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鲫是我国传统的餐桌水产品,因其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依托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项目支持,鲫新品种不断推出,养殖产量快速增加,并在营养与饲料、养殖技术、病害防控、贮运加工等方面有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 本书为鲫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综合性专著。重点介绍鲫种质资源研究进展,包括鲫形态学特征、资源分布、种质遗传多样性、重要功能基因,近年来遗传改良研究成果、种质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与保护策略,以及鲫新品种选育的关键技术、选育技术路线、新品种特性及其养殖性能表现等。另外,对鲫人工繁殖、苗种培育与成鱼养殖、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贮运流通与加工技术也进行了系统总结。 本书内容全面、系统,技术优选、实用,适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水产养殖等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也可为养殖生产者、水产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目录 1鲫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鲫种质资源概况 1.1.1·形态学特征 1.1.2·种质资源分布状况 1.1.3·种质遗传多样性 1.1.4·重要功能基因 1.2·鲫遗传改良研究 1.2.1·群体选育 1.2.2·家系选育 1.2.3·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1.2.4·雌核发育选育 1.2.5·多倍体选育 1.2.6·基因编辑选育 1.3·鲫种质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与保护策略 1.3.1·种质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 1.3.2·种质资源保护策略 2鲫新品种选育 2.1·鲫新品种选育技术路线 2.1.1·异育银鲫“中科3号” 2.1.2·长丰鲫 2.1.3·异育银鲫“中科5号” 2.2·鲫新品种的特性 2.2.1·异育银鲫“中科3号” 2.2.2·长丰鲫 2.2.3·异育银鲫“中科5号” 2.3·鲫新品种养殖性能分析 2.3.1·新品种鱼种养殖性能分析 2.3.2·新品种成鱼养殖性能分析 3鲫繁殖技术 3.1·人工繁育生物学 3.1.1·精子和卵子的发育 3.1.2·性腺分期和性周期 3.1.3·性腺成熟系数与繁殖力 3.1.4·排卵、产卵和过熟的概念 3.2·亲鱼培育 3.2.1·生态条件对鱼类性腺发育的影响 3.2.2·亲鱼的来源与选择 3.2.3·亲鱼培育池的条件与清整 3.2.4·亲鱼的培育方法 3.3·人工催产 3.3.1·人工催产的生物学原理 3.3.2·催产剂的种类和效果 3.3.3·催产季节 3.3.4·催产前的准备 3.3.5·催产 3.3.6·产卵 3.4·孵化 3.4.1·胚胎发育 3.4.2·鱼卵的孵化 3.4.3·催产率、受精率和出苗率的计算 4 鲫苗种培育与成鱼养殖 4.1·鱼苗、鱼种的生物学特性 4.2·鱼苗培育 4.2.1·鱼苗、鱼种的习惯名称 4.2.2·鱼苗的形态特征和质量鉴别 4.2.3·鱼苗的培育 4.3·1龄鱼种培育 4.3.1·夏花放养 4.3.2·饲养方法 4.3.3·日常管理 4.3.4·并塘越冬 4.4·成鱼养殖 4.4.1·概述 4.4.2·鱼种放养 4.4.3·混养搭配 4.5·投饲管理 4.5.1·投饵数量的确定 4.5.2·投饵技术 4.6·日常管理 4.6.1·池塘管理的基本要求 4.6.2·池塘管理的基本内容 4.6.3·池塘水质管理 4.6.4·增氧机的合理使用 4.6.5·防止鱼类浮头和泛池 4.6.6·做好养鱼日志 5 鲫营养与饲料 5.1·概述 5.2·营养需求 5.2.1·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求 5.2.2·脂类和必需脂肪酸的需要量 5.2.3·糖类的需要量 5.2.4·矿物质的需要量 5.2.5·维生素的需要量 5.2.6·鱼类的能量需求 5.3·饲料选择 5.4·饲料配制 5.5·饲料投喂 6 鲫主要养殖病害防治 6.1·鲫造血器官坏死病 6.2·细菌性败血症 6.3·鲫寄生黏孢子虫病 7 贮运流通与加工技术 7.1·鲫化学组成与加工特性 7.1.1·肌肉组织与主要化学组成 7.1.2·营养价值 7.1.3·加工特性 7.1.4·宰后品质变化规律 7.1.5·原料新鲜度对加工产品品质的影响 7.1.6·加工适应性 7.2·贮藏保鲜与加工技术 7.2.1·低温保鲜加工技术 7.2.2·低温保鲜辅助技术 7.2.3·生物发酵加工技术 7.2.4·鱼汤加工技术 7.2.5·干制加工技术 7.2.6·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 7.3·品质分析与质量安全控制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