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书之理由:
《汉书·晁错传》说:“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正阡陌之界。”
《水龙经·水法篇》说:“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皆血脉之贯通也。”
《发微论·浮沉篇》说:“大抵地理家察脉与医家察脉无异。善医者察脉之阴阳而用药,善地理者察脉之沉浮而立穴,其理一也。”
《吕氏春秋·慎势》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天下之地,方千里以为国,所以极治任也。”
《皇帝宅经》说:“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故不可独信命也。”
本书适合以下人群阅读:建筑美学之研究家或爱好者,建筑史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中西艺术史之研究家或爱好者,卖房者或买房者,开发商或“房奴”,职场中人或学生……
建筑被视为“凝固的音乐”与“石头的史书”。人类建筑体系大别为三:以中国建筑为代表的东方建筑体系,以欧洲古典建筑为代表的西方建筑体系以及以西亚建筑为代表的伊斯兰建筑体系。每种建筑体系各有其独特之“美”。
本书将一一阐述各种建筑体系中的代表之作。
屋顶本是建筑上最实际必需的部分,中国则自古,不殚烦难的,使之尽善尽美。使切合于实际需求之外,又特具一种美术风格。屋顶最初即不止为屋之项,因雨水和日光的切要实题,早就扩张出檐的部分。使檐突出并非难事,但是檐深则低,低则阻碍光线,且雨水顺势急流,檐下溅水问题因之发生。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发明飞檐,用双层瓦椽,使檐沿稍翻上去,微成曲线。又因美观关系,使屋角之檐加甚其仰翻曲度。这种前边成曲线,四角翘起的“飞檐”,在结构上有极自然又合理的布置,几乎可以说它便是结构法所促成的。
如何是结构法所促成的呢?简单说:例如“庑殿”式的屋瓦,共有四坡五脊。正脊寻常称房脊,它的骨架是脊桁。那四根斜脊,称“垂脊”,它们的骨架是从脊桁斜角,下伸至檐桁上的部分,称由戗及角梁。桁上所钉并排的椽子虽像全是平行的,但因偏左右的几根又要同这“角梁平行”,所以椽的部位,乃由真平行而渐斜,像裙裾的开展。
角梁是方的,椽为圆径(有双层时上层便是方的,角梁双层时则仍全是方的。)角梁的木材大小几乎倍于椽子,到椽与角梁并排时,两个的高下不同,以致不能在它们上面铺钉平板,故此必需将椽依次的抬高,令其上皮同角梁上皮平。在抬高的几根椽子底下填补一片三角形木板称“枕头木”。
这个曲线在结构上几乎是不可信的简单和自然,而同时在美观方面不知增加多少神韵。飞檐的美,绝用不着考据家来指点的。不过注意那过当和极端的倾向常将本来自然合理的结构变成取巧和复杂。这过当的倾向,外表上自然也呈出脆弱、虚张的弱点,不为审美者所取,但一般人常以为愈巧愈繁必是愈美,无形中多鼓励这种倾向。南方手艺灵活的地方,过甚的飞檐便是这种证例。外观上虽是浪漫的恣态,容易引诱赞美,但到底不及北方的庄重恰当,合于审美的最真纯条件。
屋顶曲线不止限于挑檐,即瓦坡的全部也不是一片直坡倾斜下来。屋顶坡的斜度是越往上越增加。
这斜度之由来是依着梁架叠层的加高,这制度称做“举架法”这举架的原则极其明显,举架的定例也极简单只是叠次将梁架上瓜柱增高,尤其是要脊瓜柱特别高。
使檐沿作仰翻曲度的方法,在增加第二层檐椽。这层椽甚短只驮在头檐椽上面,再出挑一节。这样则檐的出挑虽加远,而不低下阻蔽光线。
总的说起来,历来被视为极特异神秘之屋顶曲线,并没有什么超出结构原则,和不自然造作之处,同时在美观实用方面均是非常的成功。这屋顶坡的全部曲线,上部巍然高举,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屋顶部,一跃而成为整个建筑的美丽冠冕。
P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