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离开家乡漂泊于北京的人,他们到底是些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要漂泊?坚持了什么又放弃了什么?属于被修饰的人中的哪一类?我们身边有一群被称为“北漂”或者“京漂”的人,犹如词典里被淹没的词一样,北漂总是让人费心寻找,悉心关注,睁大眼睛。
这本书就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部文化北漂口述实录。它以口述实录方式真实记录了一些从事教育、影视、文学、绘画、音乐、出版、文物各领域工作的文化北漂人士个性独特的情感故事。晚上回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北漂者心声(中国第一部文化北漂口述实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胡明刚//史壹可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那些离开家乡漂泊于北京的人,他们到底是些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要漂泊?坚持了什么又放弃了什么?属于被修饰的人中的哪一类?我们身边有一群被称为“北漂”或者“京漂”的人,犹如词典里被淹没的词一样,北漂总是让人费心寻找,悉心关注,睁大眼睛。 这本书就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部文化北漂口述实录。它以口述实录方式真实记录了一些从事教育、影视、文学、绘画、音乐、出版、文物各领域工作的文化北漂人士个性独特的情感故事。晚上回来 内容推荐 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京城独特的人文景观之一。这些文化北漂人士的社会背景不同,生活态势各异,但他们都在努力拼搏着,带着失败的创痛和悲伤,带着成功的喜悦和欢愉。本书展现的就是文化北漂人士与众不同的传奇,人生的遭际和沉浮,生活的体验和砥砺,以及对历史文化的追溯和探寻。 本书以口述实录方式真实记录了一些从事教育、影视、文学、绘画、音乐、出版、文物各领域工作的文化北漂人士个性独特的情感故事,展现出新旧世纪交替时期特殊年代下特殊地点、特殊人群的情感史、生命史和生活史,能让每一个读者都得到智慧的启迪和心志的激励。 目录 序言:诉说·倾听·记录/3 等待角色 ——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生宋方金/1 笔墨黄土 ——保险公司员工连环画画家李志武/14 一个人的美术史 ——画家、诗人魏尚河 /34 北国之莲 ——画家刘军/46 梦是唯一的现实 ——自由撰稿人、独立电影人黄文莱/61 都市游牧者 ——画家、教师王晖迪/74 东子北向 ——酒吧歌手李东/88 何处家山 ——诗人、网站编辑陈逸 /101 微花轻飞 ——画家薄卉/115 夹缝中的朗诵 ——诗人张杰和杜涯/126 相忘江湖 ——青年作家、编辑胡明刚 /149 心安是归处 ——中国少年作家班辅导作家王慧勤 /172 一耽成就 ——“一耽学堂”总干事逄飞 /188 心灵安置 ——装置艺术家易力/205 云水行脚 ——琉璃厂青年书法、篆刻家朱宏伟 /214 天下同 ——影视编导傅鹏/227 胼手胝足 ——艺术设计师曾权兄妹/243 漂泊和守望 ——文物考古学者宝世宜/259 后记:拾掇·追溯·探寻/273 试读章节 关于电影《飞》,是有缘起的。 离开家乡很多年了,有两个人至今难忘。 一个是放猪的,在我读小学的那个村子里。他每天赶着一群猪从我们学校门口走过。那个时候,他三十五六岁,瘦而沉郁,总是肩上扛着一根鞭子,腰里别着一个酒瓶。鞭子从没见他用过。每当有不听话的猪跑进我们学校,他咕噜咕噜一阵召唤,猪就乖乖地回到队伍中了。酒瓶倒是时不时地从腰里一把拽下来,脖子一仰就是一口。那个时候,我觉得他的生活浪漫极了,天天跟着一群猪在田野上游荡。但很快就听说,他是一个疯子——他想娶中央电视台一个女新闻播音员做老婆(北京的),其余的人,他都看不上。于是一直就没有找到老婆。我跑到一个有电视的人家专门看了那个女播音员。那个优雅的女播音员在80年代的黑白屏幕上每天晚上7点准时告诉人们世界大事。看完之后,我惊呆了。再见到放猪的那个人后,我对他简直崇拜了。住在电视里的人,他都敢想娶来做老婆!这是一个多么牛的梦想啊。虽然不能实现,但他宁可不娶。到哪里才能找到这么绝的人呢? 另外一个,是我们村的。他在我的记忆中一直很年轻,因为他很年轻的时候就死于一瓶老鼠药。他瘦瘦的,很矫健,不爱干农活,经常在村子里消失,去了外面的世界,回来就跟别人讲述他在外面闯荡的经历,比如,给大老板做保镖,和黑道人物搏斗厮杀……大家都听得神往。他就靠那些经历活着。后来我看录像的时候看到了他说的那些情节,才知道那是他吹的。但他确实去过少林寺,他给我们看过他去河南的车票。至于学没学到武艺就没有人知道了,反正没见他和人动过手。有一天,他爱上了一个女孩。那个女孩是个打工妹,他在青岛闯荡江湖的时候认识的。他爱得不可救药,但那个女孩不爱他。不爱他的原因没有人知道,也许根本就是找不到任何原因爱他。他很痛苦,天天追随着那个女孩。那个女孩不堪其扰,说你买辆摩托车吧,你能买上一辆摩托车我就跟你。80年代,摩托车牛极了。他当然买不起,他没有钱,也没有有钱的父母。他痛苦,在村子里焦躁地游荡。他疯狂地借钱,借不到。他甚至想把自己家的房子卖掉,但他家房子太破,卖了也买不起摩托车。他睡不着,一夜一夜地在村子里游走,双眼布满血丝。人们说他疯了。像是验证人们的猜测,他吞了老鼠药。发现、抢救。有一阵他好像清醒了,坐起来,说,一年以后我会开着摩托车去接她,然后躺下就再也没有起来…… 今年夏天,我带女朋友戚峻玮回家乡。当她陶醉于乡村景色的时候,我却突然在一个转弯的时候看见了那个放猪的人,他在田野里,在猪群中间,肩上扛着那根鞭子,腰里别着那个酒瓶。20年了啊,他竟然还在那里。我的心一阵苍凉,另外一个人——那个同样被称为疯子的青年,猛然就浮上了心头。那一刻,或者一直以来,我感觉到他们从来就不是疯子,他们只不过听命于自己内心的愿望,只不过是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女人,只不过是想伸出一只手,抓住和自己绝缘的东西。其中一个,隔着一台电视机;另外一个,隔着一辆摩托车。一个,依然在大地上游荡,和猪群、烈酒为伍;一个,沉睡于泥土深处,听青草呢喃…… 然后,秋天就来了。很多故事会在秋天来找我,我的一年从秋天开始。这两个人——或者说这两个朋友,也光顾了我的记忆。但我这次不是写他们。他们只是我即将要写的这个故事的缘起,我在这个故事里要写的是我自己。因为我和他们一样,曾经那样渴望着追寻如同星辰一样高远的东西,而且,至今如此。 在北京温暖的秋天旁边,我终于为电影剧本《秘密心灵》写下了“淡出”两个字,标志着从2004年7月份以来的关于这个电影剧本的工作告一段落。我如释重负。 2004年7月份,我与这个故事相遇;8月份,我写下了第一稿,但也就是在第二天,我推翻了全部剧本,并开始重新写作这个故事;写到一半的时候,这个故事搁浅了。搁浅的原因有二:一、故事里的“多多”长大以后我写不下去了,她长大以后我怎么写感觉怎么别扭;二、写作时间难以保障,我同时还在做着另外一些工作。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10月份。感谢祖国,赐予了我7天长假。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写了7天,续完了后半部分。但同样是在第二天,我又立即推翻了后半部分的全部工作,“多多”长大以后的生命线路和感觉依然是别扭的。但这次我决定向老师和朋友求助。我把这部电影剧本打印出来,给了我敬爱的刘震云老师一份,还有我尊敬的朋友你一份。事实证明,我的做法有多么英明。刘震云老师在一个下午肯定了我剧本的出发点之后,在方向和感觉上给我做了战略性的规划。刘老师告诉我:要写出一个人心灵成长中的细微波澜。你读完剧本之后,出了一份意见,给了我很多具体的帮助。但不知为什么,在一天傍晚,我还是决定要给你打一个电话。在通话中,你给我讲述了你小时候的两个愿望。我喜欢你这两个愿望并庆幸自己能够在这个故事里引用。我相信你是上帝派来帮我的。感谢你,让我有机会纠正了这部电影影调的偏差。同样要感谢的,还有我的女朋友戚峻玮,她在深夜一遍遍倾听我被这个故事所缠绕的苦恼,并在关键的时刻帮助我找回了感觉,是她告诉我:你应该引用史迪可的愿望并在她的愿望中完成你的故事。于是,我终于看到了这部电影的最终图景。我开始平心静气。我知道只要走上正确的叙述途径,故事就会把我带到终点。感谢所有人对我的帮助,让我得以在故事中穿梭和飞翔。 P5-7 序言 我们写作这样一本书的念头,缘起于一个小小的游戏。 一次在我家的书房里,我和阿慧、史壹可三个人坐着看书,看累了,就开始说话。史壹可提议做一个小学生的游戏,用“人”组词。于是,一连串的词语也就在眼前蹦跳了出来。人口、人为、人力、人才、人事、人潮、人流、人质、人民、人权、人际……。国人、土著人、法人、代表人、自然人、大人、小人、好人、坏人、情人、官人、夫人、工人、农人、商人、经纪人、老实人、聪明人、蠢人、贼人、城里人、乡下人、本地人、外地人……满满登登地写了好几大张纸还没有写完。忽然发现,用“人”组词是很有意思的,“人”可以修饰许多词语,在词典很容易找得到,但许多“人”被词语修饰,却是词典里所没有的,真有点“名不正而言不顺”的感觉。 那么,一些离开家乡漂泊于北京的人,他们到底是些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要漂泊?坚持了什么又放弃了什么?属于被修饰的人中的哪一类?我们身边有一群被称为“北漂”或者“京漂”的人,犹如词典里被淹没的词一样,北漂总是让人费心寻找,悉心关注,睁大眼睛。 这本书的定位,就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部文化北漂口述实录。 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文化人士,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或许是纯粹地为了实现理想,或许仅仅是为了满足生活、生存的基本需要,无论生活的态势如何,他们都在努力拼搏着,有成功的喜悦和欢愉,也有失败的苦痛和悲伤。每个文化北漂人士,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情感的迷惘与挣扎,生活的艰难和困顿,人生的遭际和沉浮,恰恰成了他们奋斗的力量源泉。在北国古都,他们变得更加坚强和理智;在漂泊旅途,他们边走边唱,寻求自己,超越自己,逐渐把想象中的美好事物变成自己手中拥有的现实财富。 文化北漂群体与改革开放的历史同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北京让他们脱颖而出,使之成为新世纪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坚。故乡和北京,他乡和异域,两种含义不同的概念,成为文化北漂道路上的两个站点。在岁月的沧桑中,他们不停地来回穿梭。尽管经受了种种磨难,遭遇了种种尴尬,但北京依然给他们以一片飞翔的蓝天。这些有着执著追求的外地人,在城市的夹缝和边缘中有滋有味地生息着,展示出京城繁华背后的一道别致的社会人文风景线。 文化北漂群体的存在是合理的,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北京的社会文化系统更完整、更多元,北京的社会影音更立体而传神。在文化北漂一族的眼里,他乡也是故乡,彼岸也是此岸,在不停的奋斗和抗争中,他们完成了生命的超越。 身为文化北漂群体中微不足道的几个分子,我们对伟大祖国的首都怀着美好的向往,为着心中的理想,离乡背井来到这个光辉灿烂的城市。北京是我们的圣地,给了我们一个温馨的生存环境,也给了我们精神上的慰藉,我们诉说、倾听和记录的愿望自然而然地被激发起来。但诉说和倾听是暂时的,声音虽然可以用磁带记录,但必须经过设备才能还原和播放,于是我们想,用文字记录是最合适不过的。这本书既是文化北漂人士心灵的历程,也是时代前进的足音,更是新旧世纪交替,特殊年代、特殊地点、特殊人群的情感史和生命史、生活史。我们相信本书能激发社会各阶层更多人内心的感动和共鸣。 阅读的本身也是心灵交汇契合的过程,文化北漂人士的口述实录,更能让广大读者得到智慧的启发和心志的激励。 我们唯一能做到的,是回归到生命情感的原始和真实,让我们随着文字,倾听一下内心深处的声音。 与坊间诸多北漂题材的书籍不同,这本书没有丝毫的虚构夸张或者编造的成分。我们先根据实地采访录音进行整理,完全保持叙述者的个人风格,紧接着用采访笔记真实记录了采访过程的细节以及采访者的片断感受,然后再链接讲述者的照片以及相关的文艺作品及其他材料,从而体现本书应具有的“货真价实”特性。本书中的文化北漂人士,涉及教育、影视、文学、绘画、音乐、出版、文物各个领域。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体验,不同的生活,体现着不同的对人生社会和历史文化的思考。我们的访谈没有提纲,采访者和讲述者都处于一种最松弛、最自然的状态,这种说话或许是漫无边际的,但恰恰这样的“漫”反映出“漂”的原生态和原声效果,透露出最本真的生命精神气息。访谈的过程是重新审视自己、宣泄情怀的过程,而这种过程是多么的重要! 在现在这个时代中,任何一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个合适的话语通道。此书的写作和出版,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我们也不想简单地用“成功”或者“失败”,“富贵”或者“贫贱”这样干瘪冰冷的词语,来轻易评定或修饰正在“痛并快乐着”的文化北漂人士。他们无需任何修饰。 我们也绝对不会修饰我们的话语,我们只是探寻这个美丽的世界。 什么改变了我们的声音? 2005年12月30日于北京通州 后记 在电脑前,我终于打完《文化北漂访谈录》的最后一篇。身心一轻,推开窗门。窗外歌声盈耳,对面就是幼儿园。孩子们唱着世界上最纯真的歌,合着欢快的节奏跳舞,他们张开双手转着圈。我的孩子也在里面,像欢叫的燕子。她时不时回头张望自己的家,她知道,爸爸妈妈在窗口望着她。她知道,幼儿园的对门就是她的家。真的是她的家吗?我迷惘着。 这个家现在还不完全属于我,它在银行里押着。我和妻子为它努力的蹦哒着,做教师,做编辑,看稿,写书,打工。我们大部分的精力和心血都花在这上面了。仿佛我们负着一座山似的,像串在一起的青蛙,挣扎着,蹦哒着。在江南的山上,我们的家破旧不堪,我们想在京城安个家。没想到,这个家这么沉重,让我们心力交瘁。 为了一个家,我们三口从江南漂来,成了文化北漂大军的一员。我无法想家,但孩子无忧无虑的歌声,天真无邪,至少让我得到安慰。幼儿园旁边,一群老太太扭动着木兰扇,旁边是咚咚哐哐的锣鼓和新时代的歌曲。北京的秧歌锣鼓音乐真的走进了新时代,而我们这群“文化北漂”还是游荡在生活的边缘。 在电脑前,我终于打完《文化北漂访谈录》的最后一篇。身心一轻,推开窗门。窗外歌声盈耳,对面就是幼儿园。孩子们唱着世界上最纯真的歌,合着欢快的节奏跳舞,他们张开双手转着圈。我的孩子也在里面,像欢叫的燕子。她时不时回头张望自己的家,她知道,爸爸妈妈在窗口望着她。她知道,幼儿园的对门就是她的家。真的是她的家吗?我迷惘着。 这个家现在还不完全属于我,它在银行里押着。我和妻子为它努力的蹦_哒着,做教师,做编辑,看稿,写书,打工。我们大部分的精力和心血都花在这上面了。仿佛我们负着一座山似的,像串在一起的青蛙,挣扎着,蹦哒着。在江南的山上,我们的家破旧不堪,我们想在京城安个家。没想到,这个家这么沉重,让我们心力交瘁。 为了一个家,我们三口从江南漂来,成了文化北漂大军的一员。我无法想家,但孩子无忧无虑的歌声,天真无邪,至少让我得到安慰。幼儿园旁边,一群老太太扭动着木兰扇,旁边是咚咚哐哐的锣鼓和新时代的歌曲。北京的秧歌锣鼓音乐真的走进了新时代,而我们这群“文化北漂”还是游荡在生活的边缘。 …… 在漂泊中,历史完成了轮转,生命和情感得到了回归。 在北京,再也没有原生土长的北京人了,他们更多地被外来人融合了,就像满清的文化被汉族的文化同化了一样,文化北漂就是当今一群在生活和情感上融化北京的有生力量。文化北漂人士一融合进北京,就成为新的一代北京人。北京无法拒绝文化北漂。生命的迁徙和情感的流动无法拒绝。作为一个文化北漂,我最迫切做的工作就是追溯_种文化漂泊的踪迹,寻找文化漂泊的歌声。 文化北漂是客观的存在,我们不能忽视,更不能淡漠。 现在许多人缺乏的就是返朴归真。没有这个真,就陷入浮华、浮躁、虚妄中,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定位。在北京时尚的背影中,我看到了失落了的更多的本质的真实,我们写这本书也是看到更多的心灵和生活的真实。这是时代的记忆,也是我们在文化北漂生活的一种纪念。 这本书花了我们将近一年的时间,为此我们远离了一切能影响写作的因素,甚至一些晋身之阶。我们已经将全身心投入到这个工作中。这个工作使我们感到充实。我们要感激乐意接受我们采访的北漂人,他们与我们一直保持愉快的合作,我们一见如故,我们同命相怜。我们听到了许多没有听到的真话。在这个处处被矫饰的年代,真话显得更加珍贵,就像酷暑中的凉茶,就像重金属摇滚后的轻音乐一样,至少能清人耳目。因此,我们为自己深深欣慰。 我们这本书,没有回避,矫饰,渲染,没有世故和虚伪和造作。坦诚相见,率真相待,广交朋友,这才是我们的本质和初衷。北漂无所谓成功与否,著名与否,记录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有些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他们是正在努力的人,需要我们去宣扬,或许我们对他们有所帮助,或许他们对我们有帮助,或许对他们所在的单位和出版社有帮助。至少我们可以练习“打靶”技巧,锻炼为人交往处世的能力,给读者提供一个新鲜活泛的话题。 多方得益,互惠互利,何乐不为呢? 这本书是我们心血所凝所化,这是我们和“文化北漂人”的心灵纪念碑,也是一个岁月的里程碑。我珍爱它就像珍爱自己的生命,它是真实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如果能让读者感动,是我们的造化。 我们已经努力做了,也就心满意足了。在采访中,常遇到设备故障,重新录音,录音效果不清晰,再加上叙说者乡音浓重,混乱重复,整理中,尽力调整妥善解决。这是我们感到遗憾的地方,但是我们不会瞎蒙人。相信这是一本货真价实的地道的书。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是我们花费心血最大的一本书,假如读者通过此书能交上诚实而善良的文化北漂朋友,相互携手,我们将会感到由衷的欣慰。我们虔诚祝愿所有的读者,还有正在努力实现人生目标的文化北漂人士心想事成。 2006年4月10日于北京通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