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城外的向阳湖(上下)/向阳湖文化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城外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城外的《城外的向阳湖》全书详细介绍了“向阳湖文化”的挖掘、抢救过程,记录了作者一个人的“文化苦旅”,首次披露作者与众多文化名人及“向阳花”们亲密接触的内幕,并收录了大量书信、题字等,配发插图若干幅。可以说,这是开发向阳湖文化珍贵的备忘录,亦是一个地方文化品牌的历史档案。

内容推荐

李城外的《城外的向阳湖》是向阳湖文化丛书之一,以日记的形式,详细记录了“向阳湖文化”的挖掘、抢救过程。

《城外的向阳湖》全书按1994年至2009年16年的时间顺序,前后两个“八年抗战”,分上下册,约80万字,正好作为“丛书”的压卷。

这本“日知录”真实反映了作者十多年来的心路历程,从中可以读出作者的书情、友情、亲情与人情,也折射出咸宁政坛的侧面及鄂南文坛的多面。

目录

总序一

总序二

上册

 卷之一

1994年春

1994年夏

1994年秋

1994年冬

 卷之二

1995年春

1995年夏

1995年秋

1995年冬

 卷之三

1996年春

1996年夏

1996年秋

1996年冬

 卷之四

1997年春

1997年夏

1997年秋

1997年冬

 卷之五

1998年春

1998年夏

1998年秋

1998年冬

 卷之六

1999年春

1999年夏

1999年秋

1999年冬

 卷之七

2000年春

2000年夏

2000年秋

2000年冬

 卷之八

2001年春

2001年夏

2001年秋

2001年冬

 插图目录

下册

 卷之九

2002年春

2002年夏

2002年秋

2002年冬

 卷之十

2003年春

2003年夏

2003年秋

2003年冬

 卷之十一

2004年春

2004年夏

2004年秋

2004年冬

 卷之十二

2005年春

2005年夏

2005年秋

2005年冬

 卷之十三

2006年春

2006年夏

2006年秋

2006年冬

 卷之十四

2007年春

2007年夏

2007年秋

2007年冬

 卷之十五

2008年春

2008年夏

2008年秋

2008年冬

 卷之十六

2009年春

2009年夏

2009年秋

2009年冬

 附录

向阳湖的守望者

官场学者李城外

时隔13年,向阳湖再次走上“国是论坛”

插图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20090101

元旦假期如何过,最佳去处是苏州。朝发夕至,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汤玉林宴请我晚餐,席间大谈苏州的历史与文化,咸宁自然相形见绌。但我对向阳湖文化如数家珍,也多少提高了一些“底气”。苏州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底蕴均不亚于省会南京,而咸宁则只能为自己融入武汉“1+8”城市圈为幸。尽管咸宁与苏州表面看是无可比拟,但攻其一点,在干校文化研究上却是可以独占鳌头,为苏州所不及。

苏州大学的友人王尧是研究“文革”史的专家,也多次邀请我到苏大讲学,这一番美意是不可以辜负的,何况儿子熟了是该校的毕业生。

20090102

上午游虎丘,在冷香阁看到俞平伯先生一幅“旧时月色”的题匾,我不由得记起老先生下放河南息县干校时的一些诗词,其中有首《无题》云:“茅檐极低小,一载住农家。侧影西塘水,贪看日夕斜。”冷香阁乃文人雅集之处,游园命笔时的俞老大约也是不会想起这首小诗的。

下午,逛苏州书城,购《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墨迹》(16开精装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其中有冰心、沈从文、史树青等向阳湖文化名人手迹。又,《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冰心》(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解读巴金》(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0090103

返程途中,北京李世奎先生打来电话,称咸安区将在北京组织文化人座谈会,何祖渠和司徒新蕾夫妇开了名单,委托他帮忙邀请电影口的一些“五七”战士参加。李先生的热情我是有体会的,他不仅曾热情接待过我,还召集向阳湖人开列了电影口几个连队的名单。下周又要见面了,座谈会上还有多少熟悉的面孔啊!

20090104

黑龙江省研究“流人学”的专家李兴盛来信:“大作四册及相关报刊、手谕,最近收悉,谢谢!/‘文革’中文化部在贵市向阳湖建校,将大批文化名人下放干校劳动,正如古代流人的流放那样,这对于下放者来讲是不幸的。但对贵地来讲,却成为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您多年来对这笔遗产的宣传、弘扬与研究,贡献多多。虽然是初步浏览,但这种印象就已是深印脑海。/拙著《中国流人史》由于出版已久,手中存书仅有几部,无法奉赠,现将今年增印版的《东北流人史》及其他几册奉赠,请予指正。”其他几册为诗人吴兆骞系列(1—3),而更为难得的还有一本《李兴盛学案》,可视为研究李兴盛的蓝本。

20090105

武汉出版社“向阳湖文化丛书”责编打来电话,催促尽快将7本书定稿,争取早日一鼓作气推出来,否则一拖下去,出版社忙于编印教材、教辅,恐耽误“丛书”的出版。我解释说春节前公务实在太忙,春节后当快马加鞭。但检查主观原因,关键是自己有所松懈,如近些时开博沉迷其中,花费时间过多,当及时调整。

20090106

今日在崇文书城,淘得久觅不得的《俞平伯全集》(1—10,精装本,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粗翻目录,第一卷有《零篇诗草》,收有多首作者在河南息县干校的诗作,第十卷则有作者1969年至1973年的干校日记,均为极为珍贵的“五七”干校史研究资料。晚上在家翻阅,依然不禁喜出望外。向阳湖文化研究一旦和其他干校结合起来,眼界更宽,天地更大。

20090107

上午咸安区委宣传部黄部长和熊副部长来,商议周六在京召开向阳湖文化人联谊会事宜,我帮助逐一敲定了将与会的100余人名单,并和宋木文、阎纲、吴桂凤等人通电话。下午又复印了研究会的有关资料,准备会上发放。咸安区考虑欠周,座谈会议程竟没有安排我发言。我主动提出花几分钟时间介绍向阳湖文化研究会的工作,黄部长才似有所悟,采纳了我的意见。为了事业,也就无心计较了。

20090108

为了准备周密一些,今日行前不仅带了照相机,还破例带上摄像机,并临时学习操作。中午金戈来坐,告诉我一消息,他们报社被通知派胡武生随行参加此次北京座谈会的报道。这让我心中踏实一些,研究会有一名理事参加,我这个会长的担子轻多了,可以腾出手来办更重要的事情。但还是马上布置胡武生做好摄像、录像的准备,并把座谈会的侧记写好。晚上与咸安区委涂副书记、宣传部黄部长及熊、廖两位副部长同乘火车从武昌至北京。一路上,我又打电话通知金戈,让明天出发的胡武生带上一个大签名本,以备会上使用,为研究会留个纪念。

20090109

上午住进王府井附近天伦松鹤大饭店。不多时,司徒新蕾来了,她是向黄部长解释电影口参会人员的事。听黄说,2日,她在京主持了一个在京文化人联络筹备会,司徒、刘建中、杨德炎、林阳、柴志湘等人参加,为开好座谈会出了不少好主意。

下午和晚上我帮助联系有关文化人。咸安区有个大的疏忽,北京媒体几乎没有邀请人参加,我建议黄部长重视京城媒体的宣传,并临时利用自己的关系,请了新浪网、《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北京青年报》、《作家通讯》等媒体的记者,还自己作主,通知了对向阳湖文化宣传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两位友人——全国政协文史委办公室主任王合忠和中国文化管理学会会长汪建德。

P481-484

序言

一座纸上的“干校博物馆”

世界是平的。随着新世纪的步伐即将走过第一个十年,一部世界史正重新书写,而列宁的名言“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仍铭刻在心。回望十年“文革”史,我们的民众需要自省,我们的民族需要反思。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有识之士不仅积极呼吁,并身体力行地做着开拓性的工作。于是,新的名词“向阳湖文化”随之应运而生。

向阳湖是原文化部“五七”干校所在地,曾下放这里的文化人达六千之多,汇集了中国一流的文化精英。这些“五七”战士在咸宁干校期间,有的沉默,有的沉沦,更多的是承受,也有少数人抗争。他们在患难中每每体会真情,逆境中从未放弃希望,既亲历了命运大跌宕的强烈反差,又目睹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艰辛。这段岁月引发他们痛苦的思索,激发他们不懈地追求,对干校结束以后的人生产生了极大影响。向阳湖的历史,无疑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史的一部分,注定也会成为当代政治史和社会史的一部分,其研究价值和抢救意义不言而喻。

时空在变幻,历史在沉思。咸宁市向阳湖文化研究会自2000年端午节成立以来,以挖掘“向阳湖文化”为己任,在全国可谓领风气之先。

这支团队在会长李城外的带领下,抢救、整理了大量书信、日记、回忆录,收集了不少老照片及实物,同时还编辑有关文史资料专辑、创办《向阳湖文化报》、拍摄专辑片、发行纪念封、建立网站、出外讲学,从而使向阳湖名声大噪,引起海内外文化界瞩目。向阳湖这块名不见经传的地方,还被列入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鄂南一处新的人文景观。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向阳湖的历史也许早已烟消云散,“向阳湖文化”至今仍将是一块无人开垦的处女地。

荣获首届中国出版奖的武汉出版社以独特的战略眼光和气魄,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继2006年推出颇具社会影响、获得广泛好评的“潜在写作文丛”之后,又隆重推出全国第一套干校文化丛书——“向阳湖文化丛书”,为特殊时代留痕,为文化名人存照,功莫大焉。本丛书的出版,就如同建了一座纸上“干校博物馆”。它包括《话说向阳湖——京城文化名人访谈录》、《向阳湖纪事——咸宁五七干校回忆录》(上、下)、《向阳湖诗草》、《向阳湖文化研究》、《城外的向阳湖》(上、下)7本,是向阳湖文化研究成果的首次集中展示,对推动全国“五七”干校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的影响,不仅在国内,还会波及海外;它的价值,不仅在当代,更会流芳后世……

(作者系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国际博协亚太地区主席)

后记

我自14岁起开始记日记,坚持至今。近几年来,一直埋头编辑“向阳湖文化丛书”,直到有那么一天,我忽发奇想,何不从日记中摘录有关向阳湖文化的部分,真实反映开发咸宁“五七”干校文化的轨迹,了解一个地方文化品牌是如何打响,如何从鄂南走向全国乃至海外,从而形成一部有史料和研究价值的书呢?

记起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尧写过一篇《城外的向阳湖与向阳湖的城外》,我从中受到启发,遂将书名敲定为《城外的向阳湖》。其义凡三:一则我是研究向阳湖文化的先行者,二则向阳湖地处咸宁城外,三则我的血脉已融人了向_阳湖,两者密不可分。于是,我立即请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周明先生题了签,按1994年至2009年16年的时间顺序,前后两个“八年抗战”,分上下册,约80万字,正好作为“丛书”的压卷。

全书详细介绍了“向阳湖文化”的挖掘、抢救过程,记录了我一个人的“文化苦旅”,首次披露我与众多文化名人及“向阳花”们亲密接触的内幕,并收录了大量书信、题字等,配发插图若干幅。可以说,这是开发向阳湖文化珍贵的备忘录,亦是一个地方文化品牌的历史档案,可与“丛书”的前几本互为参照,它的分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其独特意义也不言而喻。在整理日记的过程中,我时常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觉自己是多么幸运,一生的事业竟和六千文化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继而可以从海内外所有心存“干校情结”的“五七”战士中找到知音。

这本“日知录”亦真实反映了我十多年来的心路历程,从中可以读出我的书情、友情、亲情与人情,也折射出咸宁政坛的侧面及鄂南文坛的多面。从地方党政领导的频繁更换,可以体会向阳湖文化宣传的时冷时热;从我工作的几次变动,可以看出向阳湖守望者的艰辛。但我坚信梁任公的一句名言:“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善治其十亩之田所成就一样),只要尽自己的力量去做,便是第一等人物。”任何工作,无论空间多么窄小,只要能真正沉下心去,痴迷其中,都能干出名堂。如果能坚持十多年,就一定可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由于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我于繁忙的工作之余,长期坚持为写作《中国“五七”干校始末》积累素材、夯实基础。2009年春上,我率团考察了全国第一个“五七”干校——黑龙江柳河等地,秋季又参观了宁夏石嘴山国务院直属“五七”干校博物馆。同时,在多方大力支持下,不仅联合各地有志于干校文化的研究者,发起成立了咸宁市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而且牵头创办了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这一切似乎都水到渠成。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门新兴“向阳湖学”呼之欲出,“五七”干校的研究也一定会日益兴旺。

正当本书紧张统稿,即将杀青之际,从京城又传来喜讯,在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上,20多名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建议保护开发向阳湖文化资源。因此,这一“跨世纪工程”的竣工,也算是正逢其时吧。

最后,感谢原新闻出版署署长宋木文先生和著名文物专家吕济民先生分别为这套“向阳湖文化丛书”作了总序,二老将“丛书”的价值和意义已说得很到位,无需我再在这里饶舌了。

李城外

2010年3月于向阳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