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毋宁是中国历史上最迷人的时代。英雄美人谋士名将辈出,引领一时风骚;阴谋策略阵仗杀戮,苦此生民数十年。滚滚长江,清浊本就难分,日后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出现,更让原本已经紊乱的史实,平添几分浪漫而迷离的色彩。到底孰真孰假?孰是孰非?孰得孰失?孰功孰过?千载以下,竟抟成“三国学”一门大学问出来。金先生在此书中,所论人物,无甚稀奇,不外乎曹操、刘备、关羽、吕布等。然其撰述却实实在在焕发着“平和通达”的特色。
原台湾远流出版社主编、资深编辑人傅月庵先生倾情推荐。英雄美人、豪杰枭雄,千古风流人物,于一番平和通达的气象中娓娓道来。抛开戏说,素有“北季(羡林)、南金”之称的考评大家金性尧还您一个真实别样的三国。
本书是金性尧先生考评三国的历史随笔文集,对三国前后一些著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了点评,包括“曹操心事”、“三国风云”、“绝代美女”三大部分。作者史力深厚,根抵于“论从史出”的传统,所谈又多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题目,于细微处著墨,却总能涉笔成趣,评品古今得失,英雄美人,豪杰枭雄,千古风流,尽入彀中,正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本书2002年曾经在台湾出版繁体版,并被评为当年台湾“国家图书馆”的代表性图书,经多方推荐现首次和大陆读者见面。
曹操为何杀杨修
对于人才,历代帝王将相抱持三种态度:一是出于求才若渴的真诚,待之善始善终;二是不爱才也不忌才,本身就是庸才俗物;三是既爱人才,又忌人才,曹操便是。杨修遭忌,一是才气太露,一是他触犯了若干不该碰触的政治禁忌。
杨修被杀的原因,自非一端,大致有这样几点:(一)太聪明;(二)帮助曹植争储位;(三)袁绍之甥;(四)名门与阉门的对立。这是何满子在《中古文人风采》的《曹操与杨修》一文中揭示的,也是全文的重心。
《世说新语·捷悟》所收的四则杨修故事,全是属于才性上的聪明敏慧,但有的太浅陋,有的不经,如过曹娥碑事,早已有人指出,曹娥江三国时属于孙吴,曹操怎么会过江?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蔡邕题字,实有其事,见《后汉书注》引《会稽典录》。至于杨修、祢衡之事,则皆妄也。”民间有“曹操过后之计”的传说,京剧《群英会》又有曹操中计杀蔡瑁、张允事后省悟的情节,或受曹娥碑事的影响。《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引《世语》记曹丕与吴质合谋陷害杨修事,卢弼《三国志集解》引何焯日:“《世语》所言皆鄙浅儿戏,不足信。”杨修敏感性预见性强,智力高于常人是事实,但如照有些小故事所记的,反而成为辁才小慧了(如《世说》的“门中活”之类)。
当时的曹门,实与宫廷相类,曹操起先曾属意于曹植继统,于是兄弟之间成为政敌,各有党羽,杨修与丁仪、丁虞是植党,修答植书,有“伏唯君侯,少长贵盛,体旦、发之质,有圣善之教”语。旦指周公,发指武王,又置曹丕于何地?杨修被杀后百余日而曹操亦卒,接着便由曹丕篡汉。所以杨修如不死于曹操生前,亦必死于曹丕之手,就像丁氏兄弟一样。
袁绍四世三公,颇得民心,与曹操为死敌。绍兵败忧死,河北士女,挥泪痛哭,杨修为袁绍之甥,也易为曹操所忌。 P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