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易经》,不能领悟中国管理智慧;不明易理,不足以担任企业高阶主管!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大道之源,孕育了中华文化的三大理念,即大道至简、大道相通和阴阳对立,是儒、道、法、兵等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源泉,几千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性格。其影响之深远,波及全人类,从日本、韩国到德国、美国,很多异国的文化痕迹和思想成就,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易经》的启发和影响。
本书从我们身边的管理实践出发,深入浅出地系统解读《易经》思想,阐述《易经》思想在管理实践中如何启发管理者的思维和指导管理者的行为,使古老的国学思想在今天的管理实践中焕发新的生机。
《易经》是一本帮助人们解除困惑的智慧之书。古往今来,解读《易经》的著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本书独辟蹊径,不做卦象分析,不做风水解读,而是着重探讨《易经》思想对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根据乾坤三卦的六爻内容,提出了乾龙发展周期的规律,对企业和企业家、经理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根据乾坤基本卦的变化,提出了否泰四大原理——以客为上、上下沟通、内阳外阴、对方立场,对企业营销、管理等具有指导意义;简易、变易、不易三大原则更是从哲学的高度,帮助管理者从战略、全局的角度运筹帷幄,把握大势。本书语言活泼风趣,新见迭出,让你在轻松阅读之余,领悟《易经》的管理智慧,提升管理境界。
第一章 中华文化的大道之源
初九在《易经·乾卦》中意味着事物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研习和品味《易经》管理思想的“启蒙阶段”。《易经》思想源远流长,其中有些入门的基础知识需要我们予以知会,方可顺利踏人研习门径。貌似晦涩的《易经》文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管理实践中,其实是随处可见、拈之即来的。
一
日常生活中的《易经》案例
《易经》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一些“阴阳卦画”奇怪、复杂地排列在一起,后面跟着许多晦涩难懂的古文,一副神秘、深奥的样子,仿佛离我们很遥远。
其实《易经》离我们并不遥远,身边有很多很多的“《易经》案例”,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也都打满了“《易经》的烙印”。 “贞观”、“奉天”、“顺天”、“元吉”,这些都是古代帝王在年号中喜欢采用的词。即使在今天的日常用语中,仍然包含很多“《易经》元素”:“你怎么变卦了”、“凡事物极必反”、“希望你大有作为”、“扭转乾坤”、“不速之客”、“匪夷所思”,等等,这些话其实都是从《易经》中来的。
“变卦”这个词不用多说了,即使不了解《易经》的读者,也知道《易经》是“算卦”的。
“物极必反”是《易经》的核心思想,体现了一阴一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很多大师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老子提出的“物壮则老”,孔子倡导的“过犹不及”,等等,其思想本源都来自于《易经》。
“大有”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一卦,象征着收获很多,所以汉语中很多褒义的词语都使用了这个卦名,如大有作为、大有收获、大有成就,等等。“大有”这个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叫“柔得尊位大中”,意思是柔和厚德处于尊位才显示出博大持中,持此理念,“大中”现在成为一家非常著名的家电销售企业的名称。并且,非常巧合的是,“大中”两个字又是《大学》和《中庸》的字头合称,而这两篇是儒家经典中的重要文章。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大学》和《中庸》这两篇文章,分别代表着《易经》中的乾坤两卦,一个讲自强进取,一个讲辅佐奉献,这也是企业家和管理者最重要的两种品性。
1.名字中的《易羟》色彩
企业或者社团的名称包含《易经》词汇的案例非常多,这通常代表了组织创始人的理念或者价值观。家里生了一个孩子,给孩子起名字就是全家人的大事情,通常要寄托长辈对孩子的期望和祝福,并且要显得有个性、有文化。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名称也很重要,如贾宝玉、林黛玉都隐喻着角色特征,而《西游记》的主人公孙悟空,这个名字也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寓意的——“有限人生应悟空”,这是人生哲学的至高境界。
企业的管理行为,可以分为很多种类,但每一个企业的第一个管理行为,肯定是知识产权行为,即决定企业的字号。企业的产生,是以领取营业执照为准的,所以,先有了决定企业字号名称的这个管理行为,才会有企业的“出生”,用工商管理的术语来说,就叫名称预先核准,权利期6个月,不得转让,不得经营,此时这种无形资产已经有了排他性的禁用权。
《易经》的文化思想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骨髓之中,即便是当代西方“文化殖民”来势汹汹,仍然有很多中国企业家或者社团创始人,采用《易经》中的词汇作为字号,以此表达愿景,陈述组织使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进取精神。“天行健”就是常见的企业字号,据我们了解,国内每个省份都有叫此名称的企业,仅北京至少就有数十家。在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网站上,可以搜索到数百家不同行业的“《易经》字号”,比如,厚德安邦、厚德博雅、大有鼎新、大有东方、用九文化、保合利贞、乾元飞天,等等。
北京有一个经济研究所叫“天则”,这是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领衔的一个研究机构,聚集了中国很多顶尖的经济学家。茅先生等学者要达成的组织使命和愿景,即“天则”,来源于《易经》“乾元用九,乃见天则”,这是《易经·乾卦》里非常重要的一句话。
我参加合伙的北京市中孚律师事务所,“中孚”二字是《易经》第六十一卦的卦名。读者即使不了解《易经》,仅直观地打量“中孚”的卦象,也能感觉到“虚心”的意思。在《易经》中,中孚象征着诚信修养,“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意思是说,人有诚信之德,利人守正,乃符合天道。
还有一些企业表面上没有直接引用《易经》中的词汇,但字号中却隐含着《易经》的理念,如北京西泽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培训公司,“西泽”的含义。即取自“兑卦”——“两泽相叠”为兑,《易经.兑.象》日:“君子以朋友讲习。”意思是说朋友之间讲习,以交流知识,是令人喜悦的事,非常贴切地表现了培训公司应有的理念。
鲁迅先生笔下曾经描写过江南的一家咸亨酒店,“咸亨”两字即源自《易经·坤卦》中“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这句话,是一个寓意深厚的词汇。据说现在绍兴一带有很多商家都在使用“咸亨’,二字,如咸亨酒店、咸亨花雕酒,等等。
因为北京长期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满街都是《易经》案例”。常来北京的朋友都知道,三环路是北京最重要的城市主路,其中,北三环上有一个安贞桥,西三环上有一个丽泽桥,这“安贞”、“丽泽”的名字就是来源于《易经·坤卦》中的“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和《易经·兑卦》中的“丽泽,兑”。
2.故宫里的《易轻》文化
《易经》文化案例最集中的地方就是北京的故宫。我们去游览故宫的时候,会发现类似保和殿、天安门等这些重要的建筑都是“九开间、五进深”的比例,就是说建筑的正面宽度相当于门的9倍,叫“九开间”,由10根大柱子分隔出来,而建筑的宽度与纵深的比例通常是9:5。象征着“九五之尊”,《易经·乾》:“九五,飞龙在天。”意思是说皇帝是九五之尊。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9是单数中最大的,《易经》中把单数称为阳数,所以9是最大的阳数,是阳数中的至尊,而5恰恰是阳数1、3、5、7、9位置在中间的数字,象征着中庸、中和,所以九五之尊也意味着皇帝既是最高的,也是最公平的统治者。
长期以来,9和5这两个数字就被赋予了超出数学计算之外的意义,成为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象征。而所谓封建等级制度,是君主时代的重要管理体制,是一种官僚秩序,所以,封建帝王认同《易经》等经典著作,绝非仅仅因为爱好或文化享受,而是由此获得社会管理的启发和依据,用经济学的话讲,帝王们的选择当然都是“理性”的。在中国古代,这种“九开间”的房子不是乱盖的,王爷千岁的宅邸,只能是七开间,级别再往下,则是五开间,或是三开问,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再有钱的财主,擅自盖九开间的房子,也是犯了弥天大罪。
清代等级森严,二品以上官员可以盖五开间的房子,之下的官员只能盖三开间的房子。所以去平遥古城参观的人会发现,偌大的古镇好像只有一户人家有五开问的大房子,其“法律依据”是祖上曾经官至二品,其余的人家,即使再有钱,盖一套10万间房子的大院子都可以,但绝对不敢盖五开问的房子。所以,除了故宫之外,九开问的建筑一般要去十三陵或者孔庙才能见到,其他地方应该没有,除非是废除帝制之后的新建筑。
有意思的是,9的至尊含义,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中国人默认的一种文化习惯。很多单位的办公楼,比如一些大集团或高级别的机关,单位最高负责人的办公室是在9楼,而不是象征发财的8楼,这就是受《易经》文化影响的具体案例了。
故宫最重要的建筑是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殿的名字全和《易经》有关,而且三大殿是建在一个共用的高平台上面的。这个高平台的纵横比例也是9:5,仍然昭示着“九五之尊”。其中,最重要的建筑太和殿在明朝初建的时候,也是九开问、五进深的,只是后来在清朝重建时被改成了11开间,据说是取“二中之和”,即阳数中间的5和阴数(偶数2、4、6、8、l0)中间的6之和,以充分象征“允执厥中”。
故宫内廷,乾清官、坤宁官以及中间的交泰殿,也都是按照《易经》的卦名布局和命名的,“乾”“坤”“泰”都是《易经》的卦名,并且是《易经》最重要的三卦。故宫中的很多匾额题字,也处处都是《易经》内容的体现,如最重要的格言“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这是康熙亲笔所题,是《易经·乾》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天道创造万物,四方各国和美昌顺。
3. “天地日月” 坛的先天方位
“天地日月”坛是北京城的象征性的建筑。天坛在城南,最有名的是祈年殿,还有直径达45丈的祭坛(九五的乘积);地坛在城北,现在“地坛书市”已经像过年的庙会一样,成为北京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日坛在城东,与使馆区和CBD毗邻;月坛在城西,附近有金融街。
这个“天地日月”坛的方位,即是《易经》中所说的先天方位。这种方位说法,大约起源于战国,而于宋代之后,被绘制成图形,并大肆传扬。
所谓先天、后天,我们可以当作是以《周易》的产生为准,其生之前,即更古老的《连山易》、《归藏易》时代,是属先天,《周易》有生之后是为后天。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是以宇宙生成为准,宇宙生成之前为先天,之后为后天,这是对划定基准点的不同意见,但不影响先天与后天两个概念之问的区别。
好比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只受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是先天因素,或者叫遗传,二是后天因素,我们叫环境。通常遗传我们无法选择,就只有靠后天的努力;刚刚出生的数百个婴儿,可能其自然禀赋都差不多,是后天的环境和行为,才出现了不同的人格和人生。
先天易与后天易之间的异同,今人知道的很少,因为《连山易》和《归藏易》没有传世,据说道教当中有关《归藏易》的先夭资料保留的较多,江湖上的堪舆以及梅花算卦中,据说也保留和利用了一些,但都是凌乱甚至面目全非的信息。较有共识的是,研究宇宙生成之前的事情,应该使用先天的理论体系,研究宇宙范围之内,即现世的经世济用,应该以后天道理为准。先天和后天之间,八个卦分别放在哪个方位,是有所不同的,以右下角为例,也就是西北方位:《连山易》是山,也就是艮卦,《归藏易》是地,也就是坤卦,《周易》则是天,也就是乾卦。
比较有意思的是,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方位”图上,西北方位是“乾”。因为很多人相信“乾位”代表财富,所以在当今的城市建筑中,有很多高档楼宇都是放弃正南正北、而在西北方向开门,显得“比较邪门”。这也算是《易经》文化的一种感染。其实,乾是否代表财富并无考证,共识的意见是乾可以代表金属、坚硬。有《易经》之时,尚无元宝、铜钱之类的金属通货,更可靠的财富代表应该是贝类或者粮食。
不过,无论先天后天,《易经》中“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这个大方向是不变的。于是,想要考察自己所在的位置处于《易经》方位图的哪个方位,也可以将当地的地图“头上脚下”地彻底颠倒过来看。由此我们可知上海徐家汇在“坤位”,是地,北京中关村在“乾位”,是天,北京CBD在“震位”,是雷,等等。
P3-11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大道之源,孕育了中华文化的三大理念。即大道至简、大道相通和阴阳对立,是儒、道、法、兵等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源泉,几千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性格。其影响之深远,波及全人类,从日本、韩国到德国、美国,很多异国的文化痕迹和思想成就,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易经》的启发和影响。
《易经》的产生,迄今大约有三千到五千年的历史,其内容广博宏大,无所不备,“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涵盖天地宇宙、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把抽象的哲理和生动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典范。
《易经》思想有两大基本内核,一是朴素的辩证法——“一阴一阳之谓道”,即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这种基本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互生互换;二是周期性的演进观,“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所以《易经》要“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即揭示事物的来龙去脉及相关要素,探寻其本质规律。
《易经》思想以辩证和演进的思维方式为基点,观照万事万物。从中归纳和探寻其相关性及前因后果,并深刻阐述和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一般性规律,“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其中尤其精彩的,是《易经》思想对事物发展转化以及革故鼎新的充满辩证法的论断和提示,千载以下,仍然对今人有亘古常新的深刻启发。
企业管理无非是一种人的行为,是对人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系列行为的通称。管理在宏观意义上,也泛指公共事务管理、社团管理以及每个人对个人事务、家庭事务的一切资源配置和安排,这是“古希腊三杰时代”以来人们达成的一种共识。亚当·斯密也曾论断每个人都是一个“企业”,都要考虑收入支付和社会交换问题,这是大道相通的一种体现。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政府所从事的社会管理行为,更是比任何企业管理都要复杂和重要。
既然管理是人的行为,那么必然是在人的思维和意志的指导下产生的,并且,管理思维指导的管理行为,又必然是在本土具体环境下的行为。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易经》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当然也就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许倬云先生说,“人类过去的所作所为,不论成败,应在适当的阐释后,输送给后人取撷其得失”。那么,对于作为中华国学“众经之首”的《易经》,“应有人担任中介,使故纸堆中的资料,转化为生活中可以对照的镜鉴”,才能充分发挥《易经》“周乎万物,道济天下”的效用,达到“立成器以为天下利”的目的。
《易经》绝对不是故纸堆里的文物,更不是撒几个铜钱、拈两朵梅花糊弄人的江湖把戏。相反,《易经》是生动活泼、博大精深的,感染和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从《易经》中提炼出来的若干管理原理和定律,对当今东西方的管理实践,仍然有着巨大的指导和启发意义。比如,《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最经典的阐释之一,就是“否极泰来的管理原理”。
成语“否极泰来”,颇为中国人所熟知,但其中蕴含的重要管理思想,恐怕为多数管理者所未知。此种状况,正如《易经》所言“百姓日用而不知”,或者如黑格尔所言“熟知未必真知”。《易经》中之否泰两卦,以不可思议的辩证法大智慧,用图像特征、文字解说以及两卦关系这三种方式,阐释了“否极泰来的管理原理”,应为今日东西方管理者所必知:
否泰原理之第一定律——以客为上。如果主在上、客在下,即企业或企业主以主观臆断进行生产,将客户需求和客户利益置于自己之下,则是“否”的,是不好的;反之,以客户需要为上、以客户利益为上,这样的管理才是“泰”的,是好的。 否泰原理之第二定律——上下沟通。如果天在上、地在下。即领导在上、员工在下的话,则天地主客各安其位,这中间就缺乏沟通,则企业管理就是“否”的;反之,天在下、地在上,则天有向上升起的趋势,地有向下沉降的趋势,于是上下沟通、天地交泰。
否泰原理之第三定律——内阳外阴。《易经》以下面三爻为内,上面三爻为外,于是,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外表阳光但内心阴暗的话,则是“否”的;反之,外通处世之道、内守贞正品质,“外圆内方”才是“泰”的。
否泰原理之第四定律——对方立场。无论是泰卦还是否卦,从相反角度看来,又转化为否卦和泰卦,这是《易经》卦变的一种方式,其哲学意境即是提醒管理者,凡事必须具备对方立场,决策时必须征求反对意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必须不断地反思自己,这样的管理才能成功。
否泰管理原理,仅是《易经》管理思想的一个典型案例,类似的启发和提示,在《易经》中随处可见,并且,尚未被今人所充分发掘和利用,比如“做事谋始”、“其初难知”,阐释了经济学的路径依赖原理,“乾元用九,乃见天则”阐释了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原理,等等。
从《易经》初创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到今天,人类社会的变迁可以用沧海桑田来形容,社会的演进,使物质面貌“今是昨非”。对管理者而言,市场虽然每天在变,但人性中的很多东西,却是不变的,外在的物质世界的表象,可能每天都在变化,但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却是不变的。所以,《易经》中讨论的话题,《易经》的思维方式,比如“有孚比之”、“无往不复”、“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等,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都是亘古常新的。这些哲学命题永远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圣经》说“太阳下没有新的东西”,就是这个道理。
《易经》的三大品性,即平易近人、博大精深和亘古常新。平易近人与博大精深之间,看似矛盾,其实蕴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要看读者的觉悟能力。同样一部作品,读者的知识、阅历、思维方式和修为境界不同,从书中获得的体会和感受也是迥异的。不但文字作品如此,音乐、美术,甚至电影创作,都有类似的传播规律。虽然思想载体不同,受众感官不同,但道理是相通的。
阅读《易经》,体会《易经》思想,读者的阅历越丰富,则收获越大。并且,随着读者阅历的增加,再回头读《易经》,就会有更深刻、更丰厚的收获,这是一个从平易近人到博大精深的过程,是《易经》思想转化为读者本人生命体会的过程。
我在北京和上海两地的MBA进修班讲授“《易经》管理哲学”课程,发现通常是具备大学文化程度和十年左右管理工作经验的学员,收获最大,也最能引起共鸣和讨论。而如此众多的企业主和职业经理人之所以对“《易经》管理哲学’’感兴趣,一是因为可以体悟到国学思想的精华而喜悦不已。二是因为《易经》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可以提高管理者的人格境界,具体指导管理实践,所以说,《易经》思想又是亘古常新的。
本书的特点在于,从我们身边的管理实践出发,深入浅出地系统解读《易经》思想,阐述《易经》思想在管理实践中如何启发管理者的思维和指导管理者的行为,使古老的国学思想在今天的管理实践中焕发新的生机。
本书总计分为六章,其实这是《易经》“六爻思维”的体现。
《易经》的六爻,其理念之一,即是代表事物发展的六个阶段,其中典型如乾卦,以六爻阐释企业或企业家成长的六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作出最重要的提示。大道相通的是,乾卦的“六阶段演进观”作为对事物发展的一般性规律的抽象和归纳,同样可以涵盖人类学习和认知的进步历程,此人类认知当然包括管理思维的提升和管理思想的成熟,也包括今人研习《易经》的历程。 所以,本书的六章,就是管理者研习《易经》思想的一个“乾元周期”的过程:
第一章是乾卦所称的初九,即事物的第一阶段,是对《易经》常识的介绍,如卦爻顺序、经文结构。此种初步介绍,并非易学史的全面回顾,而是择其要的归纳,并侧重于日常生活和管理实践中一些熟知常见的案例,以及《易经》思想作为大道之源与东西方各家思想之间的联系。
经由初九的常识积累,第二章以清华校训的乾坤之志为楔子,以《易经》乾坤否泰四大卦为主干,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易经》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其间穿插介绍十余项重要的管理定律,如权重定律、营销原理、路径依赖、产品与技术周期、垄断竞争等,均与当今的管理实践息息相关。
前两章帮助读者快速认知《易经》的基础知识与管理的关系,第三章则侧重于对《易经》思想体系、哲学范式和推演结构的系统性阐释,并为更高层次地解读《易经》进行思维储备——此章是难点。
《易经》认为,在事物发展和认知进步的六阶段中,前三个阶段是初级阶段,即内卦阶段,后三个阶段是高级阶段,即外卦阶段。在第三阶段,从职场“初哥”到企业高管的成长过程中,中层干部必须从大量的一线管理经验中,培养锻炼出自己系统化的思维和组织能力,从之前各种具体经验中,抽象归纳出自己的管理认知和管理思维体系,此即《易经》所言“终日乾乾”的反思期,是初创企业和成熟企业,或者初级和高级经理人之间的分水岭。
所以,第三章对《易经》思想的研习,是基于之前对《易经》的认知所做的系统化整理,从之前的管理定律,梳理提炼出了《易经》管理思想的思维体系,这是初级认知和高级认知之间过渡的位置,所以,第三章是《易经》思想研习之路上的一个“瓶颈”,管理者必须努力突破。
第四章则进入研习《易经》的“高级境界”,以企业高管的思维方式,宏观提炼出《易经》管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并辅以精彩演绎的商业智慧案例。至此,《易经》管理思想已从直白的知识介绍,升华为给管理者的智慧启迪。管理者对若干核心理念的品味和体会,成为管理者领导人格的组成内容。
此时《易经》思想对管理者的最大启发,在于管理方法论的构建,乾坤两卦的大乾坤、否泰两卦的小乾坤、老阳老阴的小小乾坤,三层境界和四个象限的思维方式,构建出企业管理的方法论的初步体系,涵盖中西、无所不备,是管理方法第一次的系统性归纳。
至第五章,读者对《易经》管理思想的研习,以及读者本人的管理思维均达到“一以贯之”的境界,此时之核心,就是《易经》管理哲学的三易原则及其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此时的管理者,应该油然而生大道至简的感慨,“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纷繁复杂的管理事物,在管理者眼中会变得简易和清晰。
最后一章,通过对《易经》思想“亢龙有悔”的批判性审视,使读者获得扬弃继承的辩证体会。通过从“管理操作工到管理哲学家”的升华扬弃,使成功成为《易经》研习路上的又一个新起点。
本书的六章,即管理者研习《易经》思想从初级到高级的六个阶段,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乾龙健”的过程;而本书六章的使命和禀赋,即所谓“天命之谓性”,尽力辅佐和帮助读者深入浅出、透彻研习《易经》管理思想。在读者研习进步的历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厚德载物坤马顺”的效用,是本书六章“尽己之性”的奉献目标。
我们希望,管理者通过本书六章“乾龙周期”的研习历程,使古老的国学思想转化为读者本人的人格力量,并进而在之后的管理实践中焕发更大的生机,取得更大的成就,这就是《易经》所谓“立成器以为天下利”、“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的理念。
听穆晓军老师讲授《易经》管理思想课程,令人深刻地体会到,古老的中国哲学在今天的管理实践当中,仍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所有人,尤其是MBA学员,都应该静下心来享受《易经》管理思维的“饕餮盛宴”,而不仅仅是单纯阅读“天书”。一阴一阳之谓道,可以说,只有中西融通的管理思维,才是完整的、健全的思维。
——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MBA 邱彤宇
《易经》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文化财富,这一点毋庸置疑。在接受西方的教育培训,并有着多年的国际机构工作经验之后,我越来越感受到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国学思想的伟大。听穆晓军老师讲课,并与之讨论,我深刻体会到《易经》思想涵盖中西、洞察宇宙的气魄,其广大宏观而又精深具体,对于当今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管理实践,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凡的指导意义。阅读本书,你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德国弗莱贝格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项目官员 张绪彪
听穆晓军老师的《易经》管理课程,与自己的管理经验以及所接受的西方管理训练相结合,体会到《易经》思想原来渗透于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阅读本书可以发现,各种管理理论和方法都可以在《易经》中找到源头,并可以在《易经》思想的启发下,使既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更加完善。
——美国总统轮船(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国区高级经理人 刘楷
穆晓军老师的课程是我们中小企业竞争力工程的“品牌课程”,为无数中小企业以及企业家、经理人传授了高质量的管理理念。其中,他对国学与管理实践结合的研究,更是对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有着巨大的帮助。穆老师的课程,我经常去听,受益颇多。
——中国中小企业竞争力工程副秘书长 孟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