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作家,历代对他的人品和作品的评价可谓莫衷一是,有时甚至大相径庭。本书全面综合以往谢灵运研究的成果,对其人进行全面观照,包括他的生平、思想性格、创作与著述等,更是对他的山水诗做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谢灵运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雁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作家,历代对他的人品和作品的评价可谓莫衷一是,有时甚至大相径庭。本书全面综合以往谢灵运研究的成果,对其人进行全面观照,包括他的生平、思想性格、创作与著述等,更是对他的山水诗做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内容推荐 “万叠银山寒浪起”,经济大潮的奔涌,不能不对学术研究有所冲击,然倘无学术之进取,则经济乃至整个社会都将难以发展。鼓励学术研究,推进学术进步,虽似逆水行舟却又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我社自1990年起开始编辑出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书》。 本丛书不强调策划、不刻意编排,虽不成系统而又自成体系。丛书作者不分老中青,不问知名度;人选著作长可百万言,短可数万字,举凡在中国文学发展史某一时期、某一方面或某一专题的研究上有所创获而能成一家之言、并经专家评定认为合格者,即可列入本丛书。我们将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编好这套丛书,把真正的学术精品奉献给广大读者,同时,也希望得到学术界的理解和支持。 目录 序 张可礼 绪论 第一章 生平考述 第一节 家世与童年 第二节 青少年时代 第三节 中年为官与外放 第四节 初隐始宁 第五节 复出 第六节 再次隐居 第七节 出守临川与弃市广州 第二章 思想性格述论 第一节 出众的才华和孤傲的性格 第二节 仕进思想及政治态度 第三节 佛学因缘 第四节 老庄与玄学思想 第三章 创作与著述考索 第一节 系年作品 1.前期 2.中期 3.后期 第二节 不系年作品 第三节 存疑与辨伪及其它 第四章 山水诗解读 第一节 山水诗的创作背景 1.山水诗的产生与社会时代氛围 2.中国诗赋中早期的山水描写 3.谢氏家族的山水情结和文学传统 第二节 结构模式 第三节 意象特征与风格境界 1.意象特征 2.风格境界 第四节 独特的语言 1.刻意的排偶语句 2.精致的叠字重言与连绵字 3.深奥生新的用典 附录一 新订简明谢灵运年表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与引用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东晋时期,门阀炽盛,世族大姓很是风光,史载“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柳冲传》)。其中犹以王、谢两家最为显赫,这由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便可推知。 与琅邪王氏家族相比,谢家的崛起要晚了许多。王家因有拥戴之功,名冠当时,致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辅佐晋元帝即位的王导,“朝野倾心,号为仲父”(《晋书》卷六十五《王导传》)。而此时谢家的首要人物谢鲲才不过是王导从兄王敦手下的一个长史而已。谢鲲因平杜弢之乱而封咸亭侯,谢氏家族的上升趋势由此发轫。至鲲子谢尚官至给事中、尚书仆射、前将军、豫州刺史加都督扬州等五郡军事,已非寻常人物。而谢家地位的飙升是经过谢安的努力才真正得以实现。阮思旷尝讽谢安之弟谢万为“新出门户,笃而无礼”(《世说新语·简傲》),就是证明。谢灵运在《撰征赋》中也曾自称本家族是“历尚代而平显,降中叶以繁昌”。 谢安(320-385),字安石,谢裒之子②。早年高卧东山,四十一岁时应荆州刺史桓温之召为司马,始人仕途。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桓温死后,谢安逐渐执掌了东晋的政治、军事大权。 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率军八十万南下,欲一举灭晋。朝野闻讯震怖,谢安以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侄谢玄为前锋都督,与子辅国将军谢琰等率部八万以御秦兵。危难当头,谢氏一门父子、兄弟、叔侄齐上阵,把国家命运与家族利益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依谢琰之计,谢石主动突袭,水陆并进,至淝水与秦军相望。谢玄使人告秦军移阵稍却,以渡水决战。秦军始退便阵脚大乱,晋军八千精卒乘势抢渡淝水,纵兵追杀。秦兵自相践踏,死伤不可胜数。苻坚亦为流矢所伤,败归长安。 由于在事关社稷存亡的淝水一战中决策正确,用人得当,谢安的声望得到了全社会的首肯:“德政既行,文武用命,不存小察,弘以大纲,威怀外著,人皆比之王导,谓文雅过之。”(《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谢氏家族从此步入全盛期。太元九年(384)谢安进拜太保,加都督扬、江、荆等十五州诸军事。十年八月安卒,追赠太傅、谥文靖。同年十月,朝廷论淝水之功,追封谢安庐陵郡公,封安弟谢石南康公、子谢琰望蔡公、侄谢玄康乐公。同日一门四封,谢家一跃而为甲族之冠,其势已足与王氏争衡。《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两则故事透露出王家对此颇为不服: 谢公尝与谢万共出西。过吴郡,阿万欲相与共萃王恬许,太傅云:“恐伊必不酬汝,意不足耳。”万犹苦要,太傅坚不回,万乃独往。坐少时,王便入门内,谢殊有欣色,以为厚待己。良久,乃沐头散发而出,亦不坐,仍据胡床,在中庭晒头,神气傲迈,了无相酬对意。谢于是乃还。(《简傲》篇) 王僧弥、谢车骑共王小奴许集,僧弥举酒劝谢云:“奉使君一觞。”谢日:“可耳。”僧弥勃然起,作色日:“汝故是吴兴溪中钓碣耳,何敢诗张!”谢徐抚掌而笑日:“卫军,僧弥殊不肃省,乃侵陵上国也。”(《雅量》篇) P10-11 序言 张可礼 李雁1983年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山东教育学院任教,一直到现在。1994年他考取了我的老师、著名学者袁世硕教授的硕士研究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1997年报考我的博士研究生的人数较多,李雁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为定向、在职博士生。初次同李雁交谈,知道其为人爽直,勤奋好学,有进取精神,专业基础比较厚实,思维相当敏捷。遇上了这样比较理想的学生,我感到十分兴奋。 我是从199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难点,就是如何选择学位论文题目。选题既要考虑学术价值,又要顾及研究生的个性和特点。怎样把两者恰切地结合起来,很不容易。我曾就这一问题,请教过王元化先生和王运熙先生。两位先生的做法是首先听取研究生的意见,然后再一起商定。受先生的教诲,我也基本取上述做法。我带研究生,为了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一般都是尽量早些确定题目,题目一时定不下来的,也要尽快确定研究的范围。对李雁也是这样。在同李雁的交谈中,知道他比较喜欢从细微之处入手对作家做个案研究。结合他过去在教学和研究中的初步体悟,想以谢灵运研究为题。谢灵运是我国古代山水诗的奠基者,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研究的成果相当丰厚。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想有所创新,难度是很大的。基于上述思考,为了慎重起见,我建议李雁先阅读有关谢灵运的第一手史料和以前重要的研究论著,再做定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阅读和思考之后,李雁认为,以前研究的论著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有研究的余地。以前的研究有不少是重复的,而有些空白点、疑点还没有来得及解决,有些问题虽然以前有所论及,但有待深化和提升。我常想,研究古代文学应当有价值观念。古代文学的价值是多元的、复杂的,不能简单化。但相比而言,最有价值的当是那些重要的作家、作品。它们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基石和支柱。谢灵运和他的创作应当属于这一范围。李雁既然初步发现了谢灵运研究中尚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我觉得可以把题目定下来。题目确定以后,我建议他一如既往,一方面本着“竭泽而渔”的精神,全面、细致地掌握史料,一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争取写出一篇有质量的学位论文,能在谢灵运的研究史上增添一些新的内容。 李雁有敬业精神,论文题目定下来以后,仍然是边学习边工作。在工作上,他所在的中文系教师少,他承担了相当繁重的教学任务。应当说,工作占用了他很多的时间,但他能正确地处理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工作完了以后,能坐住冷板凳。他勤奋,能挤时间,分秒必争,加上思维敏捷,最后终于按时完成了论文的写作,并顺利地通过了答辩。 李雁通过了论文答辩以后,继续注谢灵运研究,不断地修改自己的论文。2000年7月29日至31日,他应邀参加了南开大学中文系主办的第四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宣读了《谢灵运被劾真相及死期考》一文,受到了与会专家的重视。此文的主要观点刊登在2001年《文学遗产》第5期上。后来全文被选入《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同年又在《齐鲁学刊》第6期上发表了《谢灵运作品杂考》、在《山东师大学报》第3期上发表了《论(诗品)之评谢灵运》等文章,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这些都是他修改论文时的部分成果。现在,全文的修改结束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把它列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书”,即将出版。作为他的指导教师,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综观《谢灵运研究》,可以发现,李雁在注意对谢灵运做全面的关照的同时,特别重视突出重点。凡是以前研究较多、已经解决的问题,或不论,或从略,而对于存在的疑点、难点和空白点,则尽量做详细、全面的论析。这里,略举几例:关于谢灵运之嗣爵康乐公,《宋书》本传没有说明具体时间。以前的有关论著对此问题的考证也比较}昆乱。李雁根据《晋书》、谢灵运的《初去郡》诗和《辞禄赋》等史料,解决了阙疑,定谢灵运初嗣爵位于元兴元年。谢灵运最后被弹劾、徙广州、南海行刑一事,《宋书》和《建康实录》等史书的记载有所不同,有的虽然相同,但语焉不详。因此导致了后来的研究者在阐释此事时,产生了歧异。为了解决这些歧异,李雁除了细致地检阅了常见的史书上关于这一问题的记载外,还发现了《俄藏敦煌文献》中有关的史料。最后综合分析了多方面的文献资料,认为:谢灵运的被弹劾绝不像正史所载“在郡游放”那么简单,而是此前一系列相关事件的延续,是一场极为敏感而又复杂的政治斗争的结果。谢灵运徙广州的具体时间是在元嘉十年的冬天,他的被杀是在这一年的岁末,其卒年已人公元434年。谢灵运的创作,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成就最大、影响深远的是他的山水诗。以前关于山水诗的研究论著虽然很多,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李雁在解读谢灵运的山水诗时,发现他的山水诗几乎都是在独游的情况下创作的。因为是独游,诗人不受其他社会活动的干扰,所以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个人与自然山水的交流过程中,对客观山水的审美才得以进行,进而促使他在游赏中努力寻找能表现自己个性化体验的独特意象。正因如此,山水诗的写景才摆脱了以往在公宴、送别等题材中借景抒情的从属地位,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论文中多有像上面所举的有个人独特见解和体悟的内容,读者阅读,自会发现。当然,这里所谓的个人见解和体悟,尽管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毕竟是一己之说,正确与否,还希望读者来检验。 李雁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有二十多年了,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又富于春秋,潜力是很大的。现在他还在担任系主任的工作,用于科研的时间自然要少一些。不过,我知道,李雁会妥善地处理好工作和科研的关系。再想想,从古到今,做学问而且卓有成就者,很少有不兼做社会工作的。李雁爱好我国的古代文学,对研究古代文学有兴趣,重视积累,善于思考。我深信他能自强不息,继续努力,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能取得新的成绩。 2004年7月1日 后记 本书由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修订而成。原稿近二十八万字,今删改至二十三万字,感觉有点像离开了张生的崔莺莺:“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尽管自己很痛苦,可别人看着挺舒服,并且符合当下流行的瘦身观念。 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山东教育学院讲授唐宋文学。十馀年间,独学无友,孤陋寡闻。遂于一九九四年投山东大学袁世硕先生门下,主修元明清文学。三年,获硕士学位。复由袁先生举荐,考取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师从张可礼先生,研修魏晋南北朝文学。又三年,《谢灵运研究》通过论文答辩。记忆中那是个非常晴朗的下午,北京大学的孙静先生主持答辩,我与同门韩国学人吕寅哲面向诸位答辩委员,背窗而坐。五月的阳光有点突兀地罩在身上,却也舒适。 当代学术界对谢灵运及其山水诗的研究已进入了很高的层次,大量的优秀论文使这一领域的探讨逐步深入发展。但总体来看,建国后除叶笑雪的《谢灵运诗选》和顾绍柏的《谢灵运集校注》之外,我们在谢灵运研究的综合性、系统性方面明显滞后,鲜有专著出现。这和谢灵运在文学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有鉴于此,张可礼先生指点迷津,使我确立了《谢灵运研究》这一课题,意欲全面系统地综合以往(尤其是近二十多年)谢灵运研究的成果,并力争有所开拓创新。本人虽尽心竭力,纂成此文,但以张先生提出的“还原事实”、“挖掘灵魂”的两点明确要求来衡量,仍有问未达。 写作期间,谢灵运几乎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以致于妻女竞戏称我为“李灵运”。据说罢官后的王安石每日都要写“福建子”三字,以发泄对福建人吕惠卿的怨恨,医学上把这种强直反复地做同一件事而不停歇视为精神病的症状之一。其实我当时每天写“谢灵运”的频率绝不逊于王荆公,痴迷如斯,真亦“咄咄怪事”。所以答辩后曾一度有意识地把文稿冷冻起来,拉开距离后,再经逐步修改,复又三年,始交稿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周绚隆博士。其时,本课题已被列为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 文墨不通的史思明曾作过一首小诗:“樱桃一篮子,半青一半黄。一半与周贽,一半与怀王。”本书就如同那筐樱桃,半生不熟的。倘或因为有点味道,便拿来不厌其烦地献给恩师、同事、朋友抑或家人等以表谢忱,则于真诚之外,了无意趣,故不在此一一言谢。但我仍要说的是,本书幸得冯伟民先生的审校,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书稿的质量。 负笈求学,倏忽六载,真谢灵运所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者也。昨日不可留,今日唯当勤勉努力耳。 李雁 2005年3月25日记于泉城历山之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