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讲述有关西藏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散文集,深度记述鲜为人知的民俗文化,含有高度的信息量。作者进行了多年的采风和访谈,更为真实地将西藏呈现在读者眼前。本书作者曾获得西藏十年文学奖,西藏世纪文学奖,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西藏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等。
布达拉宫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其久远的历史和神秘的宗教色彩,吸引着众多旅游者。每逢有朋友从内地来藏,第一站就让我带他们去瞻仰举世瞩目的布达拉宫。当我告诉他们,布达拉宫脚下曾经还有个世俗的村落,住在这里的人被拉萨其他地方的人称做“雪巴”时,他们总是很羡慕地说,住在布达拉宫脚下的“雪巴”,能够时时瞻仰布达拉宫神圣的容颜,感受它无处不在的灵性,该是多么幸运的一些人呀。
在西藏,被称为“雪”的地方很多。过去的寺院和宫殿总是高高地依山而建,山脚下必然有一个世俗的村落,为寺院和宫殿内的人员提供生活服务,寺院或宫殿内的人把山下的村落称为“雪”。
还有一种说法是:过去,一座寺庙和一个村落之间至少要有能用呼喊听到的距离,呼喊能听到的距离称为“江扎”,有“江扎”距离的寺庙和村落之间,寺庙的僧人称该村落为雪。雪村紧挨着布达拉宫,几乎没有什么距离,可它坐落在布达拉宫脚下,担负着为布达拉宫提供日常服务的重任,所以它也被称为“雪”。其实,在西藏的各地,每一处曾经的宫殿或寺院的废墟下,依旧鲜活地存在着一处世俗的村落。只不过借着布达拉宫的盛名,它脚下的“雪巴”更受世人关注。
布达拉宫脚下的“雪”,有许多传奇的故事。布达拉宫在旧西藏也有政府行政办公地的含义,然而,在信徒心目中,它只是充满佛法灵光的宗教圣地。能倚着如此具有灵性的地方生活,世俗的生活也显得清高了许多。
P1-2
写完最后一篇文稿,掐指一算,这本书断断续续竟写了五年。比起那些几个月成书一部的写作高手,真可谓是“小虫爬行在羊毛中间的速度”,太慢了。惟一可以欣慰的是,写作过程让我感受到幸福和充实。本书写作的初衷,是想写一些别人没有涉足到,或着没有写透、写全的有关西藏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內容,把鲜为人知的民俗文化和人物故事表述出来,把一个揭去面纱的西藏,真实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为此,我最大限度地打开了自己的知识储备箱,进行了没完没了的采风和采访。在创作本书之前,我一直运用三十个藏文字母把思想和情感编织成文学作品。这次的爬格子,无论从文字的驾驭,结构的安排,语言的美化,对我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我付出了成倍的时间和精力。
不管怎样,当读者阅读每一篇文章时,如果能产生一丝耳目一新的快乐;或者全书看完,掩卷说一声:“买这本书,没白花钱。”的话,我感到满足了,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