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作者姜斐德女士,将宋诗与宋画置于宋朝变幻多端的政治风云中,从作者的命运变迁来解读诗与画中隐含的意义。在直言会置士大夫于险境的情况下,他们用绘画来感慨放逐,批评朝政。题画诗则展示了一种崭新的表达方式:即借用某一经典诗歌的韵脚却不指明出处。这似乎是安全而明智的选择。不过,这依赖于这一群体具有一种共同的认知,如对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一百韵》这样的艰涩诗篇的熟知。
在整个中华帝国的历史中,学者型官员总是肩负着批判政府政策和举描的责任,即使这种批判会遭到震怒的皇帝或那些政府首脑的处罚时也不例外。处罚的形式从贬官直到处死,甚至连他们的亲属也会受到牵连。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官员采取了主动删改自己的文章或者保持沉默的办法。而另外一些官员则将他们的想法寄托于诗歌。在11世纪,中华帝国正值宋朝(960-1279),一些学者转而利用绘画这一文雅而又隐晦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政治的异议。
通过考察文学的象征含义、绘画的标题、同时代的题词以及历史背景,姜斐德教授指出某些画作传达出强烈的政治意见。这种寓意,在一些画作中表现得相对清晰,而在另外一些画作中则被特意隐藏,只有那些具有广博学识,特别是了解诗歌以及其传达不同政见和批判意见的模式的人,才能够对这些作品进行解读。除了在画作中附题诗歌外,一些学者在构造他们画作的时候还仿效了诗歌创作的惯例,这就更加强化了文本与图像的联系。
姜斐德教授认为,表面上无关世务的画作中所隐含的寓意是士大夫阶层越来越重视绘画的一个重要因素。绘画的关联体系作为一项功能,使得学者可以在避免打击的情况下表达他们的异议,而这正为艺术的活力和长久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