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
咸宁干校散记
1969年11月底,随着林彪“一号通令”的下达,我和作协的一部分同志一起,到了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
在我到咸宁之前,我们这个小家庭就已经“解体”了。大女儿1969年8月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爱人郑曼已先我两个月到咸宁干校,在汀泗桥人民出版社所在连队烧石灰。小女儿也比我早一天踏上了南下的列车,随着人民出版社的其他家属到汀泗桥找她妈妈去了。
说实在话,当知道我要被下放到干校的消息之后,心里并没有感到沮丧,反倒是十分平静的。当然,对生活了20年的北京并非没有留恋之情,但“文革”三年来无休止的批判斗争,已使我心力交瘁,能早日摆脱这种折磨,换一换环境,对于我来讲未必不是件好事。况且郑曼和小女儿都已去了干校,我去,彼此也有个照应。再者,下放到农村,对于一直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可能确实是一种惩罚;而对于我这个“不爱刺眼的霓虹灯”,只爱“乡村里柳梢上挂着的月明”的“乡下人”来说,却可以说是“鱼儿归大海,鸟儿人深林”。当时,我甚至打算后半辈子远离喧嚣的都市,归隐田园,做个“现代陶渊明”。所以,在下放之前,我们已把家中的东西卖了许多,只剩下两间屋子放置一些未及时处理的家具、衣物和书籍了。
初到干校时,生活是很艰苦的,一切都要白手起家,自力更生。我们连队的所在地,是咸宁的向阳湖。这是一个年代久远的荒湖,破败荒凉,自然条件很不好。我们每天要盖房掘井,围湖造田,劳动强度很大,对于我这个体弱神衰的64岁的老人来讲,有时真是吃不消。那时,对我们这些“黑帮”看管很严,有病也得坚持出工。有一天,我白天劳动,晚上拉练,劳累过度,心脏出了毛病。先是心跳出现奔马率,后来脉搏细弱得摸不到,十分痛苦。幸亏同室的吴泰昌同志及时请来医生,才急救过来。第二、第三天,脉搏每分钟间歇20多次,仍不准休息,要我照常出工。那时,在紧张的劳动之后,还要开展“大批判”。刚到干校时,我和冯牧同志同住农民家里,两人关系很好,无话不谈。当时,连队伙食很差。冯牧有时就偷偷地到当地的小铺里买些罐头来,夜里悄悄吃一点。当然,也不忘与我分享。但终手有一天东窗事发,不知被谁发现了打小报告,于是冯牧便成了反面“典型”,大会斗小会批,折腾了一些日子,才慢慢平息下来。
后来,情况才有一些好转,对我们这些老弱病残者有了一些照顾,不让我们干重体力劳动了,分配我与冰心、张光年等去看菜地、值夜班。那是一段最值得回忆的日子。这不光是因为看菜地时,一人独坐,面对壮阔的大自然,可以浅唱微吟,一解胸中块垒;值夜班时,万籁俱寂,自由自在,主要的是可以和与我交接班的光年同志对坐聊天,这在当时真是一大快事。我记得曾与冰心大姐谈起过40年代中期我到她家,请她在《文化界时局进言》上签名的事。那次签名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刊登之后,一位国民党要员到冰心大姐家追问她:“名字是你签的吗?”她说:“是!”那人灰溜溜地走了。我对她说:“你那个‘是’字真是掷地有声,一字千金呵!”她笑了。她还向我叙说了她在日本时如何怀念祖国以及回到北京时的心情。现在斯人已逝。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对冰心大姐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1985年lO月,在我八十岁生日的时候,光年同志曾为我写了一个条幅:“与君共守向阳山,谨防狐鼠伸黑爪。最是夜阑人静后,踏雪巡山直到晓。”这是他的戏作《采芝行》中的几句,说的就是当年我们共同值夜班时的生活。这条幅我在客厅中一直挂了很久。
后两年,干校的生活条件有了不少改善,政治环境也稍有松动。那时同志之间的关系已不像过去那样壁垒森严了,一些喜欢诗歌的同志,常常在晚上到我的房间来和我谈诗论文。当然,有时白天“大批判”时,他们也还要做一些“表面文章”的。由于“文革”前我身体不好,不坐班,所以和一部分同志从未接触过。3年的干校生活,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相互之间建立了友谊。1972年10月我“解放”不久,连部领导严文井等同志呈报校部,批准我提前返回北京。离开连队时,很多同志依依相送,我一步一回头,泪洒满襟。
说来也好笑,过去我有一些多年求医问药都治不好的老毛病,到干校后竟不治自愈了。过去我每晚失眠,吃最厉害的安眠药照样在床上辗转反侧,可到了干校,每晚身子一沾床板便鼾声大作了。过去每顿饭吃得很少很精,还常常消化不良,而在干校粗茶淡饭,每顿能吃上好几碗。去干校前,我是个弱不禁风的老病号,有时上二楼还得坐电梯;从干校回来,我倒步履轻捷,中气十足,越活越年轻了。我想,这恐怕是劳动所赐吧?
1974年冬至1975年上半年,我根据这段干校生活,写了一本旧体诗集《忆向阳》。
2000年4月郑苏伊代笔
P11-14
本书收入回忆咸宁“五七”干校文章115篇,作者中有的是文坛泰斗,有的是成就斐然的文化名人,更多的是普通的文化人和“向阳花”,还有两位干校的军代表。出于全景反映向阳湖历史的考虑,有19位作者在上、下册中都选用了文章。可以说,在有关“五七”干校生活的回忆录中,本书作者阵容最为强大,内容最为翔实,全部系当事人亲历、亲见、亲闻,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是研究“五七”干校乃至“文革”史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高望重的文艺界老领导周巍峙先生欣然为本书题写了书名。10多年来,不少老“五七”战士纷纷为我们撰稿,也令人感动。尤其是阎纲先生热情提供了中国作协“五七”战士的许多文章。还有的一家三口齐上阵,为我撰写回忆录,如涂光群先生及夫人杜贤铭、女儿涂莹,黄葵先生及夫人李孝佩、女儿黄江,等等。香港张初考先生也曾下放咸宁,一直在关心本书的出版,多次来电来信过问;而著名剧作家陈白尘先生之女陈虹、儿童文学大家严文井先生之女严欣久虽然未随父母下放咸宁,但向阳湖是她们当年的精神寄托和情感依附,是她们日夜牵挂着的“港湾”。陈虹大姐专程赶赴咸宁寻访父亲的足迹后,马上发表了长篇散文深切怀念前辈;严欣久大姐于北京奥运前夕赶写出长文,披露了特殊年代父亲弥足珍贵的一组家书,这是本书收到的最后一篇稿件,因此作为压卷之作。此外,原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郑士德、原咸宁“五七”干校军代表、湖北省军区干休所离休干部李晓祥等人提供了大量“老照片”,作为本书插图,使全书增添了几分时代厚重感和历史沧桑感。
在本书编辑过程中,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黄运全、周彩娟、陈树林,研究会诸兄长如曾祥惠、卢克清、何国强、高群、罗勇、田木、单长江等关注并支持我完成此项“善举”;副会长兼秘书长金戈、副秘书长郑光勇、王亲贤协助我的工作,加班加点,“流水作业”,为“工程”的竣工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理事胡卫平、周小刚、甘泉、万红英、陈海燕、谌胜蓝等甘当“志愿者”,义务校对,做了不少默默无闻的工作。作为编者,我也代表本书的作者们向诸位同仁表示谢意。掩卷之余,我的体会有二:一方面,15年一路走来,友情的支撑和团队的力量难能可贵,弥足珍惜;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向阳湖文化研究后盾强大,后劲十足,前景自然是一片光明。
李城外
2010年1月于向阳轩
总序一 宋木文
总序二 吕济民
上
和郭小川一起到咸宁 冰心
在向阳湖的难忘日子 萧乾
咸宁干校散记 臧克家
忆云梦泽 陈白尘
武汉三宿记 楼适夷
忆向阳湖畔十个无罪者 韦君宜
干校惊雷 周汝昌
焚书记 陈原
向阳湖里向阳人——周巍峙在咸宁 佟韦
冯雪峰与我放鸭子 陈早春
中国作协与咸宁干校 涂光群
追思干校中的金镜 胡海珠
向阳湖梦忆 刘炳森
咸宁干校记 什洁泯
向阳湖点滴 顾学颉
咸宁漫忆 文洁若
向阳湖观渔小记 王世襄
咸宁六记 唐瑜
人间自有真情在 周明
向阳湖畔 舒芜
一个先遣队员的回忆 李昌荣
和冯牧看守草料场的日子(外一篇) 杨匡满
在泥泞中行走 吴泰昌
谁之过? 汪莹
我当炊事班长 王树舜
“五七”路上遇险记 谢明清
苦乐甘辛话“向阳” 杨子敏
云梦之“梦”——忆“五七”干校之一胡德培34五年零三个月的干校生涯 牛汉
我们夫妻的“超蜜月” 绿原
四季拾零——向阳湖生活杂记 谢永旺
国庆中秋忆向阳——难忘咸宁干校 崔道怡
围绕几个重要问题的回忆 冀勤
向阳湖杂记 黄葵
“最亲密的战友” 庄浦明
咸宁杂记 王以铸
长忆向阳湖 丁宁
向阳湖旧事 鲁原
故宫人在咸宁 杜廼松
向阳大会师,千古一风流 卢永福
记王子野两次死里逃生 张惠卿
向阳湖二题 吴桂凤
我所珍视的“手抄本” 程代熙
向阳湖之冬 刘岚山
湖北咸宁干校散记 孙一珍
向阳湖·胶东湾 召明
嘉鱼买鱼 甘棠惠
我家安在了向阳湖 杜贤铭
老五连纪事 吴松亭
怨也向阳,念也向阳 阎纲
忆故宫“家属连” 魏文藻
双溪挖煤追记 于志明
一次难忘的耕田比赛 林光
回归之前 杨静远
我所知道的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 李晓祥
文化部“五七”干校散记 张士安
未在名单上的“五七”战士 李小文
插图目录
下
忆鸭群 陈白尘
回忆小川在干校写诗 韦君宜
“学习模范” 萧乾
忆干校,怀孟超 楼适夷
冯雪峰与我同台讲用 文洁若
迫不得已的“出风头”——干校生活点滴 陈早春
一首诗的故乡 牛汉
记咸宁干校时的张天翼 周明
梦断向阳湖——中国作协湖北“五七”干校纪实 杨匡满
我和冰心抬粪桶 汪莹
干校生活拾趣 涂光群
干校四愧及其他 陈祖美
执著耕耘——我的父亲司徒慧敏在向阳湖 司徒新蕾
向阳湖杂忆 吴志根
苦中作乐逍遥游 高骏千
“五一六”内幕 陈野
凤凰山三章 林穗芳
干校三记 李昌荣
狗与蛇 许敏岐
向阳忆,最忆是松花 吴泰昌
怀念丁力 闻山
车轮滚滚——忆“五七”干校之二 胡德培
忆向阳湖中学 杜贤铭
向阳散记 萧德生
干校轶事 聂崇正
补游阳朔 舒芜
香江人忆向阳湖 张初考
干校趣事三则 刘毅然
女屠夫 黄葵
蔡师傅与干打垒 马少展
情系向阳湖 刘艾莲
干校趣事 周增勋
向阳念忆 眭燕萍
桐油斗笠的故事 刘小珊
一个吓人一跳的故事 林绍纲
情系向阳湖——干校纪实故事 孟庆江
几度梦回向阳湖 郑士德
白衣向阳忆 李孝佩
向阳湖故人三记 何锐
一个卖书人的回忆 汪轶千
苦辣酸甜向阳湖 徐彦 徐海南
实话实说话干校 郝孚逸
为两件当年“文物”作注 冀勤
“五七”路上向阳花 杨静远
没有水的湖 施亮三
见爸爸臧克家 郑苏伊
向阳湖对我究竟意味着什么 涂莹
干校转学记 朱传荣
小小向阳花 宋京生
咸宁“五七”干校杂忆 史果
向阳湖中的小“五七”战士 林阳
小花向阳记 黄江
探望父亲陈翰伯 陈警
讲用会·中秋夜·追星 郑新
途中思绪 韩聪
归来时情更浓(外一篇) 张姗姗
我在寻找…… 陈虹
向阳湖的寻觅与往事回想 严欣久
插图目录
后记
一座纸上的“干校博物馆”
世界是平的。随着新世纪的步伐即将走过第一个十年,一部世界史正重新书写,而列宁的名言“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仍铭刻在心。回望十年“文革”史,我们的民众需要自省,我们的民族需要反思。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有识之士不仅积极呼吁,并身体力行地做着开拓性的工作。于是,新的名词“向阳湖文化”随之应运而生。
向阳湖是原文化部“五七”干校所在地,曾下放这里的文化人达六千之多,汇集了中国一流的文化精英。这些“五七”战士在咸宁干校期间,有的沉默,有的沉沦,更多的是承受,也有少数人抗争。他们在患难中每每体会真情,逆境中从未放弃希望,既亲历了命运大跌宕的强烈反差,又目睹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艰辛。这段岁月引发他们痛苦的思索,激发他们不懈地追求,对干校结束以后的人生产生了极大影响。向阳湖的历史,无疑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史的一部分,注定也会成为当代政治史和社会史的一部分,其研究价值和抢救意义不言而喻。
时空在变幻,历史在沉思。咸宁市向阳湖文化研究会自2000年端午节成立以来,以挖掘“向阳湖文化”为己任,在全国可谓领风气之先。
这支团队在会长李城外的带领下,抢救、整理了大量书信、日记、回忆录,收集了不少老照片及实物,同时还编辑有关文史资料专辑、创办《向阳湖文化报》、拍摄专辑片、发行纪念封、建立网站、出外讲学,从而使向阳湖名声大噪,引起海内外文化界瞩目。向阳湖这块名不见经传的地方,还被列入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鄂南一处新的人文景观。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向阳湖的历史也许早已烟消云散,“向阳湖文化”至今仍将是一块无人开垦的处女地。
荣获首届中国出版奖的武汉出版社以独特的战略眼光和气魄,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继2006年推出颇具社会影响、获得广泛好评的“潜在写作文丛”之后,又隆重推出全国第一套干校文化丛书——“向阳湖文化丛书”,为特殊时代留痕,为文化名人存照,功莫大焉。本丛书的出版,就如同建了一座纸上“干校博物馆”。它包括《话说向阳湖——京城文化名人访谈录》、《向阳湖纪事——咸宁五七干校回忆录》(上、下)、《向阳湖诗草》、《向阳湖文化研究》、《城外的向阳湖》(上、下)7本,是向阳湖文化研究成果的首次集中展示,对推动全国“五七”干校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的影响,不仅在国内,还会波及海外;它的价值,不仅在当代,更会流芳后世……
(作者系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国际博协亚太地区主席)
李城外编著的这本《向阳湖纪事——咸宁“五七”干校回忆录》收入回忆咸宁“五七”干校文章115篇,作者中有的是文坛泰斗,有的是成就斐然的文化名人,更多的是普通的文化人和“向阳花”,还有两位干校的军代表。出于全景反映向阳湖历史的考虑,有19位作者在上、下册中都选用了文章。可以说,在有关“五七”干校生活的回忆录中,《向阳湖纪事——咸宁“五七”干校回忆录》一书作者阵容最为强大,内容最为翔实,全部系当事人亲历、亲见、亲闻,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是研究“五七”干校乃至“文革”史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
《向阳湖文化丛书》由“五七”干校研究专家李城外编著、武汉出版社出版。《丛书》共7个分册。其中,李城外编著的《向阳湖纪事——咸宁“五七”干校回忆录》一书收录了冰心、萧乾、臧克家、陈白尘、陈原、顾学颉等文化名人的115篇回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