和记者们,独具慧眼,看到了北京地理的重要性,认识到要真正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不全面了解北京古今的地理环境是不行的。所以,于2003年开始独辟蹊径,开设了"北京地理"专版,有计划有目的地、分门别类地向广大读者介绍北京的地理知识和相关的历史文化,深入解析北京的历史文化与北京地理间的密切关系,将北京的历史文化置于特定的北京地理的背景之上,又赋予北京地理以相应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样一来,使"北京地理"专版不仅具有新闻价值,而且富有学术意义。该版的文章简短精妙,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新闻性于一体,可读性极强。每期除文字之外,都附以手绘地图和相关的图片,给人以清晰的空间要领并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每期都配有知情者访谈和专家评说,既增强了所介绍的北京地理知识的真实感和权威性,又收到画龙点睛之效,很受读者欢迎。可以说,在普及北京地理知识,帮助人们深化对北京历史文化的理解和珍爱方面,《新京报》独占鳌头,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唐朝诗人王之焕《登鹳雀楼》诗云:"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重温这首名诗,令人深深感受到作者那种勃发奔放的豪情和无限开阔的胸襟,又给人以奋发向上、不断追求的精神力量。在这里引用这首名诗,意在说明我的一点感想。《新京报》创设"北京地理"专版,我想当初编辑和记者们也是怀着无限热爱北京,要真正认识北京、深刻理解北京、将心血奉献北京的这样的一种豪情和胸襟作出的职责选择。而当取得一些成绩、得到读者和社会的认可之后,他们并未满足,除了要继续努力把"北京地理"专版办好以外,更将该版已发表的文章选编成册,分期出版,以飨读者,求得"更上一层楼"的效果。 积极进取,不断追求,必然收获丰硕之果。《新京报》奉献给读者的这本集子就是明证。 尹钧科 2005年l0月9日 后记 北京:时间之书的伟大作者和读者 13世纪,世界级伟大城市元大都被从意大利威尼斯赶来的地理"星探"马可·波罗誉为"其美善之极,未可宣言",由此启动了西方世界持续几个世纪的东方迷狂。美善合一,是"乌托邦"的重要特征。然而,通常只有已经消逝的,或尚未到来的黄金世界,才能成为乌托邦,才能构成对现世秩序的更高评判尺度。被乌托邦叙事所神化的元大都,也未能逃脱这一定律。 依据《周礼·考工记》所精心规划的元大都的壮丽宫城,建成后不到一个世纪,明兵攻破大都,新主以"消除前朝王气"为由,下令将其全部拆除。正如项羽对秦朝宫阙、李唐王朝对隋炀帝"迷楼"的大肆焚毁那样,每一个新王朝的合法性,总是建立在对前朝建筑的疯狂毁灭之土。正是这种"项羽式逻辑",导致了中国绝大多数历代珍贵建筑的覆没。幸运的是,一位名叫萧洵的工部小吏,对即将被毁的元大都的瑰丽宫阙深切迷恋,决心记录"临刑"的前朝富阙殿宇之"美丽深邃"。由这些记录组成的《故宫遗录》,流传至今,成为研究元大都宫城的重要资料。 萧洵的故事隐含着所有地理记录者与写作者的欲望:将脆弱易损的物质空间,转化为永恒的时间。讲述空间的故事,其实就是讲述时间的故事。通过杰出的个人书写,城市的地理空间与时代经验紧密交织,比如雨果和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陀斯妥耶夫斯基与曼德尔斯塔姆的圣彼得堡,乔伊斯的都柏林,本雅明的"童年柏林",博尔赫斯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川端康成的东京。与其说是言说者选择了城市,不如说是城市选择了它的言说者。他们在纸上所构筑的城市,与现实中的城市互为镜像,几乎所有的城市,都能从某一角度照到自己的影子,甚至可以窥见自己的前生或来世。 城市生长一消亡再生长的时间,既是线性的物理时间,又可能最终被纳入神秘的圆形时间。城市空间的历史逻辑,既是理性的,又常常是非理性的。北京是一座被权力和历史理性所严密控制的特殊城市,其空间体系体现了非凡的理性法则,形成了完备的符号象征系统;同时,其空间面貌和市民精神,又被各种意识形态不断改写,尤其是在20世纪,这座城市激烈的空间变法,充分体现出了历史的非理性一面。今天,在北京空间体系的改造过程中,主宰城市核心的皇权逻辑与旧帝国美学系统,与越过环线不断扩张的全球化资本逻辑,既激烈争斗,又私下妥协、互相渗透,从而不断修改着城市的地理景观,以及土地价值的核定标准。而对于被巨大的历史漩涡所裹挟的微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居住经验与记忆(包括个人记忆、家族记忆、民族历史记忆)发生了断裂,他们在熟悉的家园不断晕眩,找不到回家的路。时间长了,失忆症就可能转为"神经麻痹症",甚至可能导致神经中枢紊乱。 与口语媒介和电子媒介相比,印刷媒介是城市记忆更为理性、可靠的管家。作为文化中心,北京最不缺乏由官方和权威提供的合法知识,同时,它又是民间话语繁殖得最旺盛的城市。在一些名声显赫的老胡同里,我们可以看见穿着"胡同游"背心的三轮车夫,绘声绘色地向世界各地来朝圣的游客,讲述着某座破旧宅院、乃至门楣上某个图案的神秘故事,向观光客提供各种勾人魂魄而又来历不明的市井传奇。文化地理学家卡尔·索尔有一个精辟总结:"如果驮畜队行进的小路是地理现象的话,驮畜队也可以看作是地理现象",也就是说,在讲故事方面有非凡热情与才能的北京的三轮车夫、胡同居民,也是一种地理现象。 面对这座勾人魂魄的都城,《新京报》"北京地理"的记者们怀着与"胡同游车夫"同样的言说热情。不过,作为现代新闻传播媒介,我们的言说方式,与历史知识和民问传闻都不相同。我们关注的不是封闭、静止的空间。不是坐在历史废墟中把玩死物,也不是向饥渴的游客兜售宫闱秘闻,而是致力于记录各种类型的城市空间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的居住经验的变化。文字和摄影镜头,一直在努力捕捉城市现代空间形态,与历史时间之间的激烈争斗。我们不想在一种"如数家珍"的献宝思维中,做同义反复的工作。我们更有兴趣的,是那些祖传"家珍"在时间中的命运,关心它正在被什么所覆盖、扭曲,或者说,诡谲的现代生活在如何改写、重塑城市记忆。 与传统的自然地理学不同,现代人文地理学试图让人的感受重返地理的中心。这正是《新京报》"北京地理"栏目的基本宗旨。自2003年11月创刊至今,"北京地理"致力于从城市人文地理的角度来解读北京,记录城市景观与人文活动的互动关系。城市的空间形式,就是市民的心灵形式。市民对城市的情感与记忆,与城市的空间形式密切相关,它附着在城墙、道路、王府、寺庙、胡同、四合院、集市以及各种消费和休闲场所上。记忆不仅仅是私人的、破碎的,它可能成为城市在全球化中的一个强烈对照与反诘,幸运的话,它甚至可能修正这座城市的去向。为此,"北京地理"的年轻记者们,同时扮演了考古学家、地质队员、侦探、游手好闲者的角色。他们整天沿着城墙根、老胡同、四合院,在那些被遮蔽、被遗忘的角落暴走不休。在摩天大楼的高科技幕墙上,他们看到了千年的红砖碧瓦、雕梁画栋。在现代城市的轰鸣中,他们听到了元大都早朝时的圣谕和菜市口的吆喝。面对层叠的空间、交错的时间,他们必须修炼双重视力和听力;同时,他们又要避免出现"幻视"和"幻听",因为真实客观永远是新闻叙事的紧箍咒。 两年来,"北京地理"一直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和信任,许多读者都表示希望"北京地理"结集出版,以便收藏。《北京地理》第一辑的出版,与读者、专家和出版社的倾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尤其要感谢著名的城市地理专家尹钧科、王永斌、王彬、段天顺、孔庆普先生,他们一直在以更高的学术尺度,关注、鞭策着"北京地理"的采编工作,慷慨无私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王永斌、王彬二位先生,不厌其烦地校改了第一辑的书样。 《北京地理》还将陆续分辑出版,力图献给读者一幅更完整的北京人文地理的"时间之书"。在我们的梦想中,北京既是这本书的画中人,还是它的读者、鉴定者和收藏者,最重要的是,它才是那位伟大而神秘的作者。 新京报《北京地理》丛书执行主编 吕约 书评(媒体评论) 这个城市,向你呈现的是如此动人的图卷,千年历史的余温尚能真实地触摸,物质的遗存仍是那般地合用,虽然积下了一些尘土,但掸一掸并不碍事。这是怎样的一部大书啊,我这十多年的探索,尚不及只鳞半爪,可每一次的行进分明使我的灵魂舒朗开来……我的心开始了这样歌唱,沉醉在历史长河之中。——王军/《城记》作者、北京史学者 在我们的梦想中,北京既是这本书的画中人,还是它的读者、鉴定者和收藏者,最重要的是,它才是那位伟大而神秘的作者。 ——吕约/新京报《北京地理》丛书执行主编 在时间与时间的洪流中,新京报幸好是这样一种代表先进文化的报纸,他一边是高扬责任、情怀无限的新闻旗手,一边是温文解剖学雅、经时治世的知识英雄,一边是留存历史、诗意栖居的文化先锋……新京报丛书,新京报人文精华的集结。 耕耘当下,收获未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