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医宗必读/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明)李中梓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医宗必读》是明末中医学大家李中梓,集30余年的深厚学养和丰富经验,精心撰写的一部不朽的名著。全书凡分十卷,各个部分的内容,作者均先取《内经》,次采诸家,并参以己见,辅以医案。可以说是内容全面,精审扼要,切合实用,深入浅出。自成书之日起,就深受欢迎,广为流传,直到今天,盛行不衰。该书是现代中医临床医生必读书籍之一。

内容推荐

本书为明末著名医家李中梓所著。全书共10卷。卷1为医论和图说。医论以介绍医学源流、指导学医门径为主;图说部分根据《内经》列述人体骨度部位及脏腑、生理等。卷2提纲挈领地阐析中医的脉学、诊法。卷3~4为本草征要,以《本草纲目》为主,精选常用药物400余种,概括主治功效,并采诸家学说、参以己见予以阐释。卷5~10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30余种病证的病机和治疗,并附医案。

本次整理以明崇祯十年丁丑(1637)刻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书前撰有导读,书后附有方剂索引、药名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本书广泛适用于中医临床人员、中医大专院校师生、自学中医者参考使用。

目录

卷之一

 读《内经》论

 四大家论

 古今元气不同论

 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

 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水火阴阳论

 不失人情论

 疑似之症须辨论

 用药须知《内经》之法论

 药性合四时论

 乙癸同源论

 辨治大法论

 苦欲补泻论

 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仰人骨度部位图

 伏人骨度部位图

 改正内景脏腑图说

卷之二

新著四言脉诀

脉法心参

色诊

卷之三

本草征要上

草部

人参(75)

天门冬(77)

苍术(78)

远志(79)

薯蓣(80)

石斛(81)

当归(82)

丹参(83)

苦参(84)

紫菀(85)

续断(86)

泽泻(87)

灯心(88)

金银花(88)

柴胡(89)

细辛(91)

荆芥(91)

干葛(92)

藁本(93)

黄连(94)

龙胆草(95)

藿香(96)

草豆蔻(97)

生地黄(76)

麦门冬(77)

甘草(79)

菖蒲(80)

薏苡仁(80)

牛膝(81)

白芍药(82)

沙参(83)

知母(84)

百合(85)

秦艽(86)

车前子(87)

革薜(88)

甘菊花(89)

前胡(90)

茺蔚子(91)

紫苏(91)

麻黄(92)

天麻(93)

胡黄连(95)

何首乌(95)

香附(96)

草果(97)

熟地黄(76)

白术(78)

黄芪(79)

葳蕤(80)

木香(81)

芎劳(82)

五味子(83)

玄参(84)

贝母(85)

天花粉(86)

木通(86)

篇蓄(87)

白鲜(88)

升麻(89)

独活(90)

防风(91)

薄荷(92)

白芷(93)

香薷(94)

黄芩(95)

桔梗(96)

白豆蔻(97)

肉豆蔻(97)

缩砂仁(97)

郁金(98)

款冬花(99)

淡竹叶(100)

地榆(100)

南星(101)

白附子(103)

商陆(103)

甘遂(104)

射干(105)

巴戟天(106)

红花(106)

胡芦巴(107)

锁阳(107)

补骨脂(108)

骨碎补(109)

海藻(109)

昆布(110)

水萍(110)

使君子(111)

青蒿(112)

荜拨(113)

谷精草(113)

马鞭草(114)

瞿麦(114)

紫草(115)

狗脊(115)

白及(116)

蛇床子(116)

秣香(117)

阿魏(117)

玄胡索(98)

蓬莪术(98)

茅根(99)

冬葵子(100)

蒺藜(100)

附子(101)

蚤休(103)

芫花(104)

续随子(105)

常山(105)

百部(106)

大蓟、小蓟(106)

牛蒡子(107)

淫羊藿(107)

菟丝子(108)

钩藤(109)

泽兰(109)

防己(110)

牵牛子(111)

木贼草(112)

茵陈(112)

高良姜(113)

青黛(113)

葶苈子(114)

地肤子(114)

山慈菇(115)

天名精(115)

藜芦(116)

景天(116)

黄精(117)

芦根(118)

姜黄(98)

京三棱(99)

白前(99)

萱花(100)

半夏(101)

天雄(102)

大黄(103)

大戟(104)

蓖麻子(105)

马兜铃(105)

旋覆花(106)

夏枯草(107)

肉苁蓉(107)

仙茅(108)

覆盆子(108)

蒲黄(109)

艾叶(110)

威灵仙(110)

紫葳花(111)

稀莶(112)

益智仁(112)

海金沙(113)

连翘(114)

王不留行(114)

决明子(114)

贯众(115)

山豆根(115)

营实(116)

兰叶(117)

芦荟(117)

卷之四

本草征要下

木部

桂(119)

茯神(121)

侧柏叶(122)

槐花(123)

楮实(124)

蔓荆子(124)

桑寄生(125)

蕤仁(126)

檀香(126)

乳香(127)

麒麟竭(128)

竹叶(128)

槟榔(129)

枳壳(130)

猪苓(132)

大腹皮(132)

天竺黄(133)

蜀椒(134)

木鳖子(134)

棕榈皮(135)

诃黎勒(135)

郁李仁(136)

没石子(136)

松脂(120)

琥珀(121)

枸杞子(122)

酸枣仁(123)

干漆(124)

辛夷(124)

杜仲(125)

丁香(1 26)

降真香(127)

没药(127)

龙脑香(128)

吴茱萸(129)

栀子(130)

厚朴(131)

乌药(132)

合欢(132)

密蒙花(133)

胡椒(134)

水杨叶(134)

川I槿皮(135)

楝实(135)

雷丸(136)

木瓜(136)

茯苓(121)

柏子仁(122)

地骨皮(122)

黄柏(123)

五加皮(124)

桑根白皮(125)

女贞实(126)

沉香(126)

苏合香(127)

安息香(127)

金樱子(128)

I LI茱萸(129)

芜荑(130)

茶叶(131)

海桐皮(132)

五倍子(133)

巴豆(133)

橡斗子(134)

柞木皮(135)

皂荚(135)

樗白皮(136)

苏木(136)

果部

莲子(137)

香橼(138)

乌梅(139)

橘皮(137)

大枣(138)

柿(139)

青皮(138)

芡实(139)

荸荠(139)

枇杷叶(140)

桃仁(140)

橄榄(141)

山楂(142)

甘蔗(140)

杏仁(141)

胡桃(141)

榧子(142)

白砂糖(140)

梨(141)

龙眼(142)

石榴皮(143)

谷部

胡麻(143)

饴糖(144)

绿豆(144)

麦芽(145)

酒(146)

麻仁(143)

黑豆(144)

扁豆(144)

神曲(145)

醋(146)

麻油(143)

赤小豆(144)

淡豆豉(145)

谷芽(146)

罂粟壳(146)

菜部

瓜蒂(146)

干姜(147)

大蒜(148)

白芥子(147)

生姜(147)

韭(148)

莱菔子(147)

葱白(148)

金石部

金箔(148)

黄丹(149)

朱砂(149)

滑石(150)

钟乳石(151)

磁石(151)

食盐(152)

硫黄(152)

自然铜(149)

密陀僧(149)

雄黄(150)

赤石脂(150)

海石(151)

青礞石(151)

朴硝(152)

白矾(153)

铜青(149)

紫石英(149)

石膏(150)

炉甘石(151)

阳起石(151)

花蕊石(151)

蓬砂(152)

土部

伏龙肝(153)  

墨(153)  

百草霜(153)

人部

发(153)

津唾(154)

人胞(155)

牙齿(153)

人溺(154)

乳(154)

金汁(155)

兽部

龙骨(155)

牛黄(156)

象皮(156)

狗肉(157)

羚羊角(158)

猪脊髓(159)

麝香(155)

阿胶(156)

鹿茸(157)

虎骨(158)

獭肝(158)

黄牛肉(155)

熊胆(156)

羊肉(157)

犀角(158)

腽肭脐(159)

禽部

鸭(159)

雀卵(160)

乌骨鸡(160)

五灵脂(160)

淘鹅油(160)

虫鱼部

蜂蜜(161)

龟甲(161)

桑螵蛸(162)

石决明(162)

穿山甲(163)

斑蝥(164)

水蛭(164)

蝼蛄(165)

露蜂房(161)

鳖甲(162)

海螵蛸(162)

蟹(163)

白僵蚕(163)

蟾酥(164)

虻虫(164)

蝉壳(165)

牡蛎(161)

珍珠(162)

瓦楞子(162)

蕲州白花蛇(163)

雄蚕蛾(164)

虾蟆(164)

廑虫(164)

蝎(165)

卷之五

 伤寒

卷之六

 真中风

 具甲风

 类中风

 伤风

 虚痨

卷之七

 水肿胀满

 积聚

 反胃噎塞

 疟疾

 痢疾

 泄泻

卷之八

 头痛

 心腹诸痛

 腰痛

 疝气

 淋证

 小便闭癃

 小便黄赤

卷之九

 大便不通

 小便不禁

 遗精

 赤白浊

 痰饮

 咳嗽

 喘

卷之十

 痹

 痿

 惊

 悸

 恐

 健忘

 不得卧

 不能食

 汗

 黄疸

 霍乱

 呕吐哕

方剂索引

中药索引

试读章节

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

尝读张子和《儒门事亲》,其所用药,惟大攻大伐,其于病也,所在神奇。又读薛立斋十六种,其所用药,惟大温大补,其于病也,亦所在神奇。何两公之用药相反,而收效若一耶?此其说在《内经·征四失论》日: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

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者膏粱自奉,贫贱者藜藿苟充。富贵者曲房广厦,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膏粱自奉者脏腑恒娇,藜藿苟充者脏腑恒固。曲房广厦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难干。故富贵之疾,宜于补正;贫贱之疾,利于攻邪。易而为治,比之操刃。子和所疗多贫贱,故任受攻;立斋所疗多富贵,故任受补。子和一生岂无补剂成功,立斋一生宁无攻剂获效?但著书立言则不之及耳!

有谓子和北方宜然,立斋南方宜尔,尚属边见。虽然贫贱之家亦有宜补,但攻多而补少;富贵之家亦有宜攻,但攻少而补多。是又当以方宜为辨,禀受为别,老壮为衡,虚实为度,不得胶于居养一途,而概为施治也。

P6-7

序言

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得比较好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只要遵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只要把中医理论知识的深厚积淀与临床经验的活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

近百余年西学东渐,再加上当今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作用,使得一些中医师诊治疾病,常以西药打头阵,中药作陪衬,不论病情是否需要,一概是中药加西药。更有甚者不切脉、不辨证,凡遇炎症均以解毒消炎处理,如此失去了中医理论对诊疗实践的指导,则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临床人才。对此,中医学界许多有识之士颇感忧虑而痛心疾首。中医中药人才的培养,从国家社会的需求出发,应该在多种模式多个层面展开。当务之急是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倡导求真求异,学术民主的学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了培育名医的研修项目,首先是参师襄诊,拜名师制订好读书计划,因人因材施教,务求实效。论其共性则需重视“悟性”的提高,医理与易理相通,重视易经相关理论的学习;还有文献学、逻辑学,生命科学原理与生物信息学等知识的学习运用。“悟性”主要体现在联系临床,提高思想思考思辩的能力,破解疑难病例获取疗效。再者是熟读一本临证案头书,研修项目精选的书目可以任选,作为读经典医籍研修晋阶保底的基本功。第二是诊疗环境,我建议城市与乡村、医院与诊所、病房与门诊可以兼顾,总以多临证多研讨为主。若参师三五位以上,年诊千例以上,必有上乘学问。第三是求真务实,“读经典做临床”关键在“做”字上苦下功夫,敢于置疑而后验证、诠释进而创新,诠证创新自然寓于继承之中。

中医治学当溯本求源,古为今用,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归宿,认真继承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诊疗经验,做到中医不能丢,进而才是中医现代化的实施。厚积薄发、厚今薄古为治学常理。所谓勤求古训、融汇新知,即是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以显著的疗效、诠释、求证前贤的理论,寓继承之中求创新发展,从理论层面阐发古人前贤之未备,以推进中医学科的进步。

综观古往今来贤哲名医均是熟谙经典,勤于临证,发遑古义,创立新说者。通常所言的“学术思想”应是高层次的成就,是锲而不舍长期坚持“读经典做临床”在取得若干鲜活的诊疗经验的基础上,应足学术闪光点凝聚提炼出的精华。笔者以弘扬巾医学学科的学术思想为己任而决不敢言自己有什么学术思想,因为学术思想一定要具备有创新思维与创新成果,当然是在继承为基础上的创新;学术思想必有理论内涵指导临床实践,能以提高防治水平;再者学术思想不应是一病一证一法一方的诊治经验与心得体会。如金元大家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自述“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于刻苦钻研运气学说之后,倡“六气皆从火化”,阐发火热病证脉治,创立脏腑六气病机、玄府气液理论。其学术思想至今仍能指导温热、瘟疫的防治。非典型传染性肺炎(SARS)流行时,运用玄府气液理论分析证候病机,确立治则治法,遣药组方获取疗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福群众。毋庸置疑刘完素是“读经典做临床”的楷模,而学习历史,凡成中医大家名师者基本如此,即使当今名医具有卓越学术思想者,亦无例外,因为经典医籍所提供的科学原理至今仍是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准则,至今仍葆其青春,因此“读经典做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值得指出,培养临床中坚骨干人才,造就学科领军人物是当务之急。在需要强化“读经典做临床”的同时,以唯物主义史观学习易经易道易图,与文、史、哲,逻辑学交叉渗透融合,提高“悟性”指导诊疗工作。面对新世纪东学西渐是另一股潮流,国外学者研究老聃、孔丘、朱熹、沈括之学,以应对技术高速发展与理论相对滞后的矛盾日趋突出的现状。譬如老聃是中国宇宙论的开拓者,惠施则注重宇宙中一般事物的观察。他解释宇宙为总包一切之“大一”与极微无内之“小一”构成,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一寓有小一,小一中又涵有大一,两者相兼容而为用。如此见解不仅对中医学术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对宏观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链接,纳入到系统复杂科学的领域至关重要。近日有学者撰文讨论自我感受的主观症状对医学的贡献和医师参照的意义;有学者从分子水平寻求直接调节整体功能的物质,而突破靶细胞的发病机制;有医生运用助阳化气,通利小便的方药能同时改善胃肠症状治疗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还有医生使用中成约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运用非线性方法,优化观察指标,不把增生前列腺的直径作为惟一的“金”指标,用综合量表评价疗效而获得认许,这就是中医的思维,要坚定地走中国人自己的路。

人民卫生出版社为了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的培育名医的研修项目,先从研修项目中精选20种古典医籍予以出版,余下50余种陆续刊行,为我们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只要我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就会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进、学有所成。治经典之学要落脚临床,实实在在去“做”,切忌坐而论道,应端正学风,尊重参师,教学相长,使自己成为中医界骨干人才。名医不是自封的,需要同行认可,而社会认可更为重要。让我们互相勉励,为中国中医名医战略实施取得实效多做有益的工作。

王永光

2005年7月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