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沂沭泗河览胜/淮河档案史料编研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吴宗越
出版社 长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依据《沂沭泗河道志》,并参考地方水利志及专家研究沂沭泗河道、水工程的资料,仿照郦道元的《水经注》体例逐一记述河道的自然地理、历史环境,河源、河道、水域的变迁,历代为治理水旱灾害,为人畜饮水和灌溉、航运之利而修建的工程,以及各市县的近现代水利建设成就等;同时又依据史志典籍和考古发现,自上而下沿河道逐一记述古人类活动遗址,古国、古郡、市县沿革,与河道水域相关的著名政治、军事、文化事件和活动,与传统精神道德有关联的名人轶事、成语典故、地名演变及重要风土人情。

内容推荐

洙泗之地,泗即泗河,洙即洙水。孔子曾设教于此,孔氏墓也葬在这里,因而洙泗之地被看做是中国儒教文化的发源地,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的《六州歌头》中说一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一,就是以洙泗文化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目录

第一章 沂沭泗水系古今概况

 第一节 古泗水概况及古人类开发

 第二节 沂沭泗流域的古国

 第三节 黄河泛滥对沂沭泗流域的重大影响

第二章 泗河

 第一节 泗河上游(源头至红旗闸)

 第二节 泗河中游(红旗闸至金口闸)

 第三节 泗河下游(金口坝至入湖口)

第三章 梁济运河

 第一节 梁济运河北段(国那里至柳长河口)

 第二节 梁济运河中段(柳长河口至赵王河口)

 第三节 梁济运河南段(赵王河口至人湖口)

第四章 南四湖

 第一节 南四湖概述

 第二节 南阳湖

 第三节 昭阳湖和独山湖

 第四节 微山湖

 第五节 南四湖治理

第五章 湖东诸河(上)

 第一节 洗府河

 第二节 白马河

 第三节 界河

 第四节 北沙河

 第五节 城郭河

第六章 湖东诸河(下)

 第一节 新薛河

 第二节 薛王河

 第三节 薛城大沙河

 第四节 湖东老运河

第七章 洙赵新河

 第一节 洙赵新河简史

 第二节 洙赵新河上游段(宋寨至魏楼闸)

 第三节 洙赵新河中游段(魏楼闸至于楼闸)

 第四节 洙赵新河下游段(于楼闸至人湖口)

 第五节 老洙水河和老赵王河下游段

第八章 万福河

 第一节 万福河的形成和变迁

 第二节 万福河上游段(薛庄至冯集)

 第三节 万福河中游段(冯集至大沙河口)

 第四节 万福河下游段(大沙河口至入湖口)

第九章 东鱼河

 第一节 东鱼河源头至南支人口

 第二节 东鱼河南支

 第三节 东鱼河南支口至北支口

 第四节 东鱼河北支

 第五节 东鱼河北支人口至东沟河口

 第六节 东鱼河东沟河口至人湖口

第十章 丰沛地区的入湖水系

 第一节 复新河

 第二节 大沙河

 第三节 郑集河

 第四节 鹿口河

 第五节 沿河

 第六节 黄泛的遗患及治理

第十一章 韩庄运河

 第一节 韩庄运河的先河——洳河

 第二节 韩庄运河上段(湖口至峄城大沙河口)

 第三节 峄城大沙河

 第四节 韩庄运河下段(峄城大沙河口至陶沟河口)

第十二章 中运河(上)(陶沟河口至邳苍分洪道口)

 第一节 陶沟河口至不牢河口

 第二节 不牢河

 第三节 邳苍分洪道

第十三章 中运河(中)(邳苍分洪道口至民便河口)

 第一节 邳苍分洪道口至房亭河口

 第二节 房亭河

 第三节 房亭河口至民便河口

 第四节 民便河

第十四章 中运河(下)(民便河口至杨庄)

 第一节 中河开挖

 第二节 中河现状

第十五章 沂河

 第一节 沂河上源(源头至跋山水库出口)

 第二节 沂河中上段(跋山水库出口至东汶河口)

 第三节 东汶河

 第四节 沂河中下段(东汶河口至枋河口)

 第五节 枋河

 第六节 沂河下游段(枋河口至人湖口)

第十六章 沭河

 第一节 沭河上游段(源头至莒县城)

 第二节 沭河中游段(莒城南至大官庄)

 第三节 沭河下游老沭河段(大官庄至新沂河口)

第十七章 新沭河和日照、赣榆两县独流入海诸河

 第一节 新沭河上段(大官庄至石梁河水库出口)

 第二节 新沭河下段(石梁河水库出口至人海口)

 第三节 日照、赣榆两县独流人海诸河

第十八章 新沂河

 第一节 沂沭泗河下游的变迁和多灾的江苏淮北

 第二节 骆马湖

 第三节 新沂河干道

 第四节 岔流新开河

 第五节 淮沭新河

 第六节 灌河

 第七节 盐河

第十九章 黄河故道(上)(兰考至徐州段)

 第一节 黄河故道概况

 第二节 二坝以上的滩泓水系

 第三节 二坝以上段故道故实

 第四节 二坝至徐州段故道

第二十章 黄河故道(中)(徐州至二河段)

 第一节 徐州市区段

 第二节 徐州至徐洪河截口

 第三节 徐洪河截口至杨庄二河

第二十一章 黄河故道(下)(二河至入海口段)

 第一节 二河以东黄河故道概况及治理

 第二节 有识之士的论述和治理

 第三节 黄淮运交汇工程简史

 第四节 杨庄枢纽至云梯关

 第五节 云梯关至人海口

抱愧淮河(代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一节 古泗水概况及古人类开发

泗河古名泗水。南宋时黄河长期夺汴、夺泗、夺淮人海以前,泗水是淮河最大的支流。古泗水从山东沂蒙山太平顶西麓发源后,向西南流经今山东省曲阜市和兖州市,由山区进入平原,又沿山东古大陆西缘南流经今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鱼台县和江苏省沛县、徐州市,直至淮安市北汇入淮河。其主要支流,在曲阜有洙水自左岸汇入;在邹县南有洗水自右岸汇人;在鱼台县东有菏水自右岸汇入,有涓涓水、郭水自左岸汇入;在沛县有泡水自右岸汇人;在徐州有汴水自右岸汇入;在睢宁古邳镇有沂水、沭水自左岸汇人;在宿迁南有睢水自右岸汇人。古泗水接纳这些支流后再南流于清口人淮。古泗水的支流洙水、洗水、菏水和汴水,还与汶水、济水和河水相通。在《禹贡》划分的九州里,泗水流域地跨兖州和徐州,土肥水丰,物产丰富。丝漆和织文等是充州的主要贡品,五色土、雉羽、桐材、浮磬、纤缟等是徐州的主要贡品。同时,泗水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南北走向,使其南边东西走向的长江、淮河和其北边东西走向的黄河、济水的水运相沟通,是唯一一条得天独厚、连接“四渎”的天然河道。春秋时期,济水、菏水交汇处的陶,被称为“天下之中”的“经济都会”(白寿彝《中国通史》);中游汴水、泗水交汇处的彭城(徐州),也早已成为“北走齐鲁、西通梁宋,南连吴楚”的要害之地;下游沂水、泗水交汇处的下邳是“北控齐鲁、南蔽江淮”(以上为顾祖禹语)的水陆要冲。

古泗水流域丰富的水资源为我们祖先创建文明古国提供了优越条件。沂沭泗河两岸发掘的旧石器遗址有数十处之多,1981年发现的与“北京猿人”同时代、距今四五十万年的“沂源猿人”遗址,就是在沂源县沂河上源支流螳螂河北岸。地质年代为距今2万至3万年前的“山东一号洞”遗址,位于离“沂源猿人”遗址只一溪之隔的上崖洞,出土旧石器50余件。沂沭泗流域还有介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距今1万年左右的被称为中石器时代文化或细石器时代文化的古人类文化遗址。细石器时代的遗址遗物在中国大陆发现不多,黄河流域发现的也很少。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仅在沂沭泗地区发掘的细石器时代遗址就有数十处之多,如临沂的凤凰岭、青峰岭,郯城的黑龙潭、白鸡窝,连云港市的桃花涧,东海县的大贤庄等。这些遗址遗物均说明,远古人类活动是较严格地受制于自然条件的。他们一般是选择在距河流、涧溪不远的高地向阳坡或洞穴居住,易于取水、渔猎和采集果实。他们使用的工具是简单而粗糙的石器和木棒。他们的猎物有鹿、马、牛、猪、巨河狸等。

沂沐泗地区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数百处之多。以七八千年前的“北辛文化”为最早。“北辛文化”是以滕县北辛村命名的。北辛村位于薛河故道之滨的丘陵与平原交接地带。北辛先民使用的石器主要有用于开垦土地的大型石铲、耕耘土地的石锄、收割庄稼的石镰、除壳及粉碎谷物的石磨盘等,还有碳化粟(小米)类谷物,说明这里的古人类已进人农耕和定居生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陶器上还发现两个大体相同的刻画符号。这种符号,既具标志性,也具记事性、交流性。交流性符号就是文字的雏形。

1957年夏季发掘了岗上遗址,为2年以后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开了先河。岗上遗址位于滕州市东9公里的都河岸边,是张知寒于1957年发现的,引起了郭沫若和考古学界的广泛关注。后因张知寒被错划为右派,就由1959年在大汶口遗址发掘代替而命名为“大汶口文化”,以致早先发现的“岗上文化”成了晚发现的“大汶口文化”的一部分。

除“岗上文化”外,在南四湖周围的沂河、沭河、中运河及沿海地区都发现有“大汶口文化”的遗址。

P2-3

序言

我们很高兴地向广大读者推出由淮河水利委员会治淮档案馆吴宗越同志编著的《沂沭泗河览胜》一书,本书为淮河档案史料编研丛书中的一部。

沂沭泗流域地跨豫、皖、苏、鲁4省共8万平方公里,这里的人民借助这里的山水环境创造出灿烂夺目的齐鲁文化、淮河文化和东夷文化,演绎出了无数历史人文故事,成为中华文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书依据《沂沭泗河道志》,并参考地方水利志及专家研究沂沭泗河道、水工程的资料,仿照郦道元的《水经注》体例逐一记述河道的自然地理、历史环境,河源、河道、水域的变迁,历代为治理水旱灾害,为人畜饮水和灌溉、航运之利而修建的工程,以及各市县的近现代水利建设成就等;同时又依据史志典籍和考古发现,自上而下沿河道逐一记述古人类活动遗址,古国、古郡、市县沿革,与河道水域相关的著名政治、军事、文化事件和活动,与传统精神道德有关联的名人轶事、成语典故、地名演变及重要风土人情。

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一是自然与人文紧密结合,河湖、水工程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目前记述水域、水工程的书籍很少能系统地记述历史文化,而记述、论述历史文化的书籍则很少记述水工程。《沂沭泗河览胜》把河流、水工程与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同时记述,并进行有机结合。

二是游历性。与一般的导游和景观介绍宣传物相比,本书则更具体、更系统、更有立体感。如同游历观光地介绍每条河道,自源头到人海(或人湖、人河)口,时间上从古至今,内容上从水利到社会文化、民俗风情等都作了跨越式记述。

三是探索性。这里的探索主要是寻源和追根。本书既记述河道、工程原委,又记述地理、历史和人文故实。对于有积极意义的故实,还依据史料进行探索、发掘,找出故实原委,以增强知识性、趣味性。

四是地域实指性。本书共记述2000多个古今故实,其发生地都有地域实指性,都与今之地名、方位相对应,为地方旅游开发提供了地域指认。

五是资料性。本书从二三百种文史典籍中寻源,又从现代百余位饱学之士的科学论著中汲取营养,水利资料多是从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及其所属有关单位,流域豫、皖、苏、鲁4省水利史料中获得,均有出处,资料性较强。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治淮档案馆

                        2006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