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1.自体心理学是这样一种帮助人们解决精神之痛的工具,它温柔、细腻,强调共情,直指症状背后的核心需求。当一个人的渴望和恐惧被真正理解时,他就不再需要“生病”了。而自体心理学正是帮助咨询师理解来访者的需要和恐惧的工具,因此可以说自体心理学是人类精神痛苦的解药。 2.本书是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操集合之作,结合案例和作者10余年的临床思考,全面透彻、引人入胜。指导读者走进来访者的内心,精进基本功,真正学会理解和疗愈他人的内心痛苦! 3.本书收获精神分析学家乔治.哈格曼(George Hagman)、中国自体心理学家徐钧、多丽丝·布拉泽斯(Doris Brothers)博士(国际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协会前理事长),以及心理学博士, 婚姻和家庭治疗师,国际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协会理事会成员玛吉·斯佩里(Margy Sperry)的推荐,他们一致认为本书非常精彩、有价值,尤其是作者提出的“从内到外”理解来访者内心的临床思路,使得本书更加独特! 4.本书的一个亮点是将体验贯穿始终,另一个亮点是解决心理咨询师(读者)只“知道”,不会“做”,只“干预”,但没效果的问题。 内容推荐 自体心理学,从狭义来讲,可以被理解为科胡特所创立的针对自恋疾患的一种精神分析技术。从广义来讲,自体心理学可以被理解为帮助临床工作者理解人类内心世界的普适心理学。当我们与来访者工作时,我们总是会好奇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会这样?他如何发生改变?而此过程无法脱离对其自体状态的感知和理解。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只有在体验层面理解来访者的内在世界,咨询师的干预才能真正发挥效用。本书正是基于帮助咨询师更好地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并给予其恰到好处的干预这一目的而创作的。 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呈现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包括自体和自体客体的概念,自体心理学的病理学和治疗原理,理论框架与临床思路等内容;第二部分侧重于临床实践,包括自体心理学的基本功,初始访谈、评估与诊断、个案报告,以及临床工作的具体过程和对工作难点的突破等内容。 本书适合所有对自体心理学感兴趣的心理学研究者和实践者使用,阅读本书,你将走进自体心理学的世界,从作者十余年的临床经验中汲取精华。 目录 第 一部分 理论框架 第 一章 自体与自体客体 3 第 一节 在动机中发现自体——自主性 / 5 动机及其运作的机制 / 5 动机运作的特征 / 7 了解自主性自体运作规律的意义 / 14 理解的新途径:从关注动机出发 / 18 对防御的积极性理解 / 22 评估自主性自体的意义 / 23 第二节 在体验中感受自体——自体感 / 25 什么是自体感 / 25 自体感的特征 / 26 如何获知自体感 / 27 获知自体感的线索 / 31 通过体验获知自体感的过程 / 35 通过感知觉传递的自体体验 / 36 时空感中的自体体验 / 37 如何描述自体感 / 44 了解自体感的意义 / 46 第三节 在关系中确认自体——自体经验 / 48 自体经验——本质上是一种自体客体经验 / 48 什么是自体经验 / 49 自体经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 50 自体体验在回应中发生转变 / 52 第二章 病理学和治疗原理 53 第 一节 何为精神病理学 / 53 重新审视病理学 / 53 精神之痛 / 54 精神之痛的治愈之道 / 56 第二节 自体心理学的病理学和治疗原理 / 59 自恋:人类自我发展的原动力 / 59 从冲突视角到发展视角的转变 / 60 自恋的发展线——自体客体需要 / 62 两种重要的移情:前缘与后缘 / 69 自体心理学与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 / 72 自体心理学的治疗原理 / 74 治疗工作的主线——自体客体需要 / 76 第三节 主体间性系统理论的病理学和治疗原理 / 79 发展与偏离:经验组织原则 / 80 情感协调 / 82 双元视角及情境主义 / 833 共同体验:情感安住——更深的共情 / 83 移情的两个维度 / 87 第三章 理论框架与临床思路 89 第 一节 理论框架 / 89 无意识的核心:自体客体需要 / 89 欲望的平衡因子——恐惧和羞耻 / 90 自主性与平衡态——在互动中平衡态的移动 / 93 在互动中与无意识主题相遇 / 96 在双元视角下完成理解 / 100 第二节 工作主线 / 103 两条主线 / 103 情感的金线 / 106 找出并描述来访者的痛苦 / 108 第三节 工作原则 / 110 首要原则:维护自体感的稳定 / 110 自始至终的共情 / 111 保持前缘视角 / 112 第二部分 临床实践 第四章 自体心理学的基本功 117 第 一节 共情 / 117 什么是共情 / 117 共情过程的变化维度及情感协调 / 119 情感安住 / 119 第二节 体验 / 124 什么是体验 / 124 如何体验 / 125 语言对体验的以及突破的机会 / 127 在体验中对感受的确认 / 129 在体验中完成对感受的描述 / 130 对沉默以及非语言的体验 / 131 体验的练习 / 133 第三节 倾听与展开 / 133 倾听 / 133 展开 / 136 第四节 解释与回应 / 139 如何完成解释与回应 / 139 解释与回应的差别 / 145 第五章 工作指南 149 第 一节 初始访谈 / 149 原则:共情 / 149 初始访谈的侧重点 / 152 第二节 评估与诊断 / 153 什么是评估 / 153 自体心理学评估的特点 / 154 评估时需要考虑的角度 / 156 评估的内容 / 160 诊断 / 166 第三节 个案报告 / 166 报告呈现无意识 / 166 报告呈现主体间的互动 / 167 报告内容侧重体验 / 168 第六章 临床工作过程 173 第 一节 关系与主题 / 173 关系与主题密不可分 / 173 找到主题 / 174 第二节 判断与调整工作位置 / 177 判断工作的位置 / 177 在互动中不断调整工作位置 / 178 第三节 在工作节奏的变化中完成理解 / 181 在错位中找到理解的机会 / 181 如何掌握咨询的节奏 / 184 前缘与后缘的切换 / 186 第七章 如何突破工作中的难点189 第 一节 如何打破僵局 / 189 僵局是怎样的 / 189 如何看待僵局 / 192 如何打破僵局 / 196 第二节 如何与创伤工作 / 201 什么是创伤 / 201 创伤体验 / 202 创伤工作的原理 / 203 创伤工作的难点 / 205 创伤体验的深度 / 207 对创伤的工作 / 209 当创伤被修复后 / 213 第八章 咨询中的常见问题 215 第 一节 有关工作框架和思路的问题 / 215 如何找到工作框架 / 215 如何把握工作节奏 / 218 工作深度的问题 / 220 单方面地探索来访者的问题 / 222 第二节 临床中的具体问题 / 223 关于展开的工作 / 223 反移情的工作视角 / 228 后记 231 参考文献 233 书评(媒体评论) 曲丽理解自体心理学理论,同时她也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把想法放在一边, 倾听来访者的意见,和他们在一起,而不是试着应用自己的想法。她向坐在咨询室里的来访者敞开心扉,去了解“成为他们”是什么感觉。这是我在中国读到的优选的共情实践模式。曲丽以“从内到外”的视角理解主体间性,她致力于用这种共情方法教学和督导咨询师,这一点很打动我。这本手册也精彩地介绍了自体心理学的许多核心思想。它涵盖了所有的基础:自体、移情、反移情、自体客体经验、主体间性、发展的前缘与后缘。但正如上面提到的,这些概念被转化为治疗关系中的体验,最重要的是,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来访者的体验。 ——乔治·哈格曼(George Hagman) 《创造性分析:艺术、创造力和临床过程》和 《精神分析的新发展:主体间自体心理学》的作者 自体心理学作为精神分析发展的重要一支,其当代发展与科胡特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发展和引入了大量科胡特之后的自体心理学观点以及美国当代关系性精神分析取向的视角。而曲丽老师的这部作品,对这部分有许多着重阐述,并且提供了她在中国工作的临床经验,所以对那些想了解自体心理学在当代发展的心理咨询师及相关从业者来说,本书是一部很好的促进临床学习及反思的作品。 ——徐钧 上海市心理学会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工作委员会主任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委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外聘)心理咨询方向硕士生导师 南嘉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 通过采取“从内到外”的临床实践方法,曲丽引导读者探索自体心理学的核心。她证明,深刻而持久的治愈是通过重视个人体验和主体间性获得的,而不仅仅是通过学习理论概念获得的。这本精彩的书为初学者和更有经验的临床工作者提供了丰富而全面的自体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指南。 ——多丽丝·布拉泽斯(Doris Brothers) 博士,国际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协会前理事长 《倒退:对信任、自体体验的探索》《走向不确定性心理学:以创伤为中心的精神分析》作者
这本书对当代自体心理学和主体间性系统理论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引人入胜和全面的解析。当你跟随作者的步伐尝试拉近与情感体验的距离时,你会发现治疗过程变得生动起来。解释自然地发生于咨询师对理论的共情性理解中。书中的案例说明了阻抗、移情和反移情及无意识等过程如何为咨询师理解来访者的痛苦和苦难提供重要线索。无论是新手咨询师还是经验丰富的临床工作者,都将在本书中获益。 ——玛吉·斯佩里(Margy Sperry) 心理学博士, 婚姻和家庭治疗师,国际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协会理事会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