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经济全球化经济知识化与中国工业化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罗勇
出版社 河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1世纪,中国将走一条新型的道路来完成工业化。那么这条新型道路有哪些特征和规定性呢?本书将为读者明白回答这个问题。

目录

第一章 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一般理论……………………(1)

 第一节 刘易斯二元经济增长理论………………………(2)

一、刘易斯的两个增长阶段理论………………………(2)

二、费景汉一拉尼斯的三个增长阶段论………………(3)

 第二节 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3)

 一、传统社会阶段………………………………………(4)

 二、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的阶段………………………(4)

 三、起飞阶段……………………………………………(5)

 四、走向成熟阶段………………………………………(6)

 五、大众高消费阶段……………………………………(6)

 第三节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理论…………………………(7)

一、库兹涅茨和索罗的增长因素理论…………………(8)

二、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12)

三、内生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理论………………………(13)

 第四节 制度与经济增长…………………………………(18)

 第五节 一个简单的评论…………………………………(24)

第二章 世界工业化的历程与特征…………………………(26)

 第一节 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27)

一、工业化的发动因素与限制因素……………………(27)

二、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类型和历程……………………(31)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工业国(地区)

工业化历程………………………………………(47)

一、新兴工业国(地区)工业化的战略要素……………(48)

二、新兴工业国(地区)工业化的类型…………………(53)

三、新兴工业国(地区)工业化历程的特点……………(57)

第三章 中国工业化的推进…………………………………(72)

 第一节 中国工业化的起步与历程………………………(74)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工业化现状……………(74)

二、中国的工业化历程…………………………………(76)

 第二节 中国工业化的差距与目标………………………(98)

 一、工业化的差距………………………………………(98)

 二、中国工业化继续推进的目标任务…………………(102)

第四章 经济全球化、经济知识化与中国工业化再推进…(106)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106)

 一、经济全球化…………………………………………(106)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及影响…………………………(108)

 第二节 经济知识化………………………………………(114)

一、知识经济是全球化的发动因素……………………(114)

二、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15)

三、知识经济改变了什么………………………………(117)

四、知识经济给后发性国家带来的挑战………………(123)

 第三节 构筑大企业体制推进中国工业化………………(124)

一、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挑战…………………………(124)

二、构筑大企业体制以提高竞争力……………………(125)

 第四节 通过金融深化推进中国工业化…………………(133)

一、金融市场的功能……………………………………(134)

二、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出路……………………(137)

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防范金融风险…………………(142)

 第五节 创新知识工作者管理方式推进中国工业化……(146)

一、知识型人力资源从劳动向资本的转化……………(147)

二、知识型人力资本的特征……………………………(149)

三、知识型工作者的管理………………………………(151)

四、知识型工作者的激励方式…………………………(155)

 第六节 重塑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中国工业化……………(158)

一、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的特点……………………(158)

二、发达国家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的经验………………(159)

三、重构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迫切性和原则…………(162)

第五章 企业、企业家资源与中国工业化再推进…………(165)

 第一节 企业的契约性质…………………………………(166)

一、企业的交易费用理论………………………………(167)

二、企业的代理理论……………………………………(171)

 第二节 企业家产生的过程与企业家资源

产生的条件………………………………………(177)

一、对企业人员在三个方面存在差异的假定…………(178)

二、企业内部成员隐藏行为模型决定

谁应是监督者………………………………………179)

三、社会成员隐藏信息模型决定应由谁

来选择企业家………………………………………(180)

四、企业人员职业均衡模型……………………………(182)

五、选择出合格企业家和企业家资源产生的条件……(182)

 第三节 企业家的才能、地位、功能与作用………………(183)

 一、企业家的才能与在企业的功能……………………(184)

 二、企业家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作用与功能…………(185)

 三、企业家人力资源的资本性特征……………………(188)

 四、企业家功能发挥的激励方式………………………(189)

第四节 企业、企业家资源与中国工业化再推进………(190)

 一、按促进整体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最大化要求

调整、改革国有企业…………………………………(190)

 二、按企业价值最大化要求为私有企业发展

创造条件……………………………………………(193)

三、国企、私企与中国工业化再推进……………………(195)

四、企业家资源与中国工业化再推进…………………(197)

第六章 大国农业与中国工业化再推进……………………(199)

 第一节 目前中国农业的角色与任务……………………(199)

 第二节 中国工业化再推进过程中农业的任务…………(201)

 第三节 中国农业存在的问题……………………………(203)

一、成本高和品质差……………………………………(204)

二、农户种植规模小的劣势……………………………(205)

三、农业政策转变滞后…………………………………(205)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缺失…………………………(206)

 第四节 日本农业购销和金融社会化服务体系

对中国的启示……………………………………(206)

一、日本农协的功能……………………………………(207)

二、日本农协的组织……………………………………(207)

 .三、日本农协的销售与购买功能…一…………………(208)

四、日本农协的金融功能………………………………(209)

 第五节 美国农业教育一科研一推广体系

对中国的启示…………………………………(211)

一、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作用…………………(212)

二、美国农业的教育一科研一推广体系………………(213)

 第六节 建立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以改造传统农业…………………………………(232)

 第七节 工业反哺农业……………………………………(234)

一、建立农业教育一科研一技术推广体系的

反哺性………………………………………………(234)

 二、对农业进行补贴……………………………………(235)

结语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238)

主要参考文献…………………………………………………(244)

后记……………………………………………………………(248)

试读章节

 

第一章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一般理论

工业化是一国经济从以农业为主到以工业为主且伴随着全面结构转变的现代经济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产品结构从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品为主,劳动力持续从农业向工业领域转移,制造业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性的积聚效应促进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表现为人口的城市化,这是已经工业化国家的普遍结果和过程。进一步总结20世纪后期一些国家经济的成功发展,可以发现这些国家走的是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其特点就是制造业增长异常迅速,而这种增长是以制造业参与世界经济活动的程度不断提高为基础,但这种参与又不首先表现为特别开放的经济体系,而是它的生产率的大幅度增长,使出口增长速度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这种对世界经济的参与是获得现代技术的一个基本手段,而技术进步是工业化推进到中后期制造业增长的重要源泉。因此说,国内需求增长是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拉动力,但是贸易的变化在工业化进程到一定时期后也同样重要,它是这一时期获得技术要素——工业化后期的主要推动力——的主要渠道。可以认为,工业化是在不同的时期以各种不同的要素供给组合去满足各种需求增长格局的一种途径。

所以,工业化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换,而依据库兹涅茨(Kuznets,Simon)的理论,作为全面结构转换的一个阶段的工业化过程,就是现代经济增长,特别是制造业的迅速增长。因此,对工业化一般理论的研究,就表现为对结构转换与经济增长及其关系的研究。

序言

21世纪,中国将走一条新型的道路来完成工业化。这条新型道路有哪些特征和规定性?这是理论工作者必须回答、实践工作者必须明白的问题。

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今天总是过去的延续,未来则必定是对现今存在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对工业化过程的探讨,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即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研究经济未来的走向和规律。

要探讨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征的规定性,我认为:首先必须从理论上回顾经济学史上对工业化或经济增长各种模式的解释,并对世界范围内工业化演进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才能得到一些普遍性的规律,才能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所表现出的差异性,才能发现这些规律和差异性是由什么原因决定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工业化历史的具体分析,才能弄清在经济全球化、经济知识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未来的工业化进程中到底已出现或将会出现哪些不同的约束条件。也正是这些约束,决定了中国工业化的新特征,即不同于别国工业化过程的特殊性。事实上,能否认识和把握这些特殊性,是任何一个国家工业化成功与否及或快或慢的重要前提。

研究中国的工业化不能不研究中国的工业化历史,但对中国工业化历史研究起点的确定,却因研究目的的不同而出现较大的差异。我个人认为:中国工业化历史研究起点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开始。

工业化是民族国家的特征或任务。没有一个立足于本国大地、适应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是不可能实现工业化的,而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则是其先决条件。

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百余年间,一步步沦为世界列强的半殖民地的中国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蹂躏。在这百年历史中,怀抱救国强国宏图大志的所有仁人志士终生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使中国在政治上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而这一目标的彻底实现,只能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标志。在此之前,无论是晚清的“洋务运动”还是辛亥革命后的“实业救国”,都只能说是一种中国工业化的初期萌动。不能清除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和封建主义的束缚,要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只能是个幻想。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20世纪结束的半个世纪,这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尽管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却又是无比巨大的。在这半个世纪中,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两代人,使中国历史的走向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毛泽东时代,建立了国家所有制经济。但由于在国际上受到美苏两大势力的严重挤压,中国共产党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指导下,为捍卫民族独立,对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尤为注重,从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民族工业化进行了艰苦的、开创性的探索。在这一时期,尽管中国工业化在“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了严重的挫折,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也逐步在物质上和人才上建立了中国工业化的前期基础。在邓小平时代,中国正是在毛泽东时代建立的工业基础上,通过改革开放,引入竞争性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经济实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具备了与资本主义强国竞争与合作的经济条件。

正是这种政治、经济上的独立和自强,使中国在半个世纪的过程中,彻底改变了自1840年开始的外部侵略和内部分裂历史走向。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分水岭的重要意义,在现实中对民族和个人具有决定命运的意义。也就是,制度的选择和路径的依赖,对今后的中国来说,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演进方向是由新中国开始的现代史决定的。以前的历史对中国未来的影响力已经很弱,将来更多的会通过文化层面对政治和经济制度产生影响,而中国文化发展的独立性还缺少探讨或还没有明确的方向。所以说,对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征的研究,选择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为起点展开历史分析,是恰当的和具有重大意义的。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起点,通过对工业化历史和中国未来工业化将面对的客观条件进行研究,我个人认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由21世纪中国内在的经济体制、外在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增长因素以及所有制演进路径的不同决定的。

从中国内在的经济体制看,21世纪中国的经济体制应是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不同于20世纪中叶新中国建立之初的计划经济体制和80年代之后转轨过程的混合经济体制。从中国的外部环境看,中国21世纪面对的是迅速全面展开的经济全球化,这非常不同于20世纪的经济建设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经济环境。21世纪中国的主要经济增长因素将逐步转向或正在转向以知识为主,这不同于20世纪资本和劳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的时代。中国是从国有产权占绝对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开展全面工业化建设的,这不同于20世纪已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几乎都是从私有产权占绝对主体地位的产权形式为基础展开工业化的,中国的制度演进路径不同。

正是这四个主要方面条件的不同,规定了中国在21世纪,将走一条不同于已经工业化国家所走的工业化道路。经过全面深入的理论和约束条件分析,我将21世纪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概括如下:

面对经济全球化,以构建大企业体制作为新起点,为工业化推进创造新的建设者;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条件下,以竞争性市场体制的完善为途径造就大量的企业家资源,通过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生产科技知识的能力和效率,通过管理知识工作者管理知识的创新提高知识的生产率,从而为工业化的再推进提供更强大的动力——企业家资源和知识;通过重构适应市场化、全球化要求的中国金融体系来保证中国货币经济体系的安全,通过建立适应中国小农户经营的大国农业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来保证中国实体经济体系的安全,从而为中国工业化再推进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通过在与国民基本生活和国家安全息息相关的产业领域保留国有企业来生产工业化的公平结果,从而通过工业化实现全体国民的富裕,这是中国工业化的根本目的。

后记

本书写作于2004年上半年,但我对中国如何实现强国富民这一问题的思考已经很久了。1979年考入大学时,恰逢中国科学的春天,我选择了学习工程技术,认为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决定因素。到了大学三年级,去比石家庄市书店发达的山东济南市实习,在书店中偶然买到一本书名为《战后日本三十年》的小册子,书中总结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但依赖于引进技术,还依赖于学习外国的企业管理方法,并且有效的管理比技术在决定经济发展中更具能动性。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新发现,于是决心改学企业管理,1983年考研时选择了企业管理专业,我现有的最高学历为管理工程专业硕士。  1986年研究生毕业后,我并没有马上去从事企业管理工作,而是进入了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了7年经济发展研究,使自己补上了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的课;1993年底开始又在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工作了两年,有机会对政府如何行政有所了解;1996年虽非自己本意的选择却踏入了一家城市商业银行,一做就是5年的金融企业管理工作,借此又掌握了金融知识。在2001年自己的“不惑”之年自愿选择到河北大学管理学院任教,讲授产业经济学,又不得不系统地研修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对其中的企业理论有一定的感悟。又因为自幼从农村长大,对农民、农业、农村有着基本层次的认识。  所有这些经历所获得的知识,支持我写这本探讨在经济全球化、经济知识化条件下中国如何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来实现强国富民的书,来对自己是否已经“不惑”进行一次检验。当然这有待于对这一问题有兴趣的同仁对书中论述是否达到不惑进行评判。写这些,是想向可能读本书的人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这本书涉及的面很广,但我是建立在自己具备探讨问题的知识准备的基础上来发言的,而非先验地去想,这可从书中提出的目标都有可行的政策手段来保证而证明一斑。  想再向读者披露一点信息,我是一个经验主义者,书中的研究大多都用经验来说明、论证一些观点和结论。也就是说,这本书并非一本学界所谓的规范性著作,而是一本着眼于借鉴以往经验、借鉴别人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中国应该如此这般的书,所以这本书应是写给有势者如行政者、企业管理者读的书。  做了这些交待之后,附庸惯例就应该对支持、帮助我完成这本书的人给予致谢:感谢在本书写作、出版全过程一直给予激励和帮助的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吴铁榜同志,感谢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学者刘仲、河北社科信息中心主任杨倩描博士、《河北学刊》田卫平主编对书稿的审阅和提出修改建议,感谢河北大学出版社社长宫敬才博士、责任编辑徐树林同志对本书出版给予的支持和辛苦劳作,感谢书中参考、引用文献的作者,更感谢未来的读者,因为书只有有读者,才会有意义。  罗 勇  2004 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