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资治通鉴(共4册)(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北宋)司马光撰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是一部文采斐然的政治百科全书,自从问世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都视如珍宝,争读不止。

内容推荐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巨著,全书卷帙浩繁,共294卷,记载了上自周成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史实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全书精练生动的文字、科学简明的体例、丰富精美的图片、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元素有机结合,帮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和崭新的层面去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目录

卷第一 周纪一

卷第二 周纪二

卷第三 周纪三

卷第四 周纪四

卷第五 周纪五

卷第六 秦纪一

卷第七 秦纪二

卷第八 秦纪三

卷第九 汉纪一

卷第十 汉纪二

卷第十一 汉纪三

卷第十二 汉纪四

卷第十三 汉纪五

卷第十四 汉纪六

卷第十五 汉纪七

卷第十六 汉纪八

卷第十七 汉纪九

卷第十八 汉纪十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

卷第二十 纪汉十二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

卷第二十二 汉纪十四

卷第二十三 汉纪十五

卷第二十四 汉纪十六

卷第二十五 汉纪十七

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

卷第二十七 汉纪十九

卷第二十八 汉纪二十

卷第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

卷第三十 汉纪二十二

卷第三十一 汉纪二十三

卷第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

卷第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

卷第三十四 汉纪二十六

卷第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

卷第三十六 汉纪二十八

卷第三十七 汉纪二十九

卷第三十八 汉纪三十

卷第三十九 汉纪三十一

卷第四十 汉纪三十二

卷第四十一 汉纪三十三

卷第四十二 汉纪三十四

卷第四十三 汉纪三十五

卷第四十四 汉纪三十六

卷第四十五 汉纪三十七

卷第四十六 汉纪三十八

卷第四十七 汉纪三十九

卷第四十八 汉纪四十

卷第四十九 汉纪四十一

卷第五十 汉纪四十二

卷第五十一 汉纪四十三

卷第五十二 汉纪四十四

卷第五十三 汉纪四十五

卷第五十四 汉纪四十六

卷第五十五 汉纪四十七

卷第五十六 汉纪四十八

卷第五十七 汉纪四十九

卷第五十八 汉纪五十

第五十九 汉纪五十一

第六 十 汉纪五十二

第六十一 汉纪五十三

第六十二 汉纪五十四

第六十三 汉纪五十五

第六十四 汉纪五十六

第六十五 汉纪五十七

第六十六 汉纪五十八

第六十七 汉纪五十九

第六十八 汉纪六十

第六十九 魏纪一

第七 十 魏纪二

第七十一 魏纪三

第七十二 魏纪四

第七十三 魏纪五

第七十四 魏纪六

第七十五 魏纪七

第七十六 魏纪八

第七十七 魏纪九

第七十八 魏纪十

第七十九 晋纪一

第八 十 晋纪二

第八十一 晋纪三

第八十二 晋纪四

第八十三 晋纪五

第八十四 晋纪六

第八十五 晋纪七

第八十六 晋纪八

第八十七 晋纪九

第八十八 晋纪十

第八十九 晋纪十一

第九 十 晋纪十二

第九十一 晋纪十三

第九十二 晋纪十四

第九十三 晋纪十五

第九十四 晋纪十六

第九十五 晋纪十七

第九十六 晋纪十八

第九十七 晋纪十九

第九十八 晋纪二十

第九十九 晋纪二十一

第一 百 晋纪二十二

第一百一 晋纪二十三

第一百二 晋纪二十四

第一百三 晋纪二十五

第一百四 晋纪二十六

第一百五 晋纪二十七

第一百六 晋纪二十八

第一百七 晋纪二十九

第一百八 晋纪三十

第一百九 晋纪三十一

第一百一十 晋纪三十二

第一百一十一 晋纪三十三

第一百一十二 晋纪三十四

第一百一十三 晋纪三十五

第一百一十四 晋纪三十六

第一百一十五 晋纪三十七

第一百一十六 晋纪三十八

第一百一十七 晋纪三十九

第一百一十八 晋纪四十

第一百一十九 宋纪一

第一百二十 宋纪二

第一百二十一 宋纪三

第一百二十二 宋纪四

第一百二十三 宋纪五

第一百二十四 宋纪六

第一百二十五 宋纪七

第一百二十六 宋纪八

第一百二十七 宋纪九

第一百二十八 宋纪十

第一百二十九 宋纪十一

第一百三十 宋纪十二

第一百三十一 宋纪十三

第一百三十二 宋纪十四

第一百三十三 宋纪十五

第一百三十四 宋纪十六

第一百三十五 齐纪一

第一百三十六 齐纪二

第一百三十七 齐纪三

第一百三十八 齐纪四

第一百三十九 齐纪五

第一百四十 齐纪六

第一百四十一 齐纪七

第一百四十二 齐纪八

第一百四十三 齐纪九

第一百四十四 齐纪十

第一百四十五 梁纪一

第一百四十六 梁纪二

第一百四十七 梁纪三

第一百四十八 梁纪四

第一百四十九 梁纪五

第一百五十 梁纪六

第一百五十一 梁纪七

第一百五十二 梁纪八

第一百五十三 梁纪九

第一百五十四 梁纪十

第一百五十五 梁纪十一

第一百五十六 梁纪十二

第一百五十七 梁纪十三

第一百五十八 梁纪十四

第一百五十九 梁纪十五

第一百六十 梁纪十六

第一百六十一 梁纪十七

第一百六十二 梁纪十八

第一百六十三 梁纪十九

第一百六十四 梁纪二十

第一百六十五 梁纪二十一

第一百六十六 梁纪二十二

第一百六十七 陈纪一

第一百六十八 陈纪二

第一百六十九 陈纪三

第一百七十 陈纪四

第一百七十一 陈纪五

第一百七十二 陈纪六

第一百七十三 陈纪七

第一百七十四 陈纪八

第一百七十五 陈纪九

第一百七十六 陈纪十

第一百七十七 隋纪一

第一百七十八 隋纪二

第一百七十九 隋纪三

第一百八十 隋纪四

第一百八十一 隋纪五

第一百八十二 隋纪六

第一百八十三 隋纪七

第一百八十四 隋纪八

第一百八十五 唐纪一

第一百八十六 唐纪二

第一百八十七 唐纪三

第一百八十八 唐纪四

第一百八十九 唐纪五

第一百九十 唐纪六

第一百九十一 唐纪七

第一百九十二 唐纪八

第一百九十三 唐纪九

第一百九十四 唐纪十

第一百九十五 唐纪十一

第一百九十六 唐纪十二

第一百九十七 唐纪十三

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

第一百九十九 唐纪十五

第二 百 唐纪十六

第二百一 唐纪十七

第二百二 唐纪十八

第二百三 唐纪十九

第二百四 唐纪二十

第二百五 唐纪二十一

第二百六 唐纪二十二

第二百七 唐纪二十三

第二百八 唐纪二十四

第二百九 唐纪二十五

第二百一十 唐纪二十六

第二百一十一 唐纪二十七

第二百一十二 唐纪二十八

第二百一十三 唐纪二十九

第二百一十四 唐纪三十

第二百一十五 唐纪三十一

第二百一十六 唐纪三十二

第二百一十七 唐纪三十三

第二百一十八 唐纪三十四

第二百一十九 唐纪三十五

第二百二十 唐纪三十六

第二百二十一 唐纪三十七

第二百二十二 唐纪三十八

第二百二十三 唐纪三十九

第二百二十四 唐纪四十

第二百二十五 唐纪四十一

第二百二十六 唐纪四十二

第二百二十七 唐纪四十三

第二百二十八 唐纪四十四

第二百二十九 唐纪四十五

第二百三十 唐纪四十六

第二百三十一 唐纪四十七

第二百三十二 唐纪四十八

第二百三十三 唐纪四十九

第二百三十四 唐纪五十

第二百三十五 唐纪五十一

第二百三十六 唐纪五十二

第二百三十七 唐纪五十三

第二百三十八 唐纪五十四

第二百三十九 唐纪五十五

第二百四十 唐纪五十六

第二百四十一 唐纪五十七

第二百四十二 唐纪五十八

第二百四十三 唐纪五十九

第二百四十四 唐纪六十

第二百四十五 唐纪六十一

第二百四十六 唐纪六十二

第二百四十七 唐纪六十三

第二百四十八 唐纪六十四

第二百四十九 唐纪六十五

第二百五十 唐纪六十六

第二百五十一 唐纪六十七

第二百五十二 唐纪六十八

第二百五十三 唐纪六十九

第二百五十四 唐纪七十

第二百五十五 唐纪七十一

第二百五十六 唐纪七十二

第二百五十七 唐纪七十三

第二百五十八 唐纪七十四

第二百五十九 唐纪七十五

第二百六十 唐纪七十六

第二百六十一 唐纪七十七

第二百六十二 唐纪七十八

第二百六十三 唐纪七十九

第二百六十四 唐纪八十

第二百六十五 唐纪八十一

第二百六十六 后梁纪一

第二百六十七 后梁纪二

第二百六十八 后梁纪三

第二百六十九 后梁纪四

第二百七十 后梁纪五

第二百七十一 后梁纪六

第二百七十二 后唐纪一

第二百七十三 后唐纪二

第二百七十四 后唐纪三

第二百七十五 后唐纪四

第二百七十六 后唐纪五

第二百七十七 后唐纪六

第二百七十八 后唐纪七

第二百七十九 后唐纪八

第二百八十 后晋纪一

第二百八十一 后晋纪二

第二百八十二 后晋纪三

第二百八十三 后晋纪四

第二百八十四 后晋纪五

第二百八十五 后晋纪六

第二百八十六 后汉纪一

第二百八十七 后汉纪二

第二百八十八 后汉纪三

第二百八十九 后汉纪四

第二百九十 后周纪

第二百九十一 后周纪二

第二百九十二 后周纪三

第二百九十三 后周纪四

第二百九十四 后周纪五

试读章节

元年 秦入侵义渠,得二十五城。

魏人叛秦。秦人伐魏,取曲沃而归其人。又败韩于岸门。韩太子仓人质于秦以和。

燕子之为王三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攻子之。齐王令人谓太子曰:“寡人闻太子将饬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虽小,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要党聚众,使市被攻子之,不克。市被反攻太子。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人,百姓恫恐。齐王令章子将五都之兵,因北地之众以伐燕。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齐人取子之,醢之;遂杀燕王哙。

齐王问孟子曰:“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诸侯将谋救燕。齐王谓孟子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篌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齐王不听。

已而燕人叛。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乃见孟子,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陈贾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畔也。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陈贾曰:“然则圣人亦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是岁,齐宣王薨,子滑王地立。

二年 秦右更疾伐赵。拔蔺,虏其将庄豹。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以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三年 春,秦师及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匀及列侯、执琏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昭王。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古之人君有以千金使涓人求千里马者,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而返。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之,况生者乎?马今至矣。’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于是士争趣燕。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昭王以乐毅为亚卿,任以国政。

韩宣惠王薨,子襄王仓立。

四年 蜀相杀蜀侯。

秦惠王使人告楚怀王,请以武关之外易黔中地。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张仪闻之,请行。王曰:“楚将甘心于子,奈何行?”张仪曰:“秦强楚弱,大王在,楚不宜敢取臣。且臣善其嬖臣靳尚,靳尚得事幸姬郑袖,袖之言,王无不听者。”遂往。楚王囚,将杀之。靳尚谓郑袖曰:“秦王甚爱张仪,将以上庸六县及美女赎之。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于是郑袖日夜泣于楚王曰:“臣各为其主耳。今杀张仪,秦必大怒。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王乃赦张仪而厚礼之。张仪因说楚王曰:“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不格明矣。今王不事秦,秦劫韩驱梁而攻楚,则楚危矣。秦西有巴、蜀,治船积粟,浮岷江而下,一日行五百余里,不至十日而拒扦关,扦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举甲出武关,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夫待弱国之救,忘强秦之祸,此臣所为大王患也。大王诚能听臣,请令秦、楚长为兄弟之国,无相攻伐。”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乃许之。

张仪遂之韩,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菽而麦,国无二岁之食,见卒不过二十万。秦被甲百余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塞成皋,则王之国分矣。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以攻楚,以转祸而悦秦,计无便于此者!”韩王许之。

张仪归报,秦王封以六邑,号武信君。复使东说齐王曰:“从人说大王者必曰:‘齐蔽于三晋,地广民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齐何。’大王贤其说而不计其实。今秦、楚嫁女娶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梁效河外;赵王入朝,割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渡清河,指博关,临茁、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见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齐王许张仪。

张仪去,西说赵王曰:“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大王之威行于山东,敝邑恐惧,缮甲厉兵,力田积粟,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以大王之力,举巴、蜀,并汉中,包两周,守白马之津。秦虽僻远,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今秦有敝甲凋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会邯郸之下,愿以甲子合战,正殷纣之事。谨使使臣先闻左右。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梁称东藩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肩也。夫断右肩而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毋危得乎!今秦发三将军,其一军塞午道,告齐使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成皋,驱韩、梁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四国为一以攻赵,赵服必四分其地。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王面相约而口相结,常为兄弟之国也。”赵王许之。

张仪乃北之燕,说燕王曰:“今赵王已入朝,效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且今时齐、赵之于秦,犹郡县也,不敢妄举师以攻伐。今王事秦,长无齐、赵之患矣。”燕王请献常山之尾五城以和。

张仪归报,未至咸阳,秦惠王薨,子武王立。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及即位,群臣多毁短之。诸侯闻仪与秦王有隙,皆畔衡,复合从。

五年张仪说秦武王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也。臣闻齐王甚憎臣,臣之所在,齐必伐之。臣愿乞其不肖之身以之梁,齐必伐梁,齐、梁交兵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人三川,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许之。齐王果伐梁,梁王恐。张仪曰:“王勿患也!请令齐罢兵。”乃使其舍人之楚,借使谓齐王曰:“甚矣,王之托仪于秦也!”齐王曰:“何故?”楚使者曰:“张仪之去秦也,固与秦王谋矣,欲齐、梁相攻而令秦取三川也。今王果伐梁,是王内罢国而外伐与国,而信仪于秦王也。”齐王乃解兵还。张仪相魏一岁,卒。

P20-23

序言

朕惟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戒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紬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传,罔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才矣。

若稽古英考,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秘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托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教,断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渭备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四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

荀卿有言:“欲观圣人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若夫汉之文、宣,唐之太宗,孔子所谓“吾无间焉”者。自余治世盛王,有惨怛之爱,有忠利之教,或知人善任,恭俭勤畏,亦各得圣贤之一体,孟轲所谓“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至于荒坠颠危,可见前车之失,乱贼奸宄,厥有履霜之渐。《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其书名日《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治平四年十月初开经筵,奉圣旨读《资治通鉴》。其月九日,臣光初进读,面赐御制序,令候书成日写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1 21: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