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编年故事(1939-1945抗战胜利前在延安)(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于光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于老从1939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在延安这六年的回忆。于老经历了这个时段所经历过的风风雨雨,或置身历史的潮流,或侧身“漩涡的边缘”,或处于“漩涡”之中。他以自己的经历,提供了许多历史史实和史料,对历史作了透彻的观察和深刻的分析。

目录

(一)1939年(1)

小引(2)

39·Ol从广东省委机关到延安的途中(2)

39·02我一下子喜欢上了延安(13)

39·03生活在陕北黄土高原的第一夜(16)

39·04“你不去马列学院了”(19)

39·05中央组织部训练班(21)

39·06第一次听毛泽东演讲(24)

(二)1940年(28)

小引(29)

40·01陕甘宁边区文协代表大会使我得到了满意的工作岗位(29)

40·02第一次跳秧歌(34)

40·03我兼任延安中山图书馆主任(37)

40·04我还兼任“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编审股长(42)

40·05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的前前后后(44)

40·06在杨家岭毛泽东的窑洞里(52)

40·07毛泽东笑得很开心(55)

40·08有幸同毛泽东坐在一张餐桌上(56)

40·09在这里我想插进几句讲讲何思敬(59)

40·10陈云小组和洛甫小组(61)

40·11“《自然辩证法》读书小组”(64)

40·12学做一点翻译工作(66)

40·13我在延安的读书生活(67)

(三)1941年(72)

小引(73)

41·01 1941年的自然科学研究会的工作(74)

41·02不习惯这个“官”字(80)

41·03 1941年的《轻骑队》(81)

41·04党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87)

41·05“土包子”和“洋包子”(91)

4l·06西北局第四局(93)

41·07关于反对官僚主义的一个争论(97)

4l·08宝塔山后沟那个晚间的一件事(98)

41·09下乡琐事(100)

41·10在去柳树沟过延河的桥上(101)

41·ll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日子里

(103)

(四)1942年(109)

小引(110)

42·01 1942年的自然科学研究会的工作(111)

42·02考察团在去绥德的路上(123)

42·03到了绥德之后(125)

42·04去双湖峪途中顺访三皇峁(127)

42·05于光远夜走凤仪亭,刘澜波谈话五分钟(129)

42·06烟筒沟煤窑(130)

42·07吃糠的学问(132)

42·08在印斗看地主账本(134)

42·09我出的第一本书,就是同柴、彭合写的这一本(135)

42·10一场空欢喜:《反对党八股》中表扬《轻骑队》的话删去了(138)

42·11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始(142)

42·12用自己“小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来改造党”(143)

42·13“思想自传”(146)

42·14整风学习期间我的工作(149)

42·15西北局高干会(150)

(五)1943年(154)

43·01走向审干(155)

43·02抢救失足者(157)

43·03韦君宜的《思痛录》(159)

43·04西北局宣传部(161)

43·05《吴满有》和《寻门户》(163)

43·06有关“抢救”的一个故事(165)

(六)1944年(168)

44·01“特别班”(169)

44·02龙儿寺开荒(173)

44·03从“特别班”到延安大学(178)

44·04延安大学财经系(179)

(七)1945年前九个月(182)

45·0l一个很特别的消费合作社(183)

45·02五棍同乐(185)

45·03第一次享受老人权(186)

45·04给全校上大课讲自然发展史(187)

45·05“于光远吆!在延安时就是我的老对头”(189)

试读章节

过了宜山的那一条江,走不远就进入贵州省。

贵州穷山恶水、生活贫困我早有所闻。走在贵州境内,对一路的情景进行观察,果真如此。路边的山又大又陡,由于雨水充足,山上有树,可就是没有田地。田地都在坝子——山间的小平原上,贵州这种小平原既小又少。汽车在公路上走,就没有经过这种小平原。那时修筑的公路为了省钱,坡度很大,坐在车上的确有些胆战心惊。有一段公路司机们把它叫做“掉死岩”,这是谐音,本来还有一个好听一点儿的正式名字,可是被弃之不用。走这段公路,只要司机一不小心,车子就有翻下大山去的危险。我坐在车上,亲眼看到不止一辆掉到山下去的汽车的残骸。路上行人不多,但常常可以看到背着一大块盐块的独行人。一块一般一百公斤左右,背盐人艰难地在坡度很大的公路上行走。这块盐一直不从身上卸下,随身带着一个大架子,实在太累了,就用木架把盐块支起,在路边靠一靠,歇歇背和腿。在路上有时还可以看到卖茶水和卖银耳汤的。茶水当然很便宜,赚不了多少钱。那银耳,的确是当地的特产,煮得很好。在大城市银耳是公认的补品,可以卖个好价钱,可是在贵州公路旁边它的价钱一点也不贵。干这些营生的人,不管老老少少,个个穿得破烂不堪。“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那是概括贵州当时状况的名言——其实我早已听说过,同我这次亲眼所见完全吻合。

汽车进入贵州,经过独山到了都匀。到都匀后,司机告诉我们,第三天清早离开都匀前往贵阳。这样一个行进安排,对我正合适,因为我正好有一个清华同学、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下简称“民先”)队友傅明弟在都匀,我想见见他,了解一下当时的状况。他是个新闻工作者,抗战后在他家乡都匀搞发展民先的工作,同我一直有通信联系。各地民先的地址我都带在身边,按照我身边本子上记下的地址一下子就把他找到了。他告诉我,贵州的政治局势很不好,只能同特别信得过的人一起工作,同一般青年只是交朋友,不敢打出民先的旗号,但他一直在坚持工作。

就是在都匀,他告诉了我贵阳民先队被破坏的比较详细的情况。这件事我在广东省委已经听说了一些,但没有傅明弟告诉我的详细。贵阳当地人、抗战前在中国大学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党员、民先队员张益珊,在1938年2月曾到武汉办事处找到我,告诉我抗战后他回贵阳已经团结了不少革命青年,在贵阳建立民先地方队部的条件已经具备,问我是否同意他把民先地方队部成立起来。我同意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工作。回贵阳后他就把贵阳地方队部组织起来了。1995年8月4日《贵阳晚报》登载的一篇文章中讲道:“1938年4月,共产党员张益珊受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派遣,来到贵阳,在地下党组织的支持下建立了贵阳民先地方队部。”

P6-7

序言

关于《我的编年故事》和它的第三册

《我的编年故事》第一册出版于1996年10月;第二册出版于1998年4月。在第二册的出版说明中写道,此书分四册出版:1915~1935(20岁前);1935~1939(抗战前后在国民党统治区);1939~1945(抗战八年);1945—1949(迎接全国解放)。第二册出版后我就动手准备第三册书稿,而且基本完成。可是一直没有发稿,耽误了好几年。最近把书稿找出来,准备发稿。看后觉得除原有各篇的文字需要斟酌外,还要再作一些补充。1998年说明中对这一册所写“抗战八年”四字,我认为改为“抗战胜利前在延安”较好。因为抗战爆发后的一些内容已经在《我的编年故事》第二册里写过了。

欠账总得还。2001年出版社还催问过一次。我也一直把这件事放在心上。2002年夏,我有机会到许多年没有去过的郑州。见到李亚娜同志时,我就答应2003年上半年交出《我的编年故事》第三册。回北京之后,我就开始动手。当时我很有信心按时完成,因为按照我的工作规律,只要机器开动,产品制作出来的时间不会很久,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就可以把改定的书稿交到出版社。事实上我也改出了差不多一半的稿子。可是事与愿违。这个工作又因为种种原因中断了,其中就有2003年1月在体检中发现粪便中有潜血,经过肠镜、肠造影等进一步检查,很可能是结肠癌。于是住院动手术。手术中判断还没有癌变。但是八十八岁的人手术后身体总比较弱,而这时“非典”在北京又很猖獗。直到今天我才重新坐到电脑桌旁,重理旧业。

重理旧业就要从头看起。一看就要补充修改。改一遍当然会好一点,但是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接上以前写到的地方。我希望这次能够一气呵成,不再中断。

《我的编年故事》第三册写的范围是“抗战胜利前在延安”,也就是写了从1939年7月到延安之后,到1945年9月日本投降这六年多一点。

“抗战胜利前在延安”同“我在延安”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因为抗战胜利之后我在延安还停留了短时期,而1946年8月我又回到延安。这时候又到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历史时期,不再写进第三册,该是第四册要写的内容了。

关于这第三册的编写方法,我没有新的想法,还是打算完全按年份来编。每篇都按年份编号,比如1939年的第一篇,就记作“39·01”。一、二、三各册《我的编年故事》写法、编法都不相同。我觉得这一册采取这种编法比较合适。第四册恐怕又会采取另外的写法和编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