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瓷器精品无论从烧造技术上,还是图案设计、绘画技法上,都不亚于清晚期的官窑瓷器,本书为你介绍了民国瓷器概述拍品价格、名品欣赏、民国款识、名家题款及印章、常见题诗文句及绘瓷名家简介七部分,是一本民国瓷器鉴赏的入门读物。全书收录的名品品种全,数量多,具有典范性、知识性和实用性。
本书由民国瓷器概述拍品价格、名品欣赏、民国款识、名家题款及印章、常见题诗文句及绘瓷名家简介七部分组成。拍品价格共收录民国瓷器二百四十七件、名品欣赏七十四件、民国款识一百零一件、名家题款及印章三十八方(幅)、常见诗文句四十幅及绘瓷名家简介三十余人。其品种之全,数量之多均为国内同类图书少见,具有典范性、知识性和实用性。是民国瓷器爱好者的重要参考书。
民国日常生活用瓷的胎骨较粗,釉胎结合不紧,釉面上气泡和脱釉的现象十分严重。其青花颜色晕暗泛蓝,俗称洋蓝。洋蓝在清光绪末年就已经出现并延续至民国。纹饰继承了清代在器物上题诗文的传统。但由于文学修养的不足,故格调不高。常见的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美色清华不计年、是真名士自风流、闲坐轻舟泛碧溪、读书声里是吾家、读尽人间未见书、平生总是为书忙,及女士读经史,书中好玉音;雅言不出诗文外,琴德原超丝竹间;人生何事能如意,富贵长生乐有余;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等。
民国瓷器的彩绘较前朝有其独到之处。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缠枝花卉、喜字、福字、寿字、云龙、云凤、松鹤、松鹿、五伦图、石头记、八仙、二十四孝、三国故事、竹林七贤、婴戏、梅兰竹菊、八宝、蝴蝶、吉祥如意、喜鹊登梅、牡丹、柳树黄莺等。以清咸丰年问风行的浅绛和民国初年兴起的新粉彩为主。浅绛彩瓷源于元代黄公望的浅绛山水画法,用水墨和淡赭色颜料绘画山水,以淡绿绘树石的阳面,以黑色绘树石的阴面,构成一幅淡雅的画面。它的出现与当时盛行的浓艳色彩的瓷器形成强烈的对比。但因颜色不耐久,在民国初年便日趋没落而逐渐退出了民国瓷器彩绘的领域。故现存的民国浅绛瓷器多为早期作品,且多颜色残落。浅绛彩瓷的消失,使艺人们改用粉彩绘瓷。而文人的加盟如潘甸宇、汪晓棠等人,更是以瓷当纸,将宋元以来的工笔或兼工带写的绘画略加增减在瓷器上加以成功的表现,扩大了彩瓷的领域,由此产生了新兴的粉彩。新粉彩瓷画与传统粉彩相比,更接近画,无论是在造型、线条、光线、色彩等方面都可以比肩于画家在纸、绢上的作品。并在民国二十年前后成为景德镇瓷器彩绘的主流。而以景德镇珠山八友为代表的彩绘名家将粉彩绘瓷推向了高潮。珠山八友系指王琦、王大凡、汪野亭、何许人、邓碧珊、刘雨岑、程意亭、毕伯涛等八位名家。一说八友中无何许人、毕伯涛,另有徐仲南和田鹤仙二人。八友究系何人并不重要,关键是他们的艺术成就。王琦的写意人物、王大凡的粉彩人物(落地彩)、汪野亭的粉彩青绿山水、何许人的粉彩雪景、邓碧珊的粉彩鱼藻图、刘雨岑的花鸟草虫、程意亭的花鸟山水、毕伯涛的翎毛花卉、徐仲南的松竹、田鹤仙的梅花,无不各具特色。他们在每月十五日以茶话会的形式品论画,时人称之为珠山八友。他们将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装饰瓷器的技艺加以创新发展,形成新的流派。其作品虽各有风格,但画品高尚,为当时的达官贵人争购的抢手货。由于他们的成功使民国粉彩瓷界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其负面影响是随着他们的成功,景德镇粉彩艺术已难有其它面目出现了。
民国时期还出现了贴花瓷器,有的瓷器全部贴花,有的则一部分贴花,一部分为绘画。贴花即将印有花纹的贴花纸转贴在瓷坯上,再人烘炉中烘烤。贴花纸系有胶质烤贝纸印刷而成。这种纹饰较手工彩绘的纹饰细腻,用手抚摸釉面平滑,没有手绘凹凸不平的笔痕。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