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他们输在起跑线上(中国西部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思考与对策)
分类
作者 任运昌//林健//谷生华//陈昌发//陆清华等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教育投资不足,教育基础设施落后,课程资源缺乏,信息闭塞,教学理念陈旧,教师知识、能力低下……这些触目惊心的原因造成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落后状况,本书作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编著了此书,全书从教育研究的层面上分析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是我国当今农村教育的一部生动写实。

目录

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代前言)

第一章 钱不是万能,无钱却是万万不能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问题与思考

 1.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2.贫穷惹出的“祸端”

 3.“一费制”带来的新问题

 4.教育投入法制化与新策略探索

第二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师生俱欢颜

   ——西部农村中小学的校舍问题与思考

 1.形形色色的“磨盘小学”

 2.惨剧,正在不断上演

 3.沉甸甸的校舍问题

 4.感动不应该是我们的惟一

 5.校舍的脸一定会变

第三章 以砖头为“基础”的基础教育

   ——西部农村中小学基本教学设备问题与思考

 1.不敢想像的差距/55

 2.“我们好想坐着上课”

 3.衣箱里锁的是什么宝贝

 4.吃饭、睡觉的困难

 5.没有厕所的尴尬与其他

 6.跨越教育的温饱线

第四章 他们不知电脑和图书馆为何物

   ——西部农村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设备问题与思考

 1.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2.一切都与信息技术无缘

 3.“生均图书5册”

 4.该到位的却没到位

 5.铺设信息素养教育的“高速路”

第五章 既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少吃草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问题与思考

 1.“最光辉的职业“就值100元

 2.除了困难还是困难

 3.撑起农村教育的天空

 4.感动中国的支教者

 5.提高待遇才能留住人心

第六章 考12分的学生还得当中学教师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基本素质问题与思考

 1.新课改遭遇师资尴尬

 2.“爬山虎是壁虎的一种”

 3.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支教师队伍

 4.在鲜血被抽走的同时

 5.从教师的自强自学开始

第七章 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新内涵”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问题与思考

 1.“真内涵”与“新内涵”

 2.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3.教师耍起了皇帝威风

 4.师德师风,为何如此令人担忧

 5.爱与责任——师德之魂

第八章 无奈的“南郭先生”

  ——西部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与思考

 1.当今世界最可爱的人

 2.西部为何有这么多“南郭”

 3.他们是西部教育的尴尬

 4.最终受伤的是孩子

 5.权宜之计与根治之策

第九章 吃的是草,挤出来的不会是奶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问题与思考

 1.“草”没有变成“奶”

 2.几多的无奈与苍白

 3.在艰难困苦中挣扎

 4.巨大的差距已经出现

 5.资源就在我们身边

第十章 流失、流失、再流失

  ——西部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与思考

 1.辍学率到底有多高

 2.“狗不耕田,女不读书”

 3.“拿什么去读?”

 4.比贫困更难解决的问题

 5.一个也不能少

第十一章 父母离了乡,孩子怎么办

   ——西部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问题与思考

 1.庞大的“留守儿童大军”

 2.留守儿童悲剧何其多

 3.平凡的另类生活

 4.家教的缺失与学校的放任

 5.深层原因与治本之策

第十二章 学校教育的心病,社会治安的难题

    ——西部农村中小学安全和法制教育问题与思考

 1.安全警报频频拉响

 2.“有色祸患”的侵袭

 3.以身试法酿悲剧

 4.事出皆有因

 5.生命的呼唤

后记

试读章节

近年来,由于投入严重不足等等原因,教育的确存在乱收费的现象。条件差的学校巧立各种名目,将无形的手伸向了家长的钱包;条件好的重点校,则凭借先天后天的优势,理直气壮地收取高额赞助费、择校费、借读费……经济条件允许的部分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好咬牙忍痛,掏尽血本,去读重点学校;无法攀上重点学校的家长,则变“短的剧痛”为“长的小痛”,三天两头地为孩子上交补课费、资料费、集资费、春游费、开水费等等。这样一来,所有家长怨声载道,再加上林林总总的其他原因,就催生了新的收费方式——“一费制”。

何谓“一费制”呢?2001年2月13日,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坚决治理农村中小学乱收费问题的通知》,通知规定,自2001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结合农村中小学实际,在贫困地区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具体内容是,在全面清理农村中小学乱收费,严格核定杂费和课本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两项收费,核定一个最高收费标准,只向学生收取一项费用,不再向学生收取任何其他费用。

“一费制”最高限额标准由教育部、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制定。在综合考虑杂费、课本费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英语教育的基本需要以及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2001年的“一费制”最高限额标准为:农村小学每学年每生120元,农村初中每学年每生230元。2002年2月26日,教育部、国家计委和财政部下发《关于切实做好2002年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试行工作的通知》,对收费标准又作了调整:农村小学每学年每生160元,农村初中每学年每生260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义务教育的实际需要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等因素适当浮动,浮动范围不得超过20%,不得就高不就低。国家教育部等部门要求从2004.年开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

“一费制”的实施上,充分考虑到了农民的利益,学校收费标准要经过价格听证或物价局审核,要实行开学公示,一次收清后学校不得再收,且实行对家长多退少不补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或减少了乱收费行为的发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民减轻了经济负担,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但是,对于资金投入本身就严重不足的教育来说,“一费制”的实施却是在雪上加了霜,在伤口上撒了盐。对此,我们课题组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农村中小学开展的调查能够进行充分地说明。

在重庆市边远山区巫山县、巫溪县、酉阳县的几所农村中小学我们了解到,按照教育部、国家计委和财政部“一费制”标准收费,小学生每年135元,初中生每年250元,一个乡至少缺口4万元。把这个“缺口”累计起来,全市教育经费的缺口就高达6亿元。按照三部委的规定和要求,经费缺口主要应由地方财政来补贴,可是,重庆市不少山区县的财政都无法自给,连教师的工资都无法保证,哪里还有钱来补贴“一费制”之后教育经费不足的缺口呢?

在广西某市教委我们了解到,实行“一费制”之前,该市的中小学,每年都要向学生收取水电费,全市有1000多万元。而实行“一费制”后,按照教育部规定,学校停止了这笔费用的收取。但学生上学必然要用水用电,而“一费制”所收的钱根本就不够其他开支,哪里还有钱来交水电费?那么,按理说,每年这1000多万元的不足就应由当地财政来补贴。可是,已经捉襟见肘的市财政根本就无钱来补贴。这也就是说,实行“一费制”后,该市每年教育经费中仅水电费缺口就高达1000多万元。这个缺口就要由学校来承担。

P14-15

序言

        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

             谷生华

中国西部,包括内蒙、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等1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土地面积689.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71.5%;人口36 447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8.7%;聚集有50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0%。农村人口接近3亿,约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1%。

只要稍加留意,你就能从各种各样的媒体上看到对我国西部的宣传报道:“这里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我们的亲临考察和调查却发现:这里,真正能供广大农村农民老百姓利用、享受的“资源”,因气候、土质、地势、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远远谈不上什么“丰富”。从内蒙古自治区广大农村地区的地理条件来看,这里土壤质地粗硬,以细沙、粉沙和轻壤质沙为多,长期以来沙化严重,再加上雨量较少,“滴水贵如油”,不利于农业和牧业的发展,造成了农村经济落后。从西北地区农村的地理条件来看,由于受强烈的大陆性温带荒漠气候的影响,沙漠遍地,戈壁纵横,寸草不生;甘肃、宁夏、陕西等省,多是典型的“黄土高坡”,土质粘性严重,再加干旱少雨,不适宜农作物生长,素有“乌不生蛋”之说,也造成了农村经济落后。从西南地区的地理条件来看,以山地与高原为主,山地中无论是浸蚀性山地,还是溶蚀性山地;高原中,无论是贵州高原,还是云南高原,都因土地贫脊,水土流失严重,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导致农村经济落后。从青藏高原农村的地理条件来看,由于海拔高度大,常年低温,使农业生产受到很大限制,主要种植一些耐寒性强的青稞、冬小麦之类,但产量较低,也导致农村经济落后。

西部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2001年,西部地区12省市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18248.2亿人民币,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5 c106元,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的水平(如北京27528元,上海40788元,广州42828元)。近年来也没有什么质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经济的落后,必然使得教育落后;而教育的落后又反过来人为地影响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浙江师范大学刘尧教授说:“西部地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典型的具有共同症状的‘贫困综合症’——越是贫困的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现代科学技术需求不迫切,吸收不了科技人才,越不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有限的资金只能顾及生存,无法投资教育以求发展;反过来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下、科技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导致贫困。西部要走出贫困,治理‘贫困综合症’是一个历史话题。西部地区‘贫困综合症’的治理,不仅影响着本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充分认识西部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西部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对治理西部的‘贫困综合症’,促进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正因为如此,2003年,我们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申请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困难及对策研究”。为了完成这一课题,我们深入西部各省市一些农村中小学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搜集了大量的第一资料。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西部70%的中小学校在农村,70%的中小学教师在农村,70%的中小学生也在农村。同时,我们也发现,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干疮百孔,困难重重;学生,特别是农村村小学生真是苦不堪言!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齐备、课程资源极度缺乏、教师素质低下、学生流失严重等等。这就注定了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无法给孩子们提供与城市孩子相同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也就无法保证他们享受与城市孩子相同的教育服务,也就无法保证孩子们未来与城市孩子平等的发展竞争。这里,众所周知,未来社会的竞争是激烈的,甚至是残酷的。优胜劣汰,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在这种理念和趋势下,世界各国的教育都旨在培养未来社会竞争的优胜人才。美国提出“绝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后”,我国提出“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教育公平性”等,其核心目的,都在于培养未来社会竞争的优胜人才。

西部农村孩子们也必然要参与未来社会的竞争,而竞争的目的自然是要力争成为优胜者。那么,当前我国西部农村基础教育能否培养出未来社会竞争的优胜人才呢?根据我们的大量调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在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西部农村孩子,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

一、教育投资不能撑起农村基础教育大厦。

我国人口众多,穷国办大教育,投资有限。上个世纪末,教育经费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在2.3 9/6—2.5%之间波动,这在全世界是最低的。进入21世纪,虽然百分点有所增长(2.79%一2.87%),但与本应投入的4%的距离还较远,更何况这些年来物价上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就等于没有增加,有些地方反而还有所下降。这就导致了教育经费的紧张,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极度紧张,以至于出现了如下的无奈和尴尬:

拖欠教师工资。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教师本身工资就偏低,中学高级教师(相当于大学副教授,在中学比例很小),一个月国家工资就1000多元,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奖金,没有福利,干巴巴的一点死工资;职称低的老师,工资就更低;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一个月就四五百元钱,比在大学读书时花的钱还少,刚工作,就成了经济困难户。而经济最为困难的,是30—40岁之间的老师,他们年龄不算大,教龄不算长,职称比较低,工资自然就比较低,而这批人上有老,下有小,孩子读书正花钱,甚至是花大钱,正在翻越着人生的陡坡;他们的工资,除了吃饭,要穿一件像样的新衣服都很困难。代课教师的工资就更低了,甚而至于可以说就更惨了。我们在西部一些农村村小调查发现,代课教师的工资在100一200元之间,最高不超过200元,而最低的则只有100元(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华崖沟小学代课教师沙占山)。教师本身工资就低,有的维持基本生活尚且有困难,如果还要拖欠他们的工资,情况不是就更惨了吗?可是,根据我们的大量调查,在我国西部农村,几乎各省市都有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据宁夏教育厅师资处介绍,拖欠教师工资是民族农村地区的常见现象。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内蒙、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市农村学校都有类似的情况。其拖欠,短则两三月,长则半年一年,一年多;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

教学设备费用严重不足。据宁夏灵武市教研室有关领导提供的信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教学设备费用不足实际需要的三分之一,远不能保证必须的课堂教学设备。又据重庆市北碚区澄江镇教办领导介绍,从1999年起,当地政府就没有拨过教学设备款,现有的所谓“现代化设备”,如收录机之类,还是“普六”时购买的,至今已无法使用,学校只能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搞教改。又据重庆市荣昌县铜鼓镇教办和城口县教师进修校领导称,地方财政根本没有固定的教学设备经费投入。这就导致了教学设备的严重不足。我们在内蒙古武川县西乌兰不浪乡北沟小学、什拉图小学,在山西河津固镇西崖底小学,在甘肃泾川县阳坡村小,在甘肃崇信县拱家岙小学考察时也发现,学校没有教学挂图,没有地球仪,没有音乐设备,没有体育设备,没有实验仪器,更谈不上电视机、电脑多媒体了。以至于出现了21世纪的学生,居然没有见过电视机,居然没有见过电脑(贵州省紫云县洞中小学学生)的天大笑话!

办公经费严重不足。据宁夏灵武市有关领导介绍,宁夏有些地方政府提供给当地中小学的办公费不足实际需要的三分之一。又据重庆市荣昌县铜鼓镇一校长称,该镇教师每人每年的办公经费只有100元,远远不够开支,以至于教师办公用的备课本、墨水,上课用的粉笔都是计划用的。又据重庆城口县进修校领导介绍,城口中学(县重点中学)每年应拨办公经费27.9万元,可实际拨款则只有9.4万元;城口县绵纱小学每年应拨办公经费1.2万元,可实际拨款则只有0.45万元,远远不够开支。由于办公经费紧张,学校为了节约开支,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省的一些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小学,冬天也无钱买煤取暖,老师、学生整天受冻,年龄小的学生干脆就不上学了。实行“一费制”之前,学校办公经费虽然紧张,但学校还可以从学生学杂费里抠出一些来补贴;但实行“一费制”后,学生所交的费用远远不够学生自身的开支,地方政府拨款又有限,甚至根本就没有,办公经费的缺额无从补足,为此,许多校长苦不堪言!

教师培训经费长期成“0”运转。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客观真理,教师更应如此。“学到老”,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特别是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期就更应该参加培训。可是,我们的调查发现,虽然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如火如荼,2004年秋,义务教育阶段要全面推开,高中阶段也开始了实验,中小教育教学均要求全面按照课改要求转变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等等,但是,西部农村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却远远跟不上需要。究其原因,教师培训,必然需要经费。而根据我们的调查,西部农村中小学,根本就没有专门的教师培训经费。虽然迫于课改需要,县、镇(乡)、学校也搞过一些培训,但多是有名无实,做做形式,走走过场,远远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培训。这也难怪老师们虽然参加了培训,但还是不知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怎么改,课堂教学怎么教,学生自主学习怎么学等等。我们在西部各省市调查发现,几乎绝大多数县的教师培训经费长期都是“0”运转。

二、基础设施远远不符合办学基本条件

大凡办学,就必须要保证基本的办学条件,如校舍、桌子、凳子、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等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西部一些农村学校,特别是一些村小,其办学条件,是远远不符合要求的。

校舍。我们的调查发现,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危房比比皆是。内蒙古武川县现有危房学校52所,危房面积达23 520平方米;西乌兰不浪乡北沟小学3个年级的学生(8人)挤在一问不足10平方米的又矮又破又黑的土坯屋子里上课。重庆市酉阳县铜西乡车坝小学仅有的两间教室均是危房,学前班学生就在危房里上课,二年级学生租借民房上课,三年级学生可从教室的墙壁穿进穿出(2003年),今年一、二年级都是租借的民房上课。宁夏中学危房面积达5.32%,小学达4.6%;泾源县黄花乡拱家岙小学前年还在窑洞里上课,现在好不容易搬出来了,但也是在一座垮了半截,还剩两间屋子的危房里上课。甘肃省泾川县太平乡阳坡小学,学校有4间教室,其中两间是严重危房,已不能用,学校只好借用大队部的屋子上课。更有甚者,在甘肃省康禾县,不少孩子都有过趴在树桩上、蹲在地上写字听课的经历;据康禾县教育局局长黎成悟介绍,该县170多所小学,每4所房子中就有一所濒临倒塌。在新疆,中学危房面积占4.05%,小学占3.0%。在青海,中学危房面积占3.16%,小学占4.33%。试想,连校舍问题都没有解决,这还谈得上办学吗?还能办好学吗?

教室。我们在重庆市城口县治平乡小学、岚河村小学,内蒙古武川县西乌兰不浪乡北沟小学,山西河津固镇西崖底小学,甘肃省崇信县黄花乡拱家岙小学考察时看到,这些学校的教室,有些墙壁上的石灰已大面积脱落,露出了一块块砖头;有的土墙教室,墙上出现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洞,小孩子不懂事,没有危险意识,往往用手去抠这些洞玩。许多教室的窗户都没有玻璃,只好用一些塑料布来遮风御寒i寒风吹过,白旗飘飘,令人心酸心寒。许多教室地面是泥土,由于长期践踏,形成了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土坑;西北气候干燥,一旦扫地,则尘土飞扬,学生往往是一手堵住鼻子,一手扫地:教室扫完,已成了白毛女、白毛男。

桌凳。山西西崖底小学三年级孩子(6人),桌子虽已进入“木器时代”,但却是高中生坐的,小学孩子个子矮,只好跪在凳子上学习。二年级学生的桌子还停留在“石器时代”,即在一块石板上铺上一层水泥,架在砖头礅子上,就算是桌子了。二年级孩子的凳子,是自带的小凳,由于地板不平和个子矮,孩子们只好用砖头来垫凳子。而不可思议的是,OP《人民日报》记者韩传号2004年4月25日摄影报道,甘肃省宕昌县湾子村湾子小学一年级76名学生则只有15张课桌,三四个人共用一张桌子,没有凳子的学生只好在后面站着听课;该校校长张文学说:“我们需要课桌,需要板凳,还需要老师。”而更不可思议的是,甘肃省崇信县政协某副主席在视察该县教育工作时发现,该县长兴小学竟然是前后左右6个孩子共用一张桌子。

寝室。有住校生,就要有寝室。重庆城口治平乡小学有229名住校生,可是没有寝室。校方无奈,只好将早已废弃的三问教室改为6间寝室。这些“寝室”,屋顶处处漏雨,学生用脸盆接漏:城口雨水多,为此老师学生苦不堪言。寝室墙壁的泥土脱落厉害,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坑凹;窗户早没了玻璃,孩子们用塑料布抵御风寒。每间寝室住二三十人不等,几乎每张单层单人床上睡3个孩子。内蒙武川县什拉图小学的一些学生则是寄宿在附近农民大妈家里。

最典型的是四川省安岳县兴隆镇中学,该校主管副校长唐道斌说,全校现有学生1600多人,大部分同学因家离学校远,而选择住校。但苦于没有宿舍,只好住在教室里。他说,学校现在专门辟出4个教室作女生宿舍,住了300多女生,每张1.2米宽的床铺要睡3个同学。同时,有600多男生就睡在教室里由课桌拼凑起来的“床”上。另外,还有500多学生在校外租房或到亲戚家借住。镇里现在有人专门做这项生意,买铺面租给学生。迫于无奈,学校容忍了这种情况。但由于担心学生安全,学校每晚都安排教师在校内外巡夜。唐道斌说,下学期秋季开学,学校将净增新生500人,但现在没有课桌、没有教室,到时只能在外租房上课。由于乡镇和教育局根本无力安排建设资金,学校现在只好自己想办法解决自身发展问题。他说,学校已计划通过教师集资90万元自筹资金修建学生公寓。5月中旬刚向镇政府打了一份报告,希望能解决20万元的征地资金,不知道能否如愿。

在甘肃、宁夏贫困山区的一些寄宿学校,到了晚上,学生也是把课桌并拢来当做床铺睡觉。在宁夏和甘肃,校长办公室就是寝室兼杂物室的情况屡见不鲜;两位年轻老师住一间屋,甚至睡一张床的情况也比比皆是,毫无隐私可言。

吃水。水,生命之源,人人每天都得喝水,姑且不说用水。可是西崖底小学没有水。山西缺水,水是最宝贵的东西。学校老师只好厚着脸皮向老百姓要,好在这户百姓有孩子在学校读书。重庆市酉阳县石良小学的师生则要到1华里开外的地方去挑水饮用。云南省楚雄石腊它地区弯腰树小学,实行寄宿制,由于学校建在群山环抱的半山腰上,学校挖了4个储水池,储水也不够用,学生只好走2公里的山路去提水。甘肃省西吉县因为严重缺水,田坪中学无法给学生供水,学生只好每周从家里带一壶水来,锁在箱子里供一周之用。宁夏泾源县黄花乡拱家凹小学根本就没有水源,老师、学生中午吃馍馍只好干咽。

厕所。这是一个不太文雅的话题,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有吃有喝就有排泄,不可抗拒。可是山西省河津市固镇西崖底小学没有厕所。那么,学校是如何解决“内急”的呢?用碎砖头在操坝边上围上一个约1米高的方形圈子,然后再用碎砖头将其隔成“男生”、“女生”、“女教师”三部分,这就算是厕所了。宁夏某村小则是在一个土堆上并排挖三个坑,左边是男厕所,中间女厕所,右边是男教师厕所。重庆市巫山县官阳镇当阳乡玉灵村小,男女厕所之间的隔挡木板居然有1厘米多宽的缝隙。甘肃省泾川县太平乡阳坡小学1—4年级,54名学生,4名教师(2名女教师),学校根本没有厕所。重庆市大足一中(高完中)至今还是使用的上个世纪50年代苏式吊脚楼厕所,踏上蹲板,胆战心惊,折磨人的视觉和味觉(听说如今已改造)。

三、课程资源缺乏,信息闭塞,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要保证教学质量,特别是要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就必须要有大量的课程资源和信息来源作为前提条件。以语文课程为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解释说:“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6年要求课外阅读145万字。按照上述“解释”和“要求”,要完成课程改革的教学任务,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标准”,就必须具有大量的“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作为保证。

先从“课堂教学资源”来看。我们在重庆、山西、内蒙、贵州、宁夏、甘肃、青海等省市的农村小学看到,他们连起码的教学挂图、教学用具、教学工具书都不能保证,更何谈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又从“课外学习资源”来看。据重庆市北碚区澄江小学、大足沙桥小学、内蒙武川北沟小学、山西河津西崖底小学、宁夏泾源拱家岙小学、甘肃泾川阳坡小学的老师介绍,学校根本没有图书室,因为无钱,若干年来,都没有新购过图书供学生课外阅读:学校现有的几本旧书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购买的,或者是为了“普六”、“普九”上级配发的,早就过时了,学生也不愿借阅。在校学生中,多数家庭经济困难,无法购买课外读物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以至于小学六年级学生(重庆市北碚区澄江小学)不理解《大课间活动0K》中的“0K”是什么意思。

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知识老化,教法陈旧。西部农村学校,许多都地处偏远山区,离县城几百里,就是离最近的乡场(农村集镇),也有十几里,几十里,老师们很少有时间进城,也很少有时间赶集,信息闭塞,导致了观念落后。又由于进修机会少,甚至根本没有进修机会,导致了知识老化,教法陈旧。再加上许多农村学校,很少甚至没有学科教学杂志,没有学科教学的理论书籍,没有电视,没有电话,更没有网络,教师深居“桃花源”,“不知有汉”,信息十分闭塞,也导致了知识老化,教法陈旧。又由于经费紧张,工学矛盾突出,多数老师长期没有参加过在职培训,吸收新信息,洗脑换脑。所以,多数老师仍是运用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教学。

四、代课教师多,“一师一校”现象普遍,教学理念陈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据宁夏教育厅师资处领导介绍:宁夏教师分布不平衡,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缺编严重,宁南山区边远乡镇教师缺编占教师总量的16%,有些山区学校公办教师不足20%。公办不足,代课“补”。在宁夏农村学校,代课教师比例很大,宁南山区有5 000多名代课教师,占山区教师总量的30%。贵州全省也还有代课教师30 000多人。内蒙武川县有143名代课教师。重庆市边远县代课教师也十分普遍,万州区有近2 000名代课教师,酉阳县有708名代课教师,大足县有568名代课教师,荣昌县玉峰小学全校4名教师,都属代课。山西襄汾县史威小学12名教师,全属代课。在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甘肃等省区,这种现象更为突出。代课教师,学历低(有小学毕业教小学的,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素质差(教语文连汉语拼音都不会);又没有经过教师专业训练,凑数上阵,根本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西部农村学校,“一师一校”、多级复式班现象普遍。这类学校,远离城镇,交通不方便,生活条件差,公办教师不愿去,去了也留不住,只好请代课教师;又由于教育经费紧张,不能多请,于是便产生了“一师一校”、“多级复式教学”现象。内蒙武川县现有74所“一师一校”,仅西乌兰不浪乡就有9所“一师一校”。其中北沟小学9人,分属3个年级;什拉图小学7人,分属3个年级;白音丁汉小学4人,分属2个年级。重庆城口县“一师一校”也较普遍,仅治平乡就有新生、新胜、新河、新红4所。据我们调查,宁夏、甘肃、贵州等省也比较普遍。这些“一师一校”,有2级、3级、4级复式班。试想,一个教师每节课要同时教几个年级学生上课,既要教语文、数学,也要教思想品德、美术、体育等等,即使有三头六臂,恐怕也不可能应付,应付过来了,又何谈教学质量?

陈旧理念根深蒂固,难于适应课程改革新理念,难于转变教学行为。据我们调查,在第一轮课改实验中,虽然备实验区都选择了比较优秀的教师参加实验,并且对老师进行了专门的培训,但由于多年来所形成的教学“定势”或其他原因,相当一部分老师都是“穿新鞋走老路”。如本轮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可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讲”为主:本轮课改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可老师仍然只管教育教学,而不管教育教学的“研究”;本轮课改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可老师仍然是课程的教学者,而不管“建设和开发”等等。即使有些老师明白应是“引导者”、“研究者”、“建设和开发者”,但由于培训不够细化深入,能力有限,也不知怎样“引导”、“研究”、“建设和开发”;无力“引导”、“研究”、“建设和开发”!穿“新鞋”,走“老路”。这种状况,西部农村中小学尤为普遍。

五、教师知识、能力、职业道德甚是堪忧

知识丰富,能力出众,职业道德高尚,这是对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可是,我们在西部各省市的一些农村学校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差,就连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也很差。

教师知识素质差。我们曾经对重庆市3 869名教师““、升专”语文考试卷进行过抽样(360份)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最高得分为81分,最低得分为32分,平均成绩55.6分。其中基础知识部分最高得分为93.3%,最低分为13.3%,平均分为57.8%;阅读部分最高得分为100%,最低分则为0,平均分为55.9%;文言文部分最高得分为100 9/6,最低分为0,平均分为51.1%:作文部分最高得分为87.5%,最低分为12.5%,平均分为55.1 9/5。可见教师语文知识素质是差的。

从定性分析看,文言问题最大。名词作状语、词性活用、通假字、古今词义的演变、翻译都存在许多问题。“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对“兄”字的解释,360份试卷中只有35人知道是“名词作状语”。“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对“山东”古今词义的解释,对古义解释正确的有67人:对今义解释正确的有216人,但错者则花样百出,令人啼笑皆非:好意、地多、一城市名、现在河南河北、贪污腐化玩弄美女、山西省、~个古老的地方、长江以北等等。“大王来何操”,360份试卷中只有132人能基本正确翻译;而错者也是令人哭笑不得:大王是否为曹操而来,大王为什么来操练,大王操的哪一条路来的,大王拿什么来操纵人民呢等等。

请再看两例:重庆市酉阳县铜西乡车坝小学(租的民房上课)的厕所门上写的是“男侧”、“女侧”贵州省榕江县摆贝小学有一幅标语,写的是“不取文盲妻,不嫁文盲夫”。这里,无论是厕所的“厕”,还是“嫁娶”的“娶”,都是常用字,常用字都出错,那么非常用字呢?更不可思议的是,长时期以来,众多的老师来来往往、进进出出都没有发现而改正,可见教师的基本素质之差,这是不可谅解的!

基本写作能力差。我们对上述样本试卷中的作文也作了统计分析,发现老师们的基本写作能力太差。

作文题目叫“激动人心的一幕”。一老师写的是他发现自己的老婆正在与同事“接稳(别字)”,“在一个暗处的床上互相动来动去”。这是“激动人心的一幕”?另一老师写的是1997年7月1日台湾回归祖国:“七月一日的那天晚上……时间终于到了十一点五十八分,我们全国人民早已盼望的日子快要来临了。我们一家人静静坐着,不想放过电视中的每一个镜头。当、当、当,1997年7月1日的零点已经响了,顿时我们一家人都欢呼起来,台湾人民回到我们祖国的怀抱了”。这真是“真实的谎言”!

职业道德低下。在有关部门领导的帮助下,我们曾在重庆、山西、内蒙、贵州、新疆、宁夏、甘肃等省市农村中小学,对老师们的职业道德状况进行过一些调查,结果发现:有些老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确实令人担忧。第一,备课潦潦草草写几条筋,应付检查i根本谈不上钻研课文,根据教学理论精心设计教案!第二,根本不考虑学生的特点,一律照抄教案。我们在重庆和宁夏某县调查中发现,有两位相隔十万八里远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教案,从第1课到第13课,几乎连标点符号都相同!第三,,心思不放在教学上,打麻将、打扑克,忙家务活,教“发水书”。第四,作业批改不认真,打骂学生,歧视学生等等,比比皆是。

综上所述,如此教育投资,如此教学设施,如此学习资源,如此教师素质,能培养出主动参与未来社会竞争并取得优胜的人才吗?再加上教师待遇低下、工作热情低下问题、学生辍学问题、外出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西部农村中小学学生,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

后记

众所周知,当今中国,存在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与水平的“三农”问题,在西部地区,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农村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目前,“三农”问题赫然存在,我国农村教育自然不容乐观,“农村学校真落后,农村教师真可怜,农村学生真无辜”已经成为了比较突出的“教育三农”问题。在西部农村地区,这个有目共睹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过,我们坚信,不管是整个“三农”问题,还是这里提到的“教育三农”问题,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农村政策强有力的指导下,都可以得到妥善解决。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撰写了本书,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引起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当中的“教育三农”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这个问题得到尽快、尽好的解决,最终促进西部农村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愿,随着本书的出版,我们这一目的能够得以逐步实现。

本书的写作历时3年,数易其稿,课题组研究人员实地调查的足迹遍及西部所有省市区,所以成书不可谓不艰难。其间,我们得到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内蒙、宁夏、新疆、甘肃、广西、青海、山西等省、市、自治区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研究机构的热情帮助,得到了重庆教育学院小学语文国家级、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赵秉荣、席岳峰、向鑫、马改秀、张万良、张世龙等和新疆教育学院曾建老师的热情帮助,得到了重庆出版社、重庆教育学院科研处、教务处与中文系的大力支持,所以,成书又不可谓不幸运。在此,我们向帮助、支持过我们的每一个部门和机构,每一位领导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一些报刊、网站经过我们认真准确核实的资料。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已经尽可能地做出了详尽的注释。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本书是集体研究的成果。首先,由任运昌、林健、谷生华确定选题,拟定撰写提纲,并提供部分调查研究资料,然后,各位作者分头撰写各章内容,最后,由任运昌统稿和定稿。各位作者的具体分工如下:

任运昌负责第九、十一章写作,参与第二、四、六、八、十、十二章写作;

林健、谷生华负责前言、第六章写作,参与第一、三、五、七、十一章写作;

陈昌发负责第一、十二章写作;

陆清华负责第五、十章写作;

廖纪元负责第二、八章写作;

温中珍负责第四、七章写作;

郭礼雪负责第三章写作。

本书绝大部分照片由谢峰拍摄,所有照片由谷生华、任运昌编选。

                        任运昌

                     2005年6月2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