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校园民谣志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李鹰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世上,有些词注定为魅力和激动人的心灵而生,青春、校园、理想、民谣、精神、爱情……在这些词逐渐剥蚀,谈论它们都显得奢侈的年代,如果有人把曾经让这些语词绽放得最灿烂的时代与人物重新推到我们眼前,很我读者免不了要对这位执著的朋友脱帽致敬。这位朋友继承了校园民谣参与者的光荣历史和传统,他低调而真实,为读者讲述着那些“琴弦上的往事”。他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人在讲述,他的背后有高晓松、老狼、沈庆、郁冬、赵节的歌唱和无数在20世纪90年代度过青春岁月的学子的倾听。他没有为善感者留下不陷入沉思和回忆的任何机会。

要不是时光太动听,那些琴弦上的往事不会被人纪念。本书是第一部详尽回顾中国大陆校园民谣风潮的著作。高晓松、老狼、沈庆、郁冬、赵节……一个时代的美好记忆;清华、北大、北广、北工大……一段白衣飘飘的青春时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内容推荐

这本收以如下内容赢得尊敬:《校园民谣》这盘专辑浮出水面的幕后故事;十多位校园民谣风云人物的采访录,讲述他们过去与现在的工作生活状态,以及对校园民谣十年历程的回忆和感想;校园民谣运动参与者撰写的一些回忆性文字。全书配有大量精心搜集的图片,为走过风雨十年路的校园民谣铭主了一段成长的历史。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一、校园民谣来了

在地传说

二、《校园歌谣》的故事

三个天津人

盗版,害死了其中一个天津人

一场不了了之的官司

多年后,另一个天津人也死了

三、细梳当年

2004年对张璐的采访记录

采访霍光

陈涌海的那篇《啸聚草坪》

陈涌海自述

啸聚草坪

许秋汉有关校园民谣的文字

一小撮人理想中的校园歌曲

付志昱的《我关于清华的音乐记忆》片段

我关于清华的音乐记忆

四、人物志

高晓松这家伙

关于校园

关于自己

王阳,老狼

沈庆

踏踏实实逯学军

逯学军的那几百个字和几个片段

卢庚戌、李健、水木年华

李健、世家子弟

缪杰:从年薪20万到水木年华

贾南和崔文斗

赵节,一直很安静

往前倒十年

赵节的作品

五、猛回头

附录

校园歌曲目录

陈涌海与他的民谣(许秋汉)

陈涌海杂文两篇

像一把刀子

校园民谣随笔

试读章节

曾说过,《校园民谣》系列只是给1990年左右北京那些在草地上玩音乐的大学生的生活和音乐作品作了一个以偏概全的总结。确切地说,应该是校园风中的所有作品,如《校园歌谣》、《没有围墙的校园》、《民谣新世纪》等起到了这个总结作用。

要完整地描述当年草地上是一个什么模样,或者用文字来讲清楚那个年代的事儿或人究竟是怎样一种状态?说实话,这显得有点难。青春一掠而过,如果非得在十余年后回过头来细梳当年,我想但凡当年在草地上待过的人都会有旗帜鲜明的印象停留在记忆深处,而且一定各不相同。无论那个主题是唱歌弹琴,是朋友围坐,是碴琴打架,是喝酒哭泣,是追某人或者被人某人追,是恋爱或者是失恋,或仅仅是为了打发无聊时间同时显得自己有点文艺气质跟着在草地上瞎混……要做到面面俱到,真的难度颇大。

总之,以偏概全不好,说得太琐碎也会被人嫌麻烦。众口难调,按自己的部署一步步写下去吧……

考虑了很久要不要阐述一些学术味儿浓一点的东西,比如校园民谣这个词儿该怎么解释?还有它的发展史。也许会显得枯燥,爱看的人不多。但综合全书来说,好像还是很有必要。

如果从学术的角度讨论大陆“校园民谣”,必须从起源开始吧?

大陆的通俗音乐除了在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有过辉煌,之后二十余年的时间中国都被又红又专的革命歌曲垄断着。那时候的中国只有流行歌曲,没有通俗音乐。只有《北京的金山上》和《社员都是向阳花》,没有风花雪月、伤春悲秋,更不会有我爱你、你爱我。偷偷摸摸在家听听“四旧”的周璇或资产阶级的遗毒交响乐是件很奢侈的事,那个年代的年轻人都深切地体会过这些。

无论欧美还是港台,其原生音乐诞生之初都有一个感情淳朴的“民谣时代”。虽说欧美地区的民谣音乐发轫很早。但大陆真正能接触到它,却是在将近二十年后的80年代初了。所以真正来说,大陆的民谣音乐或者说整个流行音乐在其创立之初受欧美音乐的影响并不算太多。而真正让大陆的年轻人开始疯狂的是港台音乐——刘文正、费玉清、罗大佑、邓丽君或者是其后的齐秦、张国荣、谭咏麟等。       P49-50

序言

其实用这个标题显得真的是太俗。但想了半天,这段话本来就是写在这本书前面的,还是用这样的标题吧,反正也没错。

缘起于2004年年初,赵节和天津泰达唱片的老总张乃申策划出版《校园民谣10年》这张纪念校园民谣10年的专辑。作为赵节的朋友,我也在里面掺和了点儿事。那时候见到很多当年在校园里弹吉他唱歌的人,相见也算甚欢。于是某天在和赵节聊天的时候说,还不如写本书,把当年这批人到底是什么状态都写出来,一定好玩。

虽然大家年纪都不小了,但好歹还剩了点儿热血,于是说了之后就开始干了。找朋友,聊天……三下两下的,打着要写书的名义呼朋唤友地喝了不少顿酒,吃了不少顿饭,畅谈了七八下,激动了若干下。后来……呵,事儿就有点儿搁那儿了。这一搁,就搁了一年多。

2005年年底,通过朋友宋认识了竹子。竹子在某出版社工作,言谈中聊到了书的策划,也聊到了当年她喜欢的歌手赵节。一来二去,两个人最初开始在msn上聊天,聊着聊着聊到了当初想做又没做的这本书,又开始激动起来,于是已经搁下的东西又提上了议事日程。重新定位,重新编撰目录……又开始假装忙得不亦乐乎。

但这回看来是真的要写了。既然要开始写,再搁下的话就有点对不起朋友了,无论是赵节还是竹子。

把当年的人找出来是工作的开始。这个过程现在看来,只能用艰苦卓绝四个字形容。老狼、高晓松、郁冬等继续奋斗在音乐事业第一线的同志们还好说。而且他们是名人,名人不比平头老百姓,要走也只能用退出演艺圈来形容他们暂时性的销声匿迹。但简单地把他们拿出来像炒剩饭一样地说来说去又怎么能把这本书叫做《校园民谣志》呢?还不如直接叫《明星面对面》得了。

其实当年在草地上在宿舍里玩音乐的人很多,他们好比校园民谣这座金字塔的底座,是他们托起了高晓松等一批塔尖上的人,这些人从来都没有进入过公众的视线,甚至连所谓的音乐圈也没进入过,所以他们要消失的话,会更彻底。而整个群体的故事才是我在这本书里要写的,也只有整个群体的故事,才能拼凑出“校园民谣”这四个字的完整意义。

找这些消失已久的人得靠拉、帮、带。通过这个找到下一个,然后再通过下一个找到另一个。先从熟人下手,杨丹涛、赵节、崔文斗排在了前面。然后找到了付志昱、音乐虫子、邱柯、贾南等。校园民谣网的燕子帮我找到了逯学军,通过朋友的同学找到了沈庆(沈庆其实很有名,但他也消失得比较厉害。有关他的故事我在后面的书里面会说的)……

转眼两个多月过去了,现在看来,散落于民间的诸位大侠基本上都已经浮出水面了。这也算是成果之一吧。比较好玩的是我后来俨然成了这群人的联络部主任,很多当年的好朋友都已经失散多年,每次都有人问我,你有那谁谁谁的联系方式吗?于是我就把找到的联系方式给他。那个人也总是迫不及待地拨电话,在电话里两个人开始欷□,争着互相询问这么些年,都死到哪儿去了……

开始花精力写这本书的时候,有人问我,怎么会想到写这么个东西,校园民谣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还会有人看吗?最初我总是激情满怀,特别自信。说,当然,当然会有人看。校园民谣,当年多有名啊!谁没听过《同桌的你》,谁不唱《青春》。这可是纪念我们青春的东西,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着就能感慨,能欷□,能忆苦思甜,耳边说不定就能响起熟悉的旋律……怎么会没有人看?

但是,后来问的人越来越多。我心里也开始有点儿没底了……

基于同志们的关心爱护,看来我是得好好考虑他们的提问了。是啊,这么一个东西,还会有人看吗?毕竟,真的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

我问一位当年年轻现在称之为老同志的朋友。他说,这本书我们并不是写给某些人看的,而是记录一个年代,一个长发飘飘、白衣胜雪的年代。任何人的心目中,都会有那样一个年代,谁没有过青春啊,现在能买书的人谁不是打90年代过来的,写吧,要我一定会买一本。

于是,我释然了。

现在这本书终于到了要结尾的时候。写在前面的话,一般总是最后来写的。

是总结,也是这本书的开始。

感谢杨丹涛、竹子和校园民谣网的燕子,感谢为这本书提供过帮助的所有人。

书评(媒体评论)

我不知道年轻一代人会不会喜欢你这本书,会不会相信我们有过那样一个纯净的年代。有个别人比较向往,但大多数人不相信。我听到有80一代人说过,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是不存在的,是我们营造的一个虚幻的描绘。他们不能想象我们的精神是多么愉快,就像他们不能想象我们的物质是多么匮乏一样。

——高晓松

我们理解的民谣是应该有一种校园气息,是一种知识分子的视野。学生可能是最缺乏社会经验的,但是社会的束缚最少,他们可以更自由地去思考。从80年代开始,校园就有一种社会和民族的使命感,90年代后,这种使命感越来越弱了。当时我们有一部分人总想把这种使命感维系下去,我们会把平时自己真实的思考和关注的内容、社会问题和生存状态,写进歌曲中。歌曲中有些批判现实的色彩,但不一定做得很成功。

——许秋汉

那些日子,过得很漫长、很漫长,没人会在乎第二天睡到几点。关键是,今晚,谁带来了新写的歌,或者谁带来了可以让大伙有机会觊觎的漂亮女同学,当然,如果有一把很贵重的马丁牌木吉他出场,也可以让大伙兴奋一阵。一切记忆都在草坪上发生,包括那时候美丽而短暂的爱情。

——黑楠

那段日子已经离我很远了。我现在根本就想不起来第一次卖歌卖了多少钱,也想不起来很多与校园民谣有关的重要的事情发生在哪一天,连发生在哪一年我都已经模糊了。可能在个体看来是激烈的事,放到一个大的生存状态中来看就已经很平淡了。在生活中我们没有办法把自己激烈的感情去夸大,去影响周边的人。某些事情,当时觉得很重要,但相对于人整个的一生来说,也会渐渐变得渺小。

——沈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