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系列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林毅夫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系列”之一,收录了林毅夫教授近年来撰写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文章30余篇,这些文章的内容涉及发展战略、技术进步、体制变革、对外开放、产业政策、农村发展和收入分配等方面,反映了作者在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在本书中,作者从“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这一统一的逻辑框架出发,深入分析了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纷繁复杂而又彼此关联的问题,并提出了很多具有针对性和借鉴性的重要政策建议。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林毅夫教授近年来撰写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文章30余篇,这些文章的内容涉及发展战略、技术进步、体制变革、对外开放、产业政策、农村发展和收入分配等方面,反映了作者在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在本书中,作者从“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这一统一的逻辑框架出发,深入分析了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纷繁复杂而又彼此关联的问题,并提出了很多具有针对性和借鉴性的重要政策建议。

目录

前言

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与亚洲经济的未来

展望新千年的中国经济

携手前进、共创双赢

——在北京大学与萧万长先生和两岸共同市场

基金会访问团座谈会上的欢迎致词

中国的发展和亚洲的未来

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

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经济发展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

——兼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

技术、制度、文化与经济发展

技术创新、发展阶段与战略选择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与杨小凯教授商榷

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

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人口老龄化和我国人口政策的思考

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

应该欢迎跨国公司到中国来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挑战与机遇

外贸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

全球化和生物技术对亚太地区农民与消费者的影响

经济发展中的产业政策

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知识经济、比较优势与我国的产业发展

信息产业发展与比较优势原则

新经济和传统产业的发展

遵循比较优势战略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粮食问题与农村发展

关于我国城市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几点意见

“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

促进农村发展的几点战略和政策思考

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

中国粮食供给能力的过去与未来

再与布朗谈粮食

——对布朗就世界粮食最高单产水平和中国粮食生产潜力观点的评论

入世与中国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

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

经济发展战略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需要有新的战略思路

——评世界银行新的“惠及贫困人口的农村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和贫困问题

贫困、增长与平等:中国的经验和挑战

试读章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意味着什么?在知识经济时代,比较优势发展模式是否已经过时?如何确定传统产业和信息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定位?《知识经济、比较优势与我国的产业发展》、《信息产业发展与比较优势原则》、《新经济和传统产业的发展》三篇文章旨在回答这些问题。我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并不会改变一个国家应该按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的基本原则。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为基础的经济,重要特点是技术变迁和信息传播的速度快。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并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只要传统产业能够利用知识经济所提供的先进信息技术来加强内部管理,降低外部交易成本,知识经济其实为传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我国企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运作成本、提高运作效率提供了机会。就信息产业本身在我国的发展定位来说,软件的研究开发以人力资本为主要投入,而人力资本的差距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加强教育来消除,因此,软件业的兴起使得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有可能在某些领域,尤其是在中文运用软件上,取得超过发达国家的成就;硬件产品的生产仍然需要大量常规要素投入,其中一部分是资本密集型的,如芯片的开发,另一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如产品组装,我国仍应利用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从劳动密集的生产做起,逐步积累资金和技术,然后,随着比较优势的变化,寻找新的能够发挥我们优势的产品,以逐渐实现产品和技术的升级。

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在《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一文中,就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四点建议:普及信息技术;改善学科设置,我国大学应将基础教育置于更重要的地位,学生不能只学本专业知识,应重点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本领;加强科教结合,促进科研向重点大学转移,加强高校的科研力量,使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使我国高校像国外大学那样处于知识创新的最前沿;积极引进国外优秀人才,留住国内优秀人才,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的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曾经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东北三省的发展步伐相对落后于其他沿海省市。为加快东北乃至全国的发展,中央作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但中央的决策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遵循比较优势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改革之前的发展,受益于国家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改革以来的落后,则受累于赶超战略所遗留下来的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结构。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首先要彻底解决大量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提高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其次要转变政府职能,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把东北的经济发展建立在东北自身具有的比较优势上。这样东北三省才能利用其资源、人力资本和优良的工业基础的优势,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再次胜出,切忌发动新一轮的赶超。P12-13

序言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系列

总  序

自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经济学脱离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以来,研习者日众,影响日远,已经蔚然成为社会学科中的显学。经济理论是用来解释人类社会经济现象的一个简单的逻辑体系,和任何其他社会学科的理论一样,经济理论来自于对人类社会经济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必须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创新;经济学的理论也必须不断经受各种过去的和新发生的现实经济现象的检验,才能去芜存菁,知道何者可以暂时被接受、何者应该存疑或是被摒弃。从上述角度来说,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行的改革开放对当前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提出了许多挑战:不管是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明晰产权、现代企业制度,还是资源配置和流通领域的双轨制,这些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及其所伴随的问题,有不少是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所不曾预料到,也难以用现有的理论来解释的现象。但是任何经济现象背后总有产生这个现象的逻辑,对于不能用现有的经济理论解释的现象总可以构建新的理论来解释。因此,中国的改革开放给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大好的机会,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金矿。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建立和完善,当代经济学在我国的影响也是方兴未艾。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而运用理论、制定政策、改造社会,以推动社会的进步。随着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化,各种矛盾和利益交织在一起,经济现象越来越复杂。面对一个问题,何者为因?何者为果?推行一项改革措施对激励机制、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等在局部和整体上会产生什么影响?要是没有合适的理论作为分析工具,那就很难认识清楚,制定的政策不仅难以对症下药,而且还可能制造出更多新的问题。所以,根据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在经济理论上进行创新,不但是为了对当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作贡献,也是为了推动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对此,中国经济学家责无旁贷。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0年前在北京大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由我和几位接受过完整经济学教育的青年学者回国创立。虽然在国外工作可以有优越的研究条件和丰厚的薪酬,然而,国内改革开放在经济理论研究上提供的机会吸引着我们,我国在向市场经济体系转型过程中对理论创新的需求也激励着我们。我们希望通过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新体制、新理念聚集一群有理想、有热情、学有专长的经济学家,为中国经济学的教育、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以及国家的现代化奉献一点力量。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10年来,研究人员从创立之初的6位增加到现在的24位,已经成为国内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这10年间,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许多研究人员深入农村、企业等基层改革的第一线作了大量的调研,也参加了不少政府高层的政策研究和讨论,形成了许许多多有分量、有鲜明观点、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和政策报告。这些研究对我国的农村、国企、金融、财政、外贸、电信等领域的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10年间,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还利用和国内外学术机构联系较密切的优势,邀请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包括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前来讲学和参加会议,深入探讨了金融体系、农村劳动力流动、城乡收入分配、土地、社会保障制度等我国改革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积累了许多简报和论文。这次,借10周年庆祝之际,在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的学术成果、中心的简报、讨论稿等整理、汇编成册,作为一个系列出版。一方面,以此向关心、支持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各界领导汇报这10年来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以此求教于海内外学界的专家,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学者来关心、研究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问题。

就中国的历史长河而言,10年只是一瞬;就中国的改革开放所提供的研究机会以及需要在理论上解决的问题而言,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这10年来的工作也只是沧海之一粟。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所有人员将会秉持10年前中心成立的初衷,和海内外学界的朋友携起手来为中国经济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为中国经济学科的发展而努力!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迎来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也一定会迎来经济学大师在中国辈出的时代!

2004年9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