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而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是基本需求之一。既保障学生学习环境的舒适性与安全性,又要实现能耗低、技术有效、经济适用的通风方式,是解决中小学教室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原则。
中小学教学楼是人员密集、固定空间内人群停留时间长、因通风不足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不佳的典型代表场所。我国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普遍采用自然通风方式,在室外低温气候条件下缺乏有效的、经济适用的通风技术与措施,教室空气质量差的问题尤为严重。中小学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需要良好的空气品质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第一,分析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建筑典型特征、使用特点和通风方式及措施,建立中小学教学楼通风性能评价方法;第二,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教室空气质量、热环境的现场测量,对使用者的问卷调查,分析教学楼的通风性能与主要影响因素,计算中小学生冬季舒适温度区间;第三,提出适用于中小学教学楼封闭时期的通风设计构想,构建教学楼空间通风网络通道,建立教学楼空间通风模型,初步分析室内CO2浓度在空间上的模态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第四,通过模拟测试的方法,研究通风通道模式、空间形式和换气界面开口方式等对教学楼空间通风性能的影响;第五,基于教学楼空间通风的设计原则,构建教学楼空间与通风设计一体化的设计流程,提出教学楼空间与通风一体化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