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苗族服饰文化
分类 生活休闲-时尚娱乐-服饰搭配
作者 杨正文
出版社 贵州民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迁徙和不断开拓新生地中的苗族人民保存了自己的文化并将之影响他民族的同时,亦吸收了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 苗族至今仍充满生机活力的绚丽多姿的文化。丰富独特的服饰文化就是苗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本书从苗装的变迁、苗族支系与分布、服饰类型与风格、纹饰造型、苗装制作工艺、苗装的人类学分析、美学分析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苗族服饰的变迁及苗族服饰风貌。本书图文并茂,文字活泼,资料翔实,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苗装伴随着苗族历史发展而变迁,了解苗族发展的历史,有助我们理解苗装变迁的文化背景。本书准确描述和记录了苗装的工艺流程,切要分析其文化背景,力求全面反映苗族服饰文化面貌。人们可以从苗族服饰表现出的独特创造生命力、巧夺天工的色彩运用,特别是寓意丰富的纹饰中获得了苗族是个“欢乐民族”的印象。相信本书会受到对苗族文化感兴趣、有研究和有了解的读者的喜欢。

目录

第一章 历史上的苗装

一、寻着太阳的足迹

二、纺织的故事

三、文献与考古写意

四、清代“百苗图”

五、历史上的苗族服饰变迁

第二章 苗族支系与分布

一、支系情况概述

二、支系名称沿革

三、支系与族群认同

四、现代苗族支系分布及图说

第三章 服饰类型与风格

一、类型划分标准

二、多姿多彩的女装型式

三、礼服化的男装式样

四、造型独具的银饰

第四章 纹饰造型

一、纹饰概说

二、纹饰造型

三、纹饰的造型技法

四、纹饰的色彩搭配

第五章 苗族服饰文化的技术基础

一、银饰制作工艺

二、织布与织锦工艺

三、染色与蜡染工艺

四、刺绣工艺

第六章 苗族服饰的人类学分析

一、历史记忆的载体

二、亚族群的文化符号

三、民间信仰文化的形象展现

四、女性文化与族群文化认同

五、苗族服饰文化生存的空间

第七章 苗族服饰的美学分析

一、造型结构表现的美学法则

二、图式与色彩呈现的审美情感

三、群体与个性的统

四、形态、色彩与生存背景的和谐

第八章 变化呈现

一、进步中的褪变

二、价值坐标的倾斜

三、文化时空移位与氛围消失

四、研究与保存

附录 广西云南苗族瑶族服饰采集纪实

试读章节

很古的时候,我们的祖先们经营着洛朗吕地,还建有城池劳古、劳黎。生活在湖泊地区平原和斗南义茂江边平原。洛朗吕地是一个很宽广的平原,南北直走,半年走不到头;东西横走,一轮时期十三天走不到边;沿周围走,一年都走不周。斗南义茂江边平原、湖泊地区平原,都是像海一样平坦的地方。洛朗吕地盛产稻谷、红稗和高梁,斗南义茂江边平原、湖泊地区平原结的棉桃白花花的。但这些美好的地方,祖先们站不住脚,根炎敖自老从菜色米夫地过来,占领了我们祖先开垦经营的洛朗吕地、湖泊地区和斗南义茂江边平原。失去了祖先遗留的土地,根也爷老、根蚩爷老、戛骚卯毕心里实在疼痛。他们想出了好办法,把洛朗吕地及其四边地方,形象地制成有块花纹的“歹欧”花围腰,让妇女儿童穿著。“歹欧”边沿的两条花边,表示斗南义茂两条大江并排地流淌,又表示斗南义茂两江相交汇。

根也爷老、根蚩爷老和戛骚卯毕,实在留恋劳古和劳黎城里城外清新亮堂。他们形象地制成圆领的折叠毡,折叠毡肩部有一道勒线。折叠毡让活泼的孩子披在身上,披着让老人看,让妇女儿童看,使大伙都记住祖先生活的地方。

三位爷老留恋斗南义茂那些宽宽长长的田块,这些田块用红布表示。把长长的红布条缝在裙子上,让妇女老少穿在腰间作纪念。一件件花裙子上的短横布条,表示田间的水沟。

洛朗吕地、劳古、劳黎的瓦房高楼,亭台楼阁,从远处看,金黄闪亮。爷老们把亭台楼阁形象地制成了三角形或椭圆形铜片,缝制戍冠,让已婚的妇女戴在头上。

阿卯爷老被打败了,妻室儿女全家仓促逃出城,只带出简单的衣物和用具。掌印的首领用红布包着大印揣在怀里。但是地盘却没有了,大印有什么用?掌印首领把大印丢在地上跑了。妻子看见觉得可惜,连忙拾起背在背上。后来大印不适用了。但为表现大印的威严。按照大印模样,绣制成一块“阿劳绰”背在背上,以作纪念。

洛朗吕地有条漫长的浑水河和斗南义茂两条平排的大江。两条江不知有多长,江边有丰富的物产。他们仿制成长长的绑腿,让妇女缠在小腿上,黑布作底,上面缝制着红黄各种长布条,黄布在上,红布在下。表示浑水河与斗南义茂两条大河并排,从广阔的平原流过。这些衣着什物留给了根也爷老、根蚩爷老、戛骚卯毕的子孙后代,要后代牢记在心上。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西部苗族在西迁前生活在江汉平原的地方,并且那时他们已种植有棉花,已有了纺织的技术,才得以把所有的历史记忆缝制成他们现存的衣物。

         P6-P7

后记

我分配到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不久,就梦想能有机会走完作为我首选研究对象的苗族分布地区,遍访传说中的“百苗”支系,甚至有了徒步完成计划的冲动。后来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只不过是以车代步。1991年夏天,一个偶然机会让我介入了台湾辅仁大学织品服装研究所的“中国苗族服饰”课题的田野采集作业。虽然该课题只进行了两年多时间就结束了,但是,它让我有机会涉足到苗族分布的广大地区,起码有了一个走马观花的直观印象,并以此为契机,在后来的五年时间里,我又自费陆陆续续多次去了苗乡,作了一些专题的田野调查,弥补了遗漏,累积了所有苗区的服饰资料。特别是我有幸结识了一帮从山里走出来的云集在贵州省凯里市区以出售民族服饰营生的苗族妇女。不论是我每次到凯里。还是她们每次做买卖路过成都,她们都慷慨地让我拍摄和拆散她们手中搜集来的服饰、绣片,并与她们交流各种女红技艺。这对于像我这样缺乏资金购买苗装样本的研究者而言是十分宝贵的。

本书就是近年来一直奔波于苗乡山村的收获。

其实,撰写本书的纲目早在3年前就初步拟定了,迟迟不动笔的原因就是每次田野作业都带给我新的东西,都会有新的收获,也就增加了我对写作本书的顾虑,总想把一切疑问都探究清楚以后再下结论。

在长达6年多的围绕苗族服饰主题的田野作业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民间文化并存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的苗族服饰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反观我们过去的研究是多么的肤浅,特别是主观臆想或作文化“贴金”式的文章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百姓的审美和他们对苗装的理解、情感等相去甚远。被我们的文人说得出彩的一件件服饰或一张张绣片,对穿着者和制作者而言很平凡。也很平静。理论和术语只属于舞文弄墨的书生,山野村民仅在意生活。然而,山野村民们对劳动成果,对他们付出心血的服饰、绣片的珍惜远胜于长嘘短叹的书生,我们往往激动一阵或摆弄一番以后即将之丢弃在一边,村民们却小心收藏和传承。记得我们第一次按图索骥到贵州省丹寨县杨武乡寻找那里一种已在人们日常生活之中难见的古衣时,整整耗费了两天时间,走访四五个村子。拜访了数十个人,没有一点线索,四五十岁的中老年妇女都声言没有见到过,年轻人、男人就更不知所云。直到第三天,我们在羊浪村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妇人家中,从她极少打开的衣箱里终于见到了我们苦苦追寻的古衣。老人说那是她母亲传给她的,她要留着母亲的手艺。老人还告诉我们这种古衣也同相邻的“白领苗”衣一样叫“窝妥”。有了实物和“窝妥”的名词,我们仿佛与当地居民接通了信息终端,为此后几天的作业和第二次专题调查铺平了道路。同时证实了“窝妥”并非如一些文章说的那样为“白领苗”独有,而是这一地区各支系苗族对有蜡染花纹的衣物的平常称呼。重视、珍惜母亲传承的手艺,是过去数千年苗装艺术获得勃勃生机的原动力,也是苗装艺术不断传承、不断丰富的原因,更是促使我撰写本书,将苗装文化艺术介绍给读者的理由。

准确描述和记录工艺流程,切要分析其文化背景,全面反映苗族服饰文化面貌是我写作朱书追求的目标。因此,避免主观臆断,增强描述与记录,始终是全书写作的态度。然而,由于长时间积习而成的不良文风一时难以剔除,留在书中的痕迹肯定难免。

写作本书面临两个难题。其一是服饰分类。在我所涉足的服装学的书籍中还没有寻找到一个范式可以准确地将服饰类分为款式(型式)。在此问题上,我觉得苗装很像汉字构形,汉字里多一笔一画就是两个意义完全相异的字符。苗装也常因多一条装饰带或变异一个发式则代表另一款式另一个支系群体。针对此类细微的差别,依据田野经验我将之纳入同一款式之中,因为穿着它们的群体也多是同一支系或近邻支系。或许这种处理仅是不得已而为之.但相信可以体现简洁介绍苗装的用意。难题之二是面对苗族支系问題,把所有苗族支系介绍给读者和有兴趣研究苗族问题的专家。这是本书一直努力完成的目标之一。虽然作者已尽了最大的努力,也将每一支系单列作了介绍,但是,由于作者在田野作业中有一部分支系没有记录下其语言词汇资料,记录下语言词汇资料的支系,也因语言素材不足,权衡再三,在修改本书时删除了。同时,在支系描述申,作者本着求同的用意,将服饰上相近似的不同群体归为一个大的支系,如“蒙洒”支系。

留给本书也留给作者遗憾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图片的使用。原本我野心很大,准备将此书撰写成图文并茂的新时代的“百苗图”。可是,涉足苗乡田野作业初期的胶片遗失,还有许多精彩的照片于前几年选交由《衣经》和《苗乡风情》使用至今仍压在出版社的档案柜中。因此,本书选用的图片精彩不足,支系不全,于是,不得不引用《苗装》、《苗族纹饰》、《惠水苗族》、《民族文化的织手》等书的几幅图片,此外,书中还使用有杨文斌先生提供的5幅图片,在此特别致以谢意。另一方面,由于出版经费的问题,原本拟使用彩图的部分,也只好改用黑白图版,这就减弱了本书的风彩。

还有一个遗憾,是由于本书的写作风格没将我在田野中的感受及对每一支系采集时的纪实笔记引用入内。这个缺憾留在有机会将我所有的采集笔记集结出版时弥补。虽然说本书是作者独立完成的,但在田野、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亲人和朋友的鼎力相助。在此特别感谢潘开荣、杨正伟、石开忠、王勇先生和张晓女士,是他们与我一道完成的前期田野作业;特别感谢与我同伙共食的伴侣徐媛女士,是她的宽容与纵容,任由我减扣我俩的伙食用于后期的田野,是她和她的同事韦玉青小姐在百忙之中为我扫描图谱。特别感谢我的挚友马卫华先生,是他为本书翻译了英文目录。感谢陈小康先生校对英文目录。感谢对本书写作给予支持和关心的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领导;感谢西南民族学院科研处领导。他们为本书出版特别资助了人民币2500元。感谢为本书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贵州民族出版社及责任编辑胡廷夺先生,他们就本书修改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作者

          1998年7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