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阿倮欧滨(哈尼人一座灵魂的高地)(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莫独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莫独,哈尼族,生于云南绿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国内外百余家报刊,并被收入多种年度选本。出版著作《守望村庄》《雕刻大地》《祖传的村庄》等15种。曾获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纪念中国散文诗90年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家(十佳)、“古贝春杯”河北省第二届散文大赛一等奖等各级奖项40余种。参加全国第五、十届散文诗笔会,鲁迅文学院首届西南六省区市作家班学员。
后记
2011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在大理洱海之滨一个叫逸
龙宾馆的酒店里,我参加了为期20天的鲁迅文学院首届西
南六省区市青年作家班的培训学习。50余位同学分别来自
云南、四川、重庆、贵州、广西、西藏。时间虽然短暂,
但生活的收获、友谊的收获、文学的收获等,不是一时一
刻的,也不仅是此地此时的。知道我是哈尼族后,结业前
的一天,昆明的同学徐兴正前来约稿。他告诉我,他负责
编辑的云南省委机关刊物《秘书之声》,里面有个栏目,
叫《大参考》,专门刊登省内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散文
,已经做了几期,刊载了几个民族的东西,反响不错。这
次,他想要我搞一篇哈尼族文化思考方面的散文,字数在
5000字内,最多不要超过5500字,题材由自己去选。当时
,我没有任何考虑就答应了。第一,反映哈尼族的文化,
特别是文学性的东西,别人不要求,我都要去写的,何况
有人来约。第二,写作这么多年来,自己写的都是很纯粹
的文学作品.从来没向政治性很强的刊物投过稿、发过稿
,也很少翻看类似的刊物,这省委的机关刊物,我想看看
到底是什么样,想上一下。第三,自己的身份使然,好丑
也是一个有几本不同级别的作协会员证的人,更何况是在
这种身份如此明确的培训班上,同学的一篇文学性的稿约
,拒绝了,怎么好意思还坐在那里?第四,同学情……
其实,答应后,我还真的有点犯愁。首先,出来了这
么长的时间,单位上有许多事情等待着自己回去处理,回
去后肯定没时间先考虑这个东西。其次,写什么呢?什么
样的题材能代表或者基本能代表哈尼族的文化?至少,它
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再差,它也不能少了地域性和民
族性,必须刻录着“哈尼”这个烙印。最后,自己的创作
形式已改变多年,以写散文诗为主,每章保持在三百字左
右,千余字的文章都很少,突然去做一篇5000余字的东西
,感觉有点“大”。但既然承诺过了,我一定得当回事,
并且必须立即动笔,在约定时间之内做完事做好事。考虑
再三,我最终把目标锁定在故乡绿春县城多娘阿倮山梁上
的阿倮欧滨文化上。
有人说,阿倮欧滨是哈尼族的宗教圣地。按照自己很
有限的理解,加之自己对这一故土的热爱,我是基本同意
这种说法的。哈尼族的文化,没有哪一种,像阿倮欧滨文
化一样,具有如此深远、奇特、神秘、诡异、丰富、宏大
。更主要的是,这个文化,唯此一个,唯这方特有,为绿
春所独具。它虽地处边地绿春,却声名远播,传扬在哈尼
族生活的任何地方。这是哈尼族曾经改天换地的一个处所
,一处民族生命的重生地。这是一个根本性的东西,写这
样的东西,根本不需要考虑是否会雷同。后来,动起笔来
后,我发觉这篇文章的容量根本不像自己所想象的那么小
,5000字,根本装不下多少内容。但有规定在先,我也不
能突破。
按照自己的理解,写出了文章,并如时发了出去。我
也不知是否符合兴正同学的要求,是否为难了他。反正,
除了一条告知发送的短信,之后我们没有通过一次电话,
没有过任何方式的联系。当年底,5500字的《阿倮欧滨:
哈尼人一座灵魂的高地》全文刊登在《秘书之声》2011年
第4期《大参考》栏目上。我以为,这事就这样交了差,告
了个段落了。事实上,当时自己就是这样让它告了段落的
,写完并发表了,让它待在样刊样报堆里。当2012年到来
,日子随着新年的脚步,被岁月翻到新的日程上时,《阿
倮欧滨:哈尼人一座灵魂的高地》也突然跳到我的面前来
。我把这篇文章放到了自己的博客上去,远方一位从来没
给我的博客文章留言的密友,狠狠地连续给我留了三条言
。这既带给我惶恐不安,又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同时,一
些原先未能写进文中的细节,也从心底纷纷醒来,撞击着
我的心壁,有种要我释放的强迫性。这样,原先的《阿倮
欧滨:哈尼人一座灵魂的高地》就成了一个骨架,围绕着
它,我把相关的一些血肉组织上去,在原先一篇普通文化
散文的基础上,有了这部同名的文化长卷散文。后面,再
把以前创作的与阿倮欧滨密切相关的两组散文诗作品,也
以附录的方式收入其中,算是对其内容的一个小小补充。
这样,在2012年底前,完成了本书的初稿。
之后,云南自然文化刊物《人与自然》2013年第9期
,从我的博客上选用了其中一段小章节;《大理文化》
2013年第10期头条《开篇》栏目,一次性发表了2万余字,
之后,被2014年第1期《边疆文学·百家》散文栏头条全文
选登;另有近3万字的作品,被《山东文学》2015年第2期
《大地纪实》栏推出,这是该刊刚开辟的重点栏目;云南
文学名刊《滇池》杂志也在2015年第12期以《水颂》为名
,刊用了其中关于水的部分4000余字。如此,这部近10万
字的长卷民族文化散文集,包括早年已发表过的附录的两
组散文诗,有6万余字的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余下部
分,也多在地方的不同刊物上零散刊发。
其间,这部书稿还先后申报了云南省作协“百名作家
写云南”和中国作协少数民族重点作品扶持征集活动。
2016年6月1日,从中国作协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一个故事和一位才貌双全的绝世美女
第二章 一部年历和一棵隔离天地的遮天大树
第三章 一支清流和一股贯穿古今的生命源泉
第四章 一座祭坛和一个山地民族的集体祭祀
第五章 一块圣骨和一件穿透灵魂的小小佩饰
附录
后记
精彩页
第一章 一个故事和一位才貌双全的绝世美女
简收是姑娘的榜样
简收是人间的仙女
她的主意比常人多
她的性情比别人好
她的美德引来了四方的客人
——《都玛简收》
逃婚:一个女人的情爱追求
哈尼族有部闻名遐迩的叙事长诗《都玛简收》,因主人公是一位叫简收的女子而得名。由于长诗内容最后归结到一棵空前绝后哈尼名叫禾土玛绕的遮天大树,有的也译作《缩最禾土玛绕》。缩最,哈尼语,即树王;禾土玛绕就是出现在这部神话史诗里的大树王。故事讲述的重要事故现场,亦即终极现场,在今绿春县城所在地的多娘阿倮山梁东头阿倮欧滨山上。
哈尼族历史上本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记录日常事务主要用的是刻木结绳、数豆子等原始的方法,文化发展靠口耳传承和言传身教等方式,所以,口头文学十分丰富,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众多动辄长达万余言的叙事长诗,《都玛简收》就是其中一部瑰丽的奇葩。
这是一个凄美的故事。
传说,简收出生在哈尼美丽富饶的故园诺玛阿美。诺玛阿美是哈尼人的发祥地之一,那里,一年四季风调雨顺,阳光普照。勤劳善良的哈尼人,把寨子建在水边的平地上,尊老爱幼,安居乐业,过着安详而幸福的生活。寨子里有个人家,当家的男主人叫那简。在一年美好的十月,在十月一个美好的属羊日里,那简家添增了一个女儿。根据哈尼族父子(女)连名的取法,那简给女儿取名叫简收。简收有个同胞兄长叫简处,生来就有些愚鲁,并且越长越笨,越来越蠢。简收却跟哥哥截然相反,不但越长越美丽,而且越长越聪明,成为远近闻名的聪慧女子,引来络绎不绝的求婚人。“白云怀了她的身体,风雨孕育了她的骨肉。生出来雷声滚滚,脱胎出生后震动了天。天神奥玛给了她聪明,地神咪玛给了她智慧,太阳月亮给了她美丽的样子,她是阿培明烟的后人。”(《都玛简收》)
关于简收的身世,在当地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版本:
简收上有九个哥哥,全家就她一个妹子。哈尼族一母同胞所生的兄弟姊妹,姊妹对兄弟统称阿么,兄弟对姊妹统称都玛。简收就是她的阿么们唯一的都玛。简收从小死了爹娘,九个哥哥都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年幼的简收居无定所,食不饱腹,不但没享受到一个小都玛应有的温暖,反而每天被哥嫂们轮流使唤,今天为这家背水,明天为那家背柴,瘦小的身子像一只小陀螺,成天忙得团团转,遭受着哥嫂们不分早晚的虐待。但她从没有什么怨言,快乐地成长着。冬去春回,日月如梭,十几年过去,在饥寒的苦水里泡大的简收,却出落成一个当地绝色的美女。
最终,两个版本殊途同归。
简收的美名传扬四方,四面八方的青年慕名纷纷前来求亲。但简收有着自己的意中人,从小青梅竹马一起放鸭放牛长大的伙伴普兰(有的版本叫拉额)。父母和兄长或者哥嫂们却把简收当作摇钱树,把她许配给了当地有权有势的一个头人,一个老财主。爱情被强势侵凌,心上人被财主害死(有个版本里的男主人公是因为畏惧强权而退缩,拱手把简收送给了财主)。为了抵抗强权,维护爱情和婚姻神圣的尊严,倔强的简收逃出财主的樊笼,形单影孤被迫走上茫茫的逃婚旅程——一路走走停停,也不知走了多少年,走过多少地方,到过多少村寨,都玛简收尝尽了人间的甘苦,悟尽了炎凉的世态。而这过程中,她也把自己懂得的纺织和山地稻作农耕等技术传授到各个地方,把自己的智慧,播种在四面八方。都玛简收的美貌令世人称羡,都玛简收的聪慧令世人惊讶,她被称为“咪达搓昆”,即凡间智者,世上奇人。但没有一个地方能让简收放下行走的念头,没有一个村庄能使简收停住前行的脚步。拄着开着黑色花朵的芦苇拐杖,从一处到一处,从一地到一地,简收孤独而凄凉地继续行走在浪迹的路上,奔波在逃婚的途中。
又经过一座座村庄,路过一个个寨子。这天,简收衣衫褴褛,饥渴交加地来到阿倮欧滨的山林里。这里,古木苍天,草木青青,溪水潺潺。在浓密的林间,百鸟合鸣,百花绽放,和风轻轻地在林间穿梭,穿过垭口,凉凉地掠过简收燥热的面庞。一股清洌的泉水,汩汩汩地欢叫着从树脚下淌出来,灌进前下方不远处荒草密罩的幽塘里。简收心有所安,把拐杖插在水中,俯下身,双手合拢大把大把地捧起甘洌的清泉痛饮。(P2-5)
导语
一部解读哈尼族阿倮欧滨神秘文化的开创性作品。
阿倮欧滨,哈尼族一座不朽的神山;
一个海内外所有哈尼族人的精神图腾和心灵圣地;
孕育了哈尼族独一无二的历史与文化,见证着哈尼族的前世今生与沧海桑田。
序言
非虚构写作:叙述世界的可能性
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
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个荣耀,是瑞典文学院对非
虚构作家的高度肯定,也给“民间写作”以最大的鼓励。
阿列克谢耶维奇站在民间立场,写在“国家利益”驱动下
的诸多个人命运。她采录的是受历史大事件影响的底层“
小人物”的声音,倾听他们的“说法”,体验底层社会难
以平复的生命苦难。由此,在中国兴起不久的“非虚构写
作”,被重新认知。
何谓“非虚构写作”?广义上说,以现实元素为背景
、真实反映现实的写作,即非虚构写作。它首先被西方文
学界重视,且完全是独立的、忠实内心的、不服膺外来因
素的写作,是不受干预和遮蔽的民间写作。
非虚构写作,不是写实散文,也不是游记,而是民间
叙事文本,是反映现实的“见证文学”;不是集体的写作
行为,而是作家个体的写作行为;不是冷眼旁观,而是参
与其中。体验和验证,是社会的实证主义(个体的经验主
义)驱动下的一种写作,也可以是对社会大环境下底层的
人文生态、农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田野调查。本质上说,
非虚构写作是拓展了“向下”的写作。它让“民间的”视
野宽阔且有纵深度。
非虚构写作,关涉人文地理和社会科学的认识论和方
法论。也由此带来了写作的难度:一是准确无误的信源。
作家所需的,是一张精细的地图和一块精准的罗盘,进行
缜密独到的研究。操作态度必须一丝不苟。二是不能添枝
加叶。它的真实性在于呈现事件本身,否决主观臆断,否
决编造与虚构。像小说般编排故事、像戏剧那样设置悬念
,都要不得。在资讯快速传播的世界文化大环境里,写作
者要有谦逊的文化品格和巧妙的文本策略。三是囊括所有
。与文本内容关联的历史、自然、人文及细微生活呈现,
都可以为文本写作服务。
这三个难度,考验作家的水准,检验作家的耐性,挑
战作家的能力。不能有离奇,不能有编造,不能像PS图片
那样,随意增添什么去掉什么,让原有的色彩失真,让原
有的图像变形、模糊。杜绝设置个人意志主导的荒诞,但
不能拒绝现实或历史存在的荒诞。当然亦不能否认特定的
地理情境下出现的一些非同寻常的现象。好在非虚构文学
不以情节取胜,它要的是真实记录。非虚构与虚构的区别
,在于具体的操作。小说家以假设和真实掺杂,揭示人类
的处境和命运的问题;非虚构作家是用事实告知人们“问
题”的存在,通过写实,让我们认知、对证,消除疑虑。
非虚构写作是“还原”世界的“观察笔记”。
为达到效果,作家需要取消片面性的主体认知。花些
时间,迈出步子,深入实地,不厌其烦地去挖掘原始事件
,或是陈年旧事,或是历史典藏,或是正在进行时的社会
和个体事件,把故事的碎片,拼接成一块完整有序的图谱
,厘清规则或不规则的脉络。复活记忆,复原意识,让心
灵方向和智性写实找到一个理想的出口,引人入胜,将读
者带进一种奇异的、令人难以抵达的神秘地带。
普林斯顿大学新闻学教授、美国著名非虚构作家约翰
·麦克菲(JohnMcPhee)认为:非虚构作家是通过真实的
人物和真实的地点与读者沟通。如果那些人物有所发言,
你就写下他们说了什么,而不是作者决定让他们说什么。
你不能进入他们的头脑代替他们思考,你不能采访死人。
对于不能做的事情,你可以列下一张长长的清单。而那些
在这份“清单”上偷工减料的作家,则是仗着那些严格执
行这份清单的作家的信誉,在“搭便车”。
非虚构作家是行走作家,但行走作家不一定是非虚构
作家。非虚构作家以亲历的写作,比闭门造车、虚构编撰
的作家更应该受到尊重。或许,契诃夫的《萨哈林旅行记
》是较早的非虚构作品。而爱默生、梭罗、约翰·巴勒斯
、巴斯顿等自然主义作家,亦是这方面的先行者。他们以
自然为师,以时代为镜,以真实笔录记载自然天地大境,
提纯思想要义。文本呈现的是自然乡土对人类情感的培育
、人类自觉的心灵在天地间弥漫的道德感。它与利奥波德
“生态道德观”和约翰·缪尔“自然中心论”之理念相符
合。
主体审美视域,离不开外部世界的浸染。作为非虚构
写作者,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所顾忌和惶惧。比如
:社会恶性发展对人类精神和情感的破坏;世界观的偏离
对人类伦理道德的冲击;大环境下的经济竞争带来的非常
规手段的博弈;大众化民生本态与小众化生存状态之差异
等。在田野的探研和调查过程中,民生环境、人文历史,
都将活脱于文本。自由的素材,忠实的经验,直抵时代的
痛处。以独特的语境,“敞开”许多被历史和现实“遮蔽
”的东西。
作家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关怀者、监督人,是社
会变革的体验家。但有时候,作家的行为体验,会带来道
德困窘。面对休养生息的民生,是否影响了其本态的生活
?叙事与析理,全景式的呈现,又会不会陷入迷惘?心境
的外在延伸,又必然要展示它的客观性——格雷安·葛林
式的抵达之境,列维一斯特劳斯式的抵达之思,约翰·贝
伦特的抵达
内容推荐
阿倮欧滨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境内,是哈尼族的一座神山,也是海内外哈尼族人的精神图腾和心灵圣地,哈尼族的历史、文化、风俗,哈尼人的性格、信仰以及生活方式都可以溯源自阿倮欧滨山。围绕着阿倮欧滨山,作者对哈尼族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多角度的呈现和解读,包括哈尼族的起源、民族的神话与史诗、以梯田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以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代表的民族信仰以及丰富多彩的节庆风俗如六月节、长街古宴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