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芭芭雅嘎是女巫,但不属于女巫的团体;她既可以是善人,也可以是恶人;是母亲,也是杀死女儿的凶手;是女人,但没有、也从未有过丈夫;她伸出援手,也策划阴谋;被人类社会驱逐,也与人类沟通;是战士,但也操持家务;是“死人”,也是活生生的人;她会飞,但同时也被束缚在地面上;她只是个“偶然出现的人物”,却也是主人公通往幸福之旅的关键一站:“礼貌的”和“粗鲁的”主人公在她的小屋前驻足,他们吃饱喝足,舒服地洗个澡,听取她的建议,带走她送的魔法礼物,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翻译成更现代的语言,她是异见者、流放者、失败者、隐居者、老处女、丑八怪。她的形象依赖于口述传统,是集体创作的成果,也是一面集体的镜子。她的人生故事开始于更好的时代,那时她还是金色芭芭、大地之母。后来,她成了被驱逐的稻草人,但依然用诡计统治着人们。如今,她缩在小屋中煎熬时日,像子宫中的胚胎,或棺材里的尸身。 没有一个人带着花和巧克力,再次敲响她的门。 目录 第一部分 去往不知在哪里的地方,带回不知是什么的东西 第二部分 问吧,但要知道,不是每个问题都有好结果 第三部分 你知道得越多,就老得越快 序言 ★“芭芭雅嘎是女巫,但XXXXX……” ——生而为女的永恒神话,文学女巫的前世今生: 无数版本的女巫故事不断上演,最终你我都是芭芭雅嘎 。 芭芭雅嘎是女巫,但她不属于女巫的团体;她既可 以是善人,也可以是恶人;她是母亲,也是杀死亲生女 儿的凶手;她是女人,但她没有、也从未有过丈夫;她 伸出援手,也策划阴谋;她被人类社会驱逐,但也与人 类沟通;她是战士,也操持家务;她是死去的人,也是 活生生的人;她在烤炉里烤小孩,结果自己被烤熟了; 她会飞,但同时也被束缚在地面上;她只是个偶然出现 的人物,却也是主人公通往幸福之旅的关键一站。 在杜布拉夫卡的笔下,芭芭雅嘎是斯拉夫故事中被 刻板化、压抑和丑化的女性角色,她分析芭芭雅嘎们的 设定和命运,解构她们身上的文化附着物,并进一步将 其引申为每一位活生生的女性。 ★“全世界芭芭雅嘎,联合起来!” ——芭芭雅嘎是女巫,也是人们口中的异见者、流 放者、失败者、隐居者、老处女、丑八怪……仅此而已 吗?古往今来的女性命运,应当由谁、如何来讲述? 芭芭雅嘎的故事是被排斥的故事、被放逐的故事、 不被看见的故事、残酷的边缘化故事,也是古往今来, 每个女性的故事。 芭芭雅嘎的形象依赖于口述传统,她是集体创作的 成果,也是一面集体的镜子。很久很久以前,芭芭雅嘎 是大女神。随着社会向父权制过渡,她失去了权力,成 了一个被驱逐的稻草人。经历了逐渐落魄的漫长而痛苦 的历史,芭芭雅嘎来到了我们的时代,但不幸的是,她 变成了自己的讽刺形象,缩在小屋中煎熬时日,像子宫 中的胚胎,或棺材里的尸身。 芭芭雅嘎本身就有些厌女,但也是骇人的厌女行为 的受害者。不要忘记,年代、时代、文化和整个文明都 是意义之争的结果。 ★“我是妈妈的执事” ——关于母女关系深刻而诗意的解读:母亲与女儿 ,与古往今来所有女性情谊一样,互为交换和替代,互 相融入和重叠,共同汇入女性群像之中。 也许所有的秘密就是女儿总会对母亲提出过分的要 求(母亲也一样)。母亲心生愧疚,同时因为愧疚和强 加的期望提出抗议。女儿也感到了同样的愧疚和愤怒, 一切都陷入了一个封闭的怪圈。生活就是一团乱麻…… 这样的故事就像一道晴天霹雳,颠覆了我们脑中对他人 的印象。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人们才绝望地抓紧他们顽 固的小真理,因为谁知道呢,如果把一切都像这件事一 样拼在一起,人们会崩溃散架的。事实就是这么残酷, 我们对他人的全部了解,一个小小的包裹就能装得下, 小得就像一个耻辱。 这座城市不是我的财产,而是妈妈的,她已经把她 的所有权,就像外婆的坟墓一样,拱手让给了别人。除 了梦,这里的一切都不再属于她,然而就连梦也随着时 间的流逝褪色了。为什么从我体内长出了绝望,像啤酒 杯里的泡沫一样填满了我?是因为我已经主动扮演起母 亲执事的角色了吗? ★“衰老是第三种性别”,“侮辱是不需要翻译的 ” ——而活着,往往意味着要持续受辱。 当女人踉跄着步入老年,她们还剩下什么呢?对于 大多数人来说,她们是去性别化的老太婆,过着无人注 意的平行生活…… 现在,一切都变小了。她的心脏萎缩了。她的血管 变细了。她的步子变小了。她的词汇量缩小了。生活也 越缩越窄。她以特别的分量说出这些老套的话。这些老 生常谈让她觉得一切都还好,世界各安其所,让她觉得 她仍然掌控着一切,仍然有决定权。她挥舞着她那老一 套,仿佛它们是无形的印章,她把它们盖得到处都是, 急切地留下自己的印记。 ★“死亡没有气味,发臭的是生命。生命就是一坨 屎!” ——她们像畏惧死亡一样畏惧生活。 她害怕死亡,所以才会这么一丝不苟地记录死亡。 她忘记了太多东西,却从来不忘提起她认识的人的死讯 ,无论亲疏远近,朋友的朋友的死,甚至她未曾谋面的 人的死,还有她从电视中得知的公众人物的死。……不 知从何时起,她就像畏惧死亡一样畏惧生活。所以她才 会固守着自己的位置,固守着自己渺小而倔强的坐标, 面对那些对她来说太过刺激的场面和情景,她选择闭上 眼睛。 ★“我喂养她的饥饿感实在太久了” ——关于“看不见的女性”的独特阐释:为什么在 这个世界上,其他人都在规律、高效地滴答走着,只有 她的节拍错了呢? 仿佛有一位邪恶的仙女在她们出生时,给她们戴上 了一顶隐身帽,戴上之后她们就隐形了。隐形的感觉就 像胃酸,只会加剧饥饿感。没有什么能缓解这种饥饿, 巨型放大镜不行,强力聚光灯不行,即使万众瞩目也不 行。饥饿像被遗弃的小狗一样在胃里呜咽。我认出了这 种饥饿。它是对善意的渴望,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同样渴 望善意的人,并以此为食;它是对关注的渴望,吸引着 同样渴望关注的人。它是盲人的渴望,寻求盲人的引领 ;是瘸子的渴望,期盼瘸子的扶持;是聋哑人的渴望, 需要聋哑人轻言细语的安慰。 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其他人都 书评(媒体评论) 乌格雷西奇的作品属于这样一种文学传统,在 那里,讲故事是一种幻想,一种游戏,一种经验的 变体,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批判。她的小说尖刻、 滑稽而富有人情,根植于怀疑主义的传统,体现了 对寓言、格言、谚语、警句、传说等古早体裁的回 归…… 一部极为丰富的综合性作品,一部三幕式喜 剧寓言,集自传、旅行文学、回忆录、寓言、讽刺 和散文于一体……在杜布拉夫卡看来,神话并非某 种等待揭示的古老真理,而是一种不断在发生变化 的故事……在《芭芭雅嘎下了个蛋》中,她试图消 除女性在衰老过程中所要面临的种种不便、痛苦、 偏见与厌恶。——《伦敦书评》 在前南斯拉夫分裂而来的五个国家之一,在后 共产主义和分离主义的废墟中,生活着许多人,或 年事已高,或背井离乡,杜布拉夫卡对他们的描摹 ,是对巴尔干反乌托邦的敏锐分析,以《好兵帅克 》式的巴尔干超现实主义为背景,完美融合了玛格 丽特·阿特伍德对现代社会之虚假的讽刺与莫莉· 基恩的荒诞感,文笔优美,幽默而悲凉。《芭芭雅 嘎下了个蛋》是一部谈论成熟命题的成熟小说,以 伟大的想象力为驱动,杜布拉夫卡展示了一种真正 的人道主义的观看。——《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杜布拉夫卡在她蕞为朋克的作品《芭芭雅嘎下 了个蛋》中,贡献出了一组又一组恶作剧般的名场 面,同时使得“芭芭雅嘎”这一可怕老巫婆的形象 变得更为复杂……借由酷似童话而又格外简白的行 文,她事无巨细地描摹了老年对人身心的双重摧残 ,不仅来自身体与心智的失灵,更来自社会对青春 和长寿的过度崇拜……杜布拉夫卡巧妙地打破了这 种神话,让我们知道真正的女人并非某些固定的刻 板形象,她们有着无穷的变化,还很危险。—— Time Out杂志 《芭芭雅嘎下了个蛋》一书描摹了“老女人” 的习性、怪癖和神秘力量,行文诙谐刺激,糅合了 小说、奇幻故事、民间传说和回忆录等多种体裁, 展现了杜布拉夫卡独有的智慧、热情,以及对当下 文化现象的锐评……一部幽默讽刺的杰作,让读者 在忍俊不禁之余,又被人物的辛酸打动。——《华 盛顿时报》 与纳博科夫一样,乌格雷西奇确证了记忆能力 是拯救我们的道德感与同情心的源泉。——《华盛 顿邮报》 在杜布拉夫卡那里,故事一旦开始,一种狂野 的自由联结与大胆洞察就运转起来,不受任何先入 为主的目的制约……她剖析的是整个人类世界。— —《当代世界文学》 它对破坏性力量的谴责和对灾难的唤起都是生 动的。——《泰晤士报》 作为一个真诚的自由思想家,杜布拉夫卡对种 种荒谬的关切引她踏上了同行惮于涉足的窄路。— —《独立报》 乌格雷西奇极其敏锐地洞悉了我们文化中随处 可见的愚蠢行径与无处不在的错误观念。——伊娃 ·霍夫曼 看清这个世界的黑暗需要一双局外人的眼睛: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就是那个局外人。——约 瑟夫·布罗茨基 叙事迷人而流畅,兼有灵光一现的反思……一 个值得被仿效的作家。一个应当被珍惜的作家。— —苏珊·桑塔格 你从未听说过的十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卫报》 乌格雷西奇知道,她书写的是更宏大、更广阔 的主题编年史。——《纽约时报》 罕见的、不可模仿的作家。——《华尔街日报 》 乌格雷西奇是一位很耐读的作家——高雅,复 杂,自觉的后现代风格——但不失轻快风趣,是在 巴尔干战火纷起之后的游历生活中所遭逢的多种文 化的敏锐观察者。——《环球邮报》 精彩页 也许所有的秘密就是女儿总会对母亲提出过分的要求(母亲也一样)。母亲心生愧疚,同时因为愧疚和强加的期望提出抗议。女儿也感到了同样的愧疚和愤怒,一切都陷入了一个封闭的怪圈。生活就是一团乱麻……这样的故事就像一道晴天霹雳,颠覆了我们脑中对他人的印象。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人们才绝望地抓紧他们顽固的小真理,因为谁知道呢,如果把一切都像这件事一样拼在一起,人们会崩溃散架的。事实就是这么残酷,我们对他人的全部了解,一个小小的包裹就能装得下,小得就像一个耻辱。 这座城市不是我的财产,而是妈妈的,她已经把她的所有权,就像外婆的坟墓一样,拱手让给了别人。除了梦,这里的一切都不再属于她,然而就连梦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褪色了。为什么从我体内长出了绝望,像啤酒杯里的泡沫一样填满了我?是因为我已经主动扮演起母亲执事的角色了吗? 当女人踉跄着步入老年,她们还剩下什么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她们是去性别化的老太婆,留着男性化的短发,穿着浅色风衣和长裤,与她们的男性同龄人毫无区别;也许一个人要伪装成第三种性别,一种无性别的性别,过着无人注意的平行生活…… 现在,一切都变小了。她的心脏萎缩了。她的血管变细了。她的步子变小了。她的词汇量缩小了。生活也越缩越窄。她以特别的分量说出这些老套的话。这些老生常谈让她觉得一切都还好,世界各安其所,让她觉得她仍然掌控着一切,仍然有决定权。她挥舞着她那老一套,仿佛它们是无形的印章,她把它们盖得到处都是,急切地留下自己的印记。 当她有一天照镜子,惊讶地发现身体已经不属于自己了,而她得忍受这样的身体作为惩罚。她的乳房从前不大也不小,后来变得很大,然后过大,再之后变得巨大......一个头发尖尖地竖起、脾气暴躁的俄罗斯蠢货,旁边还有两个蠢货同类,对她说:哇哦,大妈,你的奶子好像河马啊!他确信河马听不懂俄语。但是贝芭听懂了,侮辱是不需要翻译的。 她拒绝穿纸尿裤,就像她拒绝穿老人平底矫形鞋一样固执(我受不了!我从来都是穿高跟鞋的!)人们都说我是附近最漂亮的奶奶!的确,她这样说的时候带着一丝微不可察的讽刺。她用这句话为自己的笨拙道歉,并要求别人尊重她出类拔萃的年纪。失禁是她的身体对她最残酷的侮辱。健忘也让她感到愤怒(不,我没有忘!),后来她的态度缓和下来(也许我真的忘了?),最终她释然了(忘事儿也没什么,你也知道,我都八十岁的人了!)。 她害怕死亡,所以才会这么一丝不苟地记录死亡。她忘记了太多东西,却从来不忘提起她认识的人的死讯,无论亲疏远近,朋友的朋友的死,甚至她未曾谋面的人的死,还有她从电视中得知的公众人物的死。……不知从何时起,她就像畏惧死亡一样畏惧生活。所以她才会固守着自己的位置,固守着自己渺小而倔强的坐标,面对那些对她来说太过刺激的场面和情景,她选择闭上眼睛。 有时,她觉得佐拉娜是在惩罚她,佐拉娜让她活着,只是为了让她最终睁开双眼,看看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看她的生活与价值观和新的现实已毫不相干。而她,蒲帕,却因为普通的老年性白内障而免于这种伟大的启示。无论如何,她再也不能读书或者看电视了,她觉得自己好像生活在井底。不仅周围的世界消失得无影无踪,连她自己的踪迹也消散了。……她帮助过那么多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不知剪断过多少根脐带,她曾多少次听过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至少她值得有个明智的人来熄灭她,就像熄灭房子里的灯以免浪费电一样。 仿佛有一位邪恶的仙女在她们出生时,给她们戴上了一顶隐身帽,戴上之后她们就隐形了。隐形的感觉就像胃酸,只会加剧饥饿感。没有什么能缓解这种饥饿,巨型放大镜不行,强力聚光灯不行,即使万众瞩目也不行。饥饿像被遗弃的小狗一样在胃里呜咽。我认出了这种饥饿。它是对善意的渴望,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同样渴望善意的人,并以此为食;它是对关注的渴望,吸引着同样渴望关注的人。它是盲人的渴望,寻求盲人的引领;是瘸子的渴望,期盼瘸子的扶持;是聋哑人的渴望,需要聋哑人轻言细语的安慰。 她竭尽所能,希望得到别人的爱。她爱她的父母,如果她有父母的话;她也爱她的朋友,她一定有很多朋友。因为她是那个从不忘记别人生日的人,她是那个寄出礼貌的便笺、明信片和电子邮件的人,她是那个第一个拿起电话拨出号码的人。她从没有伤害过别人,她从没有踢过别人的小腿,她从没有在学校里作弊,她从小到大一直是好学生,她好心地帮助别人;她从不,或几乎从不说谎;她对所有人都很好。在这场情感的讨价还价中,她总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她也观察着我。她想弄清楚我的发条和齿轮是如何运转的,为了探索,她准备把钟表砸碎。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其他人都在规律、高效地滴答走着,只有她的节拍错了呢? 只需要一点点不同的光线,我们一直熟知的事物就突然不一样了,甚至变得陌生起来。 也许命运女神的官僚办公室就像好莱坞或宝莱坞一样,也许没有无数勤 |