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所著的《集版本大成之红楼梦(上)》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从《红楼梦》反映的思想倾向来看,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集版本大成之红楼梦(上)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清)曹雪芹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曹雪芹所著的《集版本大成之红楼梦(上)》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从《红楼梦》反映的思想倾向来看,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内容推荐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其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集版本大成之红楼梦(上)》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目录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三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五回 开生面梦演红楼梦 立新场情传幻境情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第七回 送宫花周瑞叹英莲 谈肄业秦钟结宝玉 第八回 薛宝钗小恙梨香院 贾宝玉大醉绛芸轩 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第十回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第十一回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 第十二回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第十四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第十五回 王熙凤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第十六回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天逝黄泉路 第十七至十八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第十九回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第二十回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第二十一回 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第二十四回 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惹相思 第二十五回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通灵玉蒙蔽遇双真 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蜜意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第二十九回 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第三十回 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第三十一回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第三十二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第三十三回 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第三十四回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第三十五回 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 第三十六回 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第三十八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第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河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试读章节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祷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人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好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道人飘然而去,竞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后来,不知又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人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人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闻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也!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竞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若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再者,世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适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荼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竞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俗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有工夫去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馀饱卧之时,或避事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我师意为何如?”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闻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人色,白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日《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出处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日姑苏,有城日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 P1-4 序言 文化子 《红楼梦》成书至今只两百多年,而红学之显赫,几乎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典籍都无法望其项背。本人孤陋寡闻,以为红学应该是一门严谨的学术。然时至两百多年后的今天,《红楼梦》版本中有内证、旁证的,至今都没搞清楚。 在当今红学界,那些头角峥嵘的专家大师岂止车载斗量。照理说,也轮不到我这半吊子醋——连红学皮毛也没摸到,只混迹于“孔夫子旧书网”灌水区的文艺青年来趟浑水。正如高阳酒徒郦食其所说,“举大事,不细谨”。而那些红学专家大师都是“举大事”之人,反而令我这红学门外汉竟能随处捡到“漏”。 小说文本才是第一内证。而《红楼梦》版本之复杂,可谓从古到今,天上人间,再也找不出一部与之相埒的典籍来。如果不厘清版本的传承关系、异字异文是怎么产生的,说实话,很难能谈出红学来。如: 第54回 庚辰本1264.2:宝玉洗了手,那小丫头拿小壶倒一些沤子在他手内,宝玉沤了。(诸脂本同,甲辰本1721.2“沤了”讹作“洗了手”) 程甲本1421.1:宝玉洗了手,那小丫头拿小壶儿倒了沤子在他手内,宝玉洗了手。 东观本1525.9:宝玉洗了手,那小丫头拿小壶儿倒了沤子在他手内,宝玉漱了口。 “沤子”,相当于现代的护肤品。不知是《甲辰本》的过录者没搞清“沤子”的意思,还是将文字抄窜行了,将原来“沤了”(即“涂抹一下”之意)讹成“洗了手”。而文本上面宝玉已刚洗过手,《程甲本》的母本绝大多数同于《甲辰本》,到了最早翻刻《程甲本》的《东观阁本》则凭主观臆断改作“漱了口”。“倒了沤子在他手内,宝玉漱了口”,不知《东观阁本》的编辑者是怎么想象出来的。可见,一旦出现错简,在没有版本可校对的情况下,有些文句几乎无从解读。《王评本》将“沤子”改作“一沤子”,至《增评补图石头记》又将“一沤子”变成“一瓯子”了。其实《红楼梦》版本很多之处都是这样被逐渐“郢书燕说”了。而脂砚斋的有些批语也是被类似的错讹而变异了。如果说,小说文本的错讹有些是可以根据上下文的叙事斟酌的,而脂砚斋批语往往只凭空一句,一旦被抄手造成了错讹,那简直就是谬以千里了。 《程甲本》是以《脂抄本》为母本的,只要互勘一下小说文本,就能说明问题了(略论脂抄本与程甲本的辩证关系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9034401016blw.html)。而索隐派则考证出是“程前脂后”(即《程甲本》早于《脂抄本》);考证派则把《脂抄本》早已删改了的文字,一股脑都扣在高鹗、程伟元头上,斥责高鹗、程伟元擅删妄改。 本人真正接触《红楼梦》版本的时间虽然只有十几年,那可是登录“孔夫子旧书网”以后的事了。但为了厘清复杂的《红楼梦》版本关系,本人彻底梳理了:各《脂抄本》间的关系;《脂抄本》与《程甲本》间的关系;《程甲本》与《程乙本》问的关系;《红楼梦稿》本与《程甲本》、《程乙本》问的关系;《程甲本》与最早翻刻《程甲本》的《东观阁本》及各个时期的《东观阁批文本》间的关系;《程甲本》与《东观阁本》及后期的《藤花榭本》、《王评本》、《增评补图石头记》、《金玉缘》本问的关系;《程甲本》及《程甲本》系列后期版本与民国时期的《红楼梦》整理本问的关系;《脂抄本》、《程甲本》与当代著名红学专家大师们的《红楼梦》整理本问的关系。 要完全厘清这一系列的关系,即使跑遍中国所有的图书馆,恐怕都无法做到,这都得拜“孔夫子旧书网”之赐了!试举一例:北京师范大学曹立波博士为了论著《东观阁本研究》,不但每天要跑图书馆去找书,而且还要四处向私人借书。本人虽僻处“撮尔蛮荒”,足不出户,而我所见到的仅《东观阁本》就比身居“天子脚下”的曹立波博士还要多。因依凭“孔夫子旧书网”,使我收集到了绝大部分的《红楼梦》版本,且“孔夫子旧书网”网友的藏书之富,不是中国任何图书馆所能比拟的。当我想查找《红楼梦》某种刻本的某页文字(因为版本中某个异字、某段异文在某种版本的某页上,本人都能精确计算出来),只要向有书的网友发一条短信,他们不但能向我详细描述,大多还会向我提供图片。这也恐怕是那些专家大师所无法企及的。 如果说,书是需要“煮”的话,而《红楼梦》的版本已被我“煮”烂了。毫不夸张地说,《红楼梦》自诞生至今两百多年以来,恐怕也没人像我一样傻到把《红楼梦》的版本这么系统地梳理过。正如宋代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的:“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那些红学专家大师们考证《红楼梦》版本时,大多只注重其印章、题记、款式等这些表面形式上的东西,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异字、异文是怎么产生的。因此谈《红楼梦》版本,大多谈不到点上。以《红楼梦稿》本为例,其实都是按《程乙本》照猫画虎似地进行“修订”的。如: 第72回 庚辰本1761.1:旺儿媳妇笑道:“奶奶也太胆小了,谁敢议论奶奶。若收了时,公道说我们到还省些事,不大得罪人。”凤姐笑道:“我也是一场痴心白使了,我真个的还等钱作什么。” …… 程乙本1583.1:麝月等问:“手里拿着什么?”媳妇道:“外头唱的是《八义》,没唱《混元盒》,那里又跑出金花娘娘来了?”(程甲本同) 由于《甲辰本》1718.7的抄手因“道”字重出,抄漏了“是老太太赏金花二位姑娘吃的秋纹笑道”,对话变成前言不搭后语,而《红楼梦稿》本639.5不漏此句,为什么高鹗修订《程乙本》时还是视而不见? 如果这些都是高鹗的修订,高鹗岂不连最基本的文理都不懂了?又怎么能称得上“文章天下称独步”?程伟元又焉得会请一个连最基本的文理都不懂的人来帮助他“襄其事”?在《红楼梦稿》本后四十回中,有些回目是对《程乙本》进行大幅删削的[《程乙本》与《程甲本》的异文、异字,《红楼梦稿》本都保存了与《程乙本》相同。如第87回《程甲本》2388.4妙玉的“禅门日诵”,《程乙本》(第5册188.4页)讹作“裤门日诵”,《红楼梦稿》本996.3也照抄不误];有些则是从《程乙本》过录的,如第86回要算誊写得最认真的了,与《程乙本》互勘,姑且不说其中有许多错讹字,而且还有很多漏字、衍字,也不能作为《程乙本》的底本。这些实证都足以说明,《红楼梦稿》本不过是一个不懂文理的好事者,在《红楼梦稿》本上过录了一些《程乙本》的文字而已,这与高鹗的手稿、底本岂非南辕北辙?这些都是能搞得清楚的问题,而时至今日,红学界仍然也是以讹传讹的。 欧阳健先生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程前脂后”之说后,主流派的专家大师们驳了十几年,我发现始终没驳到点上,有些甚至还被欧阳健先生绕进去了。于是于2008年整理了一篇《浅谈脂本与程本的辩证关系——兼论欧阳健的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http://www.guiiushu.com/411884.html),当年9月配上版本实证的图片发表在“孔夫子旧书网”的社区论坛上。我用版本实证驳欧阳健先生的“程前脂后”是“既骂武王,又食周粟”,欧阳健先生第一时间在网络向我致谢(欢迎批评,欢迎监督——敬答文化守卫者先生http://qianqizhai.blog.hexun.eom/25474384_d.html)。 国人的门阀观念其来尚矣。只要红学界那些专家大师们发表了某些论著,那就是红学界的金科玉律了。六年多来,本人在网络用版本实证的图片来诠释那些红学专家大师们的“红学成果”。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那叫“有图有真相”,因此深得网友们的抬爱。无奈很悲摧,由于一些网站的技术原因,很多带图片的帖子被屏蔽了。于是很多网友力怂我出书,但如要把那些图片都搬到书上,光《红楼梦》版本中的一个“不”字,恐怕就要占用小说文本好几回书的篇幅了,岂不味同嚼蜡?于是干脆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版本校对五遍,通读五次,潜心整理了一部《红楼梦》文本。希望能使这部饮誉中外的名著不致像某些网友所说的,死活也读不下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