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向您介绍了中国近现代的十大出版家,包括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先驱——张元济、雄才大略创“中华”——陆费逵、商务出版巨匠——王云五、开明出版第一人——张锡琛、教育出版家——叶圣陶、拓展进步新“生活”——邹韬奋、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奠基人——胡愈之以及张静庐、徐调孚、赵家璧。让您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出版业,也是纪念这样一群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为科学知识的普及、文化教育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以及国民素养的提高所做的贡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近代十大出版家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冯春龙 |
出版社 | 广陵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向您介绍了中国近现代的十大出版家,包括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先驱——张元济、雄才大略创“中华”——陆费逵、商务出版巨匠——王云五、开明出版第一人——张锡琛、教育出版家——叶圣陶、拓展进步新“生活”——邹韬奋、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奠基人——胡愈之以及张静庐、徐调孚、赵家璧。让您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出版业,也是纪念这样一群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为科学知识的普及、文化教育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以及国民素养的提高所做的贡献。 内容推荐 所列十人为张元济、陆费逵、王云五、章锡琛、叶圣陶、邹韬奋、胡愈之、张静庐、徐调孚、赵家璧。始于戊戌维新志士,迄于新中国文化元勋。我生虽晚,但犹及见其中叶圣陶、张静庐等先生。至于书中所涉及之顾颉刚、郭绍虞、丰子恺等其他文化名流,亦曾获捧手问教,所以读之倍感亲切,得益非浅。 目录 序 张元济——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先驱 陆费逵——雄才大略创“中华” 王云五——商务出版巨匠 章锡琛——开明出版第一人 叶圣陶——教育出版家 邹韬奋——拓展进步新“生活” 胡愈之——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奠基人 张静庐——出版家兼出版史家 徐调孚——作者的知音 赵家璧——独具慧眼的文学编辑 后记 试读章节 与图书出版结缘 陆费逵于1886年9月17日出生在陕西汉中。其祖籍在浙江桐乡。他的先祖陆费墀在清乾隆年问曾任《四库全书》总校官、副总裁,参与《四库全书》的编校工作,前后达20年之久。其父陆费芷沧曾在直隶、山东、河南、汉中等地做幕僚。陆费逵6岁时,因父就任江西南昌府幕僚,于是举家由陕西迁徙到江西南昌。其母是李鸿章的侄女,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在陆费逵幼小时,母亲就教他学习四书五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其一生虽仅受“母教五年,父教一年,师教一年半”,但他自幼勤奋刻苦,聪明好学,广泛阅读各种新式书籍报刊,其中,三年间,“(在南昌一阅书报社)把当时新出的书籍杂志,差不多完全看过;旧书也看了许多。遇欢喜的,便摘抄于簿子上;遇不懂的,也记出来,以便查书或问人……从十七岁到二十六岁,每日早六时至八时,一定自修,晚问也差不多总是自修或编著。”综观陆费逵的求学经历,他主要是靠自学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功底,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楷模。 陆费逵的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处于大变动的时代。他目睹了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继而接受了维新思想。他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我国戊戌变法的失败对比中,认识到西学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性。1902年,年仅17岁的他在南昌与人合办正蒙学堂,后因经济困难,学堂仅维持了8个月。1904年,他来到武汉,创办了新学界书店,自任经理,销售《革命军》、《警世钟》、《猛回头》等革命书籍。另外,他还自撰《岳武穆传》(未刊),抒发反清爱国的思想。1905年,积极参加日知会的组织工作,并参与起草日知会章程,任该会评议员。同年秋,与张汉杰等人接办《楚报》,担任该报主笔。因该报抨击当局,言辞激烈,遭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查禁和通缉,后逃往上海。他原本打算从上海东赴日本求学,但因经济拮据而未能成行。于是,应邀出任昌明公司上海支店经理一职,参加上海书业商会章程起草。书业商会成立后,担当评议员兼书记,同时担任职业补习夜校主任和《图书月报》主任。这样,陆费逵踏上了与图书出版业为伴的人生旅程。 1906年冬,陆费逵应邀加入上海文明书局,除襄助经理兼任编辑员外,同时担任文明小学校长和书业商会学徒补习所教务长。当时,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学制的确立,社会对新式教科书的需求量很大。针对这一情况,他在此期间曾与俞复、丁福宝等人编辑了《初小国文读本》、《初小修身读本》、《初小算术读本》等教科书。这些教科书无论是编排体例还是课文内容都是精心打造,特色鲜明,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为当时的教育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但由于文明书局规模不大,实力有限,无力筹措更多资本,使得这一富有意义而且市场前景广阔的事业难以为继,所以,陆费逵等人编辑的教科书在仅仅出版了几册之后,这项工作就告中断了。但这一经历,对他日后从事书业还是产生了重要影响。 正当他为此抱憾之时,当时独树一帜的商务印书馆对他发出了真诚的邀请。陆费逵在文明书局期间,经常和商务印书馆的高梦旦先生一起出席上海书业商会的有关活动,双方相互了解。由于他既通晓印刷发行事宜,又有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对书业的每个环节都很精通,是一位出版业不可多得的全才,深为高梦旦所器重。经高梦旦与张元济商议,1908年秋,商务印书馆以重金聘请陆费逵加入。 来到商务后,陆费逵先担任国文部编辑,次年春出任出版部长、交通部长兼师范讲义社主任,并编著《简明修身讲义》、《最新商业修身讲义》和《伦理学讲义》等教材。1909年2月,商务印书馆创办《教育杂志》(月刊),陆费逵担任主编。 P31-32 序言 予尝读老友俞君筱尧佳作《书林随缘录》,流连讽诵,想慕我国近世出版界诸多仁人志士,为中国文化事业之进步,立下不朽之功。所惜其书所记系随缘鳞爪,语焉不尽。于是告爱好我国出版史之冯子春龙,嘱赓俞君之作。未及二年,喜见春龙斐然成章,所著《中国近代十大出版家》已脱稿。 所列十人为张元济、陆费逵、王云五、章锡琛、叶圣陶、邹韬奋、胡愈之、张静庐、徐调孚、赵家璧。始于戊戌维新志士,迄于新中国文化元勋。我生虽晚,但犹及见其中叶圣陶、张静庐等先生。至于书中所涉及之顾颉刚、郭绍虞、丰子恺等其他文化名流,亦曾获捧手问教,所以读之倍感亲切,得益非浅。 春龙有意续写金灿然等前辈出版事业。深望筱尧兄等出版界老人,能予以赞助,早观厥成。犹记一九六三年,我在中华书局整理《张謇日记》时,曾亲见金灿然总编辑与赵守俨兄组织郑天挺、唐长孺、王仲荦等专家学者点校二十四史。书局对专家生活备极照顾,出必车,食必鱼。而金总编辑却自奉甚薄,每天在大食堂排队买饭,啃大白菜。老前辈之廉洁仪型,值得后人矜式。 我识春龙二十年,深敬其能在纸醉金迷、酒绿灯红之中,保持清醒,淡泊利禄,折节读书。已届中年,犹毅然至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日进,行日修。所有此一切,均足征其志趣远大,智虑过人,异日定能为国家人民立功建业,其前途将未可量,愿与春龙共勉之耳! 二零零五年八月 时年八十有三 后记 2002年9月,我有幸进入南京大学历史系,师从李良玉教授攻读中国近现代史博士学位。在李老师的热情鼓励和悉心指导之下,我选择了中国近现代的出版业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接触这一不太为学术界所重视的领域之后,张元济、陆费逵、邹韬奋等一大批近代出版家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了我。我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这样一群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为科学知识的普及、文化教育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以及国民素养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无疑是我们民族的精英。历史研究不应该忘记他们!这就是我写作本书的基本动机。 在本书的构思和写作过程中,我有幸得到了许多前辈学者和友人的帮助。老一代出版家宋原放先生对本书寄予了很高期望,对所选人物提出了许多中肯意见,并提供了一批重要资料,经常来信询问写作的进展情况。本书所选的十位出版家正是依照宋老的意见确定的。南京大学卞孝萱先生也就有关问题提出了宝贵意见,并主动介绍有关线索,便于我与有关出版家的亲友们联系。祁龙威先生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我的成长,当得知我的这一计划后,主动将俞筱尧先生赠送他的《书林随缘录》一书转赠予我,并为拙著赐序,嘉勉有加。九十六岁高龄的著名书法家瓦瓮先生冒着酷暑为本书题签,令我感动不已。在此,我向这四位尊敬的前辈致以深深的谢意!另外,在写作过程中,蒋志强、王建富、陈向阳三位学友帮助查阅了许多资料,并分别撰写了叶圣陶、赵家璧、邹韬奋等部分的初稿。马宏柏博士及时提供了徐调孚先生“火线救手稿”的史料,更正了学术界多年来在这一问题上的时间错误。中华书局的高俊江先生从中华书局档案室中帮助找到了徐调孚先生1951年的照片,弥足珍贵。北京《出版史料》杂志社的张巍先生也热情相助,提供了章锡琛先生的照片。同事马约生博士代为翻拍了有关赵家璧先生的照片。在此,对于所有给予我帮助的前辈和友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写作过程中,我还参阅了海内外一些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其中,大多成果均在每篇文章的文末“主要参考文献”中列出了。没有他们的研究工作,要完成本书的写作,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书中一定还会存在许多缺点和错误,热忱欢迎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冯春龙 二零零五年六月于扬州瘦西湖畔晴云斋 补 记 就在本书定稿、排版之际,得悉宋原放先生不幸辞世的噩耗,心情非常沉痛。宋老是我国当代德高望重的出版家,长期担任上海市出版界的领导工作,毕生献身于人民的出版事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率先倡导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出版学,晚年致力于中国出版史的研究,创办了《出版史料》杂志,主编了《中国出版史料》、《上海出版志》,出版了《中国出版史》、《出版纵横》等著作。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宋老给予了多方指导和鼓励,并主动提供了一批资料,谨以此书向宋老致以深深的悼念。 冯春龙 二零零五年八月于扬州瘦西湖畔晴云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