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童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薛原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朝花夕拾,最忆是童年。童年印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珍藏,也是讲给孩子们听的不老的“童谣”,呈现于本书的就是流淌在时间河流中的童年记忆。胡适、梁漱溟、沈从文、郁达夫、梁实秋、焦菊隐、白先勇等文化名人的童年回忆映现出时代的变迁、文化的更迭、童心的纯挚。无论命运遭际如何,回挈重年总是这般清朗悠长,共同点染出人类生命中的永恒——童真。

内容推荐

本书是文化大家自述童年的回忆文章结集,编选了胡适、沈从文、冰心、郁达夫、梁实秋、林语堂、丰子恺、梁漱溟、季羡林、汪曾祺、萧乾、冯亦代等在文化领域颇有建树和影响的文化名人的文章。他们的童年回忆折射了二十世纪以来时代的变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丰富内容,还有成人之后念念不忘的童真童趣。文化大家的童年,给孩子看,是一种释放;给父母看,是一种启示;给忙碌的成年人看,是一种深刻的唤醒。

目录

儿时影事

九年的家乡教育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童年杂忆

儿时的回忆

我在小学

少之时

学画回忆

大王庙

青灯有味

一个瘠弱而又呆笨的孩子

回忆新育小学

忆小学乡土教育

青灯锁忆

我的小学

私塾教育

联话

岁暮忆旧

季幼年的艺术生活

星星点灯

我的课堂

凤凰的星星点点

华老师,你在哪儿?

悲哀的玩具

童年漫忆

“后市街”的童年

我作文的第一个引路人

过去了的春节

最初的梦

一张照片

我的第一位老师

山村·“三国”·童年

终身受益的小学教育

最初的梦

水乡童年片断

北总布胡同三号

上海童年

外婆之死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我一面被处罚跪在房中的一隅,一面便记着各种事情,想象恰好生了一对翅膀,凭经验飞到各样动人事物上去。按照天气寒暧,想到河中的鳜鱼被钓起离水以后拨刺的情形,想到天上飞满风筝的情形,想到空山中歌呼的黄鹂,想到树木上累累的果实。由于最容易神往到种种屋外东西上去,反而常把处罚的痛苦忘掉,处罚的时间忘掉,直到被唤起以后为止,我就从不曾在被处罚中感觉过小小冤屈。那不是冤屈。我应感谢那种处罚,使我无法同自然接近时,给我一个练习想象的机会。

家中对这件事自然照例不大明白情形,以为只是教师方面太宽的过失,因此又为我换一个教师。我当然不能在这些变动上有什么异议。对我说来,这倒又得感谢我的家中,因为先前那个学校比较近些,虽常常绕道上学,终不是个办法,且因绕道过远,把时间耽误太久时,无可托词。现在的学校可真很远很远了,不必包绕偏街,我便应当经过许多有趣味的地方了。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做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又有个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的在那里尽剃头师傅刮脸。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的摇荡。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我还必须经过一个豆粉作坊,远远的就可听到骡子推磨隆隆的声音,屋顶棚架上晾满白粉条。我还得经过一些屠户肉案桌,可看到那些新鲜猪肉砍碎时尚在跳动不止。我还得经过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有白面无常鬼,蓝面阎罗王,鱼龙,轿子,金童玉女。

P023

序言

写童年,写儿童,若能写出童心和童趣,读来便会觉得温馨,会自然而然地发出微笑,虽然对于饱尝过人世辛酸的成年人来说,这微笑有时也不免带上一丝苦涩。

古人笔记很少记述儿童生活,能特别注意童心和童趣的更少。所见者如史悟冈《西青散记》写的:“幼儿学步,见小鸟行啄,鸣声啁啾,引手潜近,欲执其尾。鸟欺其幼也,前跃数步,复鸣啄如故焉。凝睇久立,仍潜行执之,则扈然而飞。鸟去,则仰面谰哰而呕呢,鸟下复然。”要算写得最为生动。

还有舒白香《游山日记》所述:“予三五岁时最愚,夜中见星斗阑干,去人不远,辄欲以竹竿击落一星代灯烛。于是叠几而乘屋,手长竿,撞星不得,则反仆于屋,折二齿焉。”沈三白在《闲情记趣》中,则说他儿时喜欢观察事物,凭空想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只可惜此外就再难见到这样的描写。

史书和其他正经书中的儿童,则不是神童,便是孝子,从娘胎里一落下来便看得出他最后的成就,反正个个都是“小大人”,根本不见童心和童趣了。如《宋史》写周岁的曹彬,“父母以百玩之物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一手执干戈以卫社稷,一手持俎豆从事庙堂,未来检校太师、鲁国公的模样俨然,印把子早就抓到了手里。

《唐书》写三岁的谢法慎,“母病,不饮乳,惨惨有忧色,或以珍饵诡悦之,辄不食。”其实索乳乃是幼儿的本能(常见有母死后还在索乳的记载),得珍饵而不食尤其不合乎平常的情理,却偏要这样写,无非是为了说明此人生而非常罢了。三岁的谢法慎如此,四岁的孔融亦是如此。融“与诸兄共食梨,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由此宗族奇之。”这让梨的故事从汉末流传下来,事情真相究竟如何且不说,记述的目的只在于取得“宗族奇之”的效果,这一点却是十分明白的。为了宣传主流的意识形态,可以不顾平常的情理,可以抹杀儿童的天性,传统礼教的精义,尽在于此矣。

为了宣传,即难免作伪。和“孔融让梨”比美的另一故事是“陆绩怀橘”,《吴志》说六岁的陆绩在袁术拿出橘子来招待时,偷偷将三枚橘子藏在怀中,不小心一弯腰坠落地上了,“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既然“欲归遗母”是行孝的好事,便侭可以光明正大的做,何必偷着藏之怀中呢?即使在今天,小孩子这样做,也是要受家长和老师批评的,不是什么光彩的事。露了马脚再“跪答曰欲归遗母”,虽可称机智,却不够诚实,天真的童心早被传统的“孝道”异化了。

有人说,欧洲到十五世纪才发现人,十八世纪才发现妇女,十九世纪才发现儿童。从儿童本位出发来写儿童,在中国恐怕更是德赛两先生来了以后才有的事。放翁诗“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的意境的确很好,却只能是“已入老境”痛感到“白发无情”的人才有的体会,被父师督责着在“青灯”下课读的儿童是不会觉得“有味”的。因为他们所读的书,决不会是《阿丽斯漫游奇境记》,就连《老虎外婆》之类的民间故事,也没有格林兄弟那样的学者来收集整理,编成足以上升到文学殿堂的好书,来提供给他们,摊在灯盏前面的,不过是三味书屋中要背的“上九潜龙勿用”和“厥土下上上错”一类东西,读来又怎会有味呢。

薛原君将今人忆儿时的文章编为一册,命我作序,正好我有上面这些话说,即写以付之,至于像不像序,那我就不知道了。

二零零六年三月十一日  平江钟叔河于长沙城北之念楼

后记

朝花夕拾,最忆是童年。童年印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珍藏,也是讲述给孩子们听的不老的“童谣”,呈现在本书中的就是跨越百年的童年记忆。从“五四”时期那一代文化大家的童年记忆,到“七零后”年轻人的童年断片,这中间的跨度岂止是几道鸿沟。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在几代人的童年故事里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童年如梦。每代人的童年梦境有着不同的内容。从胡适、梁漱溟、沈从文、郁达夫、梁实秋、焦菊隐,到白先勇、聂鑫森、舒婷、于青,再到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张远山、徐雁、车前子、伍立杨,等等,他们经历着不同时代的兴衰变迁。动乱战争与和平安定,在他们生命的源头也各自彰显着不同的影像。过去的已经老去,后来的人读到他们或者美好安然或者贫困窘迫的回忆,也是复杂莫名的人生滋味涌上心头。其实,无论怎样的人生命运,忆起童年总是清朗悠长。不同时代不同人的童年回忆都写着一个永恒,这就是“童真”。犹如林语堂回答女儿为什么儿童可爱的疑问:因为童真是最可贵的,这世界很复杂,大人多半已经失去天真。

入选本书的作者大多在文化领域有着独特的建树和远播的威望,童年对他们一生的影响自然更引人注目。新与旧,保守与激进,国学启蒙与海外留学,在大时代的洪流里传统文气仍一脉相承,在启蒙与救亡中,在“束缚”与“压制”中,许多人最终成为新旧思潮碰撞与融合催生出的“新文化”的开拓者和传承者。在他们的童年记忆中,散布着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少儿启蒙理念。这些又为现在的为孩子的父母们提供了值得参照的镜子。

1949年之后的童年又是另一番景象。时代已经改变,直到70年代末,“红色童年”成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少先队员,“红小兵”,再到飘扬的红领巾……就像久远的老照片,虽画面朦胧,底色消褪,但印象仍清晰如新,弥漫着“红色交响乐”的旋律。这两代甚至三代人的童年记忆自然与前辈们的童年泾渭分明。

本书的编选缘于山东画报出版社许大昕君的邀约。当许君建议我编选这样一本《童年》时,像是叩响了久闭的门扉,童年的印象如一幅幅褪色的画面在眼前变幻,那些重叠的画面大多单调寂寞,值得留恋或说难以忘怀的是童年的冬天仿佛总是大雪漫天飞舞,趴在窗台上仰着脸看屋檐上透明的冰凌在阳光下一滴一滴地融化……当我开始“童年”的寻找时,猛然感受到了童年世界的丰富,从“他们”的童年里,我看到了岁月的河流尽管一去不返,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是永远不老的。就像冰心老人所说:“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再就是,我正“记录”着琐碎生活中的一种童真——已满六周岁的女儿的成长,给女儿讲述“他们”的童年,可以说也是我响应许君创意的最直接缘由。

在本书的编选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师友的帮助,他们热心提供了自己难忘的“童年”,尤其是长沙念楼主人钟叔河先生还为本书撰写了序言,令我感念在心。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经多方努力,仍有部分作者没能联系上,请本书作者或文章版权持有人见书后与我们联系,以便奉上样书和稿酬。

 薛原

 2006年2月3日于青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