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培田/乡土中国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郑振满//张侃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培田是福建省西部山区的一个客家古村落。本世纪初,培田独特的山光水色、文物历史与民俗风情进入了一些中外学者的视野,培田被称为“辉煌的客家庄园”,成为不同领域的学者研究客家历史文化的一个标本。对于追求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而言,这是一件幸事。在时代变迁的加速器里,人类的古老历史已被渐渐撕裂,成为一个又一个远去的、破碎的、残缺的梦。也许,培田的建筑、培田的文献、培田的民俗风情,可以帮助我们追溯久远的历史,找回失落的记忆,重温一段古老的岁月。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培田,在文献、文物与民俗的对话中,开始我们的考古之旅吧。

内容推荐

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蕴育出乡土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乡者,故乡也,土者,民问也。吾乡吾土,是故土,是老家。数字化的今天,世界风云变幻。现代都市人于历史留下的印痕已无可言说。老村、古镇、旧宅、败祠、发黄的族谱,或可引发人们对乡土中国的思索。本系列旨在介绍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以图文随记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中华本土文化之精髓,复苏久远的历史场景。为探究历史传承、反思历史文化变迁的人们,开辟一片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乡土社会的史书库。亦借此呼吁: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珍视我们的历史!

目录

前言走进培田村

地图

壹 河源十三坊

贰 畲族与客家

叁 家族的繁衍

肆 聚落的年轮

伍 生计的变迁

陆 崇文与尚武

柒 祖先与神灵

捌 风水的营造

玖 理想的家园

后记

试读章节

培田又称“吴家坊”,为河源十三坊之一。河源十三坊地处福建省长汀县与连城县边界,包括河源溪流域的上百个聚落,自古以来就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和文化区域。因此,要了解培田的生态环境,就要先从河源十三坊说起。

从地理环境看,河源溪流域属于印支地质运动所造成的宣和复背斜,由水碧寨、笔架山、羊角寨、石壁山、枕头寨、金华山等中山和丘陵三面环绕,河源溪从其间穿流而过。河源溪上游的连屋田溪、洋利坝溪、五石祭坑溪等支流,形成于北部和西部山区,汇合于培田村前的永济桥与万安桥,而后向东南缓缓流去,汇集沿途的众多溪流,进入朋口河,最后在上杭境内汇入汀江。从培田至朋口,水源充沛,地形开阔,溪流平缓,形成了一连串狭长的河谷盆地。河源十三坊的主要聚落,都是分布在这些河谷盆地上。

在行政区划上,河源溪流域长期分属于长汀县和连城县。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广州东、福州西光龙洞,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共三千余户”,上表朝廷,建议置州。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正式设置汀州,下辖长汀县和宁化县。唐宋之际,河源溪流域归长汀县管辖,设古田乡河源里。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从长汀县辖区析置莲城县,河源溪流域也从此分为上河源和下河源。上河源仍属长汀县,设河源上里;下河源归莲城县管辖,设河源下里。县名“莲城”,到元朝才改为连城。据说,由于当时经常发生动乱,地方不宁,人们认为“莲”字带草头,所以才不断有草寇,因此就去了草头,采用现在的县名。

明清时期,河源上里改称宣河里,为长汀县十里之一。道光《长汀县志》记载,宣河里下统六个图,共六十六个村庄。吴家坊属于宣河里第六图,培田属于“宣河六图”的第八甲。在培田的历代文献中,通常称“世居宣河六图”、“其田米在于河六八甲”。清代还有乡约保甲组织,培田属于宣河里乡约第八甲。在培田吴来星先生的家里,现存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颁发的保甲门牌,上书:“吴家坊第八十三户吴先保,甲长吴汉珍,牌长吴龄均,地保吴起芳。”这一时期的乡约保甲组织是地方自治组织,而里甲组织只是纳税系统。

民国时期,先后建立联保组织和区、镇、乡行政体制,原宣河里改为宣和乡。1956年,宣和乡从长汀县划归连城县,上、下河源才重新隶属于同一县级行政区。

上河源和下河源虽然长期分属于不同的行政系统,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地域认同,很早就建立了跨越县界的河源十三坊地域组织。所谓“坊”,是指里甲体制下的村社组织。乾隆《连城县志》记载:“其聚族而居、比闾错壤于六里之中者,为图、为坊。”可见,“坊”与“图”并列,是“里”之下的村社组织,十三坊即十三个村社组织的联盟。在每一坊之内,通常还包含若干村落。如吴家坊,现在共有培田、升星、前进、紫林四个行政村,下属自然村多达二十六个。P2-4

序言

走进培田村

培田是福建省西部山区的一个客家古村落。本世纪初,培田独特的山光水色、文物历史与民俗风情进入了一些中外学者的视野,培田被称为“辉煌的客家庄园”,成为不同领域的学者研究客家历史文化的一个标本。这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请我们为“乡土中国”丛书撰写一本《培田》。我们虽然从事福建乡土历史文化的研究已有多年,但从未去过培田,不敢贸然接受这一邀请。为此,责任编辑特意到厦门,与我们一起去培田实地考察。于是,就有了我们的首次培田之旅,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与培田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海之滨的厦门到山之隅的培田,驱车约三百二十公里。沿途经过九龙江流域和汀江流域,重山复水,颠簸起伏,不敢有片刻的松懈。进入连城县境内,未到县城,先经朋口。这里是汀江上游诸多溪流汇集之地,也是连城境内惟一可以对外通航的码头,自古就是交通要道。自朋口向西,至文坊路口,迎面可见培田古村落的巨幅照片。这是招徕外地游客的旅游广告,也是路标,我们知道快到培田了。

由文坊向北,转入611县道,沿河源溪而行,道路平坦,河谷宽阔,而周围的山陵却颇为险峻。从地图上看,此地离当年红军奋战过的松毛岭很近,原来培田就在松毛岭的脚下!

想像中的闽西山村,总是与险山恶水相伴。这是因为,闽西地处武夷山区,又有玳瑁山、彩眉山、博平山等横亘交错其间,重峦叠嶂,溪谷纵横。在这种自然环境之下生活的人们,似乎总是为有限的资源而不断争斗,难以摆脱困苦、动乱和颠沛流离。这是历代地方文献留给后人的总体印象,也可以说是千百年来闽西社会的历史缩影。

然而,走进培田村,却犹如进入世外桃源。我们的直觉打破了成见,对闽西的历史文化开始有了新的理解。

培田古村落“枕山、环水、面屏”而建,在三面环山的狭长谷地上呈扇形铺开。冠豸山、笔架山、武夷山的余脉,自北向南逶迤而来;清澈如碧的河源溪,环绕着古村蜿蜒穿行;错落有致的老房子,烙印着数百年风雨冲刷的疵驳;傍村而行的石板路,仿佛诉说着古驿道的种种传奇。

村内现存一条千米古街和两道跨街牌坊,三十幢明清时期的高堂华屋,二十一座祠堂,六家书院,还有大街小巷中各式各样的商铺。走在培田的古街上,可以想见昔日集市的繁华;进入一座座老屋,又会发现当年的民居竟是如此宽敞幽深。这就是培田,一个只有三百多户、一千多人口的吴姓客家聚落。

陈墙、旧瓦,衬托在蓝天白云之下和山环水绕之间,朴实淡雅,明朗自然。在这里,时空似乎已经凝固了,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漫长和悠远,天地的深沉和宁静。

道光年间的长汀知县徐日都,在探访培田时写下了这样的诗篇:

晨入宣河里,到眼山万重。

肩舆坐未煖,仆夫苦宠□。

徒步蹑层蹬,褰裳攀数峰。

山腰憩危石,崖角扶孤筇。

登顿足已战,喘吁势难终。

逝将借不借,无奈身绾铜。

从者戒日暮,行人嗟路穷。

黾勉下山去,楼台隐隐通。

桥渡水泉白,村连枫臼红。

鼓声振佛地,灯影摇神宫。

劳人州县耳,此语千古同。

镇日疲筋骨,何当荡心胸。  延陵有子弟,侯门执礼恭。

坐我青云馆,遂令尘念空。

在经过长途跋涉之后,来到了风景秀丽、建筑典雅、民风淳朴的培田村,顿觉万念皆空,身心都得到了净化。这是多么超凡脱俗的感觉!在培田的日子里,我们无不对此感同身受。然而,作为历史学者,我们又难免抚今追昔,发思古之幽情。在闽西的险山恶水之间,为什么会有这种世外桃源?世世代代的培田人,又是如何建构这一“辉煌的客家庄园”呢?令人欣慰的是,培田还保存了相当完整的历史文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我们追根溯源的好奇心。

培田吴氏现存三种不同版本的族谱:年代最早的是乾隆戊申(1 788年)本,共十册;其次是同治甲戌(1874年)本,共八册;最晚的是光绪丙午(1906年)本,共十四册。这些族谱中收入了各种序、例、图、记、家训、家法、族规、诰命、诗词、纪略、源流、世系、行述、像赞、祭文、志铭、诔、颂、表、录、说、传、对、辨、论、合议字、分关引、尝田录等等,内容十分丰富。依据这些历史文献,我们有可能寻觅历代生于斯、长于斯、逝于斯的人们,重建他们的生活历程与心路历程。

在现实生活中,培田村民仍在延续着往昔的传统。村口文武庙的墙壁上,记录了历代的家族精英,其中有不少近年的青年才俊,包括研究生、大学生和中专生。家家户户的厅堂中,都安放着历代祖先的牌位,逢年过节还要挂上祖先的画像,男女老少行礼如仪。新春佳节,全村男丁都到祠堂里“拜祖图”;元宵节期间,各房各派都要“游龙灯”。三月二十三,妇女们在河边搭起帷帐,为天后娘娘沐浴更衣;十三年一度的“迎公太”,抬着神像游遍河源溪流域,回到村里还要挨家挨户轮流奉祀,宴请宾客。在这里,一切都是循规蹈矩,井然有序,但又乐观自信,充满生机和活力。

几年来,我们曾数次去培田,探访耆旧,考察文物,观看仪式,爬梳资料,试图循着历代吴氏族人的生活轨迹,解开培田历史文化之谜。我们发现,明清时代的培田吴氏家族,经历了力农起家、耕读传家、经商致富、官商结合等发展阶段,历代留居培田的族人都是当时的家族精英。他们为了把培田建成理想的家园,都曾经大兴土木,按自己的意愿改造培田的面貌,在聚落发展史上留下了时代的烙印。自近代以来,培田的家族精英大量流失,乡土建筑已经不再踵事增华。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培田古村落,保存了古代客家历史的年轮,浓缩了古代客家文化的精华。

对于追求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而言,这是一件幸事。在时代变迁的加速器里,人类的古老历史已被渐渐撕裂,成为一个又一个远去的、破碎的、残缺的梦。也许,培田的建筑、培田的文献、培田的民俗风情,可以帮助我们追溯久远的历史,找回失落的记忆,重温一段古老的岁月。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培田,在文献、文物与民俗的对话中,开始我们的考古之旅吧。

后记

本书原定于2003年交稿付梓,但为了补充资料及其他原因,一直拖延至今。对于出版社和杜非君的谅解,我们深为感激。

在本书付梓之际,已有不少有关培田的研究成果,其中主要有:陈日源主编的《培田:辉煌的客家庄园》,中共连城县委宣传部主编的《培田古村落研究》,俞如先编著的《培田:中国古村落》,以及谢重光著《闽西客家》,杨彦杰著《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研究》,杨彦杰编《闽西的城乡庙会与村落文化》。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我们曾经参考了这些文献,但由于体例所限,无法逐一说明。谨借此机会,向有关作者致谢。

培田古民居研究会的吴美熙、吴来星等前辈,在我们的历次考察中都热情接待,不吝赐教,还慷慨地提供了家中收藏的文献资料,盛情难以忘怀,在此谨表敬意和谢意。厦门大学历史系的刘永华博士、曲天夫博士和二00一级的全体同学,曾经到培田实地考察,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由于资料及能力的限制,本书难免留下许多缺憾。不过,培田本身就是一部书,我们还是请朋友们到实地解读这部书吧!

郑振满

2005年4月5日 于鹭岛浪琴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20:5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