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诗学是现代文艺理论的一个分支,它的理论基础是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对话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文本阅读和阐释的方式方法。本著全面揭示了文学文本各种构成要素的对话性,阐述了不同体裁文本的对话特征;宏观上着力于文学对话理论体系的建构,微观上注重与经典文本的对话实践。本论著提出的与文本对话的理论可以拓展文本接受活动的视野,促进阅读主体的精神建构,理论视角新颖,思考沉毅,颇多创见。该书适合专科以上文化程度者阅读,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选修课教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对话诗学--文学阅读与阐释的新视野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作者 | 邵子华 |
出版社 | 云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对话诗学是现代文艺理论的一个分支,它的理论基础是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对话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文本阅读和阐释的方式方法。本著全面揭示了文学文本各种构成要素的对话性,阐述了不同体裁文本的对话特征;宏观上着力于文学对话理论体系的建构,微观上注重与经典文本的对话实践。本论著提出的与文本对话的理论可以拓展文本接受活动的视野,促进阅读主体的精神建构,理论视角新颖,思考沉毅,颇多创见。该书适合专科以上文化程度者阅读,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选修课教材。 内容推荐 对话诗学是现代文艺理论的一个分支,它的理论基础是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对话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文本阅读和阐释的方式方法。本著全面揭示了文学文本各种构成要素的对话性,阐述了不同体裁文本的对话特征;宏观上着力于文学对话理论体系的建构,微观上注重与经典文本的对话实践。本论著提出的与文本对话的理论可以拓展文本接受活动的视野,促进阅读主体的精神建构,理论视角新颖,思考沉毅,颇多创见。 该书适合专科以上文化程度者阅读,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选修课教材。 目录 第一章 视野:从独自走向对话 一、对话思想的诞生 二、主体存在的对话性 三、主体与文学的对话 第二章 对话:文学意义的生成 一、文学边界的追问 二、文学与世界的对话 三、文学与人的建构 第三章 语言:存在的敞亮与遮蔽 一、语言本体的对话性 二、文学言语的直感性 三、语言的失重与拯救 第四章 结构:文本的层级与召唤 一、文本的层级结构 二、文本的召唤结构 第五章 阅读:在文本世界中呼吸 一、在文本感知中体验 二、在文本理解中想象 第六章 阐释:文本未完成的对话 一、阐释观念的嬗变 二、文本阐释的超越 三、文本阐释的模式 第七章 心化:与抒情文本对话 一、感情世界的多极性 二、与诗歌对话的方式 三、现代诗歌的解读特征 第八章 呈现:与叙事文本对话 一、叙事的伦理功能 二、典型小说与复调小说 三、不同形态小说的价值取向 第九章 观照:与戏剧文本对话 一、戏剧与集体无意识 二、戏剧冲突与人生的双极性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3.对文学本质的追问 要深入追问“文学是什么?”首先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是什么让我们把一些东西界定为文学的?第二,在我们的文化层面上要把一些东西看作文学会涉及到什么?第三,文学是如何在社会语境中发挥作用的?特别是在强调“文学”独立性的现代,如何理解它与其他“非文学”领域的关系,以及所谓文学“独立性”或“自律性”背后的历史构成? 我以为,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人,我坚持人本主义的哲学立场。我们所努力从事的一切都应该是让人生活得安全、和谐、理性而又充满蓬勃生机。那么站在今天的高地上回望历史,我们会依稀看到人类高擎着文明的火炬在血雨腥风中奋然前行的身影,可以听到那激动人心的咚咚咚的脚步声。现实的大地生机勃勃又充满焦虑,人类的未来仍然是一片茫然。能决定一切的唯有强劲有力的人的生命。所以文学注定的本质和使命就是对人的生命力量的呼唤与确证;文学应该是对人类精神状况的富于良知的考察和充满热情的想象。 生命属于自然,属于感性,又是对自然和感性的超越。同样,文学首先是感性的存在,文学也是在感性基础上的超越。文学向着生命开放,更向着生存的理想和意义开放。走进了文学也就走进了人生,走进了趋向于未来和理想的有意义世界的建构。在文学活动中既显现着人类生命存在的动态形象,也蕴含着人类对生命存在的此在意义与终极意义的关怀和追思。文学的深度在于它的人性的深度,而文学的人性深度毫无疑问正来源于它对于历史境遇中人生意义的追思深度。生命的本相连同生命的意义在文学中扯去了厚厚的遮蔽,获得了敞亮与澄明。文学因此成为不同民族和文化类型的形象肖像和“自我意识”,成为人类映照现实与观照自我的一面镜子。最美的文学给人们带来情绪上的震动。最高级的文学给人们带来思想上的震动。它既是现实的、客观的,又是超现实的、精神的;既是今天又超越今天。它有限的对象浓缩了无限广袤的世界和无限深远的历史。它揭示着人的超物质时空和精神时空的存在本质。优秀文本中所包含的人与自然的对应关系,民族凝重而倔强地追求希望所展现出来的坚忍不拔的毅力,都会让人感受到它们超越了社会现实,进入了现代人学哲学的层次。 雷蒙德·威廉士在描述艺术和社会的关系时指出:“如果艺术是社会的一部分,在社会外没有一个完整的总体可让我们给与优先性。作为一种活动,艺术与生产、贸易、政治和养家活口并无两样。为了能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把它们当作活动来研究,将所有活动视为人力能源在特定时空的表现方式。……因此,问题不在于把艺术与社会联系起来,而在于我们研究所有活动及其相互关系时,我们不该承认被选择抽离出来探讨的活动具有优先性。”依据这样的方法视野,那种抽象地标榜文学艺术的“独立性”或“自律性”的意见是靠不住的。“文学必须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文学再也不是一个隐蔽的、‘自律的’领地了,文学研究的对象也不能仅局限于文学文本。”对于整个人类的命运来说,文学必须是“在场”的而不能是“缺席”的,必须是负责任的而不能是逃避的。文学固有的作用是描写和评论人类生活的各种事实和问题,对那些至关重要的事实和问题进行坚持不懈地追问和反思,由此生发对未来的充满诗性的想象并作出理想的设计。所以文学是率直而勇敢的,真诚而富有良知的,必须怀有对人生的真挚态度和关心人类苦恼的真诚动机。 P33-34 序言 说句老实话,我是不喜欢诗歌的,尤其不喜欢现代白话诗,以至于看到“诗学”、“诗话”之类的字眼儿都不感兴趣。但是,当邵子华同志将他的《对话诗学》初稿送到我的案头时,我还是被深深地吸引了。 这并不是一部专门研究诗歌的著作,而是从主体与世界、主体与主体对话的角度来研究如何阅读、阐释文学文本的理论著作。对话理论的研究,在20世纪中期一度成为西方思想界的显学,20世纪90年代被介绍到我国,一些学者开始运用对话理论来解释文学问题。但是,纵观中西对话理论的研究,或者侧重于哲学意义上的思辨,或者陶醉于文本个案的解读,目前还缺少以对话哲学为指导对文学构成要素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从文学教育的角度来研究对话诗学还亟待开垦。邵子华的研究正是从这个空白处起步的,他通过对对话哲学的梳理和思辨,消除传统的文学研究中主客二元对立的影响,发展了主客交融的思想,深入地揭示文学诸构成要素的对话性,对阅读主体与文学文本对话的过程及其价值作出了多层次的描述和追问,在文学教育的意义上构建起对话诗学的理论体系。 该书共九章,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揭示对话哲学的内涵,提出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阐明阅读主体与文学文本对话的性质及其精神目标;第三章和第四章着力探讨文学言语和文本结构的外话性,指出言语的主体性和结构的召唤性的本真存在;第五章和第六章详细描述了阅读主体与文本对话的精神历程,深入讨论了阅读与阐释的一些原则性的问题;第七八九章,是对与抒情文本、叙事文本、戏剧文本对话的特殊性的研究,同时也是上述主体对话理论在文本阅读与阐释中的具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严谨有序,利于在宏观上着力于文学对话理论体系的建构,微观上注重与经典文本的对话实践。在面上放得开,能够对相关理论的渊源进行追溯、吸纳和熔铸;在点上钻得深,对一些微妙的问题极为用心地体验,极为放胆地求证。如在第六章“阐释:文本未完成的对话”中,既对古今中外文本阐释理论的嬗变作出了清晰的梳理,又重点论述了文学阐释的超越性的问题,指出:“文学阐释的超越性包括时代的超越和心灵的超越。时代的超越依赖于心灵的超越,心灵的超越要落实到时代的超越上才有意义。而时代超越和心灵超越只有在文学阐释的文本超越中才能够实现。文本超越则依赖于阐释者对文本的深刻反思与对话。”在第九章“观照:与戏剧文本对话”中,避免了对一般性问题的叙述,集中精力论证了戏剧与集体无意识的关系以及戏剧冲突与人的双极性的同构关系。 《对话诗学》中最为震撼人心的应该是贯注于全书的激昂澎湃的人文精神,一行行的文字都被这种燃烧着的精神照得透亮。作者不仅仅把文学文本的阅读和阐释的理论当作纯粹的学术来研究,而是把学术研究看作有助于人类精神建设的事业来真心地对待。对人类价值的终极关怀,对人类缺陷的深深忧虑,对人类出路的苦苦探究,是邵子华从事文学研究所企望的最崇高的目标和最持久的动力。他认为文学是从现实的血泪中提炼出来的,“文学注定的本质和使命就是对人的生命力量的呼唤与确证;文学应该是对人类精神状况的富于良知的考察和充满热情的想象”。他希望他的研究能够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些帮助。他说:“主体与文学的对话是由多方共同参与的对话,在对话中达成两种、多种声音的辩证统一,以形成亦此亦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共存的人际关系。从而以理解、交流的心态面对他人,以足够的勇气和开放的胸怀面对世界。人与人之间洋溢着善意,人与世界之间充满和谐,那么,人类社会就会走向美满和蓬勃!” 对文学文本的阅读和阐释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阅读和阐释的质量如何直接决定着文学教育的成败。《对话诗学》提出的阅读主体与文本对话的理论可以拓展文本接受活动的新视野,促进阅读主体的精神建构。特别是揭示了文学教育过程的实践性,并为主体的实践开辟了对话的新途径,指明对话的思维方向和推动力,从而能够把阅读和阐释推进到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境界,通过阅读和阐释来实现主体与世界的对话,最终实现人的主体性的建树。 我与子华同志交往已久,他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为人的真诚。他宁静淡泊,不汲汲于名声,也不戚戚于清苦,永远是那么乐观、随和,甚至葆有一些诗人的天真,即使在新潮诗友面前,他也不人云亦云,而是毫不掩饰地发表自已的见解。他真诚地做人,真诚地做事,也真诚地做学问。作为读者,你可以不同意他的理论见解,但你不能不赞许他拥有的这份艺术真诚。 只要有这一份真诚,我们相信,正值年富力强的邵子华,将会有更多更好的著作问世。 后记 文学对于我们人类是必不可少的吗?我们只是从文学中了解一些有趣的故事吗?只是玩味那些运用语言的技巧吗?文学对一个生命的成长有何作用?文学对于人们走出自身的困境有什么帮助?文学能够暗示出人类社会未来的出路吗? 如果认为文学的功能在于娱乐,人们是大可不必接近文学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可玩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如果认为文学的作用在于认知,那读历史、读哲学岂不是更加直捷?文学必定有它特殊的重要价值,文学跟我们人类生命的精神结构及生存的这个世界的状况必定有着深刻的逻辑关系。 文学的价值何在?文学的价值如何实现?我们一页一页地静静地阅读文学文本就能实现吗?我们仔细地倾听别人对文本的阐释就能实现吗?我们理解了作家的本意就算达到目标了吗?阅读和阐释的精神目标是什么?人们走进文本之后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我们有没有办法认识、指引、促进它? 十几年来,我一直在思索着这些问题,有时是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接触并研究了语言哲学和对话哲学以后,我才算是摸到了解答上述问题的大门。但是,大门打开之后到达目标的路程却是遥远的,而且,这条路上布满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陷阱——我无法挣脱它们的诱惑,也深深地感到跨越它们的艰难。这本著述所记载的就是我近十年面对文学的精神历程:有看到陷阱的美丽时的冲动,有陷入其中的挣扎,也有挣脱之后实现了跨越的欣喜。 感谢宋聚轩先生和石耿立先生的支持,感谢徐曼编辑为本书的问世所付出的心智,感谢先贤时达的研究成果给我的启示,感谢妻子丕秀君在资料搜索和文字输入方面对我的帮助,感谢有机缘读到这本书的朋友们,苦乐与共,亦人生之大幸!也感谢关心我的学生和朋友,他们多次对我说:“你生活得太累了。”何止是累,而且是苦。我曾经在《中国长篇小说研究》中说:“五百年的狂风暴雨无情地袭击,千万只航船拼命地搏斗,断桅烂船触目皆是,掬一捧海水都是血的腥味。于波峰浪谷中,我听到一声声撕肝裂肺的呼叫。但是,沉沉的大海上永远燃着一盏明亮的灯塔,风吹不息,雷炸不灭,那就是我们的希望!数百年来,一代代的小说家们,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和良知,航行、搏斗在苍茫的大海上。此刻,我们仿佛还能看到他们的航帆被撕裂的情景,还能听到他们在浊浪滔天时的笑声、哭声、呐喊声……”面对如此的现实与文学,我们的心境怎么能够轻松悠游得起来? 我知道,我的朋友、学生、亲人们是真心地关心我,希望我尽快结束关于这本书的思考和写作,换一种适意的心情生活。但是,当我从书稿的最后一行文字抬起头来的时候,蓦然发现,一个更加充满诱惑的目标又在前头招手了。 书评(媒体评论) 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这是他全部的尊严和他全部的优异;并且他全部的义务就是应该像他所应该地那样去思想。而思想的顺序则是从他自己以及从他的创造者和他的归宿而开始。 ——帕斯卡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