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个性的特征
一、什么是个性
这也许是心理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因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是众说纷纭。就个性的定义来说,据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的统计,就有50多种。
个性又称人格,原意是指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的面具,它代表剧中人物的身份,表现剧中人物的某种典型心理,类似于京剧中的脸谱。如在京剧中红脸代表的是忠厚,白脸代表的是阴险狡诈,黑脸代表的是刚正不阿。传统的心理学沿用这个含义,把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种种角色的心理活动都看作个性的表现。所以,心理学中个性是指一个人种种行为的心理活动的总和。
在人生舞台上每个人都将同时扮演很多社会关系的角色,如儿子、父亲、丈夫、同事、同学、朋友、上级、下级等。同样是父亲或领导,每个人的表现,如善与恶、利己与利他、可信与不可信、顺应与不顺应、理性与非理性、自信与不自信、高智能与低智能等,这些实际上都是一个人的个性表现。
二、个性是社会化的产物
人一生下来并不具备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如初生婴儿,只会吃、睡、啼哭、排泄。他们只有简单的感觉、知觉、情感和个性的最初表现,没有形成完整的个性,所以只能作为自然实体而存在,即自然人。婴儿与婴儿之间存在着个体特征的差异,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社会每分钟使成千上万的野蛮人问世,应该使他们文明化,成为社会的个体。”也就是说,由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这个文明化的过程,也就是个体形成的过程,是获得智慧、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的过程。
一个初生婴儿(自然人),如果把他放到非洲人的家中去养育,他最后就会形成非洲人的脾气、习性、爱好和为人处事的方式;如果把他放到美国、中国、印度或其他地方去养育,他长大以后一定会具有这个地区、民族、家庭所共有的一些个性特征。如果一个婴儿从小就被剥夺了社会化(受教育)的权利,他就是皮亚杰所说的“野蛮人”。兽孩就是野蛮人,没有教化过的人。很多媒体都报道过有关狼孩的消息,如有关记载说,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西南山林里发现两个披头散发赤身裸体的人随狼群奔跑,当地人很害怕,以为是妖魔,后来一位美国人跟踪到狼窝里,用武力驱走狼,救出了两只人形的“狼”,那是两个女孩,估计一个3岁,一个8岁。人们分析,她们是从小不幸被母狼叼走在狼窝里长大的。在她们身上,人的一切心理现象全被埋没了:一无羞耻感,不肯穿衣服,强迫给她穿上,便用爪子把衣服撕破;二不会站立直行;三不会说话,不会笑(说话和笑是人的“专利”),连人的声音也不会发;四不吃熟食,而且只会在地上舔着吃;五不肯睡床,不愿盖被,喜欢趴在地上睡,而且白天睡觉,半夜爬到户外嗥叫;六是嗅觉灵敏,不出汗,而且喜欢黑暗,喜欢和狗、山羊接近……
以上这些可以说明,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人不能离群索居或单独存在,离开社会环境和与他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便不成其为人。人类个体终生与社会为伴,幼年依附于成人而生存,成年以后参与群体活动而生活,人的全部行为几乎都具有社会性。人在社会生活中,个人的一切行为、思想、情感等,不仅因他人的存在或受他人行为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同时也对他人的行为产生某种作用。
三、个性的群体差异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会形成不同的个性特点。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因此也就形成了带有明显地区特色的个性特点。
1.民族间的差异——文化的不同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特点。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印刻着自己民族色彩的行为方式,如生长在大草原的蒙古族同胞剽悍强壮,狂放不羁,热情好客,擅长歌舞。不同的种族的特点更是分明。《读者》杂志在《一眼分出中、日、韩三国人》一文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如何在人来人往的国际候机大厅里通过观察把外形相似的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加以分辨出来。文中说,如果是一群人在候机,只有一个人讲而大家都在听的群体一定是日本人,因为日本文化是集团主义的文化,他们具有集体优先的性格。他们服从集体,向集体妥协,希望把自己融入集体。因此,一个人一旦说话,其他人就会洗耳恭听。10个人中,八九个都在大呼小叫的,当然是韩国人,因为韩国文化是典型的个人主义的文化,即使是代表在说话,他们也要各抒己见,而且要大声强调自己的主张。几个人在讲,其他人一边听,一边在环顾四周的群体一定是中国人,因为中国文化是个人主义文化,但中国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故意装糊涂,不断地确认自己的位置,从而控制自己的个性,这就是明哲保身。另外,环顾四周是中国人的习惯。中国人无论到哪里,总是要先了解一下周围的环境,这是好奇心、安全感使然。
下面是《读者》转载的一篇文章,幽默的行文可以引发大家作出更深刻的思考。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